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20 (海上画派 张大千人物 27)
2 文会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3 文苑图 立轴
题识:文苑图。韩混有此图藏故宫,略师其意为之。蜀郡张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庭园高树下,几位高士围坐其间,清谈、咏诗、论画、啜茗,这是张大千传统人物画常画的题材,题曰“文会”“文苑”。画中主要活动集中在双松下的石桌周围,主人翁头戴头,执笔欲书,其它文士、侍仆或坐或立,聚精会神。画面人物神情举止恰如其份,衣纹简练流畅,敷色淡雅;人物点景,疏密宾主,楚楚有致。桌旁的湖石,似天造似人为;双松如千丝万缕极工细繁密,石桌则数笔寥寥,轮廓粗简;湖石不加皴染,以墨渍出,极富质感。近景主人对面一文士的坐凳,以朱砂勾绘,与浓淡不一的石绿地坡相衬,色彩华而不俗。
这幅《文苑图》约作于四十年代。自题略师唐代韩滉,实际取法乎上,构图敷色全是自家胸臆。全画布局严谨,设色精妍,格调高雅,是大千先生融古汇今,风格清新的人物画力作。
4 文会图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高会凌云酒百杯,如椽健笔走风雷。灵珠荆璧俱堪握,不见江山此霸才。丙戌五月,仿吾蜀邱文播文会图。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幅《文会图》为张大千拟后蜀时期四川画家邱文播笔法所作,描绘了几位高士在青松下笔会的情形。邱文播,又名潜,广汉(今四川广汉)人。工道、释人物,兼作山水,后多画牛,画风游走于富丽辉煌与清新雅致之间。此图主要承袭了邱文播的敷色风格,注重了色调的明暗对比,冷暖和谐。就设色而言,赋瑰丽于清新,寓幽雅于浓郁,营造了静谧空灵的氛围,尽显风轻云淡的世外隐逸之风。就技法而言,线条紧致挺括,与宁郁的色调相得益彰,将各个人物映衬得饱满丰润而不失挺劲,可谓有骨有肉。就构图而言,冷色调的草地和高挺的劲松拉伸了背景,避免了因人物众多且过于集中所造成的拥挤和臃肿感,构筑了修美颀长的视觉效果。长行题款盘踞画面右壁,保持了整体画面的平衡。尽言之,《文会图》可谓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鼎盛之作,风神俱佳。
5 文会图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6 文会图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7 文会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高会流连酒百杯,凌云健笔走风雷。灵珠荆璧俱堪握,不见江山此霸才。丁亥春日,仿唐人笔写此《文会图》于大风堂下。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文会图”是历代都有名作传世的题材。深谙古法、涉猎巨万的张大千当然不会置此题不顾,他在1945年至1947年前后数年之间,对这一题材有比较多的仿作,比如1945年所作《西园雅集图》四屏及大风堂藏1946年所作《文会图》等。从布局及结构看,后者似直接融合了宋徽宗本和邱文播本。此外1946年还作有一幅直接仿邱文播本而来的《文会图》,只是人物安排有所变化,四学士变成五学士而侍从则从五人变为两人,同时将邱本中动作或谈或歌或琴或书的人物全置换入一个“作书围观”的场景中。
本幅《文会图》作于1947年,幅中人物神情、动作的刻画各各宛然,历历在目,而长幼尊卑、西宾东主则一目了然。背景中各种树木的安排则似经过精心考虑,与人物皆一一呼应,古松对应操翰长者,而柏树之类则对应其它各人。同时,为了增强画幅的动势并打破构图上的过于规则,古松顶上的两枝忽然向右下横斜,与画幅下端向左上横插的树干上下呼应,构成一个极为完满的意象系统。敦煌之行是张大千艺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他于敦煌获得的灵感和技法在此后的作品中都有极充分的体现,本幅中人物的衣冠纹饰和布地设色即可窥一斑。尽管全采石青布地,但层次、明暗却历历可见;而人物的开脸亦得敦煌壁画唐人法之妙。大千的题款诗亦别有韵味,它是大千当时心声的曲折表露。所谓灵珠、荆璧,即灵蛇之珠、荆山之玉,亦即隋珠卞璧;大千直言“俱堪握”,似是言其书画双绝,可见自负奇高,几乎目无余子。以此对照画中所写,则可知张大千是以其中操翰长者自任的。
8 携琴访友图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1)破碎河山颠倒树,伤心谁识老涛翁,吴山越山青未了,一角虚怜马画上。丙戌十月,拟清湘老人法,蜀郡张爰。钤印:张爰(白)、大千(朱) (2)稍爱子云气奇古,近知臣甫语惊人,凭谁说与佳山水,渴墨苍茫乱笔真。大千居士重题于欧湘馆中。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老弃敦煌(朱)、长共天难老(白)、秋山秋水(朱)
《携琴访友图》创作于丙戌(1946)年,画面构图严紧,视野开阔,用笔于飞动俊逸之中更添浑厚遒健,传达了传统山水对大千先生早年野逸派笔墨技法与敦煌壁画产生影响后所形成的特殊韵致。此作亦能从某种角度体现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风格。
《欧湘馆》是著名女画家李秋君(1899-1971)的画阁,当年大千先生在上海期间,与李氏兄妹论书谈画,志趣相投,由于李宅广大,其父薇壮中年而逝,老二祖夔迁出后,特辟一室为大千作画居住,故大千在沪期间作品往往题署在李氏的“欧湘馆”。
9 东坡居士吟望图 立轴 纸本 1945年作
10 松溪行吟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11 金陵诗意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侧身怀古,豪杰都为土。细想截蛟兼刺虎,此等雄风不腐。忠臣孝子垂名,元来正是书生。旧听蛇盘岗阜,今闻犬吠寒城。金陵周处台,倚清平乐。丙戌夏五,写似斯胜仁兄方家正。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图与《文会图》相比,除所绘人物较少外,其它无论创作年代、题材、尺幅、书法、内容形式、用笔方法均颇为一致,设色颜料更为上乘,石绿华兹而稳定,当可算是画家的顶峰之作。题款上的怀古词《金陵周处台》,也是张大千非常著名的佳作。通读全词,很明显看出作者不仅仅是为怀古而作,“忠臣孝子垂名,原来正是书生”。可见画家是以忠臣孝子期许与鞭策自我的。
12 杜陵行吟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13 高士读书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4 东坡闲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东坡居士临皋闲步图。丙戌初夏,张爰。钤印:蜀人张爰、大千、大风堂
《东坡闲步图》为张大千中期人物画风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人物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即变小巧为精密,变小乘为雄伟,一改往日人物多病态之美的旧风,寓革新于复古的创作之中。衣纹细劲圆润,多重渲染,并留有水线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效果。而衬景中的修竹、芭蕉,多浓施石绿,以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从而形成古艳精丽的格调。
15 东坡诗意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长相望,游情良夜,风清月白。绿蚁新醅鱼举网,黄泥旧阪霜芟叶。破寂寥,人影答行歌,相从客。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崖出,曾几时,重到江山难识,杖岛上惊栖鹘梦,啸歌欲动冯夷宅。有羽衣,归云楫临皋,逢畴昔。《满江红》。隐括《后赤壁赋》赋此。丙戌之夏,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苏东坡游赤壁”题材,自宋元以降,画人屡有涉及。其原因一在对苏东坡一生郁郁坎坷的不忿,更在对其处世的旷达和自我释放自我调节的精神的景慕,并以此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得志的文人画家尤如此。但张大千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屡屡创作,更多着眼在其与东坡的精神相通处,在乎佛道两家之间。
此幅《东坡诗意图》系张大千1946年作品。写苏东坡与从者及世外白发处士夜游赤壁故事。三人虽望向同一方向,然神情、动作决不相类。东坡闲淡镇静;从者则若有急切;处士似无我无物,飘然出尘。三种神情实际上代表了三种处世或用世哲学。一为急切入世,一为遁世高蹈,一为不出不入、即出即入、若出若入、宠辱不惊。很显然,大千是非常心仪苏东坡所代表的介乎出入世之间的人生哲学。而言外之意看,张大千其实是深忧国事的,但他又不愿太入世,希望用世之后即能及时归隐。就此言之,此幅《苏东坡诗意》其实倒是大千自己当时思想的真实反映,而不仅仅是为古人写照而已。
16 红衣高仕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题识:乔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有千岁苓,知谁可语长生决。丙戌春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张大千将高逸之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生活,同时抒发希翼纵情于物外的情致。他的高士画,可以看作是一个入世画家希望超凡遁世的自我映照。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后,其人物画舍去原有的格调,出现明丽而鲜艳的色彩,以及豪迈而雍容的气度,颇显精工富丽之感。此图作于1946年,图中苍健韧拔的古松深嵌入峭险的壁岩中,虽无常见青松的拔硕秀美,但其表现出的坚毅却是万物万灵中罕有的生命精神。松壁下清雅红衣高士寄情于山水之间,恐其不只是寄情景致中,忧国忧民才是遁世贤良之性情所在。是作以险壁苍松配红衣高士,衬托出高士坚韧的品性特征。此幅应属其中年巅峰时期较高造诣。
17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18 杖经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题识:此弟还旧京以来所作画稍觉可意者,留奉寄萍二兄,他日可令荣宝斋刻之。丙戌二月初九日灯下记,明日又将入蜀也。题此黯然。大千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杖经图》为传统的高士题材,章法、造型均甚为简洁,一高士负瓢杖经,人物开脸清秀,头发、须眉均状写细谨,眉宇间有飘然出尘之致,衣纹线条流畅,用笔爽利,周围环境清幽,为小桥、流水、浅滩、杂草。此类“杖经高士”在大千笔下曾有数本,人物造型均出于同一稿,仅背景略有繁简不同。所见最早一本作于乙酉秋日(1945年),设色较为艳丽,画中题七绝。此本作于1946年初,人物造型类同。另一本作于1946年秋,题曰“仿吾家叔厚笔”,点出人物白描取法自元人张渥;1950年夏,大千暂栖印度大吉岭期间亦有一本,题同一首七绝,于翌年在港赠予友人。数本相较,此本背景简洁,人物突出,设色清丽淡雅,难怪大千自称“稍觉可意者”,且认为可供荣宝斋木板水印。
19 杖经图 镜心 丙戌(1946年)作
20 会稽内史调鹅图 镜心 1946年作
款识:会稽内史调鹅图。少琴仁兄法家正之。丙戌十一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逸斋秘籍
《会稽内史调鹅图》以流传久远的王羲之爱鹅的典故为画题。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观鹅舞颈而妙悟书法之道,曾以写经与山阴道士换鹅。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历代画家多有以此为题作画者。大千此幅别具特色,图中王羲之素衣漫步,手捻须髯,侧目觌视三只红喙红蹼的白鹅,步履缓慢轻盈,如凌风飘举,颇见魏晋人的风流逸致,衬景极为简单,仅两株芭蕉。画面冲淡、空灵,充分表现出刻画对象风流自赏的名士风度。画家多方面精的湛技艺也有上佳表现:画人,用线细劲流畅,造型准确生动;画蕉,摇曳生姿,以少总多;画鹅,工整细致,有院画之风。构图为典型的“马一角”风格,舒致隽永之气满溢满纸上。行书题款亦欹侧跌宕,顾盼生情。
21 修竹高士 镜心 纸本 1946年作
款识:(1)种竹茅斋头,春深护新笋。晨昏对此君,寒绿映衾枕。我思王子猷,高意有谁领。丙戌上元,大千居士爰。(2)德福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张大千、寂笑斋、大千
22 赏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题识:琼痋孤山影,林逋最有情。冰壶年事(尽),寒蟯月痕明。鹤口清如雪,梅根玉英。新愁绾诗句,理梦为寻盟。丙戌上元,昆明湖上作。大千张爰。冰壶年事尽。爰注。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张大千、寂斋、大风堂
23 红树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丹林吾兄五十生日,弟张爰再拜,丙戊秋日写祝。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题跋:1.霜林梦里富春游,严光尚有不,预约秋山看红叶,明年六十正平头。钤印:臣年八十二矣(朱)、冒广生印(白)
2.青枝红叶曜秋晴,亹亹怀新策杖行,可是知非蘧伯玉,不然松下遇渊明。钤印:沈尹默(白)
3.花好月圆,河清入寿,百花齐放,河清指日。丁酉中秋,丹林陆兄,六十初度用祝长年,吴倩。钤印:吴湖帆印(白)
《红树高士图》作于1946年,大千时年48岁,是为陆丹林五十寿诞时画的祝寿图,又名《花好月圆河清入寿》。陆丹林(1896-1972),别署自在,斋名“红树室”,广东三水人。性喜书画,尤喜与书画界人士结交。擅长美术评论,亦精于书法。
整幅画面无多笔墨,现秋高气清而和煦洁丽之感,这种感觉于中国画极为不易。图中的陆氏仙袖飘飘,若和风吹拂,实有“吴带当风”之感;而面部神情怡然,和颜悦色,肌肤润白如玉,更现和蔼可亲之感;唇点丹红,口若涂朱,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刻画出高士临流遐思的神态,栩栩如生,具有张大千创作商标似的画风。人物衣纹均细如蚕丝,线条笔劲豪爽生辣。
沈尹默先生题跋,是说画中的青枝红叶画得竟使秋天晴日更为明丽曜人,画中的陆丹林先生手握竹棍、神情自若闲适的形态,画出了陆丹林先生之:“真”形、“真”态、“真”貌、“真”神。且沈先生还以《淮南子·原道训》中的遽伯玉比陆丹林,可说是对陆氏的高评,也更说明此画确是画出了陆先生“知非”的高品雅格,画出了陆丹林先生之“真神”。
冒广生题诗于1955年。画中的陆丹林,恰似秋山看红叶的高士严光垂钓富春江畔。画中“红树室”主人的白衣后布以“红树”,其中的红白对比,既美于观,又谐于情,显现了陆先生之所喜、所爱,更显得张大千之布局、笔墨、赋彩,是一一紧扣着画中主人的性格、情思、身份与喜恶。
吴湖帆先生题于1957年,值陆丹林六十大寿,张大千已离开大陆,陆开林又请好友冒广生、吴湖帆再题字跋款,可见《红树高士图》在陆丹林先生心中的分量。
24 玉川先生烹茶图 1946年作
25 僧鼾合韵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26 许州老僧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题识:许州有一老僧,六十后,每睡熟,喉管有声,如鼓笙簧。州之伶人,俟其睡,谱之,皆合节奏。癸巳十二月,写于曼多洒,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许州老僧故事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该书所记多为诡怪不经之谈,许州老僧即属其中的奇闻趣事。此画作于1954年初,大千正旅居阿根廷曼多洒,翌年便移居巴西,应为阿根廷时期最后的作品之一,而此一故事似乎也未再重复创作,是画家工笔重彩人物画中的特别之作。画中老僧面貌五官,脱胎于敦煌203窟西壁龛南侧的隋代壁画《维摩诘经变》,大千以细若游丝的线条描绘老僧面部皱纹,精细传神,另用强韧而略带顿挫的铁线描勾勒人物衣褶,强调反差,较四十年代的工笔人物画又多了几分变化。
27 谱声图 立轴 丙戌(1946年)作
题识:丙戌十月,拟老莲笔法为馥隆仁弟作。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载,许州一老僧每睡熟後,喉间便有声如鼓簧,当地艺人将其鼾声谱曲演奏,广为流传。这个典故曾被许多画家取材作画,如清代华新罗就有《谱声图》传世。张大千的这幅作品,从画面看正是描绘的谱声的场景。老僧睡态可掬,伶人聚精会神,亦庄亦谐,十分生动传神。画面没有任何背景装点,乾净利落,特别符合老僧的酣睡和伶人谱声的环境需要,读者仿佛也可以听得到悦耳的音乐。
28 柳下高士图 立轴
题识:轻花终似雪,香翠鍽如烟。小待秋风起,摇落己堪怜。年年苦攀折,何故从绵绵。先师李文洁公,咏柳。张大千爰。钤印:张大千之印信(白)、大千居士(朱)、张大千长幸大吉又日利(白)、大千居士(白)
《柳下高士图》,画一高士在柳树下席地毯而座,专心致志地读书并用笔点划重要章节,神态十分专注,白衣蓝边蓝头巾,赭红色边的外衣与土黄,白的衬衣形成谐调的对比,翠绿色的地毯和矮条桌的直线又与服饰的曲线弧线呼应而对立。高高在上的柳树盘曲老到,树枝用笔用墨大胆泼辣,枝条随风摆动,枝条上的柳叶远近分明,色墨微妙生动如生,折枝柳树、柳条、柳叶构造十分传神,布局疏密感人。
29 竹下醉卧图 1947年作
30 高士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31 蕉荫避暑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蕉荫避暑图。赵沤波此图绝清逸,盖师法唐人也,予尝临之。丁亥三月,张大千题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幅《蕉荫避暑图》,是张大千意追赵子昂原稿之人物清逸画法,参酌古意而自出新风,用笔绝精,设色清雅,着力再现唐人的绘画精神。一树芭蕉,绿荫如云,一高士手持蒲扇,束发盘坐于芭蕉修竹之下,似在聆听松风泉鸣,神情放旷自达。高士造型近于宋人,以卵形开脸,眉目刻画工致生动,衣褶运用细劲圆润的铁线描和行云流水描,锋正势圆,力遵古法。除面部和巾帻略施淡赭、花青外,余均为白描画法,在飘逸流利的线条中蕴含着轻重疾驰、虚实浓淡之变化,具有典型文人水墨画的清逸气息。
画面最醒目的物象当为高士身后的两株芭蕉,宽阔的芭蕉叶以极细腻的墨线勾勒,平涂以石绿,浓淡相宜,形神皆现。间以重墨写的竹子,呈随风舞动之态。环境与人物相互照应、相得益彰,更加衬托出高士儒雅的精神气质。整幅作品充满了宁静深邃的意趣,当为张大千力图重现唐宋人物之高华风采并独具清逸气息的佳作。
32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33 仿顾恺之醉舞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本幅题识:“顾恺之醉舞图。丁亥秋日漫拟于大风堂。蜀郡张大千爰”。顾恺之为东晋著名画家,多才艺,工诗赋、书法,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称,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神仙、佛像、禽兽、山水。其传世作品以《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最有名。顾恺之所作《醉舞图》早已湮没,另一幅张大千1948年所作的《顾恺之醉舞图》,题为“醉舞图,李公麟临顾恺之本”,为白描本,但在描绘内容、构图等方面两图一致,当有相同的底本,应该就是《李公麟临顾恺之醉舞图》。李公麟为北宋名家,其摹古功力极高,并以白描称著。传世作品中的《临韦偃牧放图卷》即是李公麟摹古之作。根据已知的李公麟传世作品及其创作方式,可推测李公麟临摹《顾恺之醉舞图》的创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34 醉舞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35 醉舞图 立轴 1948年作
款识:醉舞图。李公麟临顾恺之本。丁亥正月,蜀郡大千张爰写。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前期,可谓大千人物画的全盛高峰期。作于丁亥(1947)年的《醉舞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作品是大千的仿古作,画中人物典故已难考证,既然是“李公麟临顾恺之本”,当为东晋以前之事,画的是庭院高树下魏晋高士醉酒舞蹈的场景。一舞者踮足耸肩,长袖挥舞,另一舞者前顾后盼,手舞足蹈,虽有几分醺然醉态,却舞姿优美,动作明快;画幅前面的那位紫衣人司鼓,还兼做指挥,双手击掌合着节奏,口诵曲谱,脚踩节拍,从容地指挥着黑衣人唢呐的吹奏,至于后面的两位,一位颓坐,一位垂立,也都专注地注视着舞蹈的表演。画中人全身心的投入似把观者也带进了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舞蹈之中了。
大千特别注重手的动作,图中的舞蹈者,击鼓者、吹唢呐者和坐着观赏者的手指,都是如此优美,栩栩如生。“画人难画手”,大千毫不含糊地将每人每指每节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大千机巧地将每个人不同的动作的手指的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位击鼓者的手是这样富有弹性和活力。此外,画中每个人的眼神,须发,具能纤毫不爽,令人叹为观止。大千之所以能表现如此曼妙的绘画效果,一方面固然是他得于敦煌壁画中艳而不俗的装饰色感,然而此画的灵魂,还是在于那看似平淡、简单,其实是高难度的线条,已不同于他早年得自华嵒、张风、唐寅等人物画高手的轻灵飘逸,他从壁画中吸取到的细而韧的线条技巧,加上他本身的纤细敏感的心境,和高度的控制力,终于表现出秀骨内蕴,柔丝般绵绵悠长的线条,一如画中人的情意。
在空间结构上,大千采用近观法,将主题人物拉到面前,因此作为背景的丛树不见树梢,使观者能近距离亲切参与。全图重彩青绿设色,色彩华而不俗,树皆双勾,枝干盘诘,木叶苍郁,有陈老莲凤而近宋人,树叶以墨绿、深蓝、淡绿和澄色为之,衬以朱红栅栏,石绿染出草坪的底色。把画面烘托得更为娇艳,并富有装饰性。
《醉舞图》布局严谨,设色精妍,格调高雅,超越明清,上侪五代、北宋,是大千先生人物画力作。其在题跋中明确指称,是图仍用“李公麟临顾恺之本”。其笔墨来源似得北宋李公麟启发。
36 醉舞图 水墨纸本 戊子(1948年)作
款识:醉舞图。李公麟临顾恺之本。壬辰嘉平月,蜀郡张大千爰于大风堂下。钤印:张爰长寿、大千富昌大吉、大风堂
《醉舞图》画于1952年,是张大千工笔人物的极品,作品全以白描法画出,充分发挥了张大千用线的功力,非几十年如一日作画者不能画出。此图只能用唯一的表达工具--白描画出,任何颜色填上去都是画蛇添足,也会从中破坏画面的美感。尽管色彩是张大千艺术中重要的绘画语言,他40年来多是用色彩画画,而用白描则相当少有。
37 醉舞图 水墨纸本 1952年作
38 高仕卧松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39 观瀑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40 蟠松高士 镜框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优儿女语,蹇浅市井议。我欲抱七弦,写此以卒岁。拈山谷老人语为之。丁亥十月,蜀郡张爰。钤印:张大千(白文)、蜀客(朱文)
41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老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看千岁苓,知谁可语长生诀。丁亥九月,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42 仿宋人笔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丁亥秋日,仿宋人笔,写于成都昭觉禅林。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白文)、大千(朱文)、长共而难老(白文)
此图绘一高士袒胸坐于树下,右手执拂尘,置于地上,左手扶膝,神态怡然。画中的造景取自南宋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全画兼工带写。远山和溪流以写意为之,远山用没骨法,土坡或以干笔皴擦,或以淡墨渲染,笔法丰富,溪岸岩石则以小斧披为之,突出了山石的不同的质地;近景处的树木和高士则以工笔画之。人物衣纹工细而不纤弱,流畅而不浮滑,这显然同张大千临摹壁画,线描功力加深有关。画中是树木,以工笔重彩出之,先以墨线勾勒,再施以石青、石绿,色彩亮丽而不俗,绚中出素。变化多样的笔法,沉稳的行笔是此画的特异之处。
43 抚琴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44 松下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45 岩溪高逸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张大千一生的绘画风格,早期以写意为主,中期则多任务笔重彩,晚年泼墨彩大行其道。就人物画而言,自西行敦煌后,画风大变。仕女画一改临仿唐寅、华等人轻柔妩媚的笔法,高仕则一改张风、石涛等人飘逸灵动的笔法,变得遒韧劲健,在用色方面也多敷以重彩。仕女画更显雍容华贵,端庄秀丽,高仕更显典雅尊贵,风度翩翩,工笔重彩《岩溪高逸》即是此类作品。
张大千中年人物画线条挺拔,设色艳丽,雅俗共赏。这一时期,张大千的人物画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质量高,用笔整饬,画风严谨,设色考究,鲜明靓丽。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颇多上乘之作,如《杨妃上马图》、《并蒂图》、《文会图》、《西园雅集图》等。二是产量高,在大千五十岁左右的这段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岩溪高逸》应是大千五十岁左右的作品。
46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47 高士独坐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壑而深,溪流平似掌,中有辟谷绝尘想。幽然发孤啸,鸾凰似山响。欲往从之游,愿言成独往。大千居士。丁亥秋日大风堂作。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张爰私印
一九四七年七月,张大千游于西康,同年购得明代画家唐子畏《长松高士图》,并在此年作《仿石疗上人夏山高逸图》,此图应为高士思想与所游真景的结合之作,山石、溪流皆作平面状,轮廓方硬,阔笔擦表现一文士闲坐石崖之上,幽谷之中坐听松风泉鸣,全画空寥寂静。
48 秋林觅句图 立轴 1947年作
款识:秋山骨棱层,秋树枝槎枒。尚有余霜叶,点缀如春花。缓步亦足赏,何须坐停车。行行日将夕,微吟酬物华。丁亥二月大风堂作,大千居士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秋林觅句》绘于1947年,这年被公认为张大千临古创作的高峰。画中的山水,可观、可游、可居,一种潇洒的出尘之念油然而生。整个画面藴含着浓浓古意,以写意手法,精心布置山石、树木、人物;粗笔淡墨与渴笔焦墨穿插运用,表现出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和高低远近。“秋山骨棱层,秋树枝槎枒,尚有余霜叶,点缀如春花”,张大千不仅是一位画画高手,更是诗词骚人,这短短20个字,就将画面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者不得不随之缓步其间,欣赏这静静秋山的无限诗意,令人有幽然尘外之想。
49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50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1948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