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17 (海上画派 张大千人物 24)
1 赤壁夜游图 设色纸本
款识:横槊发浩唱,酾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郁苍苍。何处舳舻千里,当日英雄一世。饮年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费平章。纵一苇凌万顷,泝流光盈庐消长如彼。逝水一何长,只看清风明月。千目取之无尽,物像足相忘。洗盏与君酌,枕籍向东方。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三千大千、两到黄山绝顶人
2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3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4 赤壁怀古 镜心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长相望、游情良夜。风清月白,绿蚁新醅鱼出网,黄泥旧坂霜芟叶。破寂寥、人影答行歌。相从客。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崖出。曾几时重到,江山难识。杖舄已惊栖鹘梦,啸欲动凭夷宅。有羽衣,归去揖临皋。逢畴昔。《满江红》。己卯冬孟,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张大千甚爱“苏东坡游赤壁”之题材,盖因其找到了与苏东坡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昔日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政治上失意,于是寄情山水,夜游赤壁后,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以一股豪迈之气抒写了处世的旷达和精神的自由。此作的题跋即为大千以赤壁为题而赋的《满江红》,词中亦洋溢着一种豪情和一份寂寥。
此图系大千1939年的作品,与其多幅“赤壁夜游”图有所不同,此作绘东坡居士一人执杖步行至山崖顶端,向下俯视。构图颇具危势,倾斜的山岩和山岩上垂下的巨松形成倒三角状。下方不着一墨,大片空白,或为云雾缭绕,或为开阔水域。整幅章法新奇巧妙,笔法有明显的石涛笔意,笔情恣肆,淋漓洒脱,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5 松荫高士 立轴纸本 己卯(1939年)作
款识:山云自多态,虎魄邈难寻。千载维爰意?悠悠契素心。己卯冬孟,欧湘馆中作,大千居士。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先生青城一住,将近三年。正值其年富力强、精神最旺、笔墨最勤、创作最丰、诗多画亦多的阶段。《松荫高士图》即为这一段时日中常做的精品之一。图中的山崖、涧水、奇松、古人,无一不表现出形象、笔墨和意境的独创性,既破陈规旧套,又具规矩法度;既有古人笔墨精华,又有其个人创造。画面一扫文人画的逸笔草草、院体画的刻板繁琐之陋习,示人以清新爽朗的艺术风貌,是一幅大千先生一贯主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家之画”。
6 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玉骨冰肌旷世妍,野风零乱堕愁烟。若教悟得无生理,应笑藏舟华顶仙。己卯(1939年)夏日,西渊道兄法教,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白)
7 虬松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题识:(1)老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有千岁卷,向谁说与长生诀。己卯春月,大千张爰。(2)伯贤学兄别二十年来,会青城山中,小聚旬日将还成都,检此奉贻留念,弟大千记。钤印:大千居士、张爰、三千大千
此件作于1939年,越年,张大千举家迁居青城山。青城山为道教圣地,远离喧嚣,环境极其清幽,足以沉淀去浮生乱世中滋生出来的那些纷烦。张大千居青城山长达两年许,在这里创作的作品多达上千件。从此,张大千之山水便无法离开青城山之绿,青城山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一生师法自然的创作顶点。从款识行文中可知,当张大千山居寂寥时,旧交契友伯贤来青城山中,盘桓旬日,畅叙二十年契阔。故友深情于此图依稀得之。当伯贤将返成都时,张大千特地检出这件上一年(1939)精心之作相赠,也所谓曲遇知音者。此图写一老者放旷不羁,卧于老松之下,悠然自在。这种理想而浪漫的生活方式,也正契合张氏寓居青城山时的心境。
8 策杖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江干何物妙,衰柳数行秋。短咏长吟去,前村问酒楼。坚伯仁兄法家正之,己卯七月,仿上元老人笔,写于青城山中,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从仕女到高士,人物画一直是张大千非常擅长的题材,尤爱将高逸之士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中,渲染出一种士大夫归隐后的闲适生活。此幅《策杖高士》创作于1939年,时年张大千四十一岁。大千在画中仍描绘了其创作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一个褒衣博带的持仗高士踽踽独行于山林之间,周围山林树石做以映衬。作品自题中写到此画是仿上元老人,上元老人即张渥,张大千的人物画多取法于这位代著名画家,可谓变其之势,妙又过之,大千在人物画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后世几代人都难以逾越。
9 观瀑图
10 松下高士 水墨纸本 1939年作
题识:步壑风吹面,春松露滴身。仲武仁兄方家正之,己卯冬日,张大千写。钤印:大千、张爰之印
11 杜甫觅句图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杜甫觅句图。仿元人笔法为之。己卯十月,写于欧湘馆中,大千张爰。钤印:张爰、春长好、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
12 东篱采菊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13 东篱采菊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采采东篱间,寒香爱盈把。人与境俱忘,此语谁者与。兰荪老长兄西安别来忽忽五年矣,相逢海外欣慰无似而彼此发种种矣。写此为别便有归来何处之叹,盖君与予昔皆卜居吴门也。己卯十二月,大千弟张爰。海防客舍。钤印:大千、大风堂
14 柳荫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1)己卯七月,仿松雪斋笔于青城山中。大千张爰。(2)效钧吾兄视此何如?去年在港时作也。弟爰。钤印:张爰(朱)、张大千(白)、张大千(白)、大风堂(朱)、张爰之印(白)
跋文:(1)此图去今三十一年矣,时尚未去漠高窟,但从宋元人讨生活,展观殊愧,而目疾益甚,更不能复作,又为怅惘也。家京仁兄嘱题。庚戌三月,张爰。
(2)大千画向不苟且,此帧仿赵松雪笔法,用笔肖妙,经意之作也。燕如仁丈与大千甚善,得画至多,尤爱及之。因此奉贻。物归所好,大千当能同意耳。梁效钧并志。
15 三闾大夫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三闾大夫之像。静农老弟供养。已卯夏五,大千张爰,青城山中写寄。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人间乞食、大风堂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候楚国的一个官名,管理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历史上担任此职最著名的要数屈原,所以“三闾大夫”常常成了屈原的代称。张大千为人作画讲究题材与受画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他的用心之处。1939年时的台静农,既是文学家,也是教育家,在身份上与屈原当年颇为相似,绘赠一幅《三闾大夫》,在题材选择上是颇费一番斟酌的。
张大千21岁那年,因未婚妻谢舜华突然病世而过度伤感,曾一度出家,之后一直以居士自居。他的闲章中有许多是佛家箴言类印,约略在四十方左右,著名的如“摩登戒体”、“大千豪发”、“三千大千”等。“人间乞食”印是张大千常用的佛教箴言类著名印章,与之相类的还有一方“乞食人间尚未归”。所谓“乞食”是指佛教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为资自己之色身,向人求食。佛经中有“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的说法,因此以前有人把和尚称为“乞士”。后来文人据此仿效,作画着文便有了润格和稿酬,比如苏东坡《和陶乞食》诗云:“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清代画家罗聘也有一方“画梅乞米”印,其意思与佛家之“乞食”是一样的。
张大千既是信佛的居士,又是鬻画养家的“职业画家”,从年轻时起他画画就有了润格,而在画上钤“人间乞食”印大约是三十几岁开始的。张大千共有多方“人间乞食”印,此幅《三闾大夫》所钤“人间乞食”印依风格看应该出自方介堪之手。1949年张大千经香港移居海外,这方“人间乞食”印未及携带,遗珠大陆,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16 九歌屈原 镜心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近得赵文敏九歌册子。东生道兄见而好之,嘱为临此,深惭学术短浅,不能传其仿佛也。己卯冬孟,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游艺中原、大风堂
画幅上长题出自《楚辞•渔父》,诗文描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楚国的忠臣屈原被朋友背叛,被朝廷放逐,失魂落魄地在河畔徘徊,但始终坚持信念。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清白人格。此幅屈原像造型基本上是反映《渔父》诗的首五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诗句传达出屈原投江前的情绪和外貌。
此幅作于1939年冬。是年冬,大千得赵孟頫的白描《九歌图》,这是大千赴敦煌之前,对其人物画影响最大的藏品。从此幅图中可以看出,屈原之形象显然来自于赵孟俯,流畅的笔线、清雅的设色也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不给大千并没有刻意表现屈原的激愤情绪,而是保持了其庄严的学者风范,只是从屈原眉眼间的忧郁可以体会到其“行吟泽畔”时的心境。
17 孔子像 镜心 水墨纸本
题识:“至圣先师孔子像。内江弟子张爰敬造。”这行款字原题于右下方。一九六六年文革狂飚骤起,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恐先师此作毁于浩劫之中,乃将其款刮去,使抄家者不知此画是何人所画,亦不知所画何人。幸能保存至今,诚不幸之大幸也。丁卯(1987年)夏日检旧箧得此,乃题数语以志始末而示后者。刘力上于北京。钤印:刘力上
孔德懋题: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拜观。 钤怨:孔德懋印
田世光题:至圣孔夫子像,为先师大千先生遗作。笔墨高古,仪态庄严。力上学长兄珍藏多年,十年浩劫中虽不幸忍痛刮款以避之,但终得以保存于世,亦大幸事也。戊辰(1988年)初冬,田世光谨识。钤印:世光、田
18 东方朔偷桃 水墨纸本
款识:王母东邻劣小儿,偷桃三度到瑶池。群仙无处追踪迹,却自持来荐寿卮。唐寅。(张大千临)
题识:六如居士东方曼倩,予凡见三本,一在北平厂肆,一在林氏半角草堂,一在寒斋。皆书此诗,惟上款不同,画格不异。爰。钤印:人间乞食、蜀中张爰、大风堂、张大千老后今长乐吉
19 道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大千 溥儒
题识:山中不言秦甲子,但见桑田变秋水。掌中自有大还丹,寿与天地相终始。曾骑白鹤蓬壶游,扇作帆首剑作舟。邀得赤松与姑射,连翩一笑归丹邱。心畬题。钤印:溥儒、旧王孙、松巢客
款识:大千张爰写。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20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21 人物册页 册页绢本 1939年作
22 秋林觅句图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秋林觅句图。仿元人笔法为之。己卯十月,写于欧湘馆中。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大风堂、大千居士
边跋:诗人清兴在秋林,得句荡怀仔须吟。多赖画师神妙笔,眼前风物百年心。小诗奉题,大千先生秋林觅句图。庚辰(1940)冬日,史树青。钤印:史树青印
该图是张大千四十一岁时所作,此时大千游走于川渝两地,并着手准备前往敦煌事宜。此图在临抚宋元作品的同时,以真情真景化之,高古简逸,也折射出大千对自己艺术走向的思考和探索。
23 咏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款识:君复梅花诗八首,脍炙人口者,仅“众芳摇落”一首。而好句,仍是改唐人“竹、桂”为“疎、暗”字。梅诗之难作如此。己卯冬孟,仿上元老人笔。爰。钤印:三千大千、蜀郡张爰章、大风堂、游艺中原
24 咏梅图 镜框 水墨纸本
题识:君复梅花诗八首,脍炙人口者,仅“众芳摇落”一首,而好句,犹是改唐人“竹、桂”为“疎、暗”字。梅诗之难作如此,故予为此,仍图其微吟时光景。大千居士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风堂
题跋:冲门栖隐处,黄竹散幽丛。诗思风云外,秋心烟雨中。厨人烧苦叶,稚子劚寒菘。好去期麋鹿,林峦意不穷。平原望不极,秋色满河汾。既往从湘水,因之送鳫群。火云凉易夕,风景落多闻。林下萧萧晚,登高忆隐君。心畬题句。钤印:旧王孙、溥儒、松巢客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北宋林逋《山园小梅》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梅妻鹤子点睛之笔,即成咏梅绝唱。
大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此《咏梅图》,并得溥心畬题句。此时张大千在北平,在陈半丁家中结识旧王孙兼书画名家溥心畬。两人经常合作书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艺术上的知音。
大千轻笔勾勒,可见其轻盈“疏影”,妩媚“横斜”,温润“水清浅”,随风而至的“暗香”,款款而来的“浮动”,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景象清新小巧,飘飘衣袂、嫩嫩翠竹勾划精准、行笔劲挺;高士的姿态、衣着与眉目刻画工致生动,神韵栩栩如生,敷彩力遵古法,清雅精丽,意境隽永,洋溢着文人水墨画的清逸气息。
25 读书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偶依梅柳披书读,便觉清香沁齿牙。己卯孟冬,大千张爰写于大风堂下。钤印:张大千、蜀客
26 读书秋树根 设色纸本
27 松溪读易 1939年作
28 读书秋树根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读书秋树根。己卯十一月,仿赵承旨笔,写似祥琴仁兄方家正之,蜀郡张大千。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画作描绘了一位文人逸士端坐于石上,翻阅书籍。大千在此画中对于画面环境的营造,颇见功力。细竹,红树交错穿插,置于人物远处。细竹不加勾勒轮廓,以淡墨写出,树同样以淡墨,但勾出树干轮廓。同时,竹叶墨色变化用以区分前后层次变化,树上红叶,则布置得宜,使画面视觉上力避平整。人物以极细的笔法勾出衣纹,同时注意服饰变化,用淡墨染帽和衣袖处,地以赭石、石绿先后渲染,使画面视觉上更为丰富。整幅画作,既具平淡,又显雅致清丽,体现出张大千具有的深厚传统中国绘画之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