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15 (京津画派 董寿平 9 )

2017-10-28 11:07:0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巴蜀名家云集。1937年董寿平客居巴蜀后,结识林山腴、向仙桥、谢无量、马一浮、于右任、张大干等学者、书画名家,并与他们交往甚密。40年代董寿平先生一直在四川从事艺术创作。1950年返回北京,在荣宝斋工作。1954年,中国美协组织董寿平、惠孝同、吴镜汀、周元亮、王家本5人到黄山写生。黄山的雄奇,劲松凌空的气势,苍穹之下、云海之上群峰的错纵开合,若隐若现,变幻无穷的胜景使董寿平心旷神怡,遐想于画外。他深入观察黄山的幻化踪迹,奇松怪石的生长特点,心领神会升华为他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他画山水,多以黄山奇峰为素材,他静观黄山云雾的变化,奇松怪石的特点,掌握了黄山云海、劲松和山势三者的关系。

黄山写生后,其书画创作也实现了由具象到意象,由忠实摹写到个性表现的转变,初步形成了“董家黄山”、“董梅”、“寿平竹”的独特艺术风袼。

1954年所绘《黄山归来》,尺寸:52.2x32.2厘米,款识:“一九五四年黄山归来画。甲子十月检出因题,劫灰之余,幸得完好,亦云幸矣。董寿平。”钤印:寿平(朱文),年逾八十矣(白文)。此作用笔简练,数笔勾勒山石形貌,以笔墨色彩浓淡渲染来表现层次的变化和画面的空间感,并以渲染的手法隐现烟云之氤氲,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淡雅而富有烟雨朦胧的诗意。

 作于1962年的《山川出云》图轴为此时期的典型面貌。此图现藏董寿平美术馆。设色纸本,纵横164.5×82.5厘米,款题:“山川出云,为天下雨。一九六二年春日,董寿平写。”钤朱文董寿平印。

 此作自画幅右下角展开,最下部分为低矮的灌木,之上为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之上有两株长松,一前一后立于岩上的薄土之中,前者略有弯曲姿态,天骄如龙,后者耸身直立,有直刺苍天之态。两松与远山之间用迷离的雾霭分开,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最上部正中在白云茫茫之中耸立着险峻的主峰,营造出高大雄伟的崇高感。整幅作品用弯曲圆浑的线条勾勒而成,山石和松针用毛笔的侧锋刮出,给人以厚重坚实的感觉,白云用淡墨染就,环绕在石质山峰之间若隐若现。这幅作品尺幅很大,气势雄伟,一改早年的文秀之风,在其艺术历程中尤为值得关注。

董寿平此时期所作之竹,有文同之挺劲,顾安之谨严。古人把画竹称为“写竹”。此“写”字是指画竹的用笔形式与中国书法最为接近,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把竹子画好。董寿平笔下的竹子,无论是顶天立地的竹干还是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力量,那斩钉截铁般的笔力,每一笔都沉稳扎实,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起笔行笔,俨然是在写字。

董寿平以写生人手,仔细观察梅花的生长过程,取梅树枝干的轩昂挺拔之态,傲寒不屈之性格作为创作依据,不断探索。20世纪50年代所作粉梅,以褐色宣和洒金宣作画,焦墨绘枝干,粉色画花瓣,对比鲜明,光彩照人,得古艳寒香之趣。60年代后,以繁枝密萼,绚丽夺目的朱砂红梅示人,姿态各异,尽显其趣。董寿平1949年所作《香中别有韵图》,尺寸:107×33厘米,款识:“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己丑夏六月作于蜀中客舍,董寿平。”钤印:寿平(白文)、陈秋生珍藏印(朱文)。此作以墨笔写其枝干,以粉色画花;用笔圆润,以中锋圆笔写枝干,劲健挺拔有古妍寒香之趣。

董寿平先生的魅力,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助人为乐,这是董寿平从小就养成的一种习惯。 1923年,董老在北京世界语学校求学时,本准备暑假回晋探亲,因遇到一位燕京大学的同学的同学苦于没有路费不能回四川老家探亲,他便毅然决定放弃了自己回家探亲的计划。生前六十多年间,他参加各种义务展览、笔会、慈善、赈灾活动,捐献字、画数不胜数。最伟大的莫过于他的赤子爱国心。1941年他将在四川画展所得之款捐献支援抗战。晚年期间,全国侨联副主席陈彬藩,为弘扬茶文化常请他作画,多是墨迹未干就匆匆拿上走了,董寿平不但不烦,反而觉得开心,非常赞许陈氏的这种风风火火的作风。1994年,华南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香港《大公报》等六个单位发起名家书画赈灾义卖会,董寿平闻悉后,画了一幅四尺墨竹《风雨劲竹》捐献义卖。那次活动,共有207名书画家、雕塑家捐献作品200件,义卖款总金额为240.9万港元,而董寿平的那幅《风雨劲竹》由升华服务有限公司主席包玉刚之女苏包陪庆女士以29万港元认购,创当次义卖之最高纪录。

 董老一直热爱和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他就先后两次向山西省博物馆捐赠了祖传的古代珍贵字画数十件。其中有明清册页,明代万历年间朝鲜画家李滩隐画的墨绢本《赤金竹》,及清代画家为他的高祖董霁堂画的《抚膝肄书图》、《汉书下酒图》等。1983年,他再一次向家乡捐献自己创作的精品书画200幅。他的家乡为纪念董寿平的艺术成就,在山西省太原市有关部门与日本友人的大力合作下,在太原市郊名胜古迹--晋祠公园内,建成一座长期收藏和展览董寿平作品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坐落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晋祠博物馆内,晋溪书院东侧,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董寿平在《艺术和书法作品捐赠书》上这样写道:"我的子孙及亲属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孙和亲属均不得参与 "董寿平美术馆" 管理工作"。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董寿平的高风亮节,他是中国现代为数不多的德艺双馨的书画大师,即使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仍洁身自处,完美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