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09 (海上画派 张大千人物 16)
1 青城天下幽 镜框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青城林木蓊欝,四时有不凋之树,春夏之交尤觉媚景撩人。此以盛子昭笔法图之,为近二月以来稍惬心者。己卯五月,大千张爰。钤印:张季、大千、大风堂
此幅写青城山一角,题款云是模拟元代画家盛懋。松柏参天的小径,一高士徜徉其间,构图平中寓奇,视角独特决定此画有小中见大之感,景象阴翳幽深,画树错落有致,姿态优美,笔力古健。画风特点是结构严整,笔墨清润,境界清幽,在浓郁浑厚的气韵中具有潇洒隽逸的格调,表现出张大千清新俊逸、瑰丽雄奇的艺术风貌。
2 松下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青城林木蓊欝,四时有不凋之树,春夏之交尤觉媚景撩人。此以盛子昭笔法图之,为近数月以来稍惬以者。己卯六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张大千
张大千在三十年代致力于对元人山水的临仿,此为其山水发展的一大转机,显示其已超越明清而上。大量的涉猎古代名迹,加上他对真实景色的体悟观照,使他的山水渐入佳境,此作即显示了大千这一时期的山水面貌。此幅作于1939年,时值抗战期间,大千居住在成都青城山。青城山雄奇秀美、幽邃曲深的景色给大千许多意外的惊喜,因此他常以青城山为题作画。此作描绘了青城山春夏之交时的景致,各种高耸的树木在水边林立,品种各异,有的甚至四时不凋。各有婆娑风姿,或瘦长笔直,或蜿蜒虬曲,或红叶点点,或片片靛蓝,或枯枝萧索,或风华正茂。树下临渊而坐的高士显得渺小而孤寂,与高大的树木形成对比。整幅笔法精整,设色明丽,意境清幽淡泊,深得盛懋笔意。
3 清华君隐图 设色纸本
题识:碧云寺水泉院。水木清华,绝似灵隐天竺间坐也。蜀人张大千。钤印:张季、大千
张大千居北京其间曾几次登临香山,也数次游览碧云寺。碧云寺最深处,金刚宝座的旁边,有一个积极幽静的院落,名曰“水泉院”。迎面是一株造型别致的古柏与一坨怪石自然形成的拱门,进入拱门猛然发现这里确实别有洞天。水泉院因院内有一“卓锡泉”而得名。紧贴金刚宝座岩壁修有清净心,旁边不知从何处移来石翁两具。北面就是卓锡泉,泉水自岩壁的缝隙渗出,落地成池,然后淼淼汇成溪流,一直流出院外。整个院落依山就势,叠石建造。院内好多株柏树或从丈高岩壁钻出,或拔地而起,盘根错节,奇形怪状,令人油然产生怀古之情。由里往外踱步,会发现一株名为“三代树”的高大银杏树。文献记载:该树“生于枯树间,初为槐历数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柏,又历数数百年而枯,更生一银杏,今以参天矣。”这株参天银杏就长在一堆枯死的古槐树桩但中。胸径一人合抱不过来,高数丈,满树的黄叶在日照下金光闪闪。前人有诗赞曰:“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伴晨夕,只有山间汨汨泉”。张大千也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世间留下如此奇异美景而感动。画中高士似乎正在昂首瞻仰百岁的三代树。留下“一树三生千百年,阅尽沧海变桑田。四生五生无穷尽,留得传奇在人间”的感叹。
4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5 疏桐清阴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漠漠疏桐洒面凉,溅溅寒玉漱迴塘。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己卯十一月,写于大风堂下,蜀郡张大千。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6 竹溪六逸图 立轴 1939年作
7 竹溪六逸 1939年作
8 竹溪六逸图 立轴 1939年作
款识:竹溪六逸。拟李伯时复勾法。己卯二月,大千张爰,青城山中。钤印:大风堂、张爰、张季、大千豪发
商山四皓、竹溪六逸、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人的经典而理想的话题。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常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世人仰慕他们,尽管总是觉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他们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性之所至,高风绝尘。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骜不驯,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这张《竹溪六逸图》作于己卯(1939年),大千时年41岁,居住青城山期间,多有闲暇,游目骋怀,笔墨有所寄寓。在画面上,除了必须出现的“六逸”之外,还有一个侍砚童子。比起一两个人物的画作来,要复杂得多,花费力气要大得多,因为画面上的人物要分别交代清楚,而且周围环境、竹林背景、溪水映带,均需有所关联,相互照应。此作仍然是张大千自己的路数,但取法颇高。所谓“拟李伯时复勾法”,李伯时,即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1106),号龙眠居士,好古博学,尤能书画相通。善画人物与马,能分别状貌,具体而微,用笔洗练,神采焕发。苏轼称赞他说:“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李伯时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光采照人。
9 桐荫清閟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款识:(1)百尺梧桐百亩阴,枝枝叶叶有秋心。何年晚骨乘鸾凤,月下飞来听素琴。大千居士。钤印:大千、大风堂 (2)桐荫清閟。寒枫老长兄属,己卯冬孟,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张大千于山水、人物、花鸟,无论工笔、写意乃至大泼墨,无所不精,是全能绘画天才,被誉为“东方毕加索”。是幅《桐阴清閟》所画青白二桐,工中带写,配以工笔人物,故事性强,绘画难度极高。观两处题款,风格不同。右侧为画时所题,左侧为己卯年(1939)再题,两者为张大千不同时期的代表书风,右侧略早数年。应属早年佳作。
10 徐则隐逸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隋书隐逸传,徐则,东海人也,入天台山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己。庚辰二月,大千张爰,青城山中作。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朱)
1940年2月,张大千历尽艰险终于从日据下的北京逃回故里,避居于青城山。此期张大千多有借古讽今、发抒块垒之作,此幅以徐则隐逸故事入画,暗寓自己不堪俗世心态的。徐则隐逸出自《隋书》。他是隋时著名的道士,与“山中宰相”陶弘景高足王知远等人齐名,曾在天台山辟谷,“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已”。后隋炀帝极力征之,不就。张大千此幅以此故事入画,显系寄寓和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忧虑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欣羡,同时也含有以徐则自况的怡然自得。画中徐则大袖飘然,光头赤足盘坐于绣毯之上,仿佛在聆听松风泉鸣,神情放旷自达。泉边一童子执扇侍立。人物基本上为白描画法,造型近于明人,线条精谨秀润,神态细腻生动,背景用石涛山水画法,长松多干笔皴擦,焦墨点苔,笔墨放纵疏朗。
11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12 高逸图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题识:隋书隐逸传,徐则,东海郡人也,入天台山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已。庚辰秋月,青城山中,写似祖荫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张大千
13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隋书隐逸传,徐则,东海人也,入天台山绝谷养性,所资为松水而己。庚辰二月,大千张爰,青城山中作。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在一九四零年至一九五零年代的十余年间,张大千画艺多致力于“工”,极进“工笔”之能事。此幅《松下高士图》就是其细笔人物的代表。从这件作品上,可见其设色鲜雅,用笔绝精,悉为唐人风韵,人物的姿态与衣着、髯发眉目,纨扇红履及松下的伴童无不描写工致生动,力遵古法,敷然深厚,再现了唐人的绘画精神。画作中的苍松以细笔写出,盘曲斜出,更加突出了高士的文人超逸的气节。整幅作品充满了清逸之气,是张大千融入了文人水墨画风高雅气息的体现。
14 仿邱文播停琴拨阮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庚辰年六月,画于蜀郡,大千爰。钤印:大千、大风堂
15 梧桐道士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16 黄山二老 镜心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17 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庚辰二月,青城山中寄呈紫尘老伯恭介六十大寿,愚姪张爰。钤印:张爰、张大千、以介眉寿、未始有极
此张大千四十年代初佳作。上款“紫尘”江姓,浙江杭县人,清亡后寓居沪上,喜收藏,并以书画自娱,与当时书画界交往颇深。其子江一平、江万平师从其父好友曾熙、李瑞清等习画,与张大千是同门师兄弟,亦闻名海上,时称“江氏双凤”。1940年时值江紫尘60大寿,江一平、江万平遍邀当时书画家张大千、黄宾虹、溥心畲、吴湖帆等数十人,各精作一幅,统一装裱,作为贺礼。1940年张大千正在四川家乡,所以在题识中提到此画是从青城山寄到上海。
18 送鱼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庚辰春仲,戟森老长兄枉过山中,携活鱼见贻,戏为此图记之,并拈小诗博笑。流人欲断黄腰米,帮旧仍须赭尾鱼,何异猪肝累安邑,可怜仲叔是饥驱。大千弟张爰,青城上清借居。钤印:张大千(白文)、蜀客(白文)
题跋:爰叟画风敦煌气息,寂静淡雅,动合天倪,癸酉(1993)冬九十四黄松涛题。钤印:黄(白文)、老松(朱文)
19 松石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忧儿女语,蹇浅市井议。我欲抱七弦,写此以卒岁。庚辰二月,写山谷老人语于青城山中,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蜀人
20 高逸图 立轴 绫本 1940年作
款识:滇池黑水,初唐梅宋柏,艳称一郡。梅尤古劲,作虬龙状卧地上。予游踪所及,无古于此者。庚辰春日,大千居士写并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张大千在遍游名山大川之时,不仅遵古人养胸中造化之气,而且有意识的积累素材,得山川之神,还得山川之形,其一生遍游为晚年的化境和自出机杼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图为游踪所及,在浓绿的沙渚平野上,古柏老梅弯曲遒劲,人物有高古之气,实为绝妙组合。
21 松下抚琴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优儿女语,謇浅市井议。我欲抱七弦,写此以卒岁。山谷老人謇。庚辰九月,青城山中作。大千张爰。钤印:张季、大千、大风堂
22 松荫抚琴图 镜心 1940年作
23 松下老僧 镜框 1940年作
题识:许州有一老僧,自四十以后每寐熟,喉声如鼓笙簧而有韵节,许州伶人伺其寝,即谱其音声,按之丝竹,皆合古奏。庚辰七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24 苏长公行吟图 立轴 1940年作
款识:苏长公行吟图。庚辰夏六月,写此赠寿民世孙,愿吾寿民它日学成,如长公之为吾蜀光也。爰。钤印:张爰、爰居士、青城客、三千大千
画中人物,半侧身,露出左边面部,手和左脚。着力刻画其头部,帽子勾出轮廓后以淡墨填,胡须与头发以细笔淡墨按其走势勾画,其后稍用重墨,表现其蓬松感与真实感。在眼与眉的表现上,笔墨的运用恰到好处。左手托起飘逸的胡须,右手拄着拐杖。身体部分,只以数笔勾出外轮廓,与头部刻画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虚实处理极为巧妙,使作品意境的传达,更显意味深长。
25 松荫高士 设色纸本
26 觅句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唐人有觅句图,予为君哲仁兄补此,捋断数茎酸态,可想也。尽博一笑。张爰。 钤印:张大千
题跋:庚辰夏,写于青城山上清宫。曼庐马万里近号木盦。钤印:曼庐、万里之鉨
该幅作品描绘一儒雅的高士于松树下静坐,似若有所思。画面构图独特,画法上工写结合,松树以淡墨勾勒出外部轮廓与内部肤貌,松针则细笔写出,复以花青晕染,人物是细线勾描,线条流畅,面部以淡赭平涂,衣纹亦复勾淡赭,设色温润平正。张大千在论画时曾说:“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形态是指身体,精神是内心的表露。”故而,在该幅画作中,张大千对于高士人物神态表现,极为到位,表现出归隐生活的清逸之态,意境实为深远。
27 西山曳杖 立轴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题识∶春风吹罗衣,发我西山兴。手策绿玉杖,着屐蹑盘蹬。山光曳青苍,松声引遥听。采薇拨云根,幽探入修径。踏歌如有期,岩阴昼而暝。长啸落晴晖,栖鸟惊复定。牧竖讶相呼,樵者问名姓。朝采不供食,一室尚悬罄。贫病是良谋,饥渴保正命。饮鼠怡于情,巢禽适其性。忆昔耻粟人,今古称贤圣。庚辰春日,青城山中作。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28 崖壁观梅 立轴 纸本 1940年作
款识:空岩曲折挂苍虬,骨杆崚嶒韵致幽。闇淡输香宜纸帐,森踈濯影向溪流。懒随艳冶荣千树,独葆清真保一丘。自有深篁深接契,江天春柳任轻柔。庚辰秋月,青城山中写,张爰。钤印:张爰、张大千
此幅《崖壁观梅》是1940年秋日张大千于青城山中所作。图中高士持杖,与友人于梅树下赏其形,嗅其香。与张大千情形近似、心境暗合。而“上清宫”中错落有致的屋舍与亲手植根的“梅丘”,亦成为他日后自造园林的先行样式。1971年,张大千于美国加州海岸环荜庵定居,前后院内遍值梅树百株。并从海滨运回五吨重的巨石,刻“梅丘”二字,树立院中。1976年,张大千返台定居于台北城郊外双溪,修建摩耶精舍,“梅丘”巨石运抵台,立于院内梅林。1980年,82岁高龄的张大千作《题梅丘石畔梅》一诗,以明其志:“余生余世无余憾,死作梅花树下魂。” 1983年,张大千病逝,遵其遗愿,埋骨于梅林之中,“梅丘”之下。张大千曾与人说:“我生平最爱梅花”。他一生迁徙世界各地,躲避战乱,远离纷争,只为与美相守,与梅为伴,隐于一丘。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弃地重觅,直至落叶归根台湾外双溪,仍未觅得他理想中的桃源。最后他终于觉悟到世上岂有桃源在?
29 读书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老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有千岁苓,向谁说与长生决。庚辰冬,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张大千喜以高士题材表现文人雅士所独有的清雅高逸。是幅《读书图》为大千众多高士题材中少有笔意。悠悠松下现一儒雅之士,席卧石捧卷嗜读,一足露出袍襟,不禁使人联想高士此时正读至妙处,一瞬间全然不觉己足履出襟。传神之处颇令观者叹服。
30 松下学士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31 竹林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高呼文与可,长揖王子猷。真赏邈千载,人物怀风流。春服媚晴埜(野),淇水动清讴。每得入图画,避世霾离忧。玉岑旧题予画句,其康仁兄法家正之。庚辰冬张爰。 钤印:张爰(朱)、大千大利(白)、大风堂(朱)、大千豪发(白)
32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33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34 荒江丛筱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题识:荒江之滨,沙砾之地,从筱生焉。多而不删,孤而不益,偃仰欹直,各任其天。此厩马万匹,作曹将军粉本,自有超然领会处故也。庚申十一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35 江山优游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沤鸟难渝旧约,湖山不改清秋。人自与波上下,我其卒岁优游。庚辰春仲,写于青城高台山。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张大千
36 登秋山图·行书自书诗卷 手卷 张大千 溥儒 1940年作
题识:万里道兄乱后相逢,桂林同游一月,看七星诸胜。予归蜀中之,明年君亦避地西来成都小聚。握手相看时,杂悲笑。顷后访予山中,登眺之余出行。箧中劫余之书画,相与赏藻,萍聚无常,乱离蜀极不可不有以留念者。君因振笔作五株松,命予补成作时,携归江南,每一披阅,如在此山中风雨对床也。君明日即将入成都,南登峨眉,倘有吟咏幸寄戏快读。庚辰五月十九日,青城上清借居,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风堂、青城客、上清借居
题跋:(文略)西山逸士溥儒。钤印:心畬、溥儒之印
37 临石涛山水人物四屏 立轴 设色绢本 1940年作
题识:(1)写唐人诗句于大风堂。蜀人张爰。钤印:大千张爰印(2)庚申七月,临石涛画法。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季大千大千无恙 (3)曲水流觞。大千居士。钤印:张季大千居士(4)仿石涛上人画本于金陵。大千。钤印:张季大风堂
张大千曾用了大量精力去学习石涛的绘画艺术。这件《临石涛山水人物四屏》,为其1940年临摹古人之佳作。当时大千42岁,正直壮年。四幅作品分别为《煮茶图》、《临石涛画意》、《饮茶图》、《写唐人诗句》。整体布局一气呵成。画中树木藤枝线条硬朗又不失韧性,山岩险峻,岩石、地坡用峭劲的小斧劈皴和折带皴画出,可谓“远峰雾里青,疏树亭前碧。”画中人物更是体现出大千在人物画方面临摹古人之功力,无论高士、书童人物衣纹挺拔流畅,同时又流露出秀逸清脱的情致,不脱本色。
38 严谷老谐趣图 镜心 水墨纸本 1940年作
题识:(1)谷老上台造像。大千居士。(2)严谷老求则得之图。内江张大千写。(3)谷老抽烟状。愚弟张大千拜造。(4)严谷老顺受图。庚辰新岁,为造屏风四幅。大千居士。
此四幅创作于1940年,是张大千一生中非常罕见的漫画题材作品,上款人为著名藏书家严谷声。严谷声(1889-1976年),秉承家学,其父严岳莲为清末著名学者、藏书家。严谷声亦是全国著名的藏书家。
大千喜欢看川剧,尤其爱看名丑周企何及其夫人筱鹤卿的戏,对于名剧《请医》更是百看不厌。严谷声不时陪大千去看戏,也会登台客串,严谷老矮胖胖的形象有些像周企何,表演起来特别滑稽,所以大千在看完后,为好友即兴挥笔此游戏之作。大千在看完周企何的《请医》后,戏写了八句:"戏写周企何,况类严谷老,左手挟药箱,招牌名益好。本欲赠严君,犹恐成羞恼,企何携归去,永为传家宝。大千假借游戏中骗钱误人的庸医和严老开了一个玩笑。图中谷老上台像讲的就是此事。
《严谷老求则得之图》以诙谐的笔法绘出严谷老面对异性女子时的糗态。《谷老抽烟状》以寥寥几笔绘出严谷声抽烟时的形象。《严谷老顺应图》表现了严谷老面对夫人之时的忐忑不安神态。张大千用诙谐轻松的笔法绘制四格连环漫画,诙谐幽默之余亦不失对于严谷老的调侃。
39 东坡居士笠履图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东坡居士笠履图,仿元人任子明笔。辛巳六月朔一日,敦煌莫高窟作,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白)、大千居士(朱)
题跋:余旧藏元僧写坡公象,颧隆面削,宛若癯仙。兹大千摹本,乃尔广颊丰,意公自海南得佛印书后,悟得丧齐生死,心与造化游,故尔心闲体逸如是耶!今披此图,可想见别黎子云家,风雨归途,野服萧然,妇孺追随,邑犬群吠之状也,辛巳新秋,沅叔傅增湘书于藏园之石斋。钤印:戊戌翰林(朱)、傅增湘印(白)
40 坡仙笠屐图 设色纸本
款识:借来雨具作春游,惹得妻儿笑不休。自是平生无长物,略同坡老在儋州。雨中借具出游,戏拈此诗。已而作坡仙笠屐图,遂书其上。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
东坡一生,盛名与危谤适若相乘,大千画古代高士,尤喜绘东坡,画其吟望,画其笠屐,且常常将自己形象掺入画中,在其它带有自画像性质的山水画中,画家的形象也常常冠以东坡笠,画家对这位乡贤的敬仰与追慕之情流露无遗。
坡仙笠屐的典故,指苏东坡流放到海南儋州后,一天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雨,便向附近农家借得竹笠和木屐以避雨,但穿戴起来却甚是奇怪,惹得当地妇孺争笑,连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只是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后人引此事,却是赞美苏东坡旷达乐观、与民相亲的襟怀和气度。张大千此画中题说自己雨中借具出游一事,与“东坡笠屐”竟有相通,所以自称“自是平生无长物,略同坡老在儋州”,而画中人物虽头戴竹笠,脚踏木屐,却丝毫不减威仪,神情澹定,目光如炬,长髯飘拂,持杖怡然前行。题材本自高华,而又配以大千自己所作诗句,意境愈现深邃。
41 东坡居士笠屐图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东坡居士笠履图,仿元人任子明笔。辛巳六月朔一日敦煌莫高窟作。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印(白)、三千大千(朱)
题跋:1.(文略)辛巳新秋,沅叔傅增湘书于藏园之石斋。钤印:戊戌翰林(朱)、傅增湘印(白)、双鉴楼(朱)
2.(文略)张朝缪。 钤印:日翔(白)
苏东坡是张大千最欣赏的一位诗人,也是张大千除了本人的自画像外画得最多的一个男性形象。在他眼里看来,这世上够得上“奇”的男人实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之句。他自认他自己肯定该算得上一个奇男子,而另一个便是苏东坡了,所以他画得最多的男性是自己和苏东坡。《东坡居士笠屐图》绘苏东坡策杖孤征。人物广颊丰颐,长髯飘逸,斗笠屐履,衣带当风,神态潇洒,飘飘欲仙,使人缅怀东坡居士“一蓑烟鱼任平生”的倜傥风流。此图笔法飞舞而沉着,设色温润而淡雅,真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轼诗句)。
42 松林高士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43 东坡行吟 立轴 辛巳(1941年)作
44 松林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偶忆东坡居士诗“山中唯有苍髯叟”句,戏写此。辛巳秋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的高士画,包括自寓式自画像在内,画得最多的是禹禹独行或单一伫立的高士,持杖或无杖,有少数不作配景者,有配以简单的山水或树木者,松、竹、芭蕉、梧桐、荷塘等等最为常见。宋代文人苏东坡(1036-1101)才情纵横,是中国历代最受后人尊崇喜爱的文人典范;苏东坡恰好是四川人,与大千是同乡,更是大千所倾慕的古人。张大千曾多次以苏东坡为题材进行创作。此画是大千早年的文人写意画风,以东坡句“山中惟有苍髯叟”入画,画面中央的苏东坡面目清秀,一手握书卷,一手策杖,预示着文人身份,并若有所思伫立于繁茂的苍松下。人物线条的用笔紧密绵延,在细致中别有一种遒劲的力道。从题跋上可知此画作于1941年秋,当时是张大千已赴敦煌研习壁画,但从此幅上看敦煌壁画的熏陶尚未明显,依然展示的是他摹古临古的扎实功力。
45 渊明诗意图 设色纸本
款识:(1)赵松雪书归去来辞,昔年于越中见之。前作渊明像,后余兴未尽,又作竹石,其风流潇洒,可以想见。今背拟其意,乃似大风新罗矣,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大利 (2)典干山河河暮支,先生归去自嫌迟,寄奴小草连天长,刚剩黄花一两枝。大千居士,大风堂下作。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这幅《渊明诗意图》未署创作年代,但是从坡柳的没骨画法等细节之处,可以判断这是张大千早岁的作品。整件构图简约,寥寥数笔,诗情画境跃然纸上。图中的陶渊明扶杖立于舟中,脚下“江静潮平”,画的下部不着一笔,展现了旷达高远的诗意。画风也“清新俊逸”之境,虽然画面呈现的是笔简墨淡,但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46 游船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典午山河河暮支,先生归去自嫌迟。寄奴小草连(天)长,刚剩黄花一两枝。竹萧萧也方家博教,大千张爰。钤印:蜀客(朱文)、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大风堂(朱文)、两到黄山绝顶人(朱文)、大风堂(朱文)
《游船图》无年款,从画风和意境来看,一种清幽雅意的淡逸流动于纸面,表现的则是晋代陶渊明逃离乱世,表达大千对和平美好的桃源生活的向往。大千借晋“典午”之时事,描绘了一个书童与先生远行归来的瞬间情景:金秋十月,夜幕降临,河畔暮色与清清涟漪相交一体,先生与书童迟迟归来,小船甫入河岸,书童迫不及待地拿起江绳欲抛锚上岸,先生手持竹仗准备上岸。秋树枯草散处岸边河畔,带来丝丝寒意。书童的焦急衬托出一位老者的坦荡襟怀,这正是桃源一景。此作尺幅不大,画面呈三角对称,用“S”型构图;画中物象动静结合、融洽一体,画面清新淡雅,用笔苍润流畅,构图空灵多变,富有情趣。
47 孤卧泊舟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牵舫泊孤渚,弭棹逗疏。蒲风嗽秋柳,流响争商音。览睇无凡扰,野秀横清衿。游情寄水国,泛泛随江禽。与之同伦逸,旷然适此心。庚辰冬月,写于成都,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摩耶室
画面一棵老柳的枝干从左侧伸出,占据右上方大部分空间,形成一条不明显的对角线,柳树主干上分出两枝分叉,一枝新叶生成,迎风摆动,另一只已然折断,无缘春天,或可即为一种兄弟关系的隐喻。右下方是“画眼”所在,一条小船泊在树下的水面上,一高士斜卧船头,一肘抵船,一手抚须,神态悠闲孤寂,若有所思,童子呈侧面端坐船尾,也似乎在面江幽思,两个人的视线不同,但都很空茫,可能与大千此时的心境有关。大千与张善孖的兄弟感情十分深厚,既是兄弟,又是知音,一人离去,另一人不免深感孤单,如画题中所言:“牵舫泊孤渚”,画家在清静的小景和高士的惆怅中营造出一种幽淡寂寞的意境。
高士题材古已有之,常常作为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而在大千笔下,高士往往成为山水画的主角,因而在张大千的人物画中,高士成为一个独立的画题,如本幅,景色被简化,而着意于塑造高士的神貌。高士鹅蛋开脸,眉目清秀,一身素袍,姿态懒散,身后案上的书本、瓶花衬托出高士的雅趣和生活的诗意,童子的刻画也是简略而生动。整幅用色清新细腻,笔力苍劲流畅而有韵致,人物须发一丝不苟的勾出,纤毫毕现,衣纹线条爽健,轻重提按,蕴藉和雅,树木造型奇崛,皴染兼施,为早期人物画精品。
48 纯阳祖师像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纯阳祖师仙真。弟子吴纯白供养。弘丘子敬写。钤印:张爰私印、千秋愿
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弘丘子”是张大千的别号,神笔写仙人,书此别号与画面正符。此幅是大千四十年代作品。
49 仿龙眠三高图 水墨纸本 1941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平坡上,三位文士坐在两株古松之下。全作以水墨白描法画成,人物的衣纹先以淡墨打底,再以深墨定稿,虽然线条细如游丝,但因为复笔的关系,增添了人物的量感。根据画幅右下方张氏的自题,本幅为大千四十三岁在敦煌背临李龙眠《三高图》。
四十一年以後,大千先生应张岳军先生之请,又在上裱绫题写宋徽宗之子郓王的诗句,其晚年雄浑的笔势和早期清秀画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别具一番趣味。
50 携琴访友 手卷 设色纸本 1941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