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48 (京津画派 吴作人 8 )

2017-11-21 13:15:43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的深厚造诣。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为了再创造,为了夺天工,吴先生把中国画关于立意和意境的观念,融入自己艺术创造体系。他说:"中国画主立意,'贵乎思',重'气韵',讲究'意在笔先',说明画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气',常常成为是否能'夺天工'的关键因素。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都说明立意、情思在艺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都说明艺术劳动是一种充满着感情的创造性劳动。""通过这些画,你可以听到隐于画后的画家的心曲,感到溢于画外画家的激情,也可以体会到画家们在艺术劳动中的甘苦。"(《愿乞画家新意匠》)

 有一段关于骆驼形象创造的叙述,真切地说明了吴先生的艺术追求与特色:"戈壁滩上的骆驼能够负重致远,不畏艰苦,跟牦牛那样雄强与猛冲不同。它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它的造型也很有特点,从头、脖子、驼峰到腿,给人以坚毅厚重的感应。尤其到寒天将临时,它长了新毛,一群群站在沙丘里或是在戈壁滩上行走,使人激动得不禁体验到一种不平凡的力量,在风沙漫天的时候,它会趴下来,头贴在地上成为一个流线型,人就聚在它身躯的保护之下。不管你给它驮上多么重,只要它不至于跪在地上起不来,它就往前走,在漫长的路程上,它自带水和脂肪,有时疲乏极了,就倒下死去。从动物本身来说,这是它的特性;对人说来,能把人带到一个与环境奋斗的境界,一个既是诗,是音乐,又是画的境界"。(《客有问》)抗日战争艰苦年代,吴先生痛失爱妻与稚子,轰炸中住房被烧光,国恨家仇,忧闷中奋发,坎坷中拼搏。在这样的心情中,来到大西北,风沙中,寒风里,成群骆驼负重行进的形象,引起他深刻的感受。是由于吴先生深厚的文学诗词修养,从骆驼负重致远,不畏艰苦的性格里,从骆驼在沙漠中迎风屹立的形象里获得联想与灵感,是由于吴先生颇为深厚的音乐素养,又能从驼队缓慢行进的脚步中体会到节奏之美。总之艺术家吴作人在生活中的感受获得了艺术升华。

 这时先生的创造思维已经从"眼中之竹"进入了"心中之竹",骆驼从生活中的"物象"提炼为心中的"意象"。经过吴先生的反复意匠经营,黑白色块的构成,形体的夸张塑造,画面力度节奏的追求,色彩高度提纯后的调子,总之经过形式美的过滤与创造,意境美的凝炼与抒发,气质美的醇化升华,吴作人的艺术进入"心中之竹"。成为一种既是诗,是音乐,又是画的艺术境界。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