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22 北宋 郭熙 1

2018-08-25 10:06:26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郭熙(1023-约1085),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早春图》轴、《树色平远图》卷、《关山春色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名称】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年代】宋代 
【简介】轴,绢本,浅设色画,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幅右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著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名称】北宋 郭熙 关山春雪图
【年代】宋代 
【简介】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97.1厘米,横51.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嵯峨,峻厚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从画幅款识,可知此图绘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 画法亦大体相近。

 

【名称】北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墨笔,纵:120.8cm,横:167.7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 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 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 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 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名称】北宋 郭熙 幽谷图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墨笔,167.7cmx53.6cm。上海博物馆藏。

此立轴以俯视深远的取景构图,表现出浑圆雄厚的雪中山颠,巨大幽深的沟壑,苍劲不屈的枯枝,与远岗顶上的层林形成对比,仿佛是在羡慕它们簇拥集聚像一个家庭一般;山涧清流,涓涓而下,似乎是在这“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时节,慢条斯理地叙述着这里四季的故事。

 

《窠石平远图》

北宋 郭熙 绢本设色 纵120.8厘米 横16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作为北宋著名山水画家, 十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 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 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此画画深秋清旷之景, 神韵独绝, 树石画法与《早春图》颇为相似, 细部描绘较简略。图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知是其晚年的作品。

画中描绘深秋之旷野,一条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几块圆形巨石立于水中,而坡上则树木密集,多枯树虬枝,形似“蟹爪”。郭熙将这种带有北宋山水画标识意义的圆曲坚挺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而树叶或阔笔渍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红,映衬秋色,这在郭熙传世作品中也不多见。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廓,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渲染,形似“鬼脸”。远山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绢本水墨 纵158.3厘米 横10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能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此画表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时细致的季节变化。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景色,却已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山村图》

北宋 郭熙 绢本淡设色 纵109.8厘米 横54.2厘米 南京大学藏

此图于夏季山野风景中穿插村落。立幅正中是峥嵘巍峨的巨峰,山势奇险,烟蔼浮现,其下为两山夹峙的峡谷,下部平坦处建有山庄及亭阁,山麓浅沙平岸有渔船停泊,山水中点缀乘轿的士大夫及朴野的渔夫山民,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神情动态跃然于绢素。此图虽无款识,但似卷云状的山石和壮健的笔墨正是郭熙本色,画中山峦林木郁郁葱葱,展现的是“夏山苍翠而如滴”的风貌。

《幽谷图》

北宋 郭熙 绢本墨笔 纵167.7厘米 横5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本图构图创意颇为别致,在狭长的立幅上布满险峻的山石,岩间生有寒树数株,石罅中又泻出清泉一股,画家以淡墨画山,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颇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但从景物布置而论,此图又似是通景大屏中的一部分,原画已难窥全貌,此一推测很难确定是否成立。此画为北宋秘府收藏,著录于《宣和画谱》,画幅上钤有“宣和宝殿”等印。虽无作者名款,但流传有绪,历代皆定为郭熙力作,应属郭熙传世绘画中的精品。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图绘春江风光。近处窠石间几棵高大的松树,摩天而立,松下竹篱茅舍,近岸数船停泊,对岸远岫丛林。两只小船饱帆乘风剪波而行,以点出主题。画风学郭熙一派,笔墨率之洒脱,造型生动自然,为南宋小幅山水画精作。画中无款印,对幅有清高宗弘曆的题诗。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窠石平远图》绢本,立轴,画幅尺寸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画幅左侧有款“窠石平远”四字及“元丰戊年郭熙画”。钤“郭熙印章”一方。知为郭熙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画深秋清旷之景,神韵独绝。树石画法与郭熙《早春图》相似。但细部描画较简略。有“敕赐临济壹宗之印”等印记十一方和半印一方。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用笔硬劲而秀俊,全图情景交融,出神入化,显示出画家的晚年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双松水阁

 山水真迹 郭熙 宋代

 

幽谷图 郭熙 宋代 绢本墨笔,纵167.7、横53.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图作者无款印。所绘景物具有典型的中国西北山川风貌。图中山石轮廓方硬,全以淡墨渲染皴擦而成。近景枯枝寒树墨色焦浓,笔力刚健,十分简练;远处的林木则以淡墨点染,所费笔墨不多,但层叠错落之状,非常清楚,显出幽谷清寒的意境。

 

郭熙 蜀山行旅图卷

 

  溪山秋霁图 纵35.5、横103.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树色平远图纵35.5、横103.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郭熙 (1023—约1085),字淳夫。北宋神宗熙宁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幅左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画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北宋 郭熙 溪山秋霁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北宋 郭熙 溪山秋霁图 26.0×206.0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右郭熙《谿山秋鑓图》,乃真笔也。原有倪云林籤题并柯九思印章。今籤题已失,而柯印犹存,盖倪、柯二君所藏也。旧在予友杜君处,尝求先太史题而未果。今二十年矣,其子于始持来求跋。按熙之出,稍后于营丘,故当时以李成、郭熙并称,则固已崇重之矣。当时山谷诗云『玉堂坐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端』,又云『郭熙官画但荒远,短诸曲折开秋晚』,而石田先生论营丘云『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数浓』。今观此图,脱去笔墨畦径,而专趋于平淡古雅。虽层峦叠章,萦滩曲濑,略无痕迹。信乎,非熙不能,而真足为营丘之亚也。万曆己卯秋九月三日,茂苑文嘉。

 

王穉登 (1535–1612)

李成、郭熙并宋名手,一时画院诸人争效其法,遂往往鱼目混淆。大抵二君能以丹青水墨合为一体,不少露痕迹。信乎绘家三昧也!此图为《谿山秋鑓》,长岩曲岭,远树平芜,与浮岚暮霭相映带。森沉茂润,无纤微不惬。以此视营丘,真当并驱争先矣。太原王穉登书。

 

 董其昌 (1555–1636)

余友莫廷韩嗜画,画亦逼黄子久,此卷盖其所藏,以为珍赏甲科。后归潘光禄,流传入余手。每一展之,不胜人琴之歎。万曆己亥首夏三日,董其昌。是日前一宿梦廷韩,及晓起题。

 

 陈盟 (1612– 1656)

河阳绘事,妙绝环中。四百年来,真蹟颇少,予生所见,亦不数数。此卷精美入神,緜密秀润,殆非远与松年、和之辈所能彷彿,而况其他乎?观者珤之。丙申孟夏望后三日,蜀陈盟书于真州旅舍。

 

 陈厥位

九日题郭河阳《溪山秋鑓图》。

未及登高插紫萸,閒披秋鑓郭熙图,开籤如是升平远,落帽何须问有无。

风雨妒嗔徒尔尔,鬼神呵护在区区,虽然不上龙山路,领略河阳胜陟嵞。

五塘陈厥位。

 

黄以霖 (1856–1932)

宣统三年二月,宿迁黄以霖观。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