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903 ( 京津画派 萧谦中 5)
2018-01-18 17:18:06
萧谦中生于安庆,1883年,年轻的时候来到北京,被地方名家姜筠看中,又因两人算是亲戚,故收做入室弟子。但据说因为姜先生流连于打麻将,常常令萧代笔,可惜两个人没有清朝画家罗聘和金农的融洽合作精神,不能“师借门生得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大概姜筠打麻将的技术比较烂,所以经常克扣萧的分成,于是萧出走京城十数年,在32岁左右回京。之后一直在北京作为职业画家生存,一段时间之内,他的润格甚至高出齐白石很多,说明还是比较有名的。1944年卒于北京,原因不详。
对于萧谦中作品的推崇,这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我想大概跟近现代书画市场热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琉璃厂的一些画商,手中萧谦中的画应该有不少,如果不能高价推出,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于是开始资助也好,参与也好,对萧谦中进行了有意的普及。笔者在琉璃厂混饭吃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萧谦中的原画,感觉其画作中规中矩,功夫不错,气韵尚可,但非要说是“天马一出,远非凡骨可比”的大师,我觉得还是值得考量的。
与萧谦中同时代的画家胡佩衡对萧谦中的作品评价除了恭维之外,就是“惜乎布置太密,缺灵疏之气。”所谓布置太密,我想应该是指他的作品主题不突出。作画本来就如作文,无论句子怎么精美,总要有个中心思想,紧扣主题,环环相扣,这样文字的气势和思想才能豁然而显。如果仅仅满足于句式的工整,而忘记突出主题,这就有些舍本逐末的感觉。
当然,我想并不是所有的萧氏作品都有这个毛病,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在萧氏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作品,眼睛居然没有可放的地方,这真是处处精心构造,结果却失去了完整的有机性。因此,我以为说他缺少灵气并不是什么同行相轻的话。同时,我觉得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萧谦中的功夫虽好,但是绘画风格怎么也没有摆脱石涛、龚贤这些人的套路。我们当然不是鼓励没有根基的创新,但一个画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看不出自己的面貌来,就算画得可以得“石涛之骨”,又能说明什么呢?而且,我觉得齐白石给出的这个评价,其实也暗藏杀机,所谓骨者,犹是未臻化境之谓也。
以前达摩大师语诸人言:“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其髓者就是慧可大师,禅宗二祖,可见从这个角度看,得石涛之骨,未必就是多高的赞许。所以,总体来说,萧谦中的地位没有齐白石高,是很自然的事。至于“画界允推第一”这种说法,还是要存疑的好。这也侧面说明,历史有它公正的一面。再如金城的作品,鉴于他的名声和地位,在民国时候,几乎可以媲美徐悲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曾经是一画难求,但经过历史的清洗,都快被人遗忘了。
所以,考虑到时代因素,崇洋媚外的风气当时已然日嚣尘上,对于萧谦中的苛求是没有必要的。他在当时能获得声名也不属于欺世盗名,我们并不能单纯以过来人的身份来审视萧谦中的绘画,毕竟他在他所属于的时代,即使算不上第一流的画家,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事并且可以这么说,萧谦中是一个时代将要结束,或者衰落时的艺术典型,他的艺术生命史是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传统绘画从上个世纪初就走向衰落。
对于萧谦中作品的推崇,这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我想大概跟近现代书画市场热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琉璃厂的一些画商,手中萧谦中的画应该有不少,如果不能高价推出,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于是开始资助也好,参与也好,对萧谦中进行了有意的普及。笔者在琉璃厂混饭吃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萧谦中的原画,感觉其画作中规中矩,功夫不错,气韵尚可,但非要说是“天马一出,远非凡骨可比”的大师,我觉得还是值得考量的。
与萧谦中同时代的画家胡佩衡对萧谦中的作品评价除了恭维之外,就是“惜乎布置太密,缺灵疏之气。”所谓布置太密,我想应该是指他的作品主题不突出。作画本来就如作文,无论句子怎么精美,总要有个中心思想,紧扣主题,环环相扣,这样文字的气势和思想才能豁然而显。如果仅仅满足于句式的工整,而忘记突出主题,这就有些舍本逐末的感觉。
当然,我想并不是所有的萧氏作品都有这个毛病,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在萧氏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作品,眼睛居然没有可放的地方,这真是处处精心构造,结果却失去了完整的有机性。因此,我以为说他缺少灵气并不是什么同行相轻的话。同时,我觉得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萧谦中的功夫虽好,但是绘画风格怎么也没有摆脱石涛、龚贤这些人的套路。我们当然不是鼓励没有根基的创新,但一个画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看不出自己的面貌来,就算画得可以得“石涛之骨”,又能说明什么呢?而且,我觉得齐白石给出的这个评价,其实也暗藏杀机,所谓骨者,犹是未臻化境之谓也。
以前达摩大师语诸人言:“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其髓者就是慧可大师,禅宗二祖,可见从这个角度看,得石涛之骨,未必就是多高的赞许。所以,总体来说,萧谦中的地位没有齐白石高,是很自然的事。至于“画界允推第一”这种说法,还是要存疑的好。这也侧面说明,历史有它公正的一面。再如金城的作品,鉴于他的名声和地位,在民国时候,几乎可以媲美徐悲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曾经是一画难求,但经过历史的清洗,都快被人遗忘了。
所以,考虑到时代因素,崇洋媚外的风气当时已然日嚣尘上,对于萧谦中的苛求是没有必要的。他在当时能获得声名也不属于欺世盗名,我们并不能单纯以过来人的身份来审视萧谦中的绘画,毕竟他在他所属于的时代,即使算不上第一流的画家,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事并且可以这么说,萧谦中是一个时代将要结束,或者衰落时的艺术典型,他的艺术生命史是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传统绘画从上个世纪初就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