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18 晋 顾恺之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420-581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作为奠基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名称】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年代】晋代
【简介】“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此图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本收藏在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唐本的《女史箴图》于1900年9月,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后存大英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曾有意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归还中国,与赠送中国一艘潜水艇二择一,做为谢礼。中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
【名称】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宋摹)
【年代】晋代
【简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名称】晋 顾恺之 列女图(宋摹)
【年代】晋代
【简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5.8厘米,横47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现在画面绘有28人,分八段,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用较粗的“铁线描”,线条刚劲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衣纹用笔比《洛神赋图》稍粗。无背景,但间画有屏、柱器皿等物。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如在“卫灵夫人”一段中,画卫灵公与夫人相悟对,他既流露出内心对夫人识别贤德的明智感到惊喜,为不失自己身份又故作镇静。
此卷无名款,原作久已散佚,今天所见的是忠实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难能可贵。与《洛神赋图》比较,此卷更显顾氏风范。后纸有南宋汪注、叶隆礼,清王铎等题记。卷前有清收藏家染清标书签。钤元乔臾成、王芝,清梁清标、王鹏翀及乾隆内府诸鉴藏印。经《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斫琴图》顾恺之 东晋。(传)顾恺之作。宋代摹本。绢本设色。纵29.4厘米,横13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顾恺之的其他作品一样,画面中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许多与古琴有关的作品,著名的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宋徽宗的《听琴图》、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等,画中人物或弹琴,或听琴。而内容为制作古琴的画作,迄今仅见一幅,这就是《斫琴图》。
《斫琴图》,也称《斲琴图》,相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作。作品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制作古琴的场景。
整幅画面,有14个人物。他们或挖刨琴板,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上弦听音,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帮忙。画中人物、器具,都具有东晋时代的特征。
《斫琴图》所绘人物,写实而生动。画中的文人学士,面容方整、长眉修目、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从他们认真专注、一丝不苟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对古琴的挚爱。
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或文字的说明。《斫琴图》没有具体的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强调人物各自特征的画作。
此画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等其它作品一样,用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勾勒人物的形象特征,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人物的内在性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
画中人物的神态颇为传神。如画面的右上角,一文士独坐于一张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可谓传神。这正符合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
《斫琴图》作者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都以前人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为题材。而这一幅较少被人提及的《斫琴图》,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