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72 (海上画派 贺天健 9)
(37-57岁左右)
这是贺天健40岁前后个人画风渐次成熟,并向丰富性拓展的一段时期。此时画家正值壮年创作黄金期,画风语言由楷模师法转而抒放个性。多样化的面目格局以及对山水、人物、花卉与书法诗文的兼擅,使他在竞争激烈、门户纷立的海上画坛奠定了一家之地位,于上海、北京、天津和无锡、常熟等地相继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了《贺天健画集》。同时他也广交声气,组织画会,在画论著述、画刊编辑与书画组织创建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他与黄宾虹一起主编《画学月刊》、《中国现代名画汇刊》等著名学术刊物,在《申报·自由谈》副刊上开辟了文字专栏《达屋随笔》,成为艺术综合性月刊《美术生活》和中国画会会刊《国画月刊》的创刊编辑(并成为后者第4期起始的主编)。他的画艺与学术理论并举,文笔多直切画坛、社会风气之弊,呼吁奔告,意气风发,如昂扬奔突的骏马,一扫尘埃。他与黄宾虹之文字阵,是以精干文字、缜密思辨耕耘于画坛理论田地的双骏,以锱铢积累的经验与洞若观火的见地发振聋发聩之声。两者倾向的议论重点不同,所谓“一以文字演述法度之精神,另一从纠正与指示之道路上着力,以改善作风关系”,但又殊途同归,“晴雨同声”(邵洛羊语),成为海上画坛甚负荣名,兼擅多才的戛戛一丈夫。
贺天健的画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风格上的转折。厚积薄发,早期的学习积累于此时能量被尽情释放了。传统的积淀与自身禀赋才情的相与融合,使他的创作达到了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境地。40岁以后的这一段创作期,他作画讲究的是解衣般礴,驰性骋怀;创作多样高产,落笔作画很快。曾在一次游览太湖回虞山时,兴之盎然,以写意画技法与写生相结合,一个晚上画成山水小册数本,成为其毕生的得意作品之一。人说贺天健画风始变自此时起,变得放逸而阔大,其实,这是画家以画性的舒张放达,从师法传统的前阶段中突围出来,以谋求笔墨个性的完善,画风自立的关键阶段。他的创作题材相当广泛,山水之外,人物道释、花鸟与书法,都成为受方家青睐的画品。这段时期他的画风颇有奇瑰伟丽之气,有时疏狂奇俊,有时婉丽逸致。他曾说,画要披猖,要奇诡,要放诞而险谲,要尖刻,让人家捉摸不定,而后惊奇。
自45岁起,贺天健开始以友人所赠号“百尺楼头一丈夫”作署款。从当时画家使用的一系列名号闲章看,个中所抒发的情怀与志向,真别有一番“仰俯天地大”的气概。但他并不满足于己之所长,仍坚持 “画重思辨”的一贯作风,力求从矛盾处破解,去陈出新。这个“陈”字,不仅是指古人的东西,而且还指贺天健“自己的旧东西”。从他50岁后的创作看,更为注重矛盾的多样统一所营造的审美魅力。赏析该阶段其代表作品《此中另有一乾坤》等,不难看出画家加强了对画面节奏感的表现力度,经营之虚实分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笔墨语言上则富于“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多样情态。尤其抗战之际的作品,画家因身处孤岛,内心忧愤,所谓情思郁结而发乎画,有亢奋、沉雄、幽倩的情愫,也有或抑郁、或放逸的气魄格调。题材也较多取自义士隐居、放啸山林之类的孤高远僻的山水主题。这是从画家内心恣溢而出的性情写照,他逐渐放弃了青年时代追求奇谲巧笔的作风,而多用直笔作画,取一种更为朴实天真、厚重雄直的气概态度。其画风转为“沉雄奇险,苍古高华”。
贺天健50岁后开始对“化境”二字深有体悟。对所谓“一张画有了意境就能动人情感,引人入胜,所以画有了好意境,就是画的价值,就是艺术上最高的标准”的论调,他并不以为然,而是认为仅有意境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到笔墨这一语言实体来讲,他的见解如下:
“从小些说,笔墨流走融化,是熟能生巧而来的。如果只有好的意境没有神而化之的化境,意境虽好也没有什么用……笔墨的化境标准,具体而微地讲,就是无斧凿痕,要免去笔墨的硬痕迹,以及不调和的痕迹、生疏的痕迹,否则会造成画面上渣滓乱涂的感觉,这是一。还有一张画看看都是反感(即矛盾不同的感觉——作者注)成分,但是总的感觉给人以同感协调的感觉,这是化境的标准二。而为达到笔墨的化境,千万不可以像书上记载的那样用洗用淋来做作,相反这会求工反拙,要知道这是品的最下等。不仅如此,还要把传统的来历化掉,这也是化境的标准三。”
有这样的理性认识,我们也不难从贺天健同时期的创作实践中获取这种美学体验。所谓大象无形,经营匠心无斧凿痕,无疑是一种对画品更为高超的追求。
事实上,中国文人画学的精髓要义,一贯推崇的是将主体心源(画家个人的心象)与客体(参照的传统格法及自然物象)两者融一,相与相成的创作观。这决定了多数传统派绘画大师,他们在力所能及阶段的主要创作,都不可能走所谓逸笔草草而妙手天成的创作路径,只能是在师法古人、造化和中得心源三者间兼取,而不断调整自己求取的重心而已。但不能说因为这样,历代的文人画家便多不能臻于化境。所以,“出神入化”四个字作为画品的品藻,不应以抽象、具象的风格不同为分,而应该作为针对画作的笔墨经营、布局意匠处理的功夫淬炼的高下境界而言。从这个角度或将有助于理解贺天健作品艺术感染力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