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04 (京津画派 王雪涛 8 )
画家个人的气质和秉赋,对画风之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雪涛对多彩的自然界生就无比心爱,他认为: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是有“灵性”的,“非人独有也”。这一信念在其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未曾稍减,甚至达到爱恋痴迷的地步。这一由衷的信念是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感悟,是审美意趣之体现,而非常人所能领略者。可以说,他更多地发展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心灵感受。如此至诚至爱,流诸笔端,自然幻化出艺术之美和盎然之生气。他的画笔虽也摅发个人胸臆,然而却也时时不忘以画中之情趣启迪观者心扉,使人发现未曾关注过的机趣。每见其画作,总让人强烈地意识到似乎画家与观者间在无言地进行着对话,在交流着彼此的感悟。王雪涛的这一艺术特征十分鲜明,他的画作取材十分广泛,甚至蜘蛛、蜥蜴、龟、蛇之属均可入画,随意命笔,各有生机而妙含天趣,首先与这一信念密切相关。当他年届八旬,病苦缠身之际仍然怀有童稚般的激情,似乎在他与养育万物的自然之间真的达成过默契。
王雪涛自身画风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受王云影响尽人皆知,兹不具述。今仅从白石老人为其画作的部分题识中亦可见其端绪。 30 年代初的白石喜作荷塘,雪涛亦画荷塘;白石喜画不倒翁(自称“打不倒的好汉”),雪涛亦追随其作,笔法几可乱真。 1931 年白石在雪涛画荷塘上题曰:“作画只能授其法,未闻有授其手者。今雪涛此幅似白石手作,余何时授也?”褒耶?谪耶?
1933 年白石翁为雪涛书画合璧册上题道:“雪涛仁弟近画大似白阳、复堂流辈,因题一绝句……吾贤下笔如人意,羡汝成名鬓未丝”。其评价寄托了多少期望!其题识显然与二年前大不相同。 1935 年,白石又在雪涛摹白阳山人卷上书跋:“前朝白阳山人长于花草,一时名振后人,师之者众,皆能栩栩自许。得其笔姿秀雅者,惟吾贤”。 1934 年他在雪涛杂画册上题曰:“蓝已青矣”。足见雪涛在技法上,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的迅速成长过程,同时亦可看出齐白石对王雪涛脱胎于自己画技、别图新径的喜悦与鼓舞。白石老人寄厚望于后学,不愧为大家。齐白石毕生都十分喜爱和器重王雪涛的人品和才分。从不断为雪涛作画、题画、治印、大量书信往来,以及 50 年代白石画过不少草虫册页均指明由雪涛补景的桩桩交往中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从 30 年代以后雪涛似乎已全然脱离了白石“画风”一事来看,可谓雪涛深深得其画理,自寻险路攀爬,而师生情谊几无间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