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11 (海上画派 张大千人物 18)
张大千早年师承宋元,复继明清陈洪绶、唐寅、石涛诸家,用笔极为精致,敷色清新雅丽,艳而宜人,所临古画几可乱真,大千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精,才情之高难有与之比肩者也。 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早年取法明清诸家之笔意,敦煌之行后得唐代高古之遗墨,又参酌传世古人名迹而自出新风。
1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2 小馨百寿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甲申上元,戏写汉君老弟之子小馨。爰。钤印:张爰
题识:左思最娇女,爱怜乞画图。呀呀应学语,扪颊笑张胡。四月十九日重题,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诗堂:小馨百寿图。吴敬恒题。 钤印:敬恒金石长寿、稚晖八十以后书
题跋:婉婉初生女,悠悠去国情。写成行看子,聊代掌中擎。汉君先生属题。甲申四月,钱智修,时客成都。钤印:钱智修印
居士作图风雨快,大胜左侯娇女篇。莫道西南漂泊小,长成还汝太平年。汉君先生属。甲申九日,大壮。钤印:桥瘁
拳发茸茸肌雪清,栩然儿气笔端生。令娴自是刘家有,好刻苕华记小名。汉君先生属,甲申小雪清寂翁漫缀。钤印:林思进印
弱女胜男古有之,盈盈一岁可怜时。年年画取年年貌,付与阿爷无别离。甲申九秋,汉君先生属题。无量。
刘家娇女字馨馨,拳发明眸见性情。但愿从今弭征战,不愁卷上有爷名。貌得刘家掌上珠,髯张笔妙世应无。不须锦瑟频量取,一岁相烦写一图。汉君先生属。尹默漫题。钤印:尹默
妙笔传娇小,相携慰远游。多君珍护意,福慧看双修。景题。钤印:林
沛国最娇女,轻盈掌上撑。画图知念汝,千里若为情。若飞为汉君题。钤印:飞玺
沛国最娇女,肌肤生玉莹。双瞳剪秋水,见我射疑兴。若翁躭游乐,娇痴散林庭。抽毫长鬣郎,笺上忆馨馨。甲申二月六日,题大千居士为汉君吾兄娇女馨馨画象。时馨馨适周岁也。稚柳,谢稚并记。钤印:迟燕、燕白衣
边跋:绝妙张胡画小馨,天真烂漫最传神。世间多少生花笔,环尔题诗更足珍。仙掌明珠意气豪,片言愿进忝深交。他年之子于归日,此是香奁第一挑。君左为汉君、慧华题。时民国三十三年秋,小馨岁半,余题诗,小馨以油指印纸上。他日当为麻姑爪也。一笑。钤印:易君左
倩得名家笔,为图娇女图。天真活纸上,题句感欣愉。汉君先生属题。陈树人。钤印:陈树人
当年髯友神来笔,绝妙宁馨憨趣图。廿五流光一弹指,劫余收入驻春庐。渭村偶获此幅于香海市贾,乃大千老友廿五年前之妙作也。几经世变,片羽犹存。喜为题诗以纪胜缘。戊申(1968年)岁秋八月既望,芋厂并记于九龙塘渭村之驻春庐。钤印:芋厂、李四
画里宁馨渺不识,得来仍作掌珠看。于今万户伤流落,太息人生遇合难。渭村吾兄属题。稚琴。钤印:张稚琴
3 高士策杖 镜心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4 白描人物 1944年作
5 策杖高士图 水墨纸本 甲申(1944年)作
题识:老雨不离山,痴云常恋岫。对面语不闻,龙蛇酣方斗。佩琴赏之。甲申七月,爰大千居士,写于成都。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
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早年取法明清诸家之笔意,敦煌之行后得唐代高古之遗墨,又参酌传世古人名迹而自出新风。此幅《策杖高士图》气息古雅,笔法绝精,悉为唐人风韵,人物的姿态与衣着体现出高士弃世独立的志向。整幅作品充满了清逸之气,是张大千文人水墨画高雅风格的体现。
6 王羲之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7 诸葛武侯像 立轴 1942年作
题识: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着玉堂仙。壬午冬日,内江张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8 并蒂图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题识:并蒂图。红艳凝香带露开,春风拂槛旧亭台,可怜飞燕却归来。一曲霓裳蟾月堕,半钩赂幕紫云癹,弩人娇并与低徊。浣溪纱。辛巳秋,偶忆文华殿有舜举此图,背临之,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并蒂图》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共吹一笛。画题“并蒂”既取“并笛”谐音,也符合“芙蓉并蒂”的寄托,一语双关,含意隽永。并蒂,原指两花并生一蒂。典出唐人皇甫松《竹枝词》:“芙蓉并蒂一心连,花侵隔子眼应穿。”后比喻夫妻相亲相爱。画中贵妃立于前,体态略呈S形,面相丰盈饱满,鼻脊秀挺,樱桃小口,两眸顾盼生情,左手按笛,右手搭于明皇右肩;明皇身体亦呈微S形,左手搭于贵妃香肩,右手弄笛,双眼含情脉脉,两人共执一笛,同吹一曲。画家既描绘了并笛吹奏的一刻,也将情爱中的两人刻划得极为生动。画家自题此画为背临钱选画作,钱氏人物画用笔柔劲秀润、设色清丽淡雅,与此作之高华堂皇相比,气息大相径庭,应为大千拣取钱选画意,而又初显敦煌成果的过渡时期作品。大千人物画,在西行之前受张大风、吴小仙、唐伯虎、陈老莲影响较大,钱选和赵孟緁也是他1930年代学习的对象。而到敦煌之后,其作画的线条、画中人物的姿态、衣饰、佩饰,都成为其十分着意的部分。画中描绘人物轮廓与衣纹的细笔线条,线质绵密强韧,极富弹性,虽细却不显单薄。设色同样显示出敦煌壁画的影响,先用朱砂或泥金对部分衣纹与饰物等轮廓线加以强调,再施以统染。人物造型饱满浑厚,一派盛唐风度,设色艳而不俗,显示出与赴敦煌之前人物画不同的境界。《并蒂图》中的凤首长笛、两人握笛的手法,皆与敦煌榆林15窟前室窟顶的壁画表现十分相像,长笛造型应是两位伎乐天手中乐器的巧妙结合,握笛的手法则与其中一位完全一致。
9 并蒂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并蒂图。红艳凝香带露开,春风拂槛旧亭莹。可怜飞燕却归来,一曲霓裳蟾月堕。半钩縤幕紫云逥,殢人娇并与低徊。浣溪沙。偶忆文华殿有钱玉潭此图,漫拟之。甲申嘉平月,大千张爰沙河邨居。钤印:张爰、大风堂
10 并蒂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五)
并蒂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并蒂图。甲申嘉平月,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印、大千居士
《并蒂图》描绘的是白居易《长恨歌》咏叹的李隆基、杨玉环二人。两人对艺术都有相当的天赋和领悟力,李隆基擅长作曲和吹笛,杨玉环则是相当出色的舞蹈家。此件选择李隆基教杨玉环吹玉笛这一场面进行描绘,抓住了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杨玉环作正面吹笛状,李隆基则作半侧面相拥、相助抚笛状,含情脉脉地注视正在专注吹笛的杨玉环,亲切之状,帝王的威严气度几乎完全消失了。李隆基微胖,呈现出帝王养尊处优所形成的优美意态,杨玉环亦为肥硕之状,当有唐人审美尚肥的风范。作者以细劲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衣纹线扼要简练,构图恰当,使线条呈现出颇为微妙的律动感。全图敷色部分亦不多,仅仅在杨玉环的头饰、束腰、丝鞋及李隆基的玉带、丝鞋等处重色添染,其它部位略作渲染便一带而过,更增加了画面的清雅成分。全幅笔墨清雅流畅、细秀明快,敷色亮丽淡逸。
11 唐太宗画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12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13 松荫论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14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15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16 省斋读画记 镜心
17 屈大夫像 镜心 纸本设色 1944年作
题识:屈大夫像。甲申(1944年)嘉平,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幅大千作于1944年,时先生才自敦煌归,至成都,画风较早年更趋沉着,线条尤近元人,得赵孟俯沉静气度。张大千尝于1946年创作完成《九歌》图,画面构图依据为其所藏赵孟俯白描《九歌书画册》。据考证,大千在1944年十月、十一月间居青城山中,即着手设计创作《九歌》,此幅作于1944年,应为大千为《九歌?屈大夫》所作设计稿。
18 对挛图 立轴 1944年作
19 出处图 对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1.乐夫天命复奚疑,处则为元亮。甲申花朝,大千居士爰,写于成都寓庐。钤印:大千豪发、大风堂、张大千、蜀客
2.先帝知臣谨慎,出则为孔明。仿吾家上元老人本。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风堂
此幅仿写陈洪绶的《出处图》,画中两位隐士皆褒衣博带,席地而坐。陶渊明的竹席、草鞋意味着生活的简朴,膝上之无弦琴又意味着生活的高雅,其背后有一个盛米的斗和簸箩,大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象征。陶渊明一手抚琴,一手似乎在召唤孔明。在案头作画的孔明突然停笔,侧耳聆听,双手呈现出一个掷笔的瞬间动作,生动有趣,可见两幅画之间有强烈的精神连接。两幅画人物造型均十分简练,笔线轻柔,色彩古雅,重在情趣。
此两幅对屏的人物形象出自张大千的旧藏——陈洪绶的《出处图》。《出处图》为绢本设色手卷,乃陈洪绶在去世前一年为周亮工所作。题款中“乐夫天命复奚疑”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先帝知臣谨慎”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20 北齐校书图 立轴 1943年作
款识:北齐校书图。锐荪先生法家正之,癸未秋日,蜀郡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幅《北齐校书图》是大千难得的佳作,“笔简而意不简”,画面宁静祥和、清新秀雅、意寓深远、情趣盎然。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士大夫侧身倚坐,左手伏于案上,右臂搭于扭曲嶙峋的老枝做成的椅子上。士大夫头戴纶巾、身着长袍,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形象。此时他正搁笔休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书童手持蒲扇掩于士大夫背后。士大夫的脸部轮廓、点睛、长髯皆细致缜密,神釆焕然、容貌逼肖。衣衫的用笔如行云流水,紧劲连绵。案上,经史之书、笔墨纸砚被整齐的摆放着。花瓶是画中点睛之笔,那一抹朱红鲜亮、雅致,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其间插着荷叶、荷花与竹枝,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竹之虚心劲节,均隐喻着士大夫的高贵品质和君子情怀。画中,无论从线条、设色以至衣饰及开脸处理等方面,已与敦煌之行前的风格有了明显区别,足见石窟艺术对其的深刻影响。在整体的布局、意象的叠加、画境的营造等方面却又打上了鲜明的张大千艺术烙印。此画线条流畅,造型准确,人物生动传神,为张大千人物画精品。
21 仿陈老莲笔意 1942年作
22 宋人觅句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44年作
《觅句图》乃历代画家所沿用的人物画题材,大千先生亦屡写之。综合其作品观之,或可慨括为两大类。一为采自陈老莲本的《桐阴觅句图》,图中见浓眉大眼,虬髯满腮的高士,以老木良石为几椅,坐于梧桐树下苦思。他笔下数本多出自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初期。另一则以本幅为嚆矢,他自题曰《宋人觅句图》,谓取法钱玉潭,但构图似出诸参合古人而自创所得。画中高士捻须沉吟,傍倚石桌,手扶竹椅,桌上铺置水盂、砚台、笔管、花瓶等摆设,而侍女背向画面,双手轻拈素笺以待。从人物神情、动态以至物件摆设所营造的气氛都凝聚在得句挥毫前的苦觅过程。觅句乃风雅之事,但在画家精心编排布局下,却又似饱含张力,有一触即发之感。画家题跋中诟病宋人作画“累处在板”,但画中全出工笔,无论高士、侍女的开脸神情、衣服纹饰,以至几桌上各种器皿,无不勾划细致精微,线条流畅精准。用色尤见大胆,侍女衣裙、水盂以及竹椅靠背,俱填以殷红,灿烂耀目,与高士装束及几桌坐椅的天然色调相配,雅淡平衡了朱红的鲜丽,画家称“虽复秾丽而清逸之气自在笔外”,这种谐协效果在此便体现无遗。
23 宋人觅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该画绘工精湛,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为思佳句,捻断胡须,跃然纸上,十分传神,不可多得,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24 宋人觅句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题识:宋人觅句图。乙酉嘉平月,以云溪翁法,记于大风堂下。大千张爰。钤印:张大千(白)、张爰(白)、大千豪发(白)、大风堂(朱)
画中高士捻须沉吟,傍倚石桌,手扶竹椅,桌上铺置水盂、砚台、笔管、花瓶等摆设,而侍女背向画面,双手轻拈素笺以待。从人物神情、动态以至对象摆设所营造的气氛都凝聚在得句挥毫前的苦觅过程。画中全出工笔,无论高士、侍女的开脸神情、衣服纹饰,以至于几桌上的各种器皿,无不勾画细致精微,线条流畅而精准。用色尤见大胆,侍女衣裙、水盂以及竹椅之靠背,俱填以殷红,其色灿烂耀目,唯与高士装束及几桌座椅的天然色调相配,其雅淡平衡了朱红的鲜丽。
25 吕虞赠刀图 设色纸本
款识:吕虞赠刀图。吕虞有佩刀,上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虞谓王祥曰:蜀非其人,刀成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毙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裔世多贤才,兴于江左。晋楚王览传。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图画于1944年,正是张大千醉心于临摹古代画作的时期。作品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吕虔赠宝刀”的故事,并选择了吕虔赠刀于王祥的室内场面。张大千截取吕虔赠刀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五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在风格上,张大千有效地从敦煌壁画中汲取精华,这种艺术的借鉴包括从构图到线条、色彩的诸多方面。张大千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这幅《赠刀图》正是其人物画高峰时期所作,是一幅优秀作品。此图中人物较多,张大千将人物的安排服从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井然有序,体现了画家在构图方面的游刃有余。
26 赠刀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赠刀图。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不可服此刀。虔以赠王祥。曰: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乃受。祥后以刀授弟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并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甲申嘉平,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人间乞食
本幅取材自《三国志》魏文帝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刀王祥故事。宝刀匹配公卿,王祥后人果累世居显位,成为魏晋期间的望族。画中场面即故事题为“赠刀”的关键处,着重描划“赠给”和“推辞”的“人情拉锯”,人物神态生动,所现表情与身份贴切,无论脸部容颜、身上衣裙服饰,以至背景的陈设,具细致描划,规整井然,无一笔苟且,特别在设色运用上,见古艳典雅,极具古意。“赠刀”题材大千画过多次,人物姿态相近,但构图有横竖之别。应是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过程。画上钤“大风”朱文印,多钤用于四十年代中期工笔人物作品上。
27 赠刀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题识:赠刀图。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与王祥,祥临薨以刀授其弟览。曰:汝後必兴,足称此刀。览後奕世多贤才,兴於江左。老杜诗: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乙酉秋,拟唐人法写於昭觉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朱)、张大千(白)
1945年5、6月间,张大千在连续考察了大足、资阳、简阳等地石刻古迹之后返回成都老家避暑,昭觉寺是他常常下榻的地方。这期间张大千画了他一生中多幅重要作品,其中包括《调鹦图》、《荷花通景大屏》、八屏巨幅《西园雅集》等等。这个时候日本战败投降,张大千欣喜若狂,故此一时段所作或题材特别选择,或色墨酣畅淋漓,都有欢喜表达,此幅《赠刀图》即为其中之一。
作品以《吕虔刀》典故为题材,表现三国魏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刀的故事:吕虔有佩刀,某位识刀剑的工匠见后认为此刀必须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方可佩带,吕虔自知不配,于是将刀送给了王祥,王祥后来果然官至司空。王祥临终前又将此刀转授其弟王览,转赠时对其弟说:因为我的儿子都平凡普通,而你日后必兴,配佩此刀,所以将这把刀转授于你。这是广为人知的典故,后人以此比喻物欲所值,应适其主,在封建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开明思想。张大千截取吕虔赠刀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五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张大千的人物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这幅《赠刀图》正是其人物画高峰时期所作,是一幅优秀作品。
28 周文矩李德裕见客图 镜心 1947年作
款识:周文矩《李德裕见客图》。李秋君大家尝橅临之,此又临秋君者。丁亥嘉平月,瓯湘馆中记。爰。钤印:张爰(2次)、大千鉥、南山长寿、大千居士
裱边:此图失去已久,顷为名静贤侄收得。人生离合聚散无常,可慨叹者多矣。况此身外物乎!而秋妹墓木已拱,未由临吊,为之黯然。六十九年庚申冬十一月。大千张爰。
“丁亥嘉平月”,即公元1948年1月11日至2月9日之间,正是大千人物画的全盛时期。画上题识表明大千认为《李德裕见客图》的原作者是周文矩,而不是韩滉。同时也说明了张大千没有亲眼见到周文矩画的《见客图》。他根据李秋君的摹本,以及传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仍然作出了比前人精当的判断,显示出他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超越他人的深刻理解。
在1946年,也就是见到李秋君摹《李德裕见客图》的两年前,大千已从北京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手中购入旧传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约907-975)和周文矩都是南唐宫廷画家,两人的画比较容易有相同的时代气息。再加上《李德裕见客图》和《韩熙载夜宴图》有相同的图像特征,如《见客图》画面右侧两位侍女和红衣男客等三人的手势,都是双手交叠于胸腹间、拇指呈十字相交状。这是风行唐、宋、元三代的敬礼手语,名为“叉手”。在元代《事林广记》中有《习叉手图》并图解曰:“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方为叉手法也。”此外,《夜宴图》共有6把无扶手、曲搭脑形制的椅子,又称“牛头椅”。漆黑色桌子则有4张,其结构、用材简练细劲。桌腿间近桌面处有一或两条细枨子,腿与桌面间又用小牙结构加固和装饰。《见客图》中的桌椅,也具备了这些典型特征。正是因为张大千发现《见客图》和《夜宴图》有许多相同图像,透露出两者相近的时代气息,所以援引为断代的依据。
张大千能以极有限的信息对《见客图》的原作者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就是他眼光高明之处。正因如此,大千在临摹这卷《见客图》时,才有更精当的艺术表现。
29 石勒问佛图
款识:磊落为人天下奇,本参佛法始知机。一言能悟圆通理,却笑刘聪事事非。钱舜举有此图,所传皆赝本。予参合六朝壁画为此,颇觉去古未远。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豪发
张大千人物画中,一是以单人入画,如《观音大士像》、《拈花仕女图》等。二是山水或花卉人物相结合,如《文会图》、《西园雅集》和《百子图》等。另外一类,也是最为少见的,不加山水花卉辅助,人物众多的历史典故。无非《明妃出塞图》、《吕虔赠刀图》和《李德裕见客图》等寥寥数张,多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从敦煌归来后,互参唐宋人物画所作。
此件《石勒问佛图》未署年款,属大千敦煌归来时的作品。从敦煌回来后,他的人物画风格大变,画的线条虽不改其秀丽但益趋圆劲,设色虽绚丽而不失清雅明净,是吸取敦煌壁画营养以后的新境界。将此件作品与《李德裕见客图》并置,题材相似,都是以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入画,应作于同一时期。皆是张大千敦煌归来,敦煌壁画和宋人人物画法互参。《李德裕见客图》以周文矩本为根据,《石勒问佛图》则以钱舜举画为本,画法基本一致。人物由前期的秀劲潇洒而变化为雍容豪迈,逼近唐宋人风韵。人物神态生动,所现表情与身份贴切,无论脸部容颜、身上衣裙服饰,以至背景的陈设,具细致描划,规整井然,无一笔苟且,特别在设色运用上,见古艳典雅,极具古意。
《石勒问佛图》以佛教典故为题材,表现石勒问佛的场景。十六国时期,石勒自封赵王,残暴成性,以杀戮为能事,出家沙门也不能幸免,京都洛阳人心惶惶。佛图澄师悯念沙门厄运及无辜众生受戮,便策杖来到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军门。澄师为郭授了五戒,郭请澄师到他府中供养安住。自此以后,澄法师为郭屡献奇谋,出战皆捷。石勒奇之;因问郭黑略,郭以实告。石勒闻听非常高兴,立即召请佛图澄法师入见,问道:“佛法有何灵验?” 澄师知道石勒是一个粗鲁人,知识未开,不达深理,只有用法术来导其相信,因此答说:“佛法虽然渊博,但也可以用眼前的事物作验证的。”澄师随手取了一个食器,将器中注满清水,然后对着清水密咒了一会,食器中竟奇异地生出一枝莲花来,光色鲜艳耀目。石勒见了赞不绝口,自此崇信佛图澄,留于军中参赞大事。这是广为人知的典故,后人以此喻广布佛法,普度众生。张大千截取石勒问佛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三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
30 石勒见佛图澄之图 立轴 庚辰(1940年)作
31 秋江泛游 立轴 甲申(1944年)作
款识:江湖容我着扁舟,与客携壶胜日游。纵是苍生忘不得,又与危涕话神州。甲申正月,写于成都借居,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季、大千
张大千早年师承宋元,复继明清陈洪绶、唐寅、石涛诸家,用笔极为精致,敷色清新雅丽,艳而宜人,所临古画几可乱真,大千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精,才情之高难有与之比肩者也。是图作于1944年,简约空朗而意谬浓浓,近岸只坡石一二,苇草丛丛,上见泛舟之中,文士煮茗敲诗,大有效东坡昔日赤壁之游。
32 溪边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仿松雪斋笔。写为龙友乡丈令媛秾华女士于归之吉。大千张爰,顿首拜颂。 钤印:张爰(朱)、大千大利(白)
33 清溪高士图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款识:村林烟暖醉晴鬟,碧水春风人闲开,最喜阴晴不到处,无根树早响清溪。甲申嘉平,大千张爰,沙河村居。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34 松下清对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爱尔林屋僻,云霞一径通。形躯百年内,心赏几人同。日晚花房冥,秋深燕空。物华闻玩久,不觉夕阳红。甲申秋日,写黄姬水句。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图为传统文人隐士清对谈道的题材,张大千用青绿手法表现,在遒曲苍老的古松之下,绘二高士坐于岸边岩石之上,坐听松风,谈禅论道,旁立一书童。好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35 竹林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1)子猷迳迭,竹所独往,自胜不必七贤六逸,相呼聚方,为此君重也。(2)世羽仁兄正之,甲申秋日,大千张爰。钤印:大千(朱文)、张爰之印(白文)、蜀阁(白文)、大风堂(白文)
36 江干行吟 设色纸本 乙酉(1945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