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41 清 高俨
【名称】清 高俨 春山秀色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74.4厘米,横150.5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图为高俨应同邑梁近义之请,祝其母黄氏81岁大寿之作(按广东做寿习俗是男重十、女重一)。图中所绘当为新会六湖峰实景。筑于半山的屋宇中,端坐一老妇人,正对景读简,旁有侍女候立。老妇想必就是梁母黄氏。此图落笔沉着,墨色富有层次,全图浑厚森秀,是高俨的代表作。
《春山秀色图》画面构图左简右繁、远虚近实,远方云烟苍然,近处景象繁复,显得井然有序。只见左边只有数峰山脊,虚实皆有,斧劈刀削般地坚挺壁立,与画面右方巍峨的崇山峻岭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更加衬托出高山巨岩的险峻雄奇;画面下方,在古木高山的掩映下,一湾溪流宛若一位文静纤弱的女子,默默流淌在山脚之间,水边山林肃穆,绿意缤纷;画面左下方山坡上有一株苍劲的老柳树,斜斜地生长,遒曲多姿,根须清晰可见,虽然老态毕现,但垂下来的柳丝,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爆出新芽,显示出一股生命的活力;山坡地势平坦,与对岸的乔松茂柏嶙峋巨石又形成视觉上的冲击,烘托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一座简陋的小木桥搭建在溪流之上,连接起两岸的路径,亦使画面充满了“小桥流水人家”山居悠闲景象;山脚下,山岩间,峰峦之上,数处房舍楼阁鳞次栉比,虽没有鸡犬相闻,也不见炊烟袅袅,但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已充盈了整个山野;一片宁静祥和的环境中,只见一间筑于半山的屋宇中,一位老妇人端坐窗前,目视窗外山景若有所思,在站立一旁的侍女衬托下,更显得富贵万方,仪态高雅。
《春山秀色图》题款:“丙午冬月为黄太夫人寿,高俨。”丙午年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此图布局合理,章法稳妥,行笔流动奔放,景致繁复而不滞塞,意境秀逸,可居可游。作者运墨酣畅淋漓,落笔沉着厚重,以干笔皴擦,浓墨点苔,加上水墨渲染,使墨色显得生动而又富有层次,浑厚森秀,意象丛生,是高俨的一件山水画代表作品。
高俨(1616-1689年),字望公,广东新会人,明末清初书画家,博学多才,诗、书、画样样皆精,被时人誉为“三绝”。其画,尤擅山水、花卉,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作画,常常比白天画得更有神韵,被画坛称为佳话。笔墨苍劲浑厚,早中年画风趋向于粗放简率、苍古华润;晚年笔锋老辣,随意点染而气势雄阔,显示出精湛深厚的艺术造诣。
《春山秀色图》轴是高俨为同邑的黄氏老夫人大寿所绘,画中主要人物--那位凭窗端坐的老妇人,可能就是作者为之上寿的黄氏,因为画中房舍屋宇虽多,但人物却只有两位,作者这样处理,可能是一种特意安排,以衬托出黄老夫人的寿星主题。画中山水取自广东新会六湖峰实景,峰峦、林木、岩石、楼阁、屋宇、小桥、流水等自然景观跃然纸上,景色开阔,于简放中见清简疏朗,具有强烈的写生意味。“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在明媚的春光里,感受作者丰富的笔墨情趣,顿觉山风拂面,春趣盎然,不禁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满山春色看不尽,留待画家细点染”的诗意联想。
清 高俨《罔州风景册》
高俨广东新会人,明末清初广东画苑里画山水画的大师尤善山水,不依傍古人门户,笔墨苍劲浑厚,晚年益精。高俨品行高尚,博学多才,工诗,能书, 擅画,时人称为“三绝”,散文也不错, 与当时岭南文坛画苑的陈子壮、王邦畿、陈恭尹、张穆等交朋友。明朝亡,不愿“ 颜事贼”,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文人。
博学,工诗、画、草书。尚藩屡辟不就,人因其姓称高士。明亡与陈子升、王邦畿有偕隐之约。暮年能于月下作画,视画时益工。朱彝尊论画诗云:“吴中好手有四王,常州二恽桐城方。岭南高俨、歙黄伋,亦有傅山居晋阳。”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七十二尚在。有独善堂集。
顺治六年(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平定广东,驻广州城, 闻高俨画名,屡派人邀请他出任官职,均被拒绝。高俨画一幅自画像,表示自己不愿做清朝的官员, 画中一人穿着一套衣裳相连的古式服装(深衣),半身露在白云天际, 说:“我要画一个若有若无的高望公!”同时,他以赭色染一套野人衣服,鞋帽均与世人穿的不同,见到他的人,一看便知道是个明朝的遗民。
高俨精绘山水花卉,但他的作品不轻易给人, 特别是不愿给官僚市侩。晚年,艺术造诣更精,能在月光下作画,比日间画的更好。因他姓高,人称为“高士”。 代表作有清初画的《秋寺晚种图》立轴,笔锋苍劲,功力深厚,是他生平杰作。还有《新会十二景册》,重现冈州如诗如画的山河景色。 《秋林观瀑图》被画家誉为“笔墨甲于岭南”。高俨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逝世,终年73年。 著有《独善堂集》。今人编辑出版的《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