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907 ( 京津画派 萧谦中 9)
2018-01-20 10:02:33
《新美术》曾经有一个纪念萧谦中的专辑,里面对于萧谦中的被忽视提出了三个理由:
一是1981年由俞剑华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胡佩衡的评语,致使萧氏名声不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显然是因为时代风气转化之后,专业化工具使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缺乏自信,借助于工具所导致的,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实际上自古以来,评论家说话向来是不负责任的,例如对于顾恺之的评价,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姚最和张彦远的看法就差了很多。但是这都没有妨碍古人进行正确的判断,怎么就能因此而将萧氏的名声不振归咎于此呢?还是萧氏在作品确实没有足够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没有足够耐看导致的。
当然,不排除萧氏的纯文人画风格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被批判乃至全面否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出的是,萧谦中的身世背景,其实也比较复杂的,尤其是他与陈独秀家庭的关系,我想有关方面对于他的宣传还是会有所保留的。新社会总会对旧时代比较推崇的东西进行一定的否定,这也是历史规律,没有必要急于求成。我们应该相信,历史是公正的,尤其是在文化的评价方面,世俗的权力和财富并不是具备决定性的力量。
第二个原因是指萧谦中的门下弟子本就不多,画作大多不类其师,成就平平,所谓人微言轻。以前老师教学生,很少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画得像自己,一定会说要学古人,师造化,所以,画作不类其师并不是什么坏事。至于成就问题,属于各自的天赋,尤其是很多历史的大家,比如梁楷、八大这些人,你能说出他的弟子中有谁吗?但由于其自身的艺术臻于化境,美术史上当然会有他们的地位,同时,那些学习他们绘画技法的人,又都多多少少算他们的学生。所以,学生老师,老师学生,其实没有必要搞得和武林门派一样,争地盘划领域,入我门来,必须学我的这一套等等,还是应以传道为主。
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古代如父子,今天却成了一种商业关系,学生叫导师老板,导师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等等,这其实是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正常的文化现象,导致文化的发展走向功利主义,于是,属于纯文人画体系的萧谦中的艺术被忽视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可以因此而饮鸩止渴吗?可以因此埋怨萧谦中没有像样的弟子吗?
第三个原因归咎于关于萧谦中的文字记载太少。画家是以画说话的,不是以文学传记传世的,这点我也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一个标准。同时,我想这个判断本身也是错误的,因为关于萧的文字记录一定少不了,看看黄宾虹的书信里都有他的名字,同时作为一位著名画家,当时的媒体虽然没有现在发达,但是也超过古代太多了。所以,比相当多的古人,萧氏的文字资料还是相当多的,只是,大概有价值的不多而已。
这里说说萧氏提及的一个故事:跟朋友进山玩,独自山中闲逛的朋友遇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瘦骨清冷,面色微黄”,谈的都是前清往事,转眼就消失在树林中,朋友回到下榻之处,备述于萧,萧即大呼:“失之交臂,失之交臂,如此美人,鬼亦何妨。”这个故事我想演绎的成分太多了吧!而且内涵也不多,不过是古代文人无聊透顶的一些爱好而已,不值得以此来彰显画家的“骚人心迹”。
另外,古代画家多是文人,很少有职业画家,自然文字记录多,现在的画家多是职业画家,天天捉摸怎么画人民币,又哪里有工夫读书写文呢?所以,萧谦中有题款曰:“山居之乐能图之而不能享受,闷闷。”假使有禅宗大德,一定会立刻棒喝:是谁缚汝?!可惜,在专业化的今天,我们很难再遇到全面发展的文人画家了,这也是一种遗憾呢。
一是1981年由俞剑华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胡佩衡的评语,致使萧氏名声不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显然是因为时代风气转化之后,专业化工具使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缺乏自信,借助于工具所导致的,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实际上自古以来,评论家说话向来是不负责任的,例如对于顾恺之的评价,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姚最和张彦远的看法就差了很多。但是这都没有妨碍古人进行正确的判断,怎么就能因此而将萧氏的名声不振归咎于此呢?还是萧氏在作品确实没有足够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没有足够耐看导致的。
当然,不排除萧氏的纯文人画风格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被批判乃至全面否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出的是,萧谦中的身世背景,其实也比较复杂的,尤其是他与陈独秀家庭的关系,我想有关方面对于他的宣传还是会有所保留的。新社会总会对旧时代比较推崇的东西进行一定的否定,这也是历史规律,没有必要急于求成。我们应该相信,历史是公正的,尤其是在文化的评价方面,世俗的权力和财富并不是具备决定性的力量。
第二个原因是指萧谦中的门下弟子本就不多,画作大多不类其师,成就平平,所谓人微言轻。以前老师教学生,很少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画得像自己,一定会说要学古人,师造化,所以,画作不类其师并不是什么坏事。至于成就问题,属于各自的天赋,尤其是很多历史的大家,比如梁楷、八大这些人,你能说出他的弟子中有谁吗?但由于其自身的艺术臻于化境,美术史上当然会有他们的地位,同时,那些学习他们绘画技法的人,又都多多少少算他们的学生。所以,学生老师,老师学生,其实没有必要搞得和武林门派一样,争地盘划领域,入我门来,必须学我的这一套等等,还是应以传道为主。
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古代如父子,今天却成了一种商业关系,学生叫导师老板,导师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等等,这其实是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正常的文化现象,导致文化的发展走向功利主义,于是,属于纯文人画体系的萧谦中的艺术被忽视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可以因此而饮鸩止渴吗?可以因此埋怨萧谦中没有像样的弟子吗?
第三个原因归咎于关于萧谦中的文字记载太少。画家是以画说话的,不是以文学传记传世的,这点我也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一个标准。同时,我想这个判断本身也是错误的,因为关于萧的文字记录一定少不了,看看黄宾虹的书信里都有他的名字,同时作为一位著名画家,当时的媒体虽然没有现在发达,但是也超过古代太多了。所以,比相当多的古人,萧氏的文字资料还是相当多的,只是,大概有价值的不多而已。
这里说说萧氏提及的一个故事:跟朋友进山玩,独自山中闲逛的朋友遇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瘦骨清冷,面色微黄”,谈的都是前清往事,转眼就消失在树林中,朋友回到下榻之处,备述于萧,萧即大呼:“失之交臂,失之交臂,如此美人,鬼亦何妨。”这个故事我想演绎的成分太多了吧!而且内涵也不多,不过是古代文人无聊透顶的一些爱好而已,不值得以此来彰显画家的“骚人心迹”。
另外,古代画家多是文人,很少有职业画家,自然文字记录多,现在的画家多是职业画家,天天捉摸怎么画人民币,又哪里有工夫读书写文呢?所以,萧谦中有题款曰:“山居之乐能图之而不能享受,闷闷。”假使有禅宗大德,一定会立刻棒喝:是谁缚汝?!可惜,在专业化的今天,我们很难再遇到全面发展的文人画家了,这也是一种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