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721 (京津画派 溥心畬 1 )
2 雪中访友图
溥心畬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创造出新,开创自家风范。溥心畬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雪中访友图》茂密的松林生于冈峦之上,路径隐于林壑之中,曲折流淌的溪水将观者的目光引向画面的深处,深山幽僻处两位逸士和一抱琴童子踏雪前往山中访友。全画用笔精细周到,敷色淡雅,突出表现了山中雪后的宁静与秀美,表达了画家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3 崇林寻泉
款识:列嶂呜山木,悬岩俯细流。欲寻泉落处,乘兴上扁舟。心畬。钤印:溥儒之印(白文)、心畬翰墨(朱文)、只可自怡悦(朱文)、羲皇上人(朱文)
溥心畬早年涉猎经史子集百家诸书,学养俱丰,是位温文儒雅的饱学之士﹔他又是位丹青妙手,可让他将诗情倾泄在笔下的山水之间。东坡曾赞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境界,亦是溥氏的向往与追求。以画上题诗观此画,精心勾勒点染的重山迭嶂,离离的淡青色秋树,错落在清雅的赭石山崖间,中景几株丹红的霜树,预示深秋将到。崖下明净的秋水上,飘荡覂一叶小舟,船上高士正怡然赏鉴这漫漫秋光。溥氏喜用有弹性的笔锋在精选的纸或绢面作画,这样,由下笔的轻重缓急,自然产生线条律动,即使静寂的山水,也会因之充满节奏感。整个画面淡淡的暖意中,有几分冷涩,恍然是“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崇林寻泉》在溥心畬作品中,为罕见的大幅,且精勾细染,意境超妙,布局精工,运笔细致典雅,极为珍贵。
4 宝米斋图 手卷 1930年作
5 秋色满河汾 设色纸本
款识:平原望不极,秋色满河汾。欲往从湘水,因之送雁群。火云凉易夕,风叶落多闻。林下萧萧晚,登高忆隐君。心畲。钤印:旧王孙、溥儒、松巢客
溥心畲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创造出新,开创自家风范。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气质反映在他的绘画上,也使“北宗”山水少了直露锋芒的狂野之气,多了一些笔势流畅、淡雅脱俗、峻峭清新的明秀雅逸。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馀,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
6 苍山泻玉图 手卷
7 輞川古意图 手卷
款识:秋色晴山迥,烟光野水连。空林川外,古树草堂前。天地留诗卷,江湖老钓船。美人隔云汉,对此照悠然。心畬。钤印:溥儒(白文)、心畬(朱文)
题跋:逸墨。此心畬师逸品笔墨,超凡脱俗,实为难得小品之宝也。己丑秋月,石牛老牧心原胡念祖。钤印:胡心原(朱文)、念祖(白文)西山逸士拟辋川古意。豪年题。钤印:欧印(白文)
引首:秋色晴山。西山逸士旧作,己丑初夏于居山堂,后学周澄拜观。钤印:周澄(白文)
这幅手卷是溥儒未渡海来台、大陆时期、壮年时代的力作!描绘的是王维(号辋川居士)诗意图,亦即秋意图。裱褙的绫是清朝宫灯的料子。
8 遐庵选词园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款识:遐庵选词园。庚午十月,为裕甫先生五十寿。溥儒。钤印:心畬
裱边:邵瑞彭、邵章、冒广生、孙桐、谭祖壬、黄孝纾六家题贺。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号遐庵,广东番禺人,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出身书香门第,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建国后,历任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著述与编校古籍丰富,计有《全清词抄》、《遐庵汇稿》、《遐庵书画集》、《遐庵谈艺录》、《遐庵清秘录》等。一生收藏遍涉青铜、古画、法书、碑刻、藏书各类,晚年将所藏大量典籍、书画、文物重器尽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博物馆。
9 山居著书图 水墨纸本 1934年作
款识:黄帐鸣琴白鹤闲,诸峰凝黛拥烟鬟。空山寂静无车马,片月孤云莫叩关。心畲题。甲戌〔1934年)秋十月题奉大千先生,溥儒。钤印:溥儒之印、爱画入骨髓、省心斋、旧王孙、有黄金应铸相思
此件《山居著书图》为溥氏悉心雕琢,画成自珍,1934逢大千北游北京,而再题相赠之。本幅纵逾2.5米,宽逾1米,尺幅近25平尺,这在向以小品著称的溥氏画作中可称绝罕。溥氏作画,以北宗为体格,兼采南宗秀润笔墨,为清末民国年间北宗山水领袖。即如此画,有北宗刚劲峭锐之风,又含南宗温润清秀之韵,风骨秀雅,文心雕琢。画轴通篇以水墨为之,写峻崖茂树,陋屋中高士著书。作品合逸放、隽秀两意于一。周遭环境,或低矮灌木,或虬杆老松,又或山石危崖均不作精勾细描,而是纯以浓淡水墨、逸笔草草作片月孤云的空山之景;崖下树间画眼之处,则以较工笔法写陋屋高堂中,隐士著书、童子侍立左右,屋前屋后几从墨竹亦作清秀之笔。逸放处笔少墨多,纵情挥洒间,山风月色便现;隽秀处又以笔悉心拾掇,颇见精神,聚画之气而使画不因纵逸笔法而散。自如收放间,书卷文雅气满溢纸端。
10 临仇英浔阳送别图 设色绢本
款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开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如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闇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临仇十洲浔阳送别图。心畬。钤印:溥儒之印、心畬、半潭秋水一房山、几树梅花半轮月
11 秋山萧寺 设色纸本 癸酉(1933年)作
款识:秋山萧寺。癸酉五月,育三先生之属,溥儒。钤印:溥儒之印
溥儒在绘画语言上的创新,不是现代主义式的另创语系,而是后现代主义式的“翻新”。他继承“芥子园式的披麻皴”与“马夏式的斧劈皴”,并将二者交叉融合变化,斧劈顿成“散笔“,披麻忽变”尖锐“,施之于山水画中,新意立刻突显。在运笔上,他强调节奏快速,有如行草;在墨法上,他力求剔透玲珑,有如水彩;在造型上,他讲究方硬尖新,有如水晶;在意态上,他注重清新明亮,有如新荷。于是小狼毫或山马笔,成了画家的最爱;熟宣、半熟宣、绵纸、皮纸,成了寒玉堂师生的宠儿。
12 抱琴访友
13 松风对弈图 设色纸本
款识:鱼戏多深藻,蝉鸣但放林。心畬。钤印:旧王孙(朱)、溥儒(白)、一朵红云(朱)、吾将此地巢云松(白)
《松风对弈图》是一幅罕见的山水人物画。全幅取高远构图,近景绘楼阁、树石以及屋内对弈和亭台游玩的人物;远景绘高耸的山峦和楼阁,极具仙境的韵致。全幅色彩上运用了花青和赭石的渐变。构图虽然注意拉开了空间中的层次,但不像宋元山水那样给人自足的感觉,而是由明显的截取感,使人们似乎同时望见了条幅之外层叠的群山。这种切割的感觉是画家精心提炼的结果,也是画面精到之处。山石、松树、楼阁、亭台是溥儒绘画中常见的要素,而且往往是山空屋闲,不见人烟;此作却是在画面中绘制了四五个人物。与古人相比,溥儒的一生也是在纷乱的历史进程中漂泊流离,但是他始终保持了一份向往山林的隐逸之心,并以此作为乱世之中特有的精神排遣,是他心灵歇息的处所。正是这种感受和需求使得他的作品和一般的盲目复古之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显得感人尤深。
溥儒的画在笔法上具有北宗的厚重古朴,而在意境上却显示出南派的萧远淡泊。正所谓“宁静以致远”也。然“文章千古事,得是寸心知”,从画幅中深邃稳健的风格与清雅淡逸的意境之间的交织中,我们终能体会到画家旷阔高深的情怀。
14 林皋余晖 青绿设色
款识:林皋澹余景,陵阿下残晖。高风振乔木,黄叶辞荆扉。鸣琴赋秋水,陟山歌采薇。倚仗青崖间,月落寒蝉稀。心畬并题。钤印:旧王孙、西山逸士、水木清华
此帧高170公分的青绿山水立轴,让画家充分地兼顾了“三远法”的传统构图特色。近景为“平远”的开阔视野,自近山而望远山,自近坡而放眼江渚,极为平缓地拉开序幕,意境辽远。中景有一座只画了一角的山脉,一排房屋顺势也消失在山后,这为“深远”之构图法巧妙造势,可“自山前而窥山后”。远景中一座高大雄浑的山峨巍矗立,视线至此,便不自觉地“自山下而仰山巅”。这不是普通意义上对郭熙“三远法”的理解,而是溥氏运笔的典型节奏。笔到了他的手中,轻重顿挫、流畅而富节奏,动中有静,灵透而又持重。这也正是溥氏山水画的一个特色:能用不多的笔墨,造成工细的效果。笔少不伤单薄,墨重不害秀逸。这是他用笔的功力,非一般人所能及!加之家世良好,涵养深厚,才学俱佳,诗书画皆精,被誉为近代中国绘画文人画的第一人。
溥心畲为逊清皇室的后裔,因而常在字画上钤“旧王孙”印文。后来他隐居西山,读书寺中,自号“西山逸士”,该画也钤盖了此印,此帧立轴也应了溥氏的“只有西山终不改,尚分苍翠入空廊”,即便是隐居作画,亦是一派苍翠之象!最可贵的是,溥心畲的移民身份从不曾仿石涛、八大等人的作品,他的“隐”是另一种风貌——设色以青绿为主调,屋顶和树干则透出偏红的赭石色,于青绿色的孤单中,散发出一股暖意。另外,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被众人默认为唐朝诗人王维的封号,然而溥心畲又何尝不是呢?他早年就涉略经史子集百家诸书,学养俱丰,是个温文儒雅的饱学之士,如此可让他在画中赋诗。从他许许多多的画中题诗,便不能否认他的诗画双绝!而且他能自诗中取出自己胸中的山水,而呈现出的画意又恰恰点出诗意的精彩处,例如此帧立轴的“林皋澹余景,陵阿下残晖”,便与画面相得益彰,为什么赭石的颜色偏于红色,是有余晖在衬托。“平远”的舒畅、“深远”的探究、“高远”的雄浑,都不碍于细致的染色,所谓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中国文人论画,一向以有境界为上,“境界”本为佛家语,画本以形色见长,本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说尽的。但溥氏的家世及修养,使他的山水遮掩不住那分非凡的富贵气,但妙的又是那分清幽出尘的境界。中国画可以临,可以仿,构图亦可相似,但笔墨、气息绝然不同,溥氏山水在构图上借鉴了古人,但意境却远超古人。
15 楼台胜景
16 高山楼阁图
17 霞云清嶂 青绿设色
款识:雨后白云生树杪,霞边青嶂落庭阴。心畬。钤印:溥儒(四灵印)
古代皇族画家,如李思训父子、赵伯驹兄弟与赵孟俯等,多擅画青绿山水,而且成就很高。因皇族子弟自幼长于富裕优雅的环境中,加之气质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山水画的风格,便多倾向于细致、华丽的古典风格。心畬先生也画过许多青绿山水,每作辄嘱学生将纸送往裱画店上胶矾,然后以薄彩层层渲染设色,甚可至十余次,不过设色法以色不掩笔墨的小青绿山水为主,兼具院画风格的工细严谨与文人画的典雅脱俗。
《霞云青嶂》是少见尺幅较大的青绿立轴,构图繁密,加上如牛毛皴状的用笔,接近王蒙风格,全幅以石青、石绿、赭石、朱砂设色,再融入盛清风格的楼阁界画,结合成心畬先生独特的青绿山水风貌。心畬先生往往于得心之作,始选钤饰有四灵图案、由陈巨来先生为其刻制的溥儒白文印,本幅即钤用斯印。
18 溥儒国画作品欣赏
19 山水清晖 手卷设色纸本 丁丑(1937年)作
款识:巍巍白带山,皑皑东峰雪。图经龙所守,千春宓岩穴。曾是锢南山,石槛何年折。真源了不闻,妙义谁能揭。三藏五千卷,韫匮无摧缺。七洞亦奚为,安能尽淄涅。顾瞻空岩间,松风正凄绝。青青香树林,郁郁金僊塔。五代征战余,千年变僧腊。中有浮图铭,石墨流响搨。五台若培塿,清泉寺门匝。丛簧集群雀,罘罳隐寒鸽。山心耿不眠,清钟夜相答。青天留断壁,万古壮幽燕。起塔开元日,藏经大业年。石穿金粟字,云散水衡铺。西望怀王母,登台意邈然。丁丑孟陬,画并录石经山云居寺题壁之作。心畬。
题识:孤塔出灵岩,登临集秋霰。天风吹岩云,势与中峰断。飞檐摘星斗,高标接河汉。俯仰异阴晴,宇宙成殊观。片白桑干水,尺碧灵波殿。甘棠美召伯,金台集英彦。荆卿骨已朽,易水无人饯。王者迹亦熄,霸图久销散。哀哉东逝川,古人今不见。卧龙云气渡河秋,天际桑干日夜流。故国关山人出塞,孤城风雨客登楼。黄沙惨淡唐三辅,青琐凋残汉武侯。岁岁画堂王谢燕,差池莫认旧帘钩。心畬录稿。
钤印:旧王孙、溥儒、二乐轩、玉壶、西山逸士、溪山真逸、梦轻难记、披薜荔兮带女萝、吾将此地巢云松、百禅山馆、省心斋
引首:剩水残山。旧王孙长卷,用杜工部诗题端。辛巳(1941)春二月,于照。钤印:于照私印、非闇、饮酒读离骚
尾跋:辛巳(1941)孟春,霜紅龕主徐操燕孫氏識於太液之芳華樓。鈐印:燕孫、徐操
尾跋:辛巳(1941)孟春雪齋溥伒。鈐印:溥伒印信長壽、松風主人
尾跋:汪溶題。鈐印:辛巳、慎生書畫
尾跋:辛巳(1941)春二月,半丁老人年。鈐印:陳年、一知半解、半丁老人
尾跋:辛巳(1941)暮春,長白顏伯龍。鈐印:伯龍書畫、棈草堂主、春長好
尾跋:辛巳(1941)夏四月,張伯英。鈐印:張伯英印、勺圃
尾跋:張海若寫。鈐印:張海若、甲辰翰林
作者以开卷便描绘出一幅山色深秀,树木葱茏的山野景色,随着溪水进入山间,渐渐有僧舍田屋错落其中,树色掩映中,一东一西两座佛塔寂然耸立,飞瀑流泉,淙淙水声夹着隐隐梵唱,山间薄雾升腾,远处似有塔林矗立,却被雾气遮掩,融入山色之中……又几层峰峦之后,正是画面的中心位置,山岩间一座古剎巍然显现,想必就是云居寺,几进的院落被黛色参天的长松围绕,更显得肃穆庄严。其后的景色豁然开朗,江天一色,白帆点点,忽又有山壁兀立,怪石崚嶒,山体中空,栈道纵横,正是著名的藏经洞。此时画作亦近尾声,但见远山如黛,江平似镜,正如非闇以“剩水残山”的引首。观此四字,与画境似乎并不全然吻合,但溥儒第二段题诗中“王者迹亦熄,霸图久销散。哀哉东逝川,古人今不见”、“岁岁画堂王谢燕,差池莫认旧帘钩”等诗句,却流露出画家心中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愁绪。
卷后作者两题,其一是作画当时(1937年正月)所题自作《石经山云居寺题壁》诗,另一段则应是后来所录的自作诗。根据作者的题跋,图中描绘的应该就是北京郊外石经山云居寺一带的景色。石经山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以佛祖舍利、石洞藏经以及唐辽塔群闻名,有“北方巨剎”的盛誉。溥儒作画题诗的时间为1941年,彼时国难当头,显然是有感而发。如此这般大好河山的不断易主,难免勾起这位旧王孙心头难以言说的无限惆怅,一如千余年前李煜写下的名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剩水残山”之题,显然正有点题之妙。再者,溥儒此卷虽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南宗的书写性笔意,但其主要的笔法仍源于马夏的斧劈皴法。马夏山水,在明时曾被称作“剩水残山”。于非闇此一引首,非但点出了旧王孙内心深处的隐痛,更是若不经意地巧妙拈出了溥儒的师承脉络,一语双关却意蕴无限,细审不免令人拍案。
画卷后有与溥儒同时期的友朋相知徐操、溥伒、汪溶、陈半丁、颜伯龙、张伯英、张海若等人诗题,皆其时北方画苑文坛一时俊彦,非但记录了画家当年的交游,时至今日,更成为极其珍贵的画史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0 碧山秀水 四景屏 已卯(1939年)作
款识:1、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冠。会稽碧湖上,势入东漠尽。烟景画清明,九峰争隐嶙。望中厌朱绂,俗内采之牝。野老听驺,山重拥行轸。仙花寒未落,古蔓柔堪引。竹涧入霜多,松峰向天近。云从海人去,日就江村陨。能赋某尝闻,和歌参不敏。莫搜信冲漠,多士期标准。愿奉濯缨心,长谣反招隐。清溪清我心,水色异渚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晓猩猩啼,空幽远游子。柳堤春晓,溥儒。2、山萦傍岩赤,千峰秋色多。夜泉发清响,寒渚生微波。稍见沙上月,归人争渡河。秋山月摇落,秋水急波澜。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间。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扬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意,千峰明一灯。林泉雅集,溥儒。3、崖口众山断,岭崟耸天壁。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水禽泛客与,岩花飞的皪。泼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惆怅情未已,群峰噫将夕。谁识往来意,孤云长自闲。风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木落众峰出,龙宫苍翠间。山馆纳凉,溥儒。4、家临清溪水,澐水绕盘石。绿萝四面垂,裒裒百余尺。风泉度丝管,苔藓铺茵席。传闻颍阳人,霞外潄灵液。忽枉岩中翰,吟卧朝复夕。何当遂远游,物色候逋客。伊水摇镜光,织鳞如不隅。千龛道旁古,一鸟沙上白。何事还山云,能留向城客。岩溪归棹。溥儒画奉,潜斋先生雅鉴,时已卯八月中秋。钤印:旧王孙、溥儒、梦轻难记、澄水山范
此《碧山秀水四景屏》是溥儒山水画的代表作。画作扑面而来一股萧疏高逸、古雅清寂中平添了一层韵味。他的画面上经常出现的亭台楼阁、高古人物,虽然气派豪华,自有一股王家气势,但又总要加上寒林、淡雪、孤帆,以至一番景致如静水映月,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得。先生在作品上大多用行书书写自题诗,其书写笔势流畅,气韵连贯,此四屏上的书法题款同样字字珠玑,书法卓绝不凡,飘逸潇洒。
21 听泉图 立轴
款识:云里行松色,空青满客衣。闲吟不知远,听泉入翠微。心畬。钤印:旧王孙、溥儒、省心斋
溥氏从传统立基,其摹古的功力可谓出神入化。据传溥氏尝命门人就画片以比例放大成稿,再将画纸绢蒙上作画。此件《听泉图》则是以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之元代孙君泽《楼阁山水》为本作之,细对此作,可知溥氏门人所言非虚。画中一松斜出,枝干有棱有角,似精心雕琢过的盆景;远景山石仅勾勒轮廓,棱角分明,带有典型的南宋马夏风格。相比原作,此件《听泉图》色彩更为鲜明,画中一高士凭栏远望,怅然若失。所表达出的是溥氏去国怀乡,心中一份淡淡的忧思。台湾画家江兆申评价溥氏摹古山水曾有言“中国画可以临,可以仿,构图虽同,笔墨、气息却决然不同。溥先生有些画虽然临古人,意境却远超古人。”
22 溥儒国画作品欣赏
23 山水清音 册页
《山水清音册页》共十开,从款识可知,或为写生,或为忆旧,皆从现实生活而来,每幅皆有独特之处,充满诗情画意。用笔精细周到,敷色淡雅,表达了画家对那种文人心灵、鱼樵耕读与神趣世界的向往。如有的册页表现“闲来垂竿赏湖光”的雅逸,也有册页表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萧索,有的册页表现“宽衣破靴骑蹇驴”的稚拙,还有的画面表现文人雅士“踽踽独行元眺望”的空寂,更多的画面是表现空无一人的悠悠山川。
图中山石树木的画法可见马远、夏圭的影子,布局开阔,咫尺千里,但还是可以画家对于传统的改造和超越。画法上,近景坡石以大片积墨和少许留白表现,远景云山则以少许墨块和大量留白表现,造成反差和空间对比;房舍、树木、帆船和水纹皆以细笔勾出,水面的处理仅空勾少许水纹,即显出明净澄澈的效果。
24 前赤壁赋图 立轴
题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西山逸士溥儒画并书。钤印:溥儒之印、心畬、竹素
25 后赤壁赋图 立轴
题识: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西山逸士溥儒。钤印:溥儒之印、心畬、竹素、飞鸿
26 寒山楼阁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万壑千峰冻不开,北风吹倒玉楼台。黄精香冷无寻处,却误刘郎采药来。庚辰六月中浣,心畬。钤印:旧王孙、溥儒、玉壶、溪山真逸
诗堂:藏园曾集词苑同人为蓬山。傅增湘。
27 上元夜饮图
28 空山积雪图
29 深雪楼台 设色纸本
题识:江云空际塞鸿哀,竹笠绳鞋归去来。七十二峰深雪里,炊烟何处辨楼台。心畬画并题。钤印:旧王孙、溥儒、玉壶、半床红豆、二乐轩
30 秋江暮景图 设色纸本
31 渔父荡舟图 设色纸本
32 秋山行旅图 设色绢本
题识:萧萧谁家林,秋梨叶半拆。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不归渭北村,又作江南客。去乡徒自苦,济世终无益。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心畬。钤印:心畬、玉壶、西山逸士
33 山行图
34 丰乐村居
35 四季山水
题识:△诗怀清若水,客思澹于秋。心畬。△澹霭徐分远近山,一溪新涨碧湾环。行人不道褰裳苦,却似清沂出浴还。心畬。
△萧萧楚江水,落落园峰秋。孤客寻泉石,高吟古渡头。心畬。△岭高霜自洁,风劲入寒时。无限黄尘满,幽凄窗不知。心畬。钤印:溥儒之印(4次)、廨在秋天(4次)
图中山峰树木点染繁密,利落清爽,富于生气,用色亮丽而不含火气,独树一格,蕴含着一种“出于笔墨之外”的高贵淡雅之韵。可见其中人物高士或作悠游、放舟江湖、策杖访友……近山上的松树姿态万千。为了丰富和变化,画面上出现了屋宇,岛屿,远帆,简淡意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论,在溥心畬此画作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诗怀清若水,客思淡于秋。”画中所描写的正是诗中的意境。
36 陶渊明诗意山水册
37 江上秋波 手卷 设色绢本
38 瞿塘胜景图 纸本设色
39 渔舍炊烟 1949年作
40 碧波秋色图
41 沧波独泣 设色绢本
42 汉苑图
43 昆明湖词意 立轴 1954年作
题识:白玉楼台,碧云津渡,当年歌舞欢无数。江山一夜变沧桑,蓬瀛水浅烟波路。金阙依然,千门如故,鼎湖弓剑归何处,不堪东望望春宫,望春今日春光去。踏莎行。水殿云光净,萧条太液风。镜中愁绝采芙蓉,冷落怨秋红。翠盖摇明月,余香散碧空。宫娥无复卷帘栊,玉露滴梧桐。巫山一片云。杨柳绕芳洲,寒沙带月流,到江南楚尾吴头。多少楼台明镜里,浑不似,汉宫秋。懒上木兰舟,烟花异旧游。对湖山处处堪愁。满目新亭无限恨,东去水,几时休?唐多令。雨敛虹垂开晚霁,亭皋叶下惊波起,太液芙蓉烟色里。愁望际,高台不揜葱茏气。露滴梧桐飘玉砌,冥冥碧落云千里,破碎珠帘冰簟脆。金井闭,银瓶绠断悲秋水。甲午孟春之初,墨云夫人生日,写昆明湖词意为寿,西山逸士溥。钤印:溥儒之印、心畬、耕烟
本幅作品中,溥儒自拟词作,谱写心曲,寄托故国之思,读来婉转沉郁、意蕴悠长。画面则与词意巧妙相和,特别是《巫山一片云》一首。画面中,远山仅勾出轮廓,简淡朦胧、树影婆娑;水中宫殿以工笔描摹,巍然耸立,亭台屋宇、楼榭雕栏均细致入微,界画楼台颇有古风;近景则以较重的墨色写山石奇绝、枝叶苍劲。整幅画作笔墨严谨,意境广阔,诗画呼应,意趣天成。上款人“墨云夫人”,即李墨云,名雀屏,溥儒继室。1949年随夫赴台,随侍其生活起居,画有溥氏遗韵。溥儒堪称诗书画三绝,继承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文化内涵。其诗多意境清幽、叹沧桑离乱,极有造诣,近代画家难出其右;其书笔势流畅、气韵生动、淋漓酣畅;其画常写所书,多自拟诗文、记游感怀。
44 秋声赋 己亥(1955年)作
45 秋声赋 水墨纸本 甲午(1954年)作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宋玉《九辩》开篇之浩然长叹,遂开千古文人言秋感怀之风;后世亦多有佳篇,唯宋欧阳修《秋声赋》立意高远,词句铿锵,最有神采。此作即写欧阳子《秋声赋》之意趣,笔墨空清,复又将《秋声赋》全文一气抄于画上,点划离披,竟然占据了半张画面,在溥氏的作品中乃属罕见,书画双璧,堪称神来。
从来山水画家写秋景多敷以浅赭石,号之为“浅绛法”,然溥氏此作纯以淡墨写秋树丘园,树木小枝以劲峭跳脱之笔写出,疾风骤雨般大笔疾点,浓淡干湿交融,写出枝头木叶于风中坠地之姿;疏篱之前,一童子鬓发凌乱缩颈而行,不堪秋风之凉。茅舍之中,一高士抚书而不读,回首怅然而望。最令人称绝者是,案上书灯一盏,灯火随风飘摇,如见明灭之态,可谓刻画到致精微处。
46 秋声赋 壬寅(1962年)作
47 秋山夕靄图 手卷 设色纸本 戊戌(1958年)作
款识:山光接夕霭,水色动秋容。戊戌十二月,乃胜先生之属,心畲画于寒玉堂中。钤印:溥儒、心畬
此幅《秋山夕霭图卷》,曹克耑题引首。赵少昂、李猷、吴天任、何竹平、何叔惠、关应良题跋。山光接夕霭,水色动秋寒,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祥和美好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之中。远山近景,苍郁劲健,信笔使转,勾皴并举,墨色淋漓,浓淡合宜。
溥心畬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内许多珍藏,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他曾经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山水画卷,细丽雅健,风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溥氏笔法几全由此卷而来。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正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和发扬了古人的画意精神。
欣赏溥儒先生画作时,在画面上的任何一个部位,无论在表现的技法、形式、以及意念上,那种文人心灵、鱼樵耕读与神趣世界的向往,以及远承宋人体察万物生息,与自然亲和的宇宙观及文化观,皆可谓完全谨守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而拒绝了与现代世界沟通的可能。然而他的书画作品却并未落于古典形式的僵化,而有其生命内涵的真实与精彩,只因他的世界本来如此。虽毕生未能将全部创作精力投注于绘画之中,却也因此使他的画风露出一种高雅洁静的人文特质,为常人之所不及。
48 偕老图 设色绢本 1961年作
款识:五云缥缈碧波长,福慧双修到此乡。应胜人间虚富贵,百年相伴读书堂。辛丑仲秋,为岳军贤伉俪作偕老图。溥儒画祝并题。钤印:溥儒、旧王孙
诗堂:关睢肇诵,德合无疆。琴瑟在御,琼瑛俟堂。敬展副珈,礼昭垂帨。肃雝作嫔,淑贤为配。厚坤仁育,宜家孔休。螽斯衍庆,子翼孙谋。邦家之光,闺门之福。双寿遐龄,受天百禄。岳军先生暨德配马夫人结褵五十年志庆。溥儒敬颂。钤印:溥儒作
1961年为张岳军与夫人马育英50周年金婚之庆,其时蒋中正曾亲往恭贺。此幅《偕老图》即为当时溥心畬应友人严慎予夫妇之请为张氏伉俪所作。整幅画面空旷清幽,江岸书堂中一对夫妻相伴读书,正是张岳军与马夫人。书堂上两只仙鹤盘旋回绕,寓意两人福寿无疆。诗堂溥心畬用正楷写颂词一篇,寓意吉祥,古意盎然,堪为颂词典范。
49 暮色千峰雨 手卷
50 山水长卷 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