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720 (京津画派 蒋兆和 8)

2017-07-11 18:15:26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纵观蒋兆和先生一生的绘画创作,我们不妨以时间为分水岭,即以翻天履地的一九四九年作为基准,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艺术创作,虽然在笔墨技法上是一脉相承的,且有所发展。但是,在创作思想上,却前后迴异,互相对立,毫无共通之处。毫无疑问,蒋先生四九年以前的创作,通过自己独特的情感,揭露社会,展示时代现状,透露出悲天悯人,至善至美的人性。蒋兆和先生出身于社会底层,并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由画匠而教授,可说是磨难不断,人生坎坷。正是由于先生来自底层,自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切身和独特的真实感受,这亦是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采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且能拨动观赏者心弦的原因。

  如你所知,在绘画艺术上,所谓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便是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对社会有着强烈的批判性。我们不妨看看这一时期蒋先生最重的代表作《流民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作品1941年至1943年创作完成,高2米、长26米,所表现的是受战争所迫而逃难的贫苦百姓悲惨的生活。画中一百多个流离失所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比例等同。人物个性刻画鲜明,形象呼之欲出。场面宏大、悲壮,全画被一种摄人魂魄的悲怆无助的氛围弥漫渲染,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悲愤莫名的情绪,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定的黑暗时代,不失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巨作。整幅画卷,由右至左依次展开。首先出现的是一位拄着棍子的老人,满睑无奈。其身边还有一位气息奄奄卧地不起的老者,围着他的是二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似乎回天乏术了。再往下,是扶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直面死亡而惊恐的妻女。抱着死去小女儿悲泣的母亲,那远去的哀号,如今似乎还可依稀听到。在空袭中紧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扭抱在一起、仰望着天空,露出无助眼神的妇女、儿童。颓垣断壁、尸身横陈、荒郊野鬼悲泣。再往下看,是乞丐,逃难者,受伤工人,疯女,弃婴,盼望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走头无路上吊自杀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迷惘和痛苦交织的知识分子等。真所谓“残尸漫山野,千里无鸡鸣。霜骨映寒月,视之裂人心!”

  创作于1948年的《一篮春色卖遍人间》,画中人物只有一个卖花女,尺幅并不大。但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心灵震撼,并不亚于巨作《流民图》。卖花女的形象由简练得有些随意的线条构成,女孩清瘦的脸上用淡墨渲染,衬以手中的花蓝及鲜花,可谓唯美至极。而画面中透露出如八大山人般的冷逸风格,观之令人心寒。卖花女与鲜花,苦难与希冀,正是此特定的黑暗时代底层社会的真实写照。如果说《流民图》是以宏大的场景和坦陈直露的创作手法,加之于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那么,《一篮春色卖遍人间》便是以其概括的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似一首忧伤的小曲,在死寂的夜中悲鸣,使我们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跃动,从而领悟那个时代的真实。

  蒋兆和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流民图》和《一篮春色卖遍人间》外,主要的还有《卖子图》、《流浪的小子》、《卖小吃的老人》、《小子卖苦茶》、《朱门酒肉臭》、《阿Q像》、《乞归》等等。无不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上世纪中以前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了真实的传神写照。蒋先生来自于社会底层,正因为如此,其情感是和劳苦大众共通的,才能如此深刻地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不是今天的艺术家们所谓的“深入生活”,以局外人的身份渗透其中所能做得到的。民国时期,在艺术创作上有“为人生而艺术”的提法,而蒋兆和正是这一提法坚定的和成效卓著的践行者,在美术界,可说无出其右者。

  对蒋兆和先生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如今可说是研究得不少的。其中,所谓的主流认识,便是将其作品视为表现爱国主义的,有《流民图》为例,似乎不如此不显得先生之伟大。此亦是很可笑的事情,无疑,这是时代使然。其实,不能如此简单地将其统归为所谓的“爱国主义”,毕竟有教化所需之嫌。如此,亦是贬低了先生作品的艺术价值。愚以为,蒋兆和的作品虽不失爱国主义的原素,但更主要的是,其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本性的解读上。须知,在他的笔下,所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无论如何困顿,如何悲苦,但都脱不了善良纯朴的天性和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勇于抗争的个性,就算是稚幼的儿童和少女,虽说苦涩,但不失天真和纯情。所展露的是人类最至善至美的人性,即悲天悯人的情怀。诚如先生所说:“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是的,蒋兆和奉献于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碗教人清醒的人生苦茶。

  蒋先生曾于1941年在《蒋兆和画册》的自序中写有如此的一句话:“借此一支秃笔描写我心中一点感慨”。回过头来看,在那样一个时代打滚,何止是一点感慨!将此话和这一时期蒋兆和的作品对照来看,亦很好地印证了在创作思维上,要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即对自己所处现世的切身感受,真实地反映时代的正确性。

  一九四九年以后,翻天履地慨而慷,价值取向亦随之发生变异。不管是有意无意,是欣然遵命还是被动跟随,蒋兆和的艺术创作走向亦发生了变化。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四九年之前对社会带着强烈的批判性的取向,一扫而光,而在此之后,一转而为歌颂社会。岀现在他画面上的人物不再是他所熟知的苦力、乞丐、流浪汉等劳苦大众,而是由劳苦大众一转而为的新中国的所谓主人,即新社会的建设者。我们不妨来看看蒋兆和此时期的作品,并和之前的作品作一些比较。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画,是蒋兆和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主体由撑起五星红旗的男工人和女农民组成,前方是寓意和平的和平鸽,背景为高举鎌刀、耙、铁锤等的工人农民群像。所表现的是老百姓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之情,彰显了工人农民作为新生的共和国主人的不二地位。为了强化所表现的主题,画作取长方形竖幅,构图为金字塔型。再来看看,同时期的年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样是采取金字塔构图。在广阔的麦田里,领袖位于金字塔顶端,耸立云中,挥手指方向。而底下,庞大的阵容,是意气风发,写满幸福感的老、中、青及少年儿童。而随之前进的当然少不了证明作为主人身份——农民的驴和牛。

至于《大跃进》一画,那就更好理解了,其所表现的无非是大跃进年代那种“人定胜天”的“放卫星”式的追求和向往。画面中,昂首挺胸的女靑年高举红旗,大踏步地在金黃的麦田里前进。而在飘扬的红旗上,大书:“ 亩产100000斤”, 强化了所要表现的主题。

  除上述作品外,这一时期主要的作品还有:《给爷爷读报》、《鸭绿江边》、《小孩与鸽》‘《在毛主席的身边前进》、《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等。尽管所选的创作素材是如此的多样性,就算一些练笔式的习作,如所画的和平鸽等,都脱不了在新中国所谓的新社会范畴內的歌颂赞美模式。

  如你所知,现实主义绘画是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当然亦包含着对生活真实的歌颂。从蒋兆和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无疑,亦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延续。只是情感是否真实,抑或是受误导了的真实,我们细看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便知。须知,那一段时期,并不完全象先生作品所表现的那样。诸如大跃进,既有臆造的亩产十万斤的兴奋情感,亦有饿尸横陈的悲惨景象。如今看来,究竟那一个是真实,不言而喻。老实说,这一时期蒋兆和的作品,无论是画面上堆砌式的宣传画表现手法,还是画中展现的为教化所绑架的所谓生活真实的內容,只能将其归入彰显教化的苏式现实主义范畴。正是以上原因,蒋兆和四九年前、后的作品,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可谓南辕北辙,差之千里。

  如果说,四九年以前的蒋兆和是所谓万恶的旧社会的控诉者,其创作动机是出自其切身的感受,那么,称之为反映时代可说是恰如其份。反之,四九年以后的蒋兆和,可说是新社会不遗余力的歌者,至于是否出自其真心,是否欣然为之,我们已不得而知了。只是从其四九年之后的作品整体来看,无疑,蒋兆和由反映时代一变而为追随时代者。但从五十年代末,蒋兆和开始创作的历史人物,诸如《李白》、《杜甫》、《曹操》、《苏东坡》、《文天祥》等抒怀写意之作来看,我宁愿相信,先生应是有所反思的。正如1974年他在自画像上的题字:“流水似箭、珍惜寸阴,紧握秃笔,为民写真。”所说的那样,此正是先生毕生之追求。只是从四九年之后,已了无可能。不知蒋兆和先生知否?如今,世事沦桑,斯人远去,亦无从考证的了。

  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向,一旦形成和确立,往往终其一生,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毕竟人生有限,感受不会无穷无际的。同是翻天履地时期的明末清初,石涛、八大等画家的表现方向都是一以贯之的。进入清季,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虽说出现了大量文字狱,但在艺术领域,尤其是绘画,似乎是风平浪静,顺其发展的。造成此的原因,你可以说清是马背得天下的蛮族,没文化。但主因却是,古人从来就将绘画当作雕虫小技,没象今人那样,赋与其强大的教化功能,这也是明末清初佳作大师叠出的原因。转过头来看,四九年之后,大多数画家的创作都转了方向,且目标是如此地一致。虽然,都被冠与所谓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描写工农兵” 等名号,但与现实何止相差千万里!如此,都是被教化绑架无疑。其实,不单美术界,整个文化艺术界都一样。诸如郭沬若,四九年后便异变为一个没羞没臊的吹鼓手,所谓的歌者,留下的文字让人不忍卒读。老实说,造成此的原因,后人应好好反思了!

  相比于石涛、八大山人等古代画家,四九年以后的蒋兆和,不幸赶上了强调教化的年代,在艺术创作上,可说是悲剧性的,就如其四九年以前所创作的作品内容一样。但不管怎样,就凭其纪念碑式的现实主义巨作《流民图》一画,先生就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铭上自已不可磨灭的名字。如今,一代宗师蒋兆和,早已仙去。但可喜的是,“一篮春色留人间”,其作品毕竟流存下来,任人评说。人们总喜欢从不同时期,尤其是四九年以后先生的只言片语中去解读蒋兆和,此实惘矣!须知,在那荒唐岁月,人人自危,不得不自保,有谁所说的话句句是真心的?还是吴冠中先生说得对:让作品说话。是的,要探究和还原相对真实的蒋兆和,还得从其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去寻找。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