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40 清 高岑 2
高岑(1621-1691),清代,字蔚生,号榕园,杭州人,居金陵(今南京)。高阜弟,为金陵八家之一。为人清高,相貌俊美,淡于功名,性好佛门'始从法门道昕卧伏腊寺,居茹蔬淡……'。
“金陵八家”是清康乾时代活跃在南京地区,颇有影响的一大画派。八家有龚贤、高岑、樊圻、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等人。八位画家虽被纳入一个流派,各自的画风却相去甚远,师法亦各有所宗。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淡泊功名,为人清高,只与诗酒结缘、书画为伴,视庙堂为粪池泥塘,喜江湖而优哉游哉。八家偶有际遇雅集,话语无多,只是以翰墨丹青怡情遣兴,喻世抒怀。
高岑在八家中的成就,仅次于龚贤(半千),他不仅善画山水,还精于水墨花卉。他早年倾慕朱翰,后学蓝瑛,又从宋人董源、巨然的笔墨中寻根求柢,乃至黄子久之空灵简朴,沈石田之粗服乱头,他都潜心入手,融会贯通。高岑初以平实工稳为本,及至中年以后,崇尚写意,追求性灵与境界,其画渐至神采飞扬,晚年则愈发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其实这正是从必然步入自由的进程与归宿。
传世作品有《万山苍翠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凤台秋月图》轴、《秋山万木图》轴、康熙八年(1669)作《林荫平古图》现藏南京博物院;十二年作《松窗飞瀑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江山千里图》卷、十四年作《山阁清秋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野居图》现藏青岛市博物馆;《春景山水联屏》现藏烟台市博物馆;《谷口幽居图》册页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
金陵八家 高岑作品欣赏1
万山苍翠图 立轴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万撒谎内苍翠逼寒空,细路于回古木中。淡淡夕阳堪倚杖,霜枫几点上衣红。画并题呈学迂先生教正。石城高岑。钤印:高岑之印(白文)、蔚生(朱文)
此图采用高远法画山村初秋景象,笔墨严谨劲秀,披麻皴画山石,淡墨渲染。老树挺拔,树木繁多,密而不乱,树叶以夹叶、点叶并用。树石罩以淡花青赭石色。山川林木茂密,万山苍翠。古寺、楼阁、村舍、山泉、船艇,设景似是江南秀丽富饶之乡。老者策杖过桥,农者田间劳动,富有生活气息。笔墨秀峭,气势雄伟。,为高岑山水作品中的佳作。
秋山万木图 立轴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秋山万木图 立轴
款识:临范中立秋山万木图。石城高岑。钤印:高岑之印(白文)、蔚生(白文)
高岑的山水画近蓝瑛之风貌,用笔精到,气韵生动,无粗犷气。所做写意花卉,也淡雅松润,清秀入神。《秋山万木图》轴就是其山水画代作之一。这是高岑的一幅临本山水。但从用笔、用墨及造境上看,仍不失其墨色朗润、气象充盈的个性特征。此图写山水之秋景,画幅的上半部,奇峰突起,雄伟险峻,峰颠密树葱茏间,有一瀑水飞流直下更见其山的高远。画的下半部,写秋水宜人的溪畔,空蒙一片。绿树红叶交相辉映,细润的山石、朴拙的木桥、涓涓的流水,自然生动;溪谷间、树丛中弥漫着的轻雾,使秋山在静谧中流动着朗润的气息,以至于山道上走向林深的一文士都显得有一股仙人的韵味。此画用笔精劲,落墨有致,墨色润泽。远山的脉络用细密的“雨点皴”画就,且上实下虚,给人以既空灵又不乏厚重的感觉。对于树林的处理,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细与独到,秋树的长枝短杈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浅淡疏远,有的干脆被云雾遮住,虚实间更显林的茂密与幽深。红叶的点饰,恰倒好处而不张扬,给画面平添了几分秋意。纵观整个画面,气韵浑成、用笔洁净、赋色清爽,呈现着脱去繁花更清逸的气象。
卧游图 立轴绢本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款识:闲将一幅代上行,不到山中趣自生。几树柳丝摇曳处,青山分外起予情。石城高岑并题。钤印:高岑之印(白文)、榕园(朱文)
图绘茂柳婀娜,掩映水榭,涟漪如带,小舟轻泛,远山崇峻,引带春江浩渺,一派暮春景象。置景平实之中见巧构,注重景物的远近关系,使画面具有纵深的空间感。设色清隽,用笔秀劲,彩墨相得,别具一种雅洁明媚而绝无甜俗。
富春山图 手卷 绢本
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 绢本墨笔 安徽省博物馆藏
款识:临黄子久富春山居笔法。石城高岑。钤印:高岑之印(白文) 蔚生(朱文)。
青绿山水 立轴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取景法近似范宽,布局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法,中部以坚峭高耸的山峦作为主体,再以远山、村落、江河、溪桥为铺衬。同时,尖劲的用笔,细密的点皴以及清丽的青绿设色,又颇受明代吴门画家唐寅、仇英的影响。画家经过融化吸收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貌。
江山无尽 手卷 设色纸本 (506万元,2005年7月中贸圣佳)
款识:石城高岑。印鉴:高(白文)、岑(白文)
题跋:昔杜少陵题画诗云,元气淋漓幛犹湿,可知古人作画以气而墨彩生矣。蔚生画布局宽展,开合自然,绝无断续痕迹,而密不觉繁,疏不嫌薄,笔与墨融而为一,故所设澹色无不惬心,非得力于元大家黄子久、吴仲圭者焉能到此。蔚生本国初名手,同时与樊圻、邹喆、方鲁(龚贤误写方鲁)、吴宏、叶欣、胡造、谢荪辈号金陵八家,驰骋一世。其子荫字嘉树,姪遇字雨吉俱能世其家法。此卷流传垂二百年,神气奕奕,即令后起之太仓二王,遇目应亦悦心首肯,鉴别家宜什袭藏之。道光十五年乙未夏六月上澣,少仙老人朱文治识,时年七十有六。钤印:少仙子书画记(白文)、朱文治印(朱文)
禅分南宗北宗,惟画亦然。或以气韵,或以魄力,胜其大较然也。此卷萧疏郁茂,擅南北宗之长,即云林之淡远,山樵之缜密,无以过此。昔董思翁谓黄子久山水以为烟云生动林壑虚闲,斯言可以移赠慈水。梦白先生博雅好古,富于收藏,以是卷为书画舫中第一珍玩,洵称鉴赏不虚矣。丙申三月谷雨题于槃陀精舍,石兰弟张志绪。钤印:张志绪(白文)、石兰(白文)
高岑的代表作品多为山水题材(例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绿山水图》轴、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灵谷深松图》、《凤台秋月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山阁清秋图》、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松窗飞瀑图》轴等)。他一生中对工细缜密的水墨花卉所下的功夫所投入的兴趣亦很可观。高岑在吸吮山野气息,挥洒云水才情的同时,还具有清逸秀雅、绵针密线的另一侧面。“金陵八家”所固守的一个宗旨,是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开辟独有的艺术天地。高岑自不例外,他一生信仰佛教,即使没有像弘仁、石谿、石涛、八大那样出家为僧,但其精神与情操还是近净土远俗尘的,他的作品所渗透出来的意味自然是超脱澹定,清明悠远。
《江山无尽图》创作年代不详,据此图之笔意推断,应是高岑年轻时期、即崇德顺治年间的作品。此卷细笔勾线,细劲坚峭,点苔浓重,皴法繁密清淡,为高岑的精品。手卷附有长跋二记。朱跋首先引唐杜子美诗句“元气淋漓幛犹湿”,借以评价高氏此图不止墨彩华滋,而且气韵生动,继而赞赏其布局得体而毫无若断若续之弊。至于画面的笔墨经营,朱跋评曰:密而不繁,疏而不薄,所设淡色无不惬心,非得力于黄子久、吴仲圭者焉能至此云云。张跋与朱跋大致不谋而合,仅“萧疏郁茂”四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此图的视觉感受。张跋又诩之“云林之淡远,山樵之缜密”,并以“黄子久之山水烟云生动林壑虚闲”为比,认定《江山无尽图》“堪为书画舫中第一珍玩”。
高岑此图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之久,现展观瞩之,依然有声有色,神完意足。其声若闻,须屏心静气,方有汩汩泉声,哗哗桨声,琅琅书声,徐徐风声渐次入耳,其色若现,则要精辨微识,才见桃红柳绿、云白峰青、烟暖水寒、林暗溪明。至于实处,千笔万笔,俱无弱笔病笔,山石之法,包罗南宗北派,劲斧涩麻,长线短皴,平点立,皆能浑然天成;观其虚处,远山近水,淡墨无痕,江天一色,烟波浩淼,最能体现无尽之意。而氤氲着山岚林霭的飘渺之处,更令人遐思不已。山石之美因形态多姿,笔力雄健,颇有百阅不爽之魅力,而依傍于山石扎根于垅野的树木,同样赏心悦目。万仞长松,千寻积石,百尺溪涧,十面崇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亦有聚散于山脚坡头、林间水畔的屋宇楼舍,虽为点景,却不容忽视。这些栉比鳞次的建筑,有的闭户若禅房,有的开轩会诗友。褐瓦与粉墙的柔和对比,煞是宜人,而静止的屋舍与动感的舟楫之间,所产生的则是另一种有趣的映照。
松荫结屋 立轴 设色绢本 1645年作
古树云封 设色绢本
山水 绢本
金陵八家 高岑作品欣赏2
梧亭赏月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648年作
山水 立轴 绢本
长干列刹 镜心 设色纸本
山水 册页 庚寅(1650年)作
秋风援翠图 立轴 庚寅(1650年)作
拟李稀古笔法 立轴 设色纸本 辛卯(1651年)作
读书秋树根仿宋人笔 设色纸本
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甲午(1654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甲午(1654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巨然笔意 乙未(1655年)作
湖山风雨倣马钦山笔意 绢本
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清供图 立轴绢本 1655年作
松 树 立轴 水墨绢本
摹曹云西画法 手卷 庚子(1660年)作
曲水春烟 手卷 水墨纸本
仿北苑笔意 设色绢本
梅亭闲叙 立轴 乙巳(1665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