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51 (京津画派 吴作人 11 )

2017-11-22 11:19:4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吴作人的油画技法,也有抒情写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了白思天晚年画风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了中国水墨画技巧的影响。这种技巧很讲究笔意的起承转合,前笔和后笔的融接,达到整体感的高度完整,浑然天成,别有一种笔法松动的风趣,开辟了油画表现的新意境。这种油画的意趣,如果要在欧洲寻找先躯者的话,可以提出戈雅、德拉克洛瓦、蒙卡契和马内等。

  吴作人的油画造诣,在静物画上,可以鲜明地看到通过白思天接受了弗拉曼画派造物精微的特点。白思天年轻时,功力直追伦勃朗,才气很高,有人说他可惜晚生了五百年,否则是文艺复兴的大师。他是一个写实主义者,在色彩上却出色地采用了印象派的许多优点,但是造型扎实,形象清晰。特别是在游历了东方以后,他的风景、静物等画得非常奔放、瑰丽。

  不过,吴作人的静物格调比弗拉曼一般追求逼真的水平为高。北欧静物确实描绘得很精细,其状物之真,可称能品,但缺乏超乎自然生态的灵气、也就是画家、欣赏家心目中那种不拘于实物本身的胸中逸气。花卉、器皿、鲜果以及鱼肉之类之所以成为一种绘画题材,静物画之所以成为油画的一种体裁,决不在于画家笔下状物的逼真:而贵在有艺术的概括、提炼,它和人物、风景画一样,也要体现一定的意象。这种静物的形象化境界,有时比风景还难予把握,因为这些对象往往是极其平常的东西。吴作人一向不以为逼真就是艺术,虽然艺术必须求其真艺术家的眼光如果做不到见常人所未见,发常人所不发,那么,极平常的半棵卷心莱、一块面包、一片鲜鱼,就很难给人留下艺术的美感,甚至反而使人腻味。在这里,传神写意的技巧,通过他的油画笔法、刀法,摆脱了物象的约束,超过如实的形似,达到了形神的结合使人看了感到比真的还真——进入艺术境界的真吴作人的油画造诣,得益于静物画的地方很多。他很喜欢画迎春、芍药、月季等花卉,取其清新、秀丽,富于生气。他也喜欢画各种质她的器皿、甲胄,探索无机物质的生命术如点石成金,多画静物对磨炼油画语言也是有效途径。

  在回国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他逐渐感到弗拉曼的油画风貌不能适应国情首先发觉到弗拉曼的阴暗和色彩运用是北欧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反映。地理环境势必影响人们的欣赏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地区民族的审美爱好。他到青藏高原以后,对这个问题感触更深,他的油画风貌也就随之有所转变。但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画家的心境和思想情绪,使他的画风在四十年代变得宽旷,到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面趋于豁达。

  吴作人油画风格的鲜明转变是在建国以后。五十年代,他迈开健壮的步伐游历祖国各地,登山越岭,体验生活,朝气蓬勃的建设事业和美丽繁茂的自然风光,都成为画家尽情抒写的称心题材。他创作了《佛子岭水库》、《草原云雨》、《镜泊飞瀑》等许多风景画,反映了心情的愉悦。其中《三门峡》一件富有民族气派的主题性风景,是他计划创作《黄河三部曲》中的第一幅。宏伟的水利建没使他的心情不能平静,他写下的四十四行《三门峡歌》共三阕——《凶险的三门峡》、《人定胜天》、《三门峡市》,唱出了他的激奋的心情。

  吴作人在五十年代画过许多肖像画,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农民画家等等,有不少传神的杰作,其中可以油画《齐白石像》为代表作。此时,吴作人在人物塑造上攀登到了一个新高度,油画的风格更具个人特色而且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又有所突进。

  肖像画的创作构思是很多样的,吴作人的肖像创作也不一样。不借助于和人物的身份、职业必然相联系的环境、道具、服饰的陪衬,而专注于人物形象的刻划者,可以说是肖像画的基本一格,而已是比较难于做好的。虽然,诸如服饰、道具、环境之陪衬,是具有特定情节的肖像画所不能少的,但是,刻划人物的品貌,实为肖像画的根本。没有复杂的情节构思,甚至没有任何情节,无须博引旁征,似乎容易些,但是这种肖像画要求在创作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概括力,使主题思想寓于默默然的人物形象之中,其实是难的。

  所有的艺术,都要求概括、含蓄,但是根据不同的创作构思,在程度上有深浅之分。我国的艺术传统在这方面有特殊的发扬。艺术之所以要求含蓄,其目的是有利于发挥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实描写,和盘托出,一览无遗,既不给人回旋余地,势必索然寡味。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人人都有一定的艺术创造力,艺术作品要留给读者以回味、想象、幻想和再创造的可能,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才能深入到精神上的交流,达到思想的感染。

  吴作人从四十年代中期起开始画中国画,就是因为中国画(特别是水墨画)的表现力很符合他的艺术气质。他在油画上吸收了水墨画的表现特性;到五十年代中期,在他的肖像画和风景画上,形成了体现民族气派的个人风格。当时,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美术鉴赏家札莫希金在看了《齐白石像》说,这件作品可以和列宾的《托尔斯泰像》媲美。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论油画语言,确实有许多共同之点,但人物的气度很不相同,他们之间有东方西方之别。马克西莫夫和博巴对《齐白石像》和《三门峡》都有类似的评论,说这些油画是从中国人的眼光来观察的,像中国画一样,单纯,富有诗意。外国油画家的看法可能客观些,我们中国的油画家则有这样的感受:觉得吴作人从精通弗拉曼油画逐步演变到现在的风貌他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走着自己的路子。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