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909 ( 京津画派 萧谦中 11)
2018-01-22 10:11:53
萧谦中(1883-1944),原名萧愻,字谦中,号龙樵。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萧愻自幼习画,弱冠之年即离乡赴京,拜入客居北京的同乡书画篆刻家姜筠(1847—1919)门墙,受师影响,早年山水专攻清初王石谷。由于刻苦绘事兼天赋秉异,名声鹊起,常替师代笔。后因姜筠待之苛刻,萧愻出走游历蜀川等地,1914年(32岁)返京后,潜心研习笔墨。1920年(38岁)与周肇祥、金城、陈师曾、汤定之、萧俊贤、姚茫父等共创“中国画学研究会”,提倡风雅,保存国粹;1924年(42岁)应姚茫父之聘任教京华美术专科学校,翌年兼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4年(52岁)与周肇祥、齐白石、陈半丁等同任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北平支部美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其间(约40岁)萧愻在一画展中得见石涛、梅清、龚贤等真迹,幡然醒悟,摒弃旧学,成功实施了中年变法,上溯宋元,下追明清,融古人技法于一炉,别开生面,有彩萧、黑萧、赭萧、白萧等诸多风格,青绿者艳丽丰腴,重墨者雄浑苍厚,浅绛者疏朗明快,淡墨者清秀超逸。为民国京津派重要画家。
清·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在诸多有幸存世的萧谦中山水画中,我们都能品读到峰峦、江渚、池草、松竹、泉石、烟霭、桥宇等山川景物带给我们的自然之美。
萧谦中早期山水,因师承姜筠,故受清初四王之王翚的影响颇大。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继承明代董其昌衣钵,醉心倡导前贤笔墨技法、技巧的研究和提纯,深得当时皇室推崇,定论画坛正统。清·康熙30年(1691)王翚奉诏写《康熙南巡图》,得“山水清晖”褒赐,更被视为画之正宗,自此王石谷绘风宗学者延绵不绝,史称虞山派。
但清初以降直至民国,虞山绘风延绵不绝数百年,出类拔萃者少之又少。晚清京师姜颖生、民国沪上张石园,毕生追寻王翚情趣、研习王翚笔墨,陈陈相因,亦步亦趋而不越雷池,终究仅得“得石谷真髓”之定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有言“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反观清末沪上吴石仙,绘事初学四王,尤攻王石谷,游学倭国后,在虞山绘风基础上,结合米芾、高克恭诸家墨法,变法成功,名动海上。萧谦中早年师承姜筠,远宗王翚,也是成功实施了中年变法,跳出四王笔墨巢窠,开创自家山水面目的一代京津派名家。
清·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在诸多有幸存世的萧谦中山水画中,我们都能品读到峰峦、江渚、池草、松竹、泉石、烟霭、桥宇等山川景物带给我们的自然之美。
萧谦中早期山水,因师承姜筠,故受清初四王之王翚的影响颇大。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继承明代董其昌衣钵,醉心倡导前贤笔墨技法、技巧的研究和提纯,深得当时皇室推崇,定论画坛正统。清·康熙30年(1691)王翚奉诏写《康熙南巡图》,得“山水清晖”褒赐,更被视为画之正宗,自此王石谷绘风宗学者延绵不绝,史称虞山派。
但清初以降直至民国,虞山绘风延绵不绝数百年,出类拔萃者少之又少。晚清京师姜颖生、民国沪上张石园,毕生追寻王翚情趣、研习王翚笔墨,陈陈相因,亦步亦趋而不越雷池,终究仅得“得石谷真髓”之定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有言“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反观清末沪上吴石仙,绘事初学四王,尤攻王石谷,游学倭国后,在虞山绘风基础上,结合米芾、高克恭诸家墨法,变法成功,名动海上。萧谦中早年师承姜筠,远宗王翚,也是成功实施了中年变法,跳出四王笔墨巢窠,开创自家山水面目的一代京津派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