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077 明 丁云鹏 1

2018-07-17 16:26:1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隆庆、天启年间画家、绘墨模名手。擅画人物、佛像、山水等。曾为名墨工程君房、方于鲁画墨模,并供奉内廷十余年。董其昌赠以“毫生馆”印章。

其人物画早年画风工整秀雅,晚年沉着古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初以隽秀为工,后趋于古拙。亦能为书籍作插图,对徽州版画颇有影响。

 

【名称】明 丁云鹏 菩萨授经图

【年代】明
【简介】水墨纸本,141×68cm,1606年作。

此图所绘内容为:观世音菩萨授经的故事,此品自隋迄宋,历代都有,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303窟人字披的《普门品》上,以描绘得十分详尽,从“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姿态安详”一表现观世音菩萨授经的全部过程。自明朝起此种绘法巳发生巨大的改变,此品的画法巳在法华会的二边,此画所表现的只是一个局部,在观音菩萨的周围则只画众多信徒向观世音求真经的场面。

画中所作人物以线描为主,所用之线、深得用笔三味,落笔稳,压力大,速度快,恰如苏轼咏吴道子作画诗中所说“当其下手风而快,笔所未到气以吞”正是这种高难度的技巧和磅礡的气势,赋予作品以强大的生命力,造就了画面飞动的艺术效果。这里要指出的是,丁云鹏所作的白描法,多用折芦描和铁线描,这得力于他的版画创作,当时丁云鹏为新兴的版画创作作了很多的描图,并亲自创作,丰富和提升了他的白描水平,是同时代画家不能比拟的。所绘观音神情静穆,罗汉俯首友颐,眼视空茫,授经人则凝神默想,内心的澄清和画面的宁谧统一于形象之中。侍婢们较为活跃的姿态和不同的表情。对比观音的严穆,突出了主题。

此图曾被晚清收藏家王孝禹收藏,左下角有“王孝禹收藏记”。王孝禹(1847-?),名瓘,字孝禹(一作孝玉)辛亥(1911)后,以字行,四川铜梁人,李浚之在《清画家诗史》中称“由举人官江苏道员,曾为二江总督的幕僚,工篆,尤善隶书,得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诸家之长,兼工篆刻,亦善山水,所作山水苍浑秀润,能诗,精鉴别,富收藏,以金石书法闻名于世人。”

明末人物画在“波臣派”盛极一时之际,丁云鹏能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丁观鹏就是因为仰慕同族先辈丁云鹏而取名为“观鹏”的。清胡敬在《国朝院画记》中云“明丁云鹏道释像,其法本宋人,与梁唐壁画之以奇诡擅能者流派自别。”可见丁云鹏对道释人物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此画距今巳四百年,人海沧桑,而此画低墨如新,似有神物护持。是画中的菩萨有灵,还是画家的精气不泯?

 

【名称】明 丁云鹏 六祖像图
【年代】明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127厘米,横60厘米。北京荣宝斋藏。

 

 

 

 

【名称】明 丁云鹏 白描罗汉图手卷

【年代】明

【简介】水墨纸本。

 

 

【名称】明 丁云鹏 白描罗汉图手卷
【年代】明
【简介】水墨纸本。32X665cm。钤印:云鹏题识:南羽丁云鹏敬绘鉴藏印:古之人人之古;春水船;白云山樵;吴大;汪士元审定印;观海者难为水;晓夫;存存道者;戴信之鉴真印注:清代装裱。

 

 

【名称】明 丁云鹏 树下人物图
【年代】明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46厘米, 横75.5厘米,(日)私人藏。

图中黄衣童子执扇炊茶,青衣居士闲数念珠。石布青苔,地生茵草,湖石清凉,碧树成荫。树石巧妙地环绕成回字型构图,以其深浓繁细烘托淡雅洗练的人物,使后者成为观者瞩目的中心。全幅造型、用笔谨劲细秀,设色典丽清雅。

 

【名称】明 丁云鹏 秋景山水图
【年代】明
【简介】绢本设色,纵63.5厘米,横27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图写天高气爽,万木红绿相问,高人曳杖桥头赏景。远山毕现,屋舍掩藏。山水相环,景致宜人。该图取法董巨,用笔凝重圆润,有别于丁氏的平常面目。

 

【名称】明 丁云鹏 三教图
【年代】明
【简介】图轴,纸本,设色,纵115.6cm,横55.7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左下款署“善男子丁云鹏敬写”。钤“丁云鹏印”“南羽氏”。画上有陈继儒题记。

此图画孔子、老子、红衣罗汉坐于树下共同探究玄理的情景。画中三位智慧长者面目严肃,神情专注,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老子道貌岸然,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

明代,随着儒、道、释三教的融合,宗教题材的绘画也随之有了世俗化的倾向,此画中的宗教人物与作为供养的神仙不同,脱离了程式化的因素,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化色彩,同时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其人物造型古拙、气质端庄文雅,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画法上,运用“高古游丝描”,细劲而“笔力伟然”,既有古朴之感,又具有时代气息。设色古妍冷隽,尤其是人物服饰的红色、兰色与赭色,赋色沉稳和谐。山石树木勾勒添色,取法文徵明,小青绿设色,文静典雅,营造了一种静谧清淡的意境,引人入胜。

 

【名称】明 丁云鹏 释迦牟尼图轴
【年代】明
【简介】纸本,设色,尺寸:画芯140.7×58厘米,外围305×81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丁云鹏 (1547~1628)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书法学钟、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内廷十余年。他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万历八年(1580)作江南春扇,天启元年(1621)作伙溪渔隐图。

 

丁云鹏 (1547~1628尚在)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工书法,学钟繇、王羲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设色学钱选。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兼工山水、花卉。中年用笔细秀,略近文征明、仇英画法,晚年风格朴厚苍劲,自成一家。 [1] 供奉内廷十余年。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万历八年(1580)作江南春扇,天启元年(1621)作伙溪渔隐图。

 

其画以人物、佛道最负盛名,论者谓,在明末人物画家中,丁云鹏与陈洪绶、崔子忠成鼎足之势。早年人物画工整秀雅,晚期趋于沉着古朴,前后变化可从存世的《媛挡熊图》及《三教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中窥知一斑。山水画也有一定造诣,在师法宋元基础上,自具风格。早期隽秀,晚期古拙,以平整为法。亦能作兰草,有《楚泽流芳图》(故宫博物院)存世。后世流传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伪作。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钱选《卢同烹茶图》实为丁云鹏手笔。丁云鹏生活于雕板、制墨业发达的徽州,还为书刊画了不少插画,对于新安木刻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丁云鹏是仇英之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他工给的笔法不下仇英,而高古文雅似又过之。他最擅长的是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此帧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画人物五十三,动物数头,趁具法器、峰峦堂宇、树石祥云,皆精密工给,非费一两月之功不能为此。董其昌与丁云鹏为挚交,曾题丁氏所绘《五像观音图卷》云:“丁南羽写此时,在吾松为顾光禄正心所馆,年三十馀,故极工妙。自后不复能事,多老年漫应。”

 

传世作品有《待朝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伏虎尊者图》轴,现藏安徽省博物馆;《白马驭经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洗象图》轴,藏中国美术馆;罗浮花月图〉轴及《漉酒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龙王拜观音图》卷,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溪山烟霭图》卷藏南京博物院;《丛山樵径图》轴,藏天津艺术博物馆;《达摩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煮茶图》轴,藏无锡市博物馆;《六祖像图》轴,藏荣宝斋。

另外,《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中之图绘大半出其手笔。

 

 

《明丁云鹏白马驮经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的作品,该画规格130.9×54.5公分。原属故宫博物院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介绍编辑

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著录:设色画竺法兰白马驮经事。款。乙丑(西元一六二五年)秋日。奉佛弟子丁云鹏拜写。钤印二。丁云鹏印。南羽。

鉴藏宝玺八玺全。太上皇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创作背景编辑

丁云鹏,诗画俱佳,董其昌以摩诘相拟。身为佛门弟子,薰冶既深,佛释画自渐趋城专门。

汉明帝时曾派遣蔡愔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两年后,天竺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至中国,并创置白马寺。此图即绘白马驮经故事,完成于天启乙丑(西元一六二五年),为丁氏晚年作品,脱去早年之繁细作风,而趋疏简清逸之画境。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刘庄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在西方有一个金色的人。第二天,汉明帝召来大臣询问梦中所见之事的凶吉。一位大臣告诉他说:“听说西方有佛,您一定是梦见佛了。”  汉明帝于是立刻派了两个使臣到西方出使西域拜求佛法。三年之后,两位使者携同两位西域高僧一道,返回了都城洛阳。与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一匹驮载着佛经、佛像的白马。这便是历史上白马驮经的故事。

 

 

扫象图

 

丁云鹏作

 

纸本设色,纵140.8厘米,横46.6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丁云鹏出生于安徽休宁的行医世家。父亲是嘉靖进士,以医术而闻名,闲时习画并喜收藏。父亲的业余爱好给丁云鹏影响很大,使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步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丁云鹏在苏州和松江度过了早期的几十年,后回到安徽。此时除了绘画,他还为古籍书创作插画。明末,徽州的雕版、制墨业发达,他的插画对于新安木刻画的发展还起到了一定作用。

 

 

 

  丁云鹏以画人物、佛道最负盛名。他一生画了许多佛教题材的作品,如《扫象图》《画庄严大士瑞像》《龙王拜观音图》《达摩图》等等,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

 

  “扫象”主题渊源流长,历代画家常有描绘。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早期画中只有人物,没有背景,先贤和侍从用扫帚以水拭扫白象。在佛教意象中,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以“扫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晚明颇为流行,与丁云鹏同时代的画家吴彬、崔子忠等,也有此类画作。此时,“扫象”也作“洗象”,“象”为“像”的同义,因此有扫走虚幻外表之意。丁云鹏还有一幅《洗象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从内容和绘画风格上与本幅《扫象图》非常接近,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此图款署“万历戊子(1588)春日之吉奉佛弟子丁云鹏敬写”,钤“云鹏之印”。画作在窄长的竖形构图中,巧妙地安排了一群僧侣侍从洗象的场景。通过人物动作与神情的精心描绘,以及色彩的分隔与呼应,将洗象及旁观人物连缀在一起。人物虽然密集,但井然有序。画中山石、树木等配景,浅淡青绿设色远追钱选,勾写形态取法文徵明,造型古拙文雅。整个画面疏朗、明洁,透出高古静穆的气息。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