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94 (京津画派 齐白石 6 )
1 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为历年公私所见齐白石绘画及书法尺寸最大的一幅,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画家为蒋介石60寿庆所作。画作纵266厘米,横100厘米,所匹配的篆书“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对联,单幅纵264.5厘米,横65.8厘米。画面气势宏伟,有松柏围英之喻。与之匹配的篆书四言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且文意极佳,堪称齐白石书画之绝品。
从二十年代开始,齐白石先后画过多幅“雄鹰图”。在这些作品中雄鹰又常与松柏结合,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作品意涵。鹰作为猛禽,凌厉的眼神,冷傲的姿态,一如人中统帅,睿智清高,是力量的化身;松柏傲骨峥嵘,四季常青,代表正义的品格和长寿的祝福。这幅《松柏高立图》中,主角是一只立于松枝上的苍鹰,它傲然独立,主羽和尾羽以浓墨焦墨阔笔点出,层次分明,雄健的羽翅收拢,有力的鹰爪紧抓树干。以焦墨勾勒鹰喙和点睛,苍鹰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鹰身侧立,头微微扭转,精神饱满,雄视苍茫大地,寓动于静,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而对照白石画稿中“爪上横点极密”的小注,可见齐白石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在刻画形象细节上的现实来源。画面上绘一松一柏。松树在前,以淡墨描画,枝干直立又向右斜,再从顶端斜插而下,松针以浓墨写出,可见笔力;柏树在后,墨色较浓,姿态更加虬曲。“松柏”暗合寿长,但画幅中顶天立地又遒劲傲然的独特气派,则早已跳出了“祝寿”的确切功能,却以“基业常青”的喻指成为对历经战乱而枯木逢春之美好愿景的期许。
2 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
这套十三开册页创作于齐白石早期,题识于1942年,是齐白石艺术巅峰之作。实为齐白石经典工虫花卉王级作品。开开见红,开开有两只工笔草虫,开开都有白石老人自制的防伪钢印,虽经岁月磨损,仍凹凸可辨。
册页中的工笔草虫情趣盎然,笔墨清雅,工整细致有天真之态,是荣宝斋70、80年代木板水印的母本。白石老人对此册钟爱有加,亲笔题名为《可惜无声》,意指画中草虫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形态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只可惜无声。
《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首页为齐白石题款“可惜无声,壬午春,花鸟工虫册”,上有两方印章:“悔乌堂”和“白石题跋”。作品均以植物花卉和昆虫搭配,荷花、稻穗、牵牛花、水仙等花卉恣意描绘,螳螂、蜻蜓、蝉、蜂等动物则穿插其中,或栖息树叶之上,或追逐于花阴之下,或振翅欲飞,栩栩如生、跃跃欲动,虽然都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花鸟草虫,但是齐白石赋予它们一种永恒的美感,充分体现了齐白石“为万虫写照”的高超技艺。作品表现技法多样,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因景而用;构图或斜倚、或垂直、或对角,整本册页动静结合、疏密搭配、工写穿插,齐白石以率真老辣的笔墨,鲜艳亮丽的色彩,生动自然的造型,以及他天真童趣的心灵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大自然的律动,一曲无声的乐章。
3 广豳风图 设色绢本 1921年作
老人画工笔草虫,非常细致,有细到纤毫毕现的程度。草虫的触须细而长,真有一触即动的感觉。这是细笔中形神兼备的表现,是详细地观察草虫动态之后才能描绘出来的。此册中双蜂扁豆,甲虫谷穗、墨蝶荷瓣、螳螂红蓼等用笔用色虽与晚年所绘工笔花卉草虫有所不同,却于朴拙中见真性情。
4 工笔草虫册页
此册全面展现齐氏早期笔下工虫面貌,是其早期工笔草虫的集大成者。通过自题“此乃吾工写之首次成册者也”可知此本册页便是齐白石首本工笔册页册;其早期书法又多出白石老人学金农之书,其珍稀性自不待言。
众所周知,花卉草虫是齐白石的“绝活”,其表现方法包括工、写和兼工带写三种。在一幅作品里,以工笔画虫,粗笔写花草,是齐白石的创格,一般称之为“工虫花卉”。此册页为齐白石尚未变法之前所作,斯时齐白石尚求工整细致之画风,每创一幅皆竭尽心力,此册页即是明证。“工写历时四月馀”,可想见当时齐白石创作历程的甘苦。册页中的每一幅画作皆一笔不苟,设色谨严,皆以最精致的手段刻画草虫花卉,捕捉大千世界渺小生命的一举一动,把自然物的基本特徵传达出来,形成强烈视觉效果。颜色鲜明强烈是此草虫花卉册页另一显著特点。画中物象,来自於他自己亲眼所见,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沉蓄後开掘与展现,同时渗透了自身对诗的涵养,营造画面诗意,勾画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5 枫叶寒蝉 设色纸本 二十年代作
齐白石的绘画,以花鸟草虫为大宗,且工写两种画风绘于一图,俱都造诣高深。《枫叶寒蝉》是齐白石工兼写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取枫叶一支,以大写意手法画出,简括传神;一只寒蝉伏于叶上,正感知着浓浓的秋意,蝉笔法工致,呼之欲出,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写意的树叶与工笔的寒蝉相互对比,格调超脱高妙,力显神韵,洋溢着健康、有趣、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画面构图简洁,流露着画家对日常生活情景的热爱和朴实深厚的人生体验,通过水墨和色彩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质朴无华地溶铸于笔端。
6 牵牛花 设色纸本 1920年作
款识:如山同宗大兄之雅,请正之。庚申七月中,惊定画此,弟白石,四过都门。钤印:白石翁
齐白石始画牵牛花,缘于最初在梅兰芳宅院见到竟如碗般大的牵牛花。此幅为齐白石最早的牵牛花作品之一,画赠齐、梅二人相识的牵线者齐如山,四朵牵牛花大如碗,清爽利落,有天然之态。上款“如山”即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著名戏曲研究学者,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及扬名功不可没。
7 牵牛花 设色纸本
齐白石画牵牛花约始自二十年代,源自一段与梅兰芳先生的友情。自从于梅兰芳家见其手种硕大之牵牛后,牵牛花即成为白石老人笔下经常的审美对象。此幅《牵牛花》以盆栽式呈现,比之于随意滋长的植物,饶是多了一份家的归属感与脉脉人情味。
三四根花架间,藤蔓错落交叉,叶子以列队式自上而下,浓淡有致;蓝色的牵牛花与花骨朵居于花盆左侧,亭亭玉立,自有一种朴实优美的姿态和卓然风骨流露其间。齐白石画盛开的牵牛花,看似一笔为之,实则不然,其以两个圆弧一上一下巧妙组合成花朵,接口处若有若无的点触,契合了观者的视觉感受。整幅作品在清新中又透露着酣畅淋漓的墨气。齐白石以蓝色画花,淡墨浓墨挥洒出叶苔,干墨枯墨画藤蔓,寥寥数笔,牵牛花的生动形态便跃然纸上。整幅画面疏密有度,穿插有致,形成黑色阵营中的朵朵蓝花,娇丽动人。浓淡湿润的三两笔阔叶墨色与牵牛花朵的蓝色交相辉映。画家又巧妙地以喇叭口向上的花朵和聚散下垂的墨叶以及缠绕穿插的藤蔓来布置空间。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满溢的生活情趣,怎能表现得了身边的这些朴实而美好的生命呢?
画面右下角,是齐白石的一枚闲章“故乡无此好天恩”,这枚印章是画家对北京售画状况的肯定。齐白石刻印、卖画的润格并不很高,尤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比一般北京画家还要低一些,生活很窘迫。自1922年他的画在日本卖大价以后,情况逐渐优化。1926年买跨车胡同的套院,是好转的标志。他刻了一方茶碗大的印“故乡无此好天恩”,意思说北京比家乡更好的卖画环境。
8 寒塘芦鸭 设色纸本
齐白石早年所画,灵感和艺术表现语言、风格皆从八大山人、徐渭等人出。此幅早期的《寒塘芦鸭》即可窥一斑。从幅右伸出的几茎芦苇,映衬着如炬的圆月,一双野鸭相互依偎着蹲在一块突兀而生的怪石旁取暖,有八大山人《瓜月图》之妙,只是将《瓜月图》的景深作了技术上的改造;而题于幅左下的“白石山翁制”款,则宛如一支千斤顶,正好撑住摇摇欲坠的怪石。全幅意境萧瑟荒寒,但细读之下却又能令人别有会心。
9 借山桃花 设色纸本 1921年作
款识: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此借山桃花。连年为兵所扰,因有是句。辛酉冬十一月,中华齐璜白石老人。
齐白石画桃花极为罕见,此幅画于1921年,色彩淡雅,看似细给轻柔,但“借山桃花”联么著“连年为兵所扰”的家乡,借画右题识,表露出画家意在画外的情感。1909年秋天,齐白石结束了“六出六归”的生活,在家乡买地盖房,决意株守田园,终老故土。但兵匪之乱,最终不得已又于1919年正月辞家,正式定居北京。此幅署款为“中华齐璜白石老人”,在齐白石画作中相当少见,应是画家当年售予日本人的画作。
10 杏 花
齐白石画杏花,初看与他的梅花、海棠相似,实则在细微关键处有差别,这是画家生活中仔细观察的结果。此幅《杏花》枝干一浓一淡,由画面左上方斜出而来,杏花点点,或疏或密,或稠或稀,或瓣或蕊,或向或背,极尽变化,别具风采。齐白石衰年变法,在构图、笔法和用色上都有吴昌硕的痕迹,但也有区别:齐白石用笔刚健平直,吴昌硕则圆厚浑拙;笔墨的含蓄上,吴胜于齐,而在观察精微上,齐则胜于吴。白石画杏花,多半寄托一种乡愁。白石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杏子坞又名杏花村,远近大片杏林,绵延数里,初春花开,灿若朝霞。老人于1919年进京定居,始终念念不忘祖辈居住过的老屋和附近遍开的杏花,“星塘一带杏花风”成为老人对少年时代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人至桑榆,思乡之情愈加强烈,亦时常流露在他的篆刻书画中。
11 朱 竹 朱砂纸本 1923年作
此朱竹题予当时大总统黎元洪(1864-1928)以祝寿。朱竹是齐白石少画的题材,大概因为需赠予贺寿才挥毫作此,画背面四角均钤有‘老齐’印一方,并存‘白石山翁记’题字,实为难得可贵。
12 夹竹桃 设色纸本
题跋:癸亥中秋后一日,鹅溪老渔增祥题。
此幅《夹竹桃》是齐白石少有作品,画面用笔简练,枝杆、叶径用大手笔描写,精准有序,金石味十足,枝叶以颜料加水大胆去画是一般画家无可作到的。花朵用笔点缀上去,颜料讲究,手法精准。加以此幅作品注有樊增祥大文学家的提拔,又为画添加了收藏价值。从提拔中可看出作品应是齐白石60多岁所作。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在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
13 螃蟹寿酒 立轴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款识:白石山民齐璜,画此以贺佳期,时癸亥十月十九日也。悟园先生索之,濒生又题。钤印:木人、白石翁、木人
螃蟹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白石画蟹,或是对于童年时下河捉蟹的追怀,或是带有贬义,比喻专横无耻者。其画螃蟹的章法则来源于生活中的细微观察,他“细观九年,始得知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画此者不能知”。即使吃螃蟹时,亦会突然顿悟:“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本幅构图中,除了或浓或淡的七只肥硕的螃蟹外,还立有一个装酒的瓦壶,在处理瓦壶时齐白石则用横向的笔触将瓦壶拉坯时产生的纹理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这种“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的经典组合既反映出了齐白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其身上固有的一丝童趣,又将对受赠人美好的祝福暗含其中,瘦长的酒壶,即寿长久也。
14 九芳册 册页 1923年作
15 百虾图 长卷 设色纸本 1924年作
白石老人画虾技术精湛,画中百虾只只灵动活泼,神韵充盈,是白石老人画虾技术登峰造极之作。整幅画稿长492厘米,宽84.5厘米,共计102只虾。更难能可贵的是,百馀只虾大小相差无几,然姿态神情各异。整个画面结构错落有致,画家不着一笔而将虾群置于水中。
16 荷塘双鸭
1925年春,齐白石应林风眠邀,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专授花鸟虫鱼;旋作此幅,以赠日本友人原田先生。是年当齐白石62岁时,其为人所叹之“衰年变法”已行有年余,其艺术为当时北京文艺界肯定亦已经年。但索诸艺史,可知此幅于齐白石,意义不在一般。首先是技法。齐白石虽已衰年变法逾年,但早年所习之芥子园程式并未完全消弭。此幅中,于荷花的点染、敷色或于荷叶的勾勒、填涂皆尚有芥子园遗风,并非此后齐白石独步近现代中国艺坛的“红花墨叶”绝技。但在对双鸭的刻画上则又纯粹是后期的技法:羽毛的皴擦、浓淡的变化,皆如此;就中最妙者,是鸭作白眼向人,别具风趣。次以构图言之。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作品,构图多不拘成法,率意天真为之。此幅虽系衰年变法之始创作,但其构图已类乎后期所作,别显空灵天真意趣。题款则似玉带,将两种独立意象串联起来,使成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再次,在中国民俗中,赠人以鸭,是表示祈祷该人前程远大。因“甲”“鸭”同音,赠“鸭”寓中“甲”之意。而荷花则不仅寓示赠者品格高尚,更是祝福仕途高升之意,所谓“外官不过九品”,一品即以荷花示之。齐白石以荷与鸭同萃一幅,可见用心。荷塘双鸭是齐白石比较心赏的题材,故一生常有类作。该幅以繁复取胜,此幅则以简淡见长,且作为全面反映齐白石衰年变法前后艺术风格、几可视为其艺术前后分水岭的极少数作品之一。
17 毛栗图 设色纸本 1921年作
18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19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20 葫 芦 设色纸本
葫芦是白石老人喜画的题材,有时画长在架上的葫芦,有时画摘下来的葫芦,全用没骨法,以水墨画叶,以藤黄画果。此图无年款,从题字与笔墨判断,约作于二十年代中期,即“衰年变法”接近成熟的时期。画面上的葫芦还吊在架上,连同枝叶在秋风中摇曳,墨叶把黄色葫芦衬托得分外明亮。题曰“头大头小,模样逼真,愿人须识,不失为君子身。”白石老人在其它画葫芦作品中,常题“依样”二字(民间常说“依葫芦画瓢”),还见有题 “依样无羞”四字之作的。他有《画葫芦》诗云:风翻墨叶乱犹齐,架上葫芦仰复垂。万事不如依样好,九州多难在新奇。
21 柏寿图 设色纸本 1925年作
款识:柏年兄清正。时乙丑二月二日,制于京华西城之西。齐璜。钤印:木居士(白文)
题跋:森田仁兄,年过四十,只有姓名索余赠以字。余以为森森者无过松柏,即乎之曰柏年,取长寿之意也。齐璜白石山翁,乙丑正月八日。
齐白石早年的作品主要学八大冷逸一路,初上京师时,并不为世所重,后接受陈师曾的建议,开始为期十年的衰年变法。“乙丑”为1925年,可见此画正是其衰年变法期间的作品。画家以万年常青的松柏寓长寿,以赠好友,作四株松柏挺立虬曲之姿。在画中,已难以寻找他往日的那种冷逸风格,构图、用笔明显地饱满起来,笔势由静而动,笔法厚实,墨色清润,大笔挥洒,自由如意。题款书法也由金农体变为李邕体,参差错落,与画面相呼应。
22 大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6年作
款识:乡男爵雅存,丙寅夏四月,中华齐璜,画于借山馆。钤印:木人、白石翁
上款“乡男爵”即日本船王。乡南爵,名:乡平夫,为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教授,二战前日本著名航船专家。此幅作于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际,其花鸟画的新风格正趋于成熟。画面上鲜艳浓烈的色彩和欢快乐观的情绪扑面而来,说明白石已经彻底摆脱了先前艺术中的冷寂味道,而代之于这种雅俗共赏的新画风。构图虽简率,但是颇具层次感,桃枝从右上侧伸出,笔墨苍厚老辣,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力,墨叶纷披,亦苍润而富有变化,三个硕大的桃子以没骨法写出,西洋红与黄色的搭配极具视觉冲击力。从此画看,齐白石在吸取吴昌硕笔法的同时,亦建立了自己极富个性的大写意画语言,此画代表了其转型之际的典型画风。
23 秋叶鸜鹆 立轴 设色纸本 1927年作
款识:丁卯端午第三日,画于燕京寄萍堂上。璜白石山翁。钤印:木人、白石翁
此画作于1927年端午时,同年,齐老应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之邀请,出任中国画教席。画中描绘一只鸜鹆在巨石上,低头下望石旁俊俏美丽的雁来红,构图心思细密,用笔精妙,是同类题材中的佳品。雁来红是老人常画的题材,描绘的以红色较多,三色同时出现较罕见。因叶片变色正是叶落秋深,大雁南飞之时而得名。明朝文人方岳曾寄语:“是叶青青花片红,翦裁无巧似春风,谁将叶作花颜色,更与春风迥不同。”白石先以写花的大意,再以细笔收拾,勾勒出每叶的脉络,巧妙地展示了此花于深秋的不同色彩和姿态。齐老曰:“画花卉必须有虫鸟陪衬才更生动。”因此,花卉旁边描绘了一只鸜鹆于典雅的巨石上。巨石大笔涂抹,淋漓尽致,展现老人深厚的书法根基。鸜鹆又称八哥,敏锐聪明,以能言招人喜欢。老人曾说“画鸟的神气在于眼睛,是否生动在于嘴爪,至于形式、姿态,羽毛颜色比较是次要。此鸟身形浑厚,双目炯炯有神,尖锐的嘴巴随着低头往下垂,踌躇满志似的,非常生动。
24 海棠蝴蝶 立轴 纸本 1927年作
题跋:未须比拟红深浅,更莫平章香有无。过雨夕阳闲步看,千花容有此肤腴。丁卯深秋,八十三翁少昂题。
欣赏《海棠蝴蝶》一作,可以领会齐白石绘画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一支支嫣红的海棠,正在盛开,在墨色的叶子衬托下,尤显其华贵。缤纷的设色与灵动的结构使得画中一切皆为动态,给人以唯美的想象空间如沐春风,仿佛顷刻间能闻到海棠花的芬芳。画中蝴蝶与叶与花,参差错落,有场景感,而场景感,正是体现绘画艺术性甚至戏剧性的环节,很高明,需要才情与工夫双方面的修养始得。齐白石并不常画蝴蝶,本幅中的墨蝶蹁跹起舞颇具神韵,成了点睛之笔,使画面生机盎然。
25 群芳争艳图 横幅 1928年作 原藏炎黄艺术馆艺术中心
《群芳争艳图》,款署“启明夫人清属,齐璜”,是齐白石极少数大横幅作品之一,从笔墨风格看,约作於三十年代。此图画春天之花,繁盛、浓郁、鲜艳,洋溢著春日的朝气与芬芳。齐白石的作品通常以简洁为特色,此图却以繁盛,十分饱满,颇为少见。此图的另一特点是气势恢宏。所画梅、藤、辛夷、牡丹、牵牛,皆从画外伸进画面,四边都被占满了,使观者感觉画外有画,树外有树,花外有花。白石老人是构图的高手,这一构图是独具匠心的。此图的第三个特点是极好地处理了笔墨与设色的关系,墨色和谐,刚柔相济。笔墨画的枝干雄健有力,色彩画的花朵鲜嫩娇艳,墨与色、力与美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6 四色梅花图卷 手卷
题识:1.东风随意到深林,吹放枝头出色新。千万紫红论心骨,梅花到底不娇人。萍翁题。2.今古公论几绝伦,梅花神外写来真。补之和伯缶庐去,有识梅花应断魂。欲为梅花尽百瓯,客中变乱不须愁。今朝醉倒溪藤下,但恨难将插上头。借山吟馆主者制并句。铃印:芝翁、木人、阿芝
题跋:1.右齐白石《四色梅花图》卷,推为齐之佳作。盖扬州画舫八怪而后,吴昌硕倡为新调,齐固自立面目,然与吴实为一系也。庚午春仲,壮暮翁谢稚柳题,时年八十一。铃印:谢稚柳、七九翁
2.来为梅花作画神,殷红湛碧竞芳新。灵根秀出湘江水,一卷冰姿万古魂。当年燕市梦如丝,矮屋跨车老画师。展卷当疑亲侍座,挥毫点墨写梅时。亚蒙吾兄属题白石老人《四色梅花》卷,因忆三十年前北京跨车胡同追随笔砚之乐,率成二绝。苗子,时客布里斯本。收藏章:岭东黄氏见山楼珍藏(二方)、见山楼、相见时难别亦难
题签:齐白石《四色梅花》卷。稚柳题。钤印:壮暮、稚柳
引首:玉洁冰清。王己千敬题。钤印:王季迁印、怀云楼、溪岸草堂
据黄苗子题跋称,此卷为老人七十岁左右之作,即20世纪30年代初的作品,这段时期白石安居于跨车胡同15号,其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声名渐加。梅花一向是白石喜欢的题材,一方面由于其象征着高洁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寄托着白石对于家乡的回忆。在湘潭老家时,齐白石因家里添丁,星斗塘老屋日渐窘涩,便携妻儿搬到梅公祠。关于梅公祠的梅花,齐白石曾在《自述》中描述过:“莲花塘离余霞岭,有二十来里地,一望都是梅花,我把住的梅花祠,取名为百梅书屋。我做过一首诗,说:‘最关情是旧移家,屋角寒风香径斜,二十里中三尺雪,余霞双屐到莲花。’梅公祠边,梅花之外,还有很多木芙蓉,花开时好像铺着一大片锦绣,好看得很。”这种对于梅花的生动记忆始终贯穿在老人的一生中,他甚至镌刻有“知我只有梅花”、“犹有梅花是故人”等印文。此卷描绘了四色梅花,即红梅、墨梅、腊梅、绿梅,在白石的作品中十分罕见。齐白石画梅参以青藤、八大、金冬心、黄慎、扬补之、吴昌硕等诸家笔法,在历代大师的绘梅画作前,他曾感叹“画梅秀劲独杨补之,奇特独尹和伯,苍老独吴缶庐,此三君皆绝伦,吾别无道路可行矣”。后他将大写意画法与梅花之自然形态结合起来,创造出风格独特的梅花。本卷布局疏密有致,枝花交错,开阖自如。行笔以篆法写枝,雄浑奔放,法度严谨。梅花四色,着彩淡雅,艳而不俗。一枝红梅以涩笔重墨画枝,梅花直接以纯度很高的朱砂写之,花瓣以没骨法画出,以一笔色度的深浅表现出花瓣的饱满娇嫩,花蕊则以墨笔点之,强悍的笔法和鲜艳的色彩颇具吴昌硕之意。与红梅相比,墨梅具有平淡天真的格调,花瓣以墨光深浅来表现,不工不率,枝柔而劲,花密而匀,若在不经意间写成,颇得扬补之墨梅意境。白石曾用多年学扬补之的墨梅画法,他曾在一幅画的题跋中称:“以吾国画史论,画梅仍推扬补之独步。”此卷可见白石在梅花画法上的种种探索。整幅章法巧妙,以两段题跋穿插在梅花之中,在构图上起到了调整节奏,舒缓起伏的作用。笔法则强劲有力,气韵自然透逸,颇合乎诗题。此卷曾经谢稚柳、王己千、黄苗子诸先生鉴定,王己千题引首,谢稚柳、黄苗子、何海霞跋后,可见其艺术水平之高。
27 仙鹤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9年作
款识: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沙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借禇载诗,白石。申伯先生清正,己巳夏五月中,齐璜。铃印:木居士、老白
齐白石的绘画寓意深刻包含逸致,他的艺术创作和主张继承和发扬了民族艺术的好的传统,同时他主张神形兼备,即把现实和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正是艺术最高的表现方法。这幅画作正应证了齐白石艺术追求的奥妙所在。画中绘一仙鹤屹立于一松枝之上,仙鹤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祥瑞,有“仙鸟”、“一品鸟”之称,仙鹤白羽丹顶,形态美丽,卓然傲立,性情高雅,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画中老人牢牢的抓住仙鹤的特征,并且有意夸张其颈与腿,将仙鹤的修长身姿更好的表达出来。仙鹤象征着圣洁,清雅,长寿,且爱情专一。白石老人通过对于仙鹤的描绘以及落款褚载的诗句来表达对于那些品格高尚纯洁,立壁千仞,无欲则刚的谦谦君子们的赞美。仙鹤足下之松树亦是有所深意,松树四季常青,在严寒中依然挺拔苍翠,亦被人们比喻为有德的君子,而松树与仙鹤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更是对绘画主题的进一步加深和强调,可见齐白石对于这张画的构思和立意的确卓尔不凡。
28 松风图 立轴 1930年作
款识:不破仓壁亦不害苗,一岭松风独自居高。白石山翁并题。伊藤仁弟清属。庚午,齐璜。铃印:木人、白石翁
布满松鳞的粗壮树干,从画面底部几乎垂直地向上伸展,在接近顶部时才向右伸出画面。树干顶端,一只松鼠正俯身向下。全作松干、松枝用淡墨,浓墨与重墨画出的松鼠,登时凸显出来。醒目的松鼠,尾巴向画面右侧弯曲,与画面右端的行书题款、下方细如毫发又挺拔多姿的马尾松针,在动势与墨色上遥相呼应,令画面的方圆、虚实、疏密、上下诸关系,奇崛而又自然,见出画家独运的匠心。
29 葡萄松鼠
画面中所绘粗壮的松树下,葡萄藤缠蔓绕,果实累累,墨笔画出的几片巨大葡萄叶,蓬勃的葡萄叶间,龙蛇般穿插的是蜿蜒曲折的葡萄藤,或浓或淡,藤叶以书法入画,如行草般纵横挥写,墨渖淋漓,一大串成熟饱满的紫色葡萄,以没骨法圈出,从叶子后直直垂下,笔致写意却又晶莹如生。葡萄架下两只可爱的松鼠,正翘着蓬松的尾巴,各自低头抱着一颗葡萄,大啖不止。松鼠姿势神态极为生动,而淋漓的色墨更使得这幅作品给人以气势两旺的视觉享受。最让人惊叹的是此幅作品构图与其他白石老人作品大相径庭。画面右侧为粗壮的松树枝干,从上向下,直通画面底端,占据整幅画面的半壁,与葡萄藤、葡萄叶的走势,呈“川”字平行布局。画面下方的松鼠,与画面相向而合,似断非断,打破画面整体的竖势,在动势上遥成呼应,令画面的虚实、疏密、上下、浓淡诸关系协调一致,自然中见匠心。齐白石喜绘松鼠,大自然中的松鼠,奔跳于树枝之间,对人畜庄稼不构成伤害,加之活泼灵动,常摇动着一条蓬松的大尾巴,世人多喜爱,也是画家最喜描绘的小动物之一。白石老人喜欢画葡萄,画松鼠,不只因为它们的自然美,也是因为它们常令他怀念起星塘老屋葡萄架下的生活。而松鼠葡萄加上长寿的松树,题材寓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可谓白石老人大写意精品佳构。
30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31 长 寿 纸本设色 1930年作
作者先以没骨大写意法直接用洋红泼写硕大桃实,渗以少许柠檬黄;再以花青、赭墨写出叶子和枝干,後用浓墨勾勒叶筋,设色浓重艳丽,与其画荷花所创的红花墨叶恰成强烈对照。四个硕桃寓意多福多寿,布局匠心,疏密有致,又颇具藏露之妙。题款中提到:“余为启明夫人画桃,识五先生见之请再作。庚午,齐璜。”启明夫人概为周作人的夫人,齐白石曾为其作过不少作品,在齐白石的各种画集中常见“启明夫人”上款的作品。
32 坛酒双寿 立轴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齐白石一生致力于对诗、书、画、印的全面追求,虽然努力向雅文化靠近,但他只能算作半个文人,因为他与传统文人的差别非常明显。所以,他的绘画不属于传统文人画的范畴,但作为传统绘画在现代社会的转型,正如海派的产生一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此《坛酒双寿》是一幅祝寿题材的绘画,也是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作品,它通俗易懂,无甚晦涩含义,和齐白石其它的同类绘画一样,它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曙红和藤黄描绘硕大的寿桃,酒坛以赭石挥笔写来,整幅画面色彩饱满响亮,令人对生活产生无限憧憬。而画面左下角的押角章“人长寿”,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全图也是非常匹配的。
33 南瓜图 设色纸本
款识:白石山翁。钤印:白石翁
此《南瓜图》是齐白石师法吴昌硕的典型作品。从中可以找出吴昌硕典型题材葫芦图中的笔法和色彩关系、构置和线条关系,虽然图中没有署明“仿老缶本”,也没有表明创作年代,但是可以确定这是白石翁七十岁左右仿吴昌硕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此作品一改其红花墨叶体,南瓜叶枝完全不用墨,而是是大胆地运用色块来表现藤叶的,这足可以看出齐翁奇异不落旧蹊的创造精神。此图构图饱满,颜色鲜活,纵横开合,大刀阔斧,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缠绕缠结的藤,虬曲虬回的须,肥大肥厚的叶,丰硕丰腴的果,笔迹草草,笔意饶饶,杂而不乱,婉而成章,足见画家功底。真可谓“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34 南 瓜 镜框 设色纸本
款识:画藤须把瓜来种,定打轻锄手自持。向后有人穷住址,寄萍三道栅栏时。此旧句,即在三道栅栏时题画作也。书补此幅之空,杏子邬老民。钤印:老齐、白石
齐白石以南瓜为题材的画作并不多见,他赋予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以一种生动的趣味。画中瓜藤缠绕盘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巧妙安排,用笔苍老劲健。南瓜以赭石画出,复以墨笔勾写出瓜楞,色墨融渗,趣味自然生成,其生动的形态特征恰如白石在一幅南瓜图中所题:瓜瓣多且甜,不怪人垂涎。瓜叶以大笔写成,墨色深浅层次分明,与瓜藤的干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35 佛 手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买地常思筑佛堂,同龛弥勒已商量。劝余长作拈花笑,直到他年手自香。白石山民画并题。铃印:木居士
徐悲鸿曾说过一句话:假如齐白石只活到60岁就去了,中国没有齐白石。是这样的,至少60岁前后是齐白石一生中的一个很要紧的“坎”。是作为自然人的齐白石向不朽的艺术生命里的齐白石叫板的关键时期——衰年变法,面对特殊的环境齐白石乃特有感触地创作了一系列与“佛”相关的画作与诗篇。在齐白石之前,画佛手最多的是吴昌硕。吴昌硕的佛手往往以点缀的样子温文尔雅地蹰踏在画面的某个角落。白石此作单从一株画面看,取势用色似乎有些昊昌硕的身影,但是凝神细酌,则无处不见唯齐白石才有的意趣神情。从树干和枝桠的笔势与穿插办法,可以看出齐白石用墨的饱满,用笔的敦实厚重。内敛沉着、精力深聚而气魄宏大,四面出柱,略无滞碍。从佛手和叶的模样与姿态来讲,又可以看出白石与身俱来的那份率真、淘气以及于后天养就的种种乡下人朴素的狡黠性格。特别是这五个佛手,样子实在是好玩之极,让人看了感到非常的轻松,愉悦,恬美,对之会洗刷积郁在内心的令人作呕的世俗和市侩习气以及纷扰复杂的乱糟糟的东西。五个佛手,亦有“五福临门”之祥瑞寓意。此图无年款,从笔法看应为白石在70岁以后的作品。白石之佛手则全挂在了画面的上方,让温暖的颜色合成一团,人为地把一张画分成两段,几乎生硬得无可救药。在这种画面看来十分棘手的情况下,齐白石竟然在画面的左侧有限而宝贵的空白处,长短错落地题了两行长款,意外地反疏为密,利用“黑”在中国画里的特殊作用,一下子把上面的热闹给压了下来。最后,再以一方红红的白文印。
36 藤萝
齐白石画藤萝,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近于徐青藤,用笔飞动狂肆;1925年前后,则向海上吴昌硕靠拢,行笔苍劲,乱而不乱,颇富自然神趣。本幅《藤萝》无论是整体风格还是具体画法都已自成体制,约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作者以篆书笔法画藤条枝干,遒劲有力,蟠曲环绕,但条条有木,形乱而理顺,这是他胜于吴昌硕之处;藤萝的花卉则不拘泥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事实,用洋红调花青画花,色彩比自然界的藤萝花卉更加鲜艳;又衬以嫩绿之叶,焦墨之干,三者协调一致,更显色彩缤纷,格调高雅。
37 花卉草虫册 册页 1935年作
38 海 棠 设色纸本
此幅无年款,从风格和笔墨气息看,约作于30年代中后期。70多岁,身体健康,生活安定,艺术成熟,直到85岁前后,都处于创作的高峰状态。这时期的画作,大都以精力弥满、形神兼备、笔精墨妙为特点。此幅画盛开的木本海棠,两大枝从右侧伸入画面,挺秀的细枝斜势穿插,折落低垂,红花绽放其间,又有绿叶相衬,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明媚和清丽。大约同一时期,齐白石还画过一幅与此相似的作品,在题跋中谈及辛亥年(1911)春,与王湘绮师在长沙瞿子玖家雅集看海棠的事,并有诗云:“往事平泉梦一场,师恩深处最难忘。三公楼上文人酒,带醉扶拦看海棠。”画花卉草虫勾起往事的回想,给作品染上浓郁的情感特征,是白石老人绘画的突出特点。
39 海棠蜜蜂 立轴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齐白石诗书画印俱佳,喜练《天发神谶碑》,以书法用笔入画,金石之气力透纸背。强烈的平民意识、民间情趣、生命意识、家国情怀,构成他独特的绘画情怀。他笔下的海棠,用色娴雅,用笔简练纵横。而蜜蜂,则被他揣摩写照,融入了人类的精神,诙谐欲语。观《海棠蜜蜂》,笔墨的纵横淋漓,色彩的交织辉映,每一笔都有出处和讲究,看似随意,实则经心,将有形景物化为无形瑞兆,这亦是白石老人功力高深的地方。白石老人有一颗童心,同样的事物经他的笔端而出,就别有一番天趣。不能不慨叹造化的鬼斧神工,亦不能不慨叹丹青的神奇魅力。观白石老人的画作,理所应当想到他的至理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庸才难以捕捉到表现的亮点,白石老人却能把它们绘得充满灵性。这不仅源于他深厚的功力,更在于那颗求索的童心。
40 鼠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四百六十甲子时作。钤印:齐大
“四百六十甲子时作”是齐白石一种独特纪年方式,应为其76岁时所作。此作大写意笔墨的力感、谬味和饱合度,在鼠子墨色的渗透感和葡萄的晕化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辅以充满节奏的行书题款,创造出艺术的完美。这幅《鼠子图》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高超的笔墨技巧,白石老人以可贵的童心,完美地刻画出三唉老鼠的不同神态,以及葡萄经霜后的红紫欲滴,为观者提供了一个令人欢喜感动的艺术世界。
41 喜从天降 立轴 绢本 1936年作
齐白石画草虫,有着较好的整体效果,又有着细致入微的细部刻画。草虫一般体态较小,而一些具体的结构就更小。一般能画出虫爪的结构已是不易,但他不仅画出基本的结构,还画出虫爪上的毛,真可谓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极强的绘画功力。齐白石的画在注重草虫结构的同时,还注重质感的表现,画蜻蜒和蝉的翅膀极透明之能事,而画飞蛾通体蓬松的绒毛感觉一碰即落,其绘画语言的运用表现出了超于一般画家的能力。刻画精细是齐白石草虫画的一大特色,但常人画得细,容易腻和板,甚至细得如标本而无生气;齐白石所画则于精细中求生意,严谨处富变化。如画蜻蜓翅膀中的网纹,一笔中有浓淡变化,更增加了翅膀的动感。画水中草虫的长足,线条挺拔又能表现出关节的结构。这一切都是笔笔写出,积淀了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夫和学养。
此幅白石老人草虫作品,草虫刻画细腻到位,活灵活现,上方一个大大的蛛网与之呼应,更显得动感十足,仿佛置身于白石老人花园之中。齐白石的草虫画在题材和画法上,独具一格,开时代新篇。他更正了唐代以来“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的评画标准,提升了草虫画的品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葩。
42 翠石白羽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43 五菊引蝶 立轴 设色纸本
《五菊引蝶》这副作品为齐白石79岁时挥毫所成。欣赏此作,可以借以领会齐白石绘画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整个构图饱满而错落有致,五朵娇艳欲滴的菊花,正在盛开,在绿墨的叶子衬托下,尤显其华贵。五朵菊花的排列位置也极讲究,两朵浓烈的位下,将画面的重心稳固并吸引观者视线。三朵稍淡的位上,令整个画面稳重却不失灵动。绿墨枝叶则是大笔快速成型,交错中富有节奏感,其茂盛与菊花的风韵相互辉映,呈现出菊花的成熟形态,让整个作品看上去既丰富又单纯。齐白石作为构图高手,对画面细节的把握往往信手拈来。为营造画面的动势,提升作品的趣味性,画面上方留白,为蝴蝶提供了足够多的活动空间,同时也给观画者无限遐想。蝴蝶的姿态也令人莞尔。蝴蝶扑向菊花的细节,让它鲜活于纸面,成了点晴之笔,使画面生机陡然盎然。蝴蝶的飞翅,纤细的触须,表现了他深厚的线条力,也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把借山吟馆主的匠心和童趣都表露无疑。
44 苍松双鼠 立轴 水墨纸本 1937年作
款识:骝先先生清属,丙子冬十又二月之初,白石齐璜。
《苍松双鼠》为齐白石赠给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的画作。此作构图极为推敲:布满松鳞的粗壮树干,从画面底部几乎垂直地向上伸展,在接近顶部时才向右伸出画面。树干顶端,一只松鼠正俯身向下,探头望着下面树枝上只看见背影的松鼠。全作松干、松枝用淡墨,浓墨与重墨画出的松鼠,登时凸显出来。两只醒目的松鼠,虽相向而视,但尾巴皆向画面左侧弯曲,与画面左上端垂直而下的行书题款、下方细如毫发又挺拔多姿的马尾松针,在动势与墨色上遥相呼应,令画面的方圆、虚实、疏密、上下诸关系,奇崛而又自然,见出画家独运的匠心。
45 桃花小鸡 立轴 设色纸本
齐白石曾说“余画小鸡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此幅《桃花小鸡》中,毛茸茸的、各具情态的三只小鸡,在桃花树下,一只低首觅食,一只抬头前望,像寻找什么,又似沉思,另一只探头前走。它们造型准确生动,活泼可爱。齐白石用水墨圆点小鸡的笔法,突出毛绒的质感。桃花则采用没骨画法,以色点花瓣,画面率意散淡。桃干不虬且直,骨气傲然。墨色浓淡结合,花瓣色彩鲜亮,片片用心点染,足见齐白石深厚功力。画面生活气息浓厚,可见画家对生活场景高度概括和提炼,充分体现出白石老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
46 雏鸡 设色纸本 立轴 1940年作
此幅《雏鸡》创作于1940年,画面由一只青蛙、一只蚂蚱和十二只雏鸡组成。水墨写就的小鸡俏皮可人,嫩黄色彩表现的小鸡则惹人怜爱;而看似被围观亦或围攻的蚂蚱和青蛙则有些紧张,蚂蚱回身提起俩前脚似在威胁,青蛙则思量着赶紧跳走。两个小场景自然的融合在一个画面里,充满田园稚趣。白石笔下雏鸡数笔即成,但笔形或圆或长,富于节奏变化;笔间水分渗润控制得恰到好处,一一与描绘小鸡的形体结构、动态变化、氄毛质感和稚气神情密合无间。
47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48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49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50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