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95 ( 京津画派 萧俊贤 5)
2018-01-09 11:14:02
萧俊贤字:厔泉,初作:稚泉。后以字行。号:初作:果卿、殿臣。后作:铁夫。十九岁后署:天和居士、天和逸人。宣统2年定所居楼为:净念楼。定画室名:天和室。现湖南衡阳县高壁乡(原:洪罗庙乡)咸兴村人。
1936年9月12日,萧俊贤在上海宁波同乡会开画展,叶恭绰、谭泽闿、江一平、夏敬观、章行岩、姚虞琴等名流在《申报》等报纸上刊登《萧俊贤先生名画展览》的告白,极称萧俊贤“书法朴茂古雅,题咏尤多风趣。画兼南北二宗,气韵高远,笔墨苍劲浑厚,允为一时之冠。”应该说,这并非应景的虚誉之词。
萧俊贤诗书画兼擅。限于篇幅,这里略谈他的书画。其书法功底深厚,兼取颜字的大度和苏字的丰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尝见其34岁所书小楷,秀丽清俊,出自二王。萧俊贤曾称赞陆柬之所书《文赋》“精绝一时,字字圆秀,脱胎于兰亭而带有其舅氏虞永兴之逸致。”陆氏幼从舅父虞世南学书,晚年习二王,其书“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纤靡。”
其《文赋》以楷、行为主,兼用草字,三体相配,浑如天成,萧俊贤说它脱胎于兰亭而又有虞字之逸致,是十分确切的。笔者所见萧氏34岁小楷,与陆氏《文赋》颇有相像处,都透出临写兰亭的功夫。但萧俊贤最富代表性的书法是晚年的楷书大字与行书题跋。孙洵认为,萧字“功底深厚”,完全不同于一些“随意在纸上涂鸦”的“画家体”书。他说:“有幸读到萧俊贤的楷书楹联,既有颜字的骨架,遒劲质厚、如端人正士,不可亵视;又有苏字的丰腴饱满,笔圆姿媚,任凭才情溢出,渐近自然。虽字字独立,上下贯穿,气韵胜人。当时我谓之至大至正至刚之气,发于书家胸中。”
孙洵这里所说,是萧氏的楷书大字,还不是他成熟时期多用于题画的行书。萧氏行书 仍含有颜字的雄大、苏字的丰腴,但在间架、用笔、行气各方面都趋于拙朴,且含蕴苍浑沉郁之慨,远离了王字的妍秀飘逸,更迥异于一些故做怪异犷悍的碑书。
萧氏以山水名世,也能画格调很高的花鸟竹石。前面说过,其山水初从苍崖师麓台,继而转师沈翰,由“蓬心而仰跻烟客”,并从“诸王”上溯“南宗授受之原,约以致精,更博以穷变。”先后参习石谿、石涛、龚半千、陈道复、陈继儒、沈石田、李长蘅、八大山人、董其昌、方方壶、冷谦等。约30岁后,在继续师古人的同时,游历南北,师法造化。约60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历代画家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的成长之路。但在画史上,同是走这条路,能“约以致精、更博以穷变”者少,“步趋师法,膠于物而不能化”者多。这不是路径选择之过,而主要是画家才能、功夫、方法不同造成的。在近百年山水画史上,萧俊贤应在“约以致精、博以穷变”的大成功者之例。
萧氏山水画,重笔墨意趣但不忽视丘壑布置。如果说黄宾虹以“浑厚华滋”的笔墨个性见长而对丘壑布置有所忽略的话,那么萧俊贤则在兼取二者,趣、境皆妙这一点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萧氏的笔墨,不像黄氏那么突出点线,追求其纵恣、其层次,其华滋之趣,而是以质的松、厚、朴、逸为特点,别有一种以实为虚的超逸意味。这或许与他们不同的师承和精神修为有关,黄宾虹发端于重视笔线的新安派,晚年又取宋画的湿厚,而其精神修为主要是儒;萧俊贤发端于“诸王”又兼取梅花庵主、石谿、龚贤等,精神修为主要是禅,其画偏于松、厚、朴、逸,是很自然的。至于他的青绿之作,创大写式没骨法,古艳光华,有如佛经所说“奇妙杂色”之妙,堪称前无古人。
这样的一位大画师,值得我们搜寻文献,重新加以研究。《萧俊贤年谱》可能还有不足之处,但这是可贵的第一步。期盼着学界更多的关注。
1936年9月12日,萧俊贤在上海宁波同乡会开画展,叶恭绰、谭泽闿、江一平、夏敬观、章行岩、姚虞琴等名流在《申报》等报纸上刊登《萧俊贤先生名画展览》的告白,极称萧俊贤“书法朴茂古雅,题咏尤多风趣。画兼南北二宗,气韵高远,笔墨苍劲浑厚,允为一时之冠。”应该说,这并非应景的虚誉之词。
萧俊贤诗书画兼擅。限于篇幅,这里略谈他的书画。其书法功底深厚,兼取颜字的大度和苏字的丰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尝见其34岁所书小楷,秀丽清俊,出自二王。萧俊贤曾称赞陆柬之所书《文赋》“精绝一时,字字圆秀,脱胎于兰亭而带有其舅氏虞永兴之逸致。”陆氏幼从舅父虞世南学书,晚年习二王,其书“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纤靡。”
其《文赋》以楷、行为主,兼用草字,三体相配,浑如天成,萧俊贤说它脱胎于兰亭而又有虞字之逸致,是十分确切的。笔者所见萧氏34岁小楷,与陆氏《文赋》颇有相像处,都透出临写兰亭的功夫。但萧俊贤最富代表性的书法是晚年的楷书大字与行书题跋。孙洵认为,萧字“功底深厚”,完全不同于一些“随意在纸上涂鸦”的“画家体”书。他说:“有幸读到萧俊贤的楷书楹联,既有颜字的骨架,遒劲质厚、如端人正士,不可亵视;又有苏字的丰腴饱满,笔圆姿媚,任凭才情溢出,渐近自然。虽字字独立,上下贯穿,气韵胜人。当时我谓之至大至正至刚之气,发于书家胸中。”
孙洵这里所说,是萧氏的楷书大字,还不是他成熟时期多用于题画的行书。萧氏行书 仍含有颜字的雄大、苏字的丰腴,但在间架、用笔、行气各方面都趋于拙朴,且含蕴苍浑沉郁之慨,远离了王字的妍秀飘逸,更迥异于一些故做怪异犷悍的碑书。
萧氏以山水名世,也能画格调很高的花鸟竹石。前面说过,其山水初从苍崖师麓台,继而转师沈翰,由“蓬心而仰跻烟客”,并从“诸王”上溯“南宗授受之原,约以致精,更博以穷变。”先后参习石谿、石涛、龚半千、陈道复、陈继儒、沈石田、李长蘅、八大山人、董其昌、方方壶、冷谦等。约30岁后,在继续师古人的同时,游历南北,师法造化。约60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历代画家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的成长之路。但在画史上,同是走这条路,能“约以致精、更博以穷变”者少,“步趋师法,膠于物而不能化”者多。这不是路径选择之过,而主要是画家才能、功夫、方法不同造成的。在近百年山水画史上,萧俊贤应在“约以致精、博以穷变”的大成功者之例。
萧氏山水画,重笔墨意趣但不忽视丘壑布置。如果说黄宾虹以“浑厚华滋”的笔墨个性见长而对丘壑布置有所忽略的话,那么萧俊贤则在兼取二者,趣、境皆妙这一点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萧氏的笔墨,不像黄氏那么突出点线,追求其纵恣、其层次,其华滋之趣,而是以质的松、厚、朴、逸为特点,别有一种以实为虚的超逸意味。这或许与他们不同的师承和精神修为有关,黄宾虹发端于重视笔线的新安派,晚年又取宋画的湿厚,而其精神修为主要是儒;萧俊贤发端于“诸王”又兼取梅花庵主、石谿、龚贤等,精神修为主要是禅,其画偏于松、厚、朴、逸,是很自然的。至于他的青绿之作,创大写式没骨法,古艳光华,有如佛经所说“奇妙杂色”之妙,堪称前无古人。
这样的一位大画师,值得我们搜寻文献,重新加以研究。《萧俊贤年谱》可能还有不足之处,但这是可贵的第一步。期盼着学界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