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14 明 方维仪
方维仪出身于桐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父方大镇万历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维仪幼承家学,聪慧过人,博学多才,工于诗画。时人对她有“文史宏瞻,兼工诗画”和“工于诗,长于画”的评价。她的读书和诗画创作之所为“清芬阁”,一个“芬”字,标志阁主为女性。其诗宗历代诗坛大师,画则承李公麟,精于白描,所画观音大士像尤工,曾被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称为“妙品”。吴询《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诗有句赞云:“墨花寒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十七岁时与已患病六年的桐城文士姚孙檠结婚,婚后不久,丈夫死去,遗腹女亦早夭,遂回娘家,全身心地守志于“清芬阁”青灯孤影,潜心于诗画。
方维仪在娘家寡居守节时,她的十六岁堂妹方维则也因丧夫而归娘家孀居,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吟诗绘画;方维仪的弟媳吴令仪及其姐吴令则,也是女中诗画高手;加上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也常回娘家探望,于是五女子结成诗朋画友,公推方维仪为师,常于“清芬阁”聚会,写诗唱和挥墨作画,为时人之称道。但时隔不久,她年轻的弟媳吴令仪因病去世,弟弟方孔 昭又常年宦游他乡,方维仪便担负起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在她的精心指教和激励下,方以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优秀成绩名登进士,并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史家、哲学家、科学家和书画家。
方维仪一生著作颇多,精心考究文史,收古今名媛诗作,编成《宫闹诗史》一书,有《清芬阁集》、《司阁诗评》、《静志居诗话》、《微生录》、《尼说》、《七惑》等。诗词对于幸运一些的闺阁诗人来言更多是优裕日子的点缀、怡情悦性的娱乐,而对于“十七丧其夫,十八孤女殇”的方维仪,诗歌则成了抚平伤口、抵御悲剧人生的一剂良药,她用诗自叙“人生不如死”的身世不幸,抒写“此生何蹇劣”的满腹愁郁;也不仅是自怨自叹,她还有眼光超越深院高墙的家国关怀。前者字字泣血:“昔闻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身独当之。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予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白日有如此,我心徒自知。”(《死别离》)又如:“长年依父母,中怀多感伤。奄忽发将变,空室独彷徨……”(《伤怀》);后者则浑成大气,绝无纤姿弱态,如《旅夜闻寇》:“蟋蟀吟秋户,凉风起暮山。衰年逢乱世,故国几时还。盗贼侵南甸,军书下北关。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镮。”《出塞》:“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从军行》也有雄峻洒脱的豪气:“玉门关外风雪寒,万里辞家马上看。哪得沙场还醉卧,前军已报破楼兰。”
她的画作也十分丰富,有史志记载,由于她的画艺高超,私人收藏其画的极多,但历经沧桑,如今存世量很少。令人遗憾的是在她的家乡桐城市的博物馆藏品,竟没有一幅她的遗作;安徽省博物馆仅收藏有三幅,且均为期晚年作品。笔者曾在一本书画图录上见过方维仪一幅白描《罗汉戏狮图》。此画为绢本墨笔,峥嵘怪石的后面,绘一株挺拔苍健又展枝如盖的奇松。松石之下,六位罗汉围着一金钢狮子作舞,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感觉到笔法之细腻,格调之清雅,境地之神韵。整个画面充满着一派奇观自然和生动人文相协调的景象。画面左上方有画家自题语:“七十有六仲姑维仪为愚者老侄五十寿。”钤有“清芬阁”、“名予曰仲兮余曰维仪”印两方。从这些文字上可知是方维仪在她七十六岁那年,为的给老侄方以智五十岁诞辰贺寿而作。因为按方维仪的出生年月推算,此画作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而方以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其“五十寿”的年份,也正是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毫无疑问,画作赠送的“老侄”,正是她教养成人的方以智。由此可见此画乃为这位清苦终生,一生潜心于诗画的桐城才女方维仪其晚年珍稀之作。
自古红颜多命薄。在当时特定的那个时代里,才艺双绝的方维仪是代表着旧式知识阶层妇女的一种类型,亦如<<红楼梦>>书中贾宝玉的寡嫂李纨那样的贞静女子——恪守“妇德”,庄重自律,强咽下满腹孤独绝望,像一炷檀香,一寸寸烧成灰烬,燃成青烟,以成就那静穆幽洁的芳馨。
方维仪 56.5x26.6cm 观音图
明 方维仪《观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方维仪所绘白描观音大士像,被王士祯称为“妙品”,列闺秀绘画魁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观音图》是方维仪71岁时所作。只见大士披衣盘坐,低眉颔首而笑。此图不设背景,以白描法绘成,仅以寥寥数笔勾勒观音之像。这种舍弃背景、不施色彩的画风,传承自宋代李公麟遗风。据说方维仪家藏有李公麟白描宗教人物画《过海揭钵图》,而她经过多年的临习,所画之白描观音“几突过龙眠”。
方维仪 罗汉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皖桐姚门方氏维仪熏沐写、时年七十有三。 印文:清芬阁(朱文)、名于曰仲氏兮字余曰维仪(白文) 鉴藏印:三羊斋藏金石书画(朱文)、荆门王氏珍藏(白文)、秦汉金钩玉印主人(朱文)、万承都印(白文)、南昌万氏珍藏(白文)、蒙泉书屋考藏金石书画之章(朱文)、 质地:设色纸本
方维仪《罗汉图》局部
方维仪《罗汉戏狮图》安徽博物院所藏
立轴 绢本,墨笔,纵66.8厘米,横31.7厘米。
方维仪与《罗汉戏狮图》
方维仪《罗汉戏狮图》
方维仪的书画流传至今的渺渺无几,目前国内仅故宫博物院、辽宁抚顺博物馆及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她的作品总计10余件,每一件都是难得的珍品。安徽博物院所藏的立轴 《罗汉戏狮图》,绢本,墨笔,纵66.8厘米,横31.7厘米。图中所绘奇石,皆有棱角,奇石上用墨点点出寄生在奇石上的苔藓,生机无限。奇石之后有一古松,枝干虬曲苍劲,针叶繁茂,苍翠欲滴。树下,有一中年罗汉挽袖挥带正在与一狮对舞,另有五人分列两旁,正聚精会神地观赏人狮之舞。在这五名罗汉中,有一以背影示人者左手持一禅杖,杖头生起袅袅莲花。在此画的左上角题有“七十有六仲姑维仪为愚者老侄五十寿”,并钤有印章两方,分别是“清芬阁”和“名予曰仲氏兮字余曰维仪”。
画作题字中的“愚者老侄”,指的是方维仪的侄儿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是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四大学者之一。方维仪回娘家守志时,侄儿方以智经常随母亲吴令仪来清芬阁,在姑母写诗唱和声中耳濡目染,为他诗文启蒙奠定良好基础。几年后,方以智之母吴令仪病逝,而方以智之父方孔炤又常年宦游在外,方维仪便承担起抚育方以智兄妹的责任,据记载,方维仪“教其侄以智,俨如人师”,方以智曾回忆“智十二丧母,为姑所托,《礼记》《离骚》皆姑授也”。在为姑姑方维仪《清芬阁集》所作的题跋中,方以智曾深情回忆姑姑对他含辛茹苦的抚育,“盖抚余若子者八历年,所无间色矣……诸子女饮食当治,衣裳当浣,俱身先操作。 ”
《罗汉戏狮图》是方维仪在76岁高龄时为侄儿方以智50岁生日所作,她把对侄儿深深的挂念与祝福融进这幅画中。穿越百年时空,今人观此画时,仍为那份浓浓的姑侄情所动容。
方维仪白描蕉石罗汉图,故宫博物院藏
背景绘硕大的蕉叶和嶙峋的奇石,蕉石间有罗汉三人盘坐其中,有的坦胸露乳,
有的若有所思,三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画面右上角书款:“皖桐姚门方氏维仪薰沐写,时年七十有八。”
所钤方维仪的两方印亦与上几幅相同。
明方维仪《蕉石罗汉像》
1662年纸本水墨,65×29.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 方维仪西池大阿罗汉图 28X170
高仿真水墨复制 仿古画 凝晖阁明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
明末著名女诗人、画家,所作有《清芬阁集》,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长绘释道人物。
西池大阿罗汉 局部 1
西池大阿罗汉 局部 2
西池大阿罗汉 局部 3
西池大阿罗汉 局部 4
西池大阿罗汉 局部 5
西池大阿罗汉 局部 6
西池大阿罗汉 局部 7
西池大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