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16 (京津画派 董寿平 10 )
1965年董寿平先生从荣宝斋退休后,一心从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此时,他的书画艺术创作,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董家黄山”、“寿平松”、“寿平竹”、“董梅”的艺术风格,并逐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
晚年的董寿平人书俱老,其笔下的黄山云海,修石劲竹,苍松如盖,红梅凌霜,成为艺术史上的珍品。
董寿平一生去黄山多次,其山水画在技法上有了许多创造,不再拘于成法,先以焦墨勾勒山峰轮廓,一笔之中顿挫婉转,曲直变换,皴擦兼施,以现山石之结构、纹理,并以笔墨的浓淡变化来加强空间感。构图简约而不失韵味,中景多以大面积的留白尽显苍茫云海烟雾,由近及远,山断云连,奇松怪石尽收于腕下,隐现幽幻,活泼氤氲,变化莫测,生动再现黄山变幻莫测的烟云神韵。
他画松,一改前人之用线法,用墨点擦而成,使之显得淋漓苍润,墨气袭人,作品气势雄伟。1989年董寿平所作巨幅《双松图》,尺寸:145x372厘米,款识:“南山有高松,直上数千尺。柯叶长青春,年龄自绵历。己巳岁首,八十五翁董寿平写。”钤印:董寿平(白文)、寿平八十以后作(朱文)、师造化(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其用笔老辣苍劲,圆浑稚拙,率意狂放;用墨干湿浓淡因笔而生,变化自然,以湿墨点擦,使之淋漓苍润;所勾画枝干苍浑有力,一副铮铮铁骨,气势雄伟;奋然挥笔,皴擦点染,视其物而定其法,意随笔出,情景交融,一挥而就,尽现“寿平松”之气魄。董寿平晚年所作之竹,匠心别具,用笔苍劲,笔触奔放,行笔迅疾、纵跳自如,倔傲之气尽现笔端。
1988年董寿平所作《兰竹双清图》,尺寸:133x67厘米,款识:“戊辰夏日,董寿平写。”钤印:董寿平(白文)、寿平书画(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其用笔以篆籀zhòu之笔为之,沉稳扎实,挺拔劲健,老辣浑涩;用墨焦、浓、重、淡、清变化丰富,所作湿笔有如雨后翠竹般润泽,而自然天成;构图奇中有正,正中含奇。
董寿平其书法广师古人,在师法“二王”的同时,兼及唐宋诸家,并在广泛汲取古人精蕴基础上,熔以己意。以致最具眼力的启功亦叹不知其以何为祖。“他的书法也正和他的画风相似,这大概是由于固有的天赋。他写字时总是提笔悬肘,看去像漫不经心地轻松挥写,写成了看,又处处都合乎草法。点画是那么沉着,行气和章法是那么匀称自然。不常见他临习帖文,但字字又都不是杜撰出来的。”董寿平先生书法以行草见长,其所书之小品,笔墨精致,秀美苍劲,柔中蕴刚,极得魏晋风流劲健之旨,又饶具书卷之气;而大幅作品,则潇洒道劲,气势连绵,得雄厚宽博之风神。
董寿平先生的书画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在优良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拓展创新,自立风格,形成了文人特色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画风、书风清新典雅,逸笔澹墨,流溢出清芬沁人的书卷气息。画山水潇洒自如,苍劲古朴;画松竹构图妙奇,气韵生动;画梅兰浓淡有致,飘逸多姿;作书法笔酣墨饱,势若游龙。他的书画作品形神兼备,既有传统技法,又具自我性格,有书卷气质、有诗词意境、有哲理思想、有音乐旋律、有时代精神。可谓养浩然之气,传造化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