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307 明 李在

2019-03-17 12:51:5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李在,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以政,莆田(今属福建)人。迁云南,后召入京。宣宗宣德(1426-1435)时与戴进、谢环等人同值仁智殿。工画山水,兼工人物。

传世作品有《琴高乘鲤图》、《阔渚晴峰图》、《归去来兮图》等。

 

【名称】明 李在 阔渚晴峰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水墨,纵:165.2厘米,横:9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在与日本画僧雪舟有过交往,雪舟于明成化三年至五年间来到中国,与李在相认,并向其请教画艺,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画幅水墨淋漓,高山耸立,山石、树木的造型均从李在而来,模仿的痕迹明显,构图亦有北宋遗韵。本幅《阔渚晴峰图》轴,是李在存世的作品之一。这幅画在清《石渠宝笈》一书中将其列为是北宋郭熙的作品,后经鉴定,认为属于错定,而更正为李在的作品。画上李在的原款已被挖去,而有好事者添上了郭熙的伪款。

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画树木呈“蟹爪枝”状,从意境和笔法来看,确实与郭熙极为相似,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

 

【名称】明 李在 琴高乘鲤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164.2厘米,横95.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古代琴高乘鲤的神话故事。《列仙传》载:琴高为战国时赵国人,善鼓琴,曾为宋康王舍人,有长生之术。后递入涿水中取龙子,临行与诸弟子约期相间,嘱在河旁设祠堂及设斋等候他复出。届时,琴高果然乘亦鲤从水中出,留一月余,又乘鲤入水。此图表现琴高辞别众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布局构思精巧,琴高跨鲤背回首眷顾的姿态,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顾盼呼应。波涛汹涌,狂风乍起,云雾弥漫,用以渲染仙人非常递逸时的神秘氛围。景物的配置颇具匠心,树石和远山处于画幅的边缘,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既突出了主题,又显得天、水的宽阔。山石皴法融合披麻皴、解索皴为一体,加以变化,笔势劲疾,富有动感。墨的浓淡对比强烈,淋漓尽致。综观全图,笔墨精纯熟练,格调爽朗明快,属明代“院体”风格。署款“李在”,钤“金门画史之章”。

 

【名称】明 李在 米氏云山图
【年代】明代 
【简介】册页,纸本,墨笔,纵28.2厘米,横116.2厘米。淮安市博物馆藏。

 

 

 

【名称】明 李在 萱花图

【年代】明代

【简介】册页,纸本,墨笔,纵28.2厘米,横51.2厘米。淮安市博物馆藏。

 

画萱花一支,大小叶六、七片,一茎斜伸右上方,茎梢有萱花数朵,逸笔中见苍劲,水墨渲洗,自题七绝一首:“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莆田李在为郑仪写。”下钤白文“自家意思”、“海天秋月”。

 

此画系1982年4月淮安明代王镇墓葬出土。

 

王镇,字伯安(1424-1495年),处士,收藏字画,识其真伪,系明代中期江淮一代颇有名气的一位收藏、鉴赏家。该画出于明代宣德年间,院体人物李在之手,被王氏所收藏,算是难得的李氏佳作,画风异于作者其他作品。

 

【名称】明 李在 山村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墨笔,纵135cm,横76cm。

图绘山间村落,巨峰如障,溪流坡岸,人物舟船,房屋俨然。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构图饱满,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山石的卷云皴法和树木的“蟹爪枝”画法来自北宋郭熙,而用笔较为粗放率意,兼具南宋马远、夏圭之意,这种融南北宋于一体的画法是李在的本色面貌。画面以雄壮的山川衬托村居生活之平和气息,颇具怡然闲适之意趣。 本幅款署“李在”,钤“金门画史之印”朱文印。

 

明 李在人物画经典《圯上授书图》(超高清)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7-20 14:35:55)转载▼

标签: 人物画 馆藏精品 明代画家 李在             分类: 中国画-明代

 

 

 

明 李在人物画经典《圯上授书图》(超高清)

 

明 李在 圯上授书图 册页 集古名绘册之第十六开 绢本水墨 24.8x2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嘉庆皇帝御题

 

 

  李在《圯上授书图》册页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集古名绘》册之第十六开。描绘的是秦末张良在得黄石公传授兵法的故事。

 

  “圯”就是圯桥,位于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境内)。“圯上授书”又称“圯桥进履”或“圯桥授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故事记载在《史记?留侯世家》。

  秦末,韩国少年张良为报灭国之仇,悉尽家财访求刺客,在博浪沙谋刺始皇。不料,误中副车,刺客被擒,触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之主使。张良在生死紧急关头,更姓易名,逃匿下邳,有意结识各方豪杰,以待复仇之机。后来张良行游下邳桥,偶遇一位身穿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待张良来到面前,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坠落桥下,并傲慢地对张良说“儒子(小孩子)下去将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很生气,但看在老人年迈的份上,还是勉强下桥将鞋捡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已把鞋拾上来,再给老人穿上有何不可。於是又跪下将鞋给老人穿上。老人看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其穿鞋,便赞赏其胸志。老人含笑而去。张良深感惊奇,望着老人远去。  一会儿,老人又返回来道“儒子可教也!五日后清晨至此与我相会。”张良觉得此老人举止不凡,便跪拜说:“是。”

五天后的清早,天刚发亮,张良急忙赶到桥上,谁知那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对张良气愤地说:“与老年人相会,为什么迟到?”于是不悦而去。临走时又对张良嘱附说“五天后在此相会。”五天后,张良在鸡鸣时即赶到桥上,可是又 落在老人后面。老人又不悦的嘱附说“后五日清晨再会。”过了五天,张良在半夜之前就赶到桥上,待了一会,那老人方到,遂高兴地说:“应当如此。”接着从袖中掏出一部书授给张良,说道:“你读了此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再过十年,将会与兵起事,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遇,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天亮后,张良看老人所授之书,原是一部《素书》。  

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作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从此他辅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入咸阳,灭项羽 。统一了天下,被封为留侯。功成名就以后,张良想功成身退,对汉高帝刘邦说:“我从平民起步,封万户侯,于愿已足,我想抛弃人间的琐事,随从我的师傅黄石公,遨游四海。”但汉高祖和吕后都不同意。恰在黄石公老人交待的十三年后,留侯随汉高帝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一块黄石,便搬请回家,如同珍宝似的供起来。留侯去世,就把这块黄石安葬在他的坟墓里。后人每逢祭祀留侯,也一块祭祀黄石公。这是史籍上所载的黄石公的故事。

 

 《圯上授书图》是李在人物画的代表作。画中作瀑布于留白中加上数条颤笔的水纹,屏幕于前,后方之山石以侧锋大笔皴染,岩上的树叶则简化为浓淡有致的墨痕苔点,人物被框围于其间,只见黄石公殷殷指点,张良则恭谨跪聆。地上置放著书册一编,旁边的葫芦常是伴同仙人出现。衣纹的描法流利而劲健,多提顿转折,整体用笔豪放恣肆,不拘细节。

 

 

  李在(1400—1487),明代画家。字以政,号一斋,莆田(今属福建)人。迁云南,后召入京。宣德(1426—1435)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待诏入直仁智殿,为金门画史。是宣德时期宫廷画院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自戴进以下一人而已。《名画录》卷二记载:“李在,字以政,莆田人,迁云南。宣德间被征,精工山水,细润者宗郭熙,豪放者宗马、夏,人物气韵生动,名倾一时。”其山水仅略次于戴进,戴进被排挤出宫廷后,李在堪称宫廷画手第一。山水宗郭熙、马远、夏珪、刘松年,人物法梁楷、贯休,画犬牛、骡马并妙。山水细润处近郭熙,豪放处宗马远、夏圭,多摹仿古人,笔气生动。日本著名画僧雪舟,曾向他学习画艺。有《夏禹开山治水图》传世。传世作品有上海博物馆藏《琴高乘鲤图》、故宫博物院藏《阔渚晴峰图》(曾被挖款改为郭熙,后发现李在印记)、《山村图》、辽宁博物馆《归去来兮图》等。

 

李在,字以政,明中期出生于今江口镇李厝村,曾迁云南任知县,后奉诏入京。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等同任画院侍诏。李在尤擅山水、人物画,史称其“自戴进以下一人而已。”成化四年(1468年),日本画僧雪舟(小田等扬)曾随明使天舆清启来华,仰慕其名,特地登门与他切磋画技,并向他学习设色、破墨等技法。此法后随雪舟传入日本,产生不小影响。

  李在画风属浙派,画法多效古人,但仿古而不泥古,融会贯通,自成风格。《画史会要》等评价其“人物笔致苍古,八面生动,开闽派之先”。其山水画既有北宋大师郭熙之细润,又有南宋名家马远之豪放,而又以郭熙画法为宗。时代宫廷画家多以南宋马远、夏圭技法为宗,李在却不随世从俗,另辟蹊径,可见其慧眼独具,“其墨气淋漓,得烟云晻霭之趣。”时任兴化知府岳正十分欣赏他的画作,特赋诗赞之:“草草如荒意不荒,云根老树带疏篁,摩挲二十年前墨,还有谁如李在狂!”

 如今,李在传世画作多为珍品,为中外博物馆馆藏。其中,《渚畔晴岚图》、《夏禹开山治水图》、《松庵论道图》、《归去来兮图》卷之《云无心以出轴》、《临清流而赋诗》等均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琴高乘鲤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归去来兮图》卷另一部分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而《溪山云阁图》则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阔渚晴峰图绢本,水墨,纵:165.2厘米,横:9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在与日本画僧雪舟有过交往,雪舟于明成化三年至五年间来到中国,与李在相认,并向其请教画艺,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画幅水墨淋漓,高山耸立,山石、树木的造型均从李在而来,模仿的痕迹明显,构图亦有北宋遗韵。本幅《阔渚晴峰图》轴,是李在存世的作品之一。这幅画在清《石渠宝笈》一书中将其列为是北宋郭熙的作品,后经鉴定,认为属于错定,而更正为李在的作品。画上李在的原款已被挖去,而有好事者添上了郭熙的伪款。

 

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画树木呈“蟹爪枝”状,从意境和笔法来看,确实与郭熙极为相似,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

 

琴高乘鲤图绢本设色,纵164.2厘米,横95.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古代琴高乘鲤的神话故事。《列仙传》载:琴高为战国时赵国人,善鼓琴,曾为宋康王舍人,有长生之术。后递入涿水中取龙子,临行与诸弟子约期相间,嘱在河旁设祠堂及设斋等候他复出。届时,琴高果然乘亦鲤从水中出,留一月余,又乘鲤入水。此图表现琴高辞别众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布局构思精巧,琴高跨鲤背回首眷顾的姿态,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顾盼呼应。波涛汹涌,狂风乍起,云雾弥漫,用以渲染仙人非常递逸时的神秘氛围。景物的配置颇具匠心,树石和远山处于画幅的边缘,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既突出了主题,又显得天、水的宽阔。山石皴法融合披麻皴、解索皴为一体,加以变化,笔势劲疾,富有动感。墨的浓淡对比强烈,淋漓尽致。综观全图,笔墨精纯熟练,格调爽朗明快,属明代“院体”风格。署款“李在”,钤“金门画史之章”。

 

米氏云山图 册页,纸本,墨笔,纵28.2厘米,横116.2厘米淮安市博物馆藏

  绘云水烟树,云雾缭绕,远山叶树村舍,岸边溪流小桥,树间有一茅亭。山头用墨大而浓,树不见枝叶,粗笔挥就,不拘一格,笔势粗犷精简,自识“蒲田李在为景容契家写,”钤朱文“妙在化机之先”一印。

 

 

萱花图册页,纸本,墨笔,纵28.2厘米,横51.2厘米 淮安市博物馆藏

 

 画萱花一支,大小叶六、七片,一茎斜伸右上方,茎梢有萱花数朵,逸笔中见苍劲,水墨渲洗,自题七绝一首:“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莆田李在为郑仪写。”下钤白文“自家意思”、“海天秋月”。

  此画系1982年4月淮安明代王镇墓葬出土。

王镇,字伯安(1424-1495年),处士,收藏字画,识其真伪,系明代中期江淮一代颇有名气的一位收藏、鉴赏家。该画出于明代宣德年间,院体人物李在之手,被王氏所收藏,算是难得的李氏佳作,画风异于作者其他作品。

 

山村图 绢本,墨笔,纵135cm,横76cm

  图绘山间村落,巨峰如障,溪流坡岸,人物舟船,房屋俨然。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构图饱满,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山石的卷云皴法和树木的“蟹爪枝”画法来自北宋郭熙,而用笔较为粗放率意,兼具南宋马远、夏圭之意,这种融南北宋于一体的画法是李在的本色面貌。画面以雄壮的山川衬托村居生活之平和气息,颇具怡然闲适之意趣。本幅款署“李在”,钤“金门画史之印”朱文印。

 

 

 

明 李在 阔渚遥峰图 轴 绢本墨笔 165.2x90.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开)

  中国宫廷画院的繁荣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十分独特又十分辉煌的艺术现象。处在中世纪黑暗的欧洲人正忙着“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大宋王朝出现了一个精于书画但治国昏庸的皇帝赵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宫廷画院一派繁荣,英才辈出。元代画坛沉寂了近百年。到了明代画院又恢复生机,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画家。

 

明 李在 归去来兮图之云无心以出岫 纸本水墨 27.7x8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明代宫廷画家群中,李在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巨擘。崇祯四年(1631)出版的《画史会要》中写道:“李在,字以政,莆田人,迁云南。宣德中钦取来京入画院,山水宗李唐、郭熙,又云宗夏珪、马远。其人物八面生动。评者云‘自戴文进以下,一人而已。’有《夏禹开山治水图》传世。”当时的兴化知府岳正曾题诗曰:“草草如荒意不荒,云根老树带疏篁。摩娑二十年前墨,还有谁如李在狂?”。他对福建绘画史也影响巨大,《闽画史稿》作者梁桂元先生评论云:“其人物笔致苍古,八面生动,开闽派之先。”

 

明 李在 归去来兮图之临清流而赋诗 纸本水墨 28x7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另开)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个画家生卒时间却多年悬而未决。俞剑华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写道:“出生?去世1431年”。1988年出版的《莆田历代书画选集》只能更为笼统地写“十五世纪”。俞氏的说法明显有误,因为李在于宣德8年(1433)入京为画院待诏直仁智殿,与戴文进、谢廷循、石锐、周文靖等共事。李在甲辰(1484年)秋年还创作《归去来兮辞图卷》组画中的第五幅“抚孤松盘桓图”,李在时年已85岁。

 

明 李在 琴高乘鲤图 绢本设色 164.2x95.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故作为李在的同乡,笔者感到更有责任来澄清这一事实。通过挚友陈祯辉我们结识了李在第12代的裔孙李文耀先生。他带笔者去观看李氏祠堂、李在墓并提供族谱。李文耀据李氏祠堂中原李在神位牌文字记载,书写提供下列材料:

  李在生于明建文2年(即洪武33年,公元1400年)农历3月初9,字以政,号龙波居士,族谱中称春谷公。卒年时间是1487年,享年88年。其遗骸后由长子君洋(号启东)从北京带回故居莆田江口镇郑坂村,安葬于大垞里。

 

明 李在 山庄高逸 绢本设色 188.8×109.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另开)

 

  1958年,李在墓被破坏,在迁墓的过程中,李在的墓碑被运石的村民视为普通石头作为公厕的踏脚石。后被稍有文史知识的文耀发现,搬到旧屋,放在堆杂物的破屋内。但他不是很重视,从未向他人提及。2013年4月26日,宗建特请文耀带领到江口草堂山李在墓地探幽寻踪,问及为何有墓无碑之事,文耀才忆起那块废石。几经周折才找到,后经仔细辨认,方知正是李在和其子启东的墓碑。内容是:“高要尉春谷偕子启东李公墓,万历已亥冬孙男光肇华泣血立”(明代画家李在墓碑发现记见俞宗建2013年5月16日文登《湄洲日报》)。

 

 

明 李在《山村图》轴 绢本墨笔 135x7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在去世至今已有526年,之所以传到李文耀才12代,原因有二:一是李在原配卓氏未育,续娶黄氏,60岁时才生长子启东;二是李在第6代孙瑞贤64岁时才得子。李文耀年近九旬,与他同龄的另一支李在的后裔已传到16代。

  至于李在的出生地在莆田毫无争议。具体地点却有分歧。墓碑的发现已确认在郑坂村。

  宗建从族谱中详细列出自李渊的第二十个太子李元祥到李在33代以及自李在到李文耀12代的名单,发表在《莆田侨乡时报》上,说明传承有序,证据确凿。

  2013年4月底笔者特邀梁桂元先生抵李氏故居验证这一重大发现。5月8日莆田市文博办连主任,莆田市博物馆游馆长等三人抵郑坂村,取得了共识。我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陈传席教授从俞宗建所著的《闽中画派》中获悉此悬案已经解决十分振奋,称此乃“学林之盛事”。福建省美协主席翁振新说:“这是一个实破性的发现,可喜可贺”。

  时光的流逝往往使历史人物逐渐被淡化,而李在身后却更辉煌。

  鲁迅在《小说旧闻钞》(鲁迅校录)中谈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李在的画技赞叹不已,写了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开头四句是:“李在惟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神鬼。 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

 

明 李在 米氏云山图 册页 纸本墨笔 28.2x116.2厘米 淮安市博物馆藏

 

  1982年4月明代淮安名士王镇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二件李在的作品,一件是《米氏云山图》。纵28.2公分,横116.2公分,用米点画风以积墨法表现丛树与云山,用笔大胆老到,墨韵浓淡相宜,意境深远。后者纵28.2公分,横51.2公分。

 

明 李在 萱花图 册页 纸本墨笔 28.2x51.2厘米 淮安市博物馆藏

 

  另一件是《萱花图》。以粗笔写叶,细笔点花,把萱花盛开之美姿和花蕾含苞欲放之生机刻划得十分生动精到。图左上方还题一诗:“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鵠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画史上均记载李在以山水见长,兼擅人物,从未提及花鸟。此作出土弥补了画史阙佚,原来他是个山水、人物、花鸟俱佳的多面手画家,因此专家学者称此图实为“贵中之贵,珍中之珍”。

 

日本 雪舟等杨 秋冬山水图之冬景 46.3×29.3厘米 1467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僧雪舟(1420-1506,俗姓小田,名等杨,法号雪舟)乃日本国的汉画,山水画集大成者,在日本被尊为“画圣”。1956年在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被推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1467年随遣明使天舆清启来华,先到宁波天童寺,翌年到北京,曾拜李在为师。他在一幅破墨山水上题曰:“余曾入大宋国,北涉大江………于兹长有声、李在二人得时名,相随传设色之旨兼破墨之法。”2002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与《每日新闻社》联合举办《日本画家雪舟逝世500周年艺术展览》时,向中国政府要求提供李在的作品参展。中国政府提供了四件作品:上海博物馆藏的《琴高乘鲤图》、辽宁博物馆藏的《临清流而赋诗图》以及上述的《米氏云山图》和《萱花图》。人们在参观日本画圣作品的同时,又可欣赏到其恩师山水,人物和花鸟之佳作。李在若泉下有知当含笑矣!

  李在身后之殊荣以及在中日艺术交流史上的独特贡献在历代画家中恐无人能及。

 

明 李在 山庄高逸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李在 烟云叠嶂图卷34.3 x 928.7厘米

明 李在 阔渚晴峰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李在 米氏云山图 淮安市博物馆藏

明 马轼 李在 夏芷 归去来辞图 纸本水墨 27.7×643.9cm 辽宁博物馆藏

明 李在 松下对弈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明 李在 琴高乘鲤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李在 山村图

明 李在 萱花图 淮安市博物馆藏

 明 李在 圯上授書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李在 山水图 绢本墨画淡彩 138.8×83.2 东京国立博物馆

 《明李在临清流而赋诗图》是明代画家李在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

《明李在临清流而赋诗图》是中国古画,这是李在与马轼、夏芷依据陶渊明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而合作的连环式作品中的第九段,描绘诗人凝思赋诗的情景。

李在在此画中画陶渊明《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诗意,为画卷中的第九幅。在此画中,画家在技法上采用梁楷简笔画法,描写诗人席地而坐,古松为屏,溪水三面萦绕,缓缓流去,似闻水流之声。诗人凝视远方,深思冥想,面对残秋的肃杀,展卷命笔,以入情景交融境界

这是李在与马轼、夏芷依据陶渊明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而合作的连环式作品中的第九段,描绘诗人凝思赋诗的情景。作品画一临流作诗,左手扶膝,右手执笔,书童研墨于身后。对岸的白鹭似乎触动诗人某种情感。这一画卷明代流传情况不详,入清内府时佚去两段,为清画院画师所补,目前原作仅存七段。《石渠宝笈续编》着录。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