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27 (海上画派 张大千人物 34)

2016-11-21 14:47:14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1 无量寿佛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2 观音 立轴 绢本 1938年作

3 朱砂观音 镜心

 4 水月观音大士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题识:戊寅五月,清信士蜀郡张大千敬造。所愿一切有情从今世至未来世,勤除烦恼,早契菩提,永共慈云之被,长游般若之津。所愿如是。钤印:大千、张爰

  张大千早期的作品中,一般采用如吴道子莼菜条般的线条,虽柔而富有弹性,极为生动传神。画面只着一观音,其仪态、神情自然高妙。画中的观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轮廓,其上复以稍浓墨勾勒,随后在上面敷色;同时,观音多取唐人一般的丰肉微骨画法,与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显区别。构图上,则一般取坐式,或笼袖而坐,或箕踞而坐,其下或为巨浪岩石,或四周布满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净瓶一个,上插柳枝。这成为他该一时期观音像作品的经典图式,此幅创作于1938年5月的《观音大士》即是如此。

  张大千曾在松江禅林寺出家,后虽还俗,但法名“大千”一直沿用终生,因此,他画观音像与别的画家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他始终葆有浓厚的宗教感情。不过,另一方面,他的观音画像作品又多以仕女画法为之,故其笔下的观音,不仅端庄肃穆,令人一见即心生敬意,同时也充满了仕女画般的艺术魅力。

 

5 青莲观音 镜心 水墨纸本 1938年作

  题识:说法青莲九品台,天花病榻亦低徊。偶逢一笑禅心定,那有阿难着体来。蜀郡张爰。此近作之略近古意者。寄祖韩大哥教正。戊寅五月,弟爰。钤印:张大千、蜀客、三千大千、张爰、大千大利、摩登戒体

 6 观音像 设色纸本

7 无量寿佛

8 观音像 1938年作

 9 无量寿佛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见无量寿即寿者,非相宝相。寿乃无量。天堕地覆,安居真常,不生不灭,非异非忘。佛二千九百四十六年,写无量寿佛像,季爰赘禅语。钤印:大千(朱文)

 10 释迦出山像 镜心 纸本 1939年作

  款识:三万石印室供养。己卯元日,敬造释迦出山像。弟子张大千。

  此幅为杨鹏升敬造释迦出山像,画中达摩慈目虬髯,手抚捻珠,绳须的动态显示了达摩步履的坚定。或可看出张大千去敦煌求道的决心,在敦煌的两年多,受得那种苦,犹如达摩面壁九年,不言不语,最后歆动世人。

 11 释迦出山像 水墨纸本 1939年作

12 水月观音 水墨纸本 己卯(1939年)作

  题识:岁己卯六月初九日,君璧三兄属造大士像,远寄香澥。恭介太夫人五旬晋八之庆,聊报慈育之德,永沾佛仁之宏。愚侄张爰合十敬写。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张大千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佛教题材是贯穿其一生创作的重要题材,而观音像又是其最喜爱的表现形式。张大千一生画观音极多,敦煌之行前尤其1939年前后所作的观音像,与后来受石窟影响所作的此类题材作品有极大不同。早期的作品中,一般采用如吴道子莼菜条般的线条,虽柔而富有弹性,极为生动传神。画面只着一观音,其仪态、神情自然高妙。画中的观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轮廓,其上复以稍浓墨勾勒,随后在上面敷色;同时,观音多取唐人一般的丰肉微骨画法,与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显区别。构图上,则一般取坐式,或笼袖而坐,或箕踞而坐,其下或为巨浪岩石,或四周布满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净瓶一个,上插柳枝。这种表现形式是他早期观音像作品的经典图式,此幅为祝寿特制的《水月观音》可以说是张大千这一时期观音像的代表之作。

 

13 水月观音图 立轴 1939年作

  款识:二十八年太岁在己卯,二月十九日乙亥,内江弟子张大千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伙愿凭斯胜因,奉资福助,求庇菩提之树,长游般若之津。弘济沉沦,动除烦障,妙穷诸法,早契菩提,闻名顶礼,获褔消灾,一切迷方,同归觉路。钤印:蜀郡张爰、张季、三千大千、大风堂

  张大千的人物画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仕女画,而在仕女画中,绝不能忽略为数不多的以观音为题材的作品。本幅《水月观音图》,从各方面来说,都堪称他中年时期的代表作。本作纵187厘米,横94厘米,画幅约十六平方尺,是迄今为止所见最大尺幅的《水月观音图》。在张大千以观音为题材的作品中,一次性题字就多达近百字,也是前所未见。

  此幅作品,水墨为主,设色为辅。观音箕踞于巨石之上,体态丰腴,作侧身状。八分面,耳垂穿有耳环,头上绘有佛光。左手撑石,右手托腮,面相端庄慈祥,面额丰满,有盛唐之遗风。观音发型考究,头戴发箍。发箍正面为一躯阿弥陀佛像,宝相庄严。侧面为祥云,发髻后插有金钗,极具雍容华贵之气。全图中用笔最整饬,设色最艳丽的部位都在头饰上,这与其它部位用笔简逸、水墨而成形成鲜明对照。张大千造观音像,基本为身披风衣,头戴风帽故不见发型,不见头饰,该图却着力刻画头部,实为罕见。观音左侧有巨石突兀,上置净瓶,内插柳枝。右侧植竹数竿,墨有深浅,以显层次。观音脚下惊涛拍岸,浪花飞溅,以示南海。观音的衣纹带有唐寅、华新罗之风范,柔美飘逸,此特点符合他赴敦煌之前的画法。该画的题字系“一炷香”法,一气呵成,气势贯通。其书体已跳出“曾李” 窠臼,基本属于“大千体”,符合他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

  张大千一般在落款中的纪年,只写干支和月份,有时也在月份后面写有日子。但该图却在“十九日”后面还写有“乙亥”。这是为什么呢?在我国古代,干支不仅可以纪年,尚可纪月、纪日、纪时。1939年的阴历二月十九日(阳历4月8日)为“乙卯年戊辰月乙亥日”,也就是说“二月”就是“ 戊辰月”,十九日就是“乙亥日”,之所以强调,因为这一天为观世音菩萨圣诞之日。

 

14 白衣大士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己卯春月敬造大士象一身,所愿一切有情从今世至未来世,勤除烦恼、早契菩提、永共慈云之被,长游般若之津,所愿如是。信士张大千。钤印:张爰、除一切苦

 

15 菩萨沉思图 镜框 水墨纸本

 

16 观 音 立轴 水墨纸本 1940年作

 

17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18 南无观世音菩萨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552万元,2013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庚辰九月,弟子张大千敬造。钤印:张爰、张大千、除一切苦厄

  “观音”是张大千常画亦擅画的题材,最喜表现水月观音,多为绘赠好友,或乞福之用。本幅《南无观世音菩萨》作于1940年,乃此一时期大千观音像的典型代表。图中观音大士栖岩闲坐,头颈后有如月头光,慈眉善目,容止若思,开轴而观,祥和之气顿时飘然于画外。大士身旁,一丛墨竹冷逸长出,透体净瓶内按杨柳嫩枝,端置于石端。本幅用线于妩媚中见出力度、粗犷中见出圆润、潇洒中见出雍容,水墨和淡色画出的岩石及竹影清雅秀逸,更衬托出观音造像的冰清脱尘之姿。

 

19 南海观音 立轴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题识:庚辰十月,青城山中写此奉介遐庵社长六十生日。大千张爰再拜。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929年叶恭绰聘张大千为全国美展干事会员,叶、张结识自此始。叶恭绰以“人物画衰落,有清三百年并无能手”,劝张改效人物,更劝往敦煌一行,张大千从叶恭绰所言,赴敦煌面壁取经。大千晚年序《叶遐庵先生书画集》云:先生因谓予曰:人物画一脉自吴道玄、李公麟后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力劝予弃山水花竹,专精人物,振此颓风;厥后西去流沙,寝馈于漠高、榆林两石室近三年,临木无魏、隋、唐、宋壁画几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

 

20 观音大士 立轴 1940年作

  款识:庚辰秋,清信士蜀郡张大千敬造。所一切有情,从今世至未来,世勤除烦恼,早契菩提,永共慈云之被,长游般若之津,所愿如是。钤印:张大千(白文)、蜀客(朱文)、大风堂(朱文)

  题跋:别大千居士卅十馀年矣,今日观其佳作,恍如西窗剪烛,欣然挥毫时也。把臂何日,临风怅怅。庚申(1980年)之秋,题于京华客寓灯下。盐官徐邦达并识。时年七十。钤印:徐邦达印(白文)

  画中观音面颊丰满,韵致典雅。眼神笃定,嘴唇微抿,小腹微隆,吐纳呼吸,包容宇宙之态,似乎正沉浸在深远的思虑之中。衣纹用泥金勾勒,增添了富贵神圣的气派,除此修饰之外一切都极为淡雅,一身素衣洁白无瑕,青色的头饰朴素大方,净瓶中插着一枝淡蓝的柳枝,叶片婉转文秀,清丽多姿,和菩萨温婉的形象气质十分契合;菩萨所坐的墨色的蒲团用羽毛做成,华贵而脱俗。

 

21 观音大士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1)普麟女士供养,大千居士张爰。(2)一心顶礼,弘发誓言,一切迷方,会归觉路。弟子张大千,岁庚辰二月十九日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所愿勤除烦障,早契菩提。钤印:蜀郡张爰章、张爰之印、大千、三千大千、除壹切苦厄

  观音又称观世音,对于她的信仰自三世纪传入我国以来,便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在我国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随处可见,口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信众不计其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观音菩萨是国人最熟悉的大乘菩萨。

  这张双题竖轴《观音》创作于1940年2月19日,图中观音大士栖岩闲坐,慈眉善目,容止若思,祥和之气盎然于画外。画中的线条妩媚中见出力度、粗犷中见出圆润、潇洒中见出雍容,岩石及竹影敷色清雅秀逸,衬托出观音造像的冰清脱尘之姿。

  中国画以人物为最难,山水花鸟次之,因人物最见造型功力,传神最难,而人物画最传神之处乃是人物的眼神。苏轼在《传神记》中谈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时说:“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形写影,都在阿堵中。”在顾恺之看来“这个”就是人物的眼睛。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一旦点睛,就要点得好。张大千在谈到人物绘画技法时曾提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画时,先描出眼眶,再勾出瞳人的轮廓,用淡墨渲染二三次,再用浓墨重勾一遍,传神的关键在瞳人的位置。”由此观这张《观音》图,可见张大千的深厚功力。画幅中的观音眼睑低垂,双眼微微睁开,视线的角度缓缓往下,似乎正在慈祥的关注着世间苍生。

 

22 水月观音 1941年作

  款识:辛巳秋日,蜀郡张大千爰敬造。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誉为中国“东方蒙那丽莎和维纳斯”的水月观音,由中唐画家周□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布□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肇端,后很快流传开,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北宋后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常见表现形式之一。

  1941年张大千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此幅即创作于此期间。图中菩萨束发戴珠冠,双耳坠球环,胸前挂缀铃项圈、璎珞,腕部以钏、镯作装饰,斜坐于急流之上,一手支颐,似在凝思冥想,眼梢嘴角流露着微妙的喜悦,面前□石上的净瓶里插着青翠柳枝,其下的急流如泻,翻着浪花。其姿态在安静中显出轻微的动势,肌体柔和,质感很强,造像显得极为尊贵。全身的轮廓用一气呵成的线条钩出,然后再用细线勾勒全身的细部和衣指,全部线条稠叠多皱,衣纹圆转,柔而不乱,衣薄透体,像从水里出来一样,有“曹衣出水”之风韵。整个形象丰硕端庄,研丽动人。设色上,纯采淡赭和花青,再以浓墨写发,别具悠远之境。

 

23 钟馗读书图 立轴纸本

24 柱杖罗汉 立轴 设色纸本

 

25 仗剑钟馗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形招福邪,福尚高飞。欲政福耶,福若来。仪福兮兮,二卜尔享,寿之期颐。大千居士墨戏。钤印:季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26 钟 馗 立轴 纸本 辛巳(1941年)作

  题识:乌帽红袍进士妆,老夫粉墨便登场。挱三尺菖蒲剑,常为人间拔不祥。辛巳二月,将西出嘉峪展佛敦煌,屈指归期当逾仲夏。天穷道兄出纸命画漫为图,以为别后蒲觞之劝也。大千居士爰并题。钤印:张大千、蜀客、人间乞食

 

27 杖剑钟馗 立轴 水墨纸本 1941年作

  款识:乌帽红袍进士妆,老夫粉墨便登场。挱三尺菖蒲剑,常为人间拔不祥。辛巳二月,将西出嘉峪展佛敦煌,屈指归期当逾仲夏。天穷道兄出纸命画,漫为图此,以为别后蒲肠之叹也!大千居士爰并题。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千豪发

 

28 一苇渡江 立轴 设色纸本 癸未(1943年)作

  款识:杯可渡,苇亦可渡,佛法无边无乎不可。癸未秋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29 仿李伯时笔 立轴 1942年作

30 维卫尊佛图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31 坐佛图 镜心 设色纸本

 

32 坐佛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此君受学文洁公画佛也。农髯夫子以为神似且题字以宠之。惜文洁公不及见也,把笔记此,悲从中来。辛(漏字)四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张(押)

 

33 红衣达摩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34 红衣达摩 立轴 设色纸本

 

35 红衣达摩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1)眉粗齿缺发蓬松,道是西来鼻祖翁。一花五叶传天下,直指人心在镜中。甲申十月,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敬造。钤印:张季之印(白)、大千(朱)(2)题奉□□和尚供养,大千居士和南。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达摩,一位具有王室血统的印度传教士,于公元526年抵达中国,将佛教思想发扬光大。张大千一生与佛教有着深远的关系,他常运用佛教人物作为绘画主题。此幅《红衣达摩》图创作于甲申十月,1944年,即在其敦煌归来以后创作,是难得一见的达摩图佳作。张大千的艺术造诣因到敦煌洞穴临摹穴中佛像画后晋升至更高的境界。可以看出,张氏致力于保存达摩的特征:一位满脸充斥胡须,炯炯有神的蛮人。造型古朴端凝,衣纹流畅洒脱,面部神采刻画微妙之极,特别是红色衲衣造成了强烈的张力和视觉冲击。

  画中所题七言诗,文风超拔,境界空灵,充溢禅意,以至张大千在1982年佛诞日所画《达摩》依然题写了此诗。上联概括画意,炯炯有神西来鼻祖翁,与画作相辅相承;下联升华主旨。

 

36 观音 立轴 1944年作

37 观音大士像 1943年作

38 观音大士像 1943年作

 

39 观 音 水墨纸本

  款识:敦煌莫高窟唐人壁画,大千居士爰。 钤印:三千大千、大千季爰

 

40 观 音 立轴 1944年作

41 观 音 立轴 1946年作

 

42 麻姑献寿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袅袅乘云去,仙衣不染尘。玉缸春酒暖,进与养年人。甲申夏,恭介刘母罗太夫人七十大庆。张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

  麻姑乃女寿佬,传说中麻姑曾“见东海三为桑田“,可见其寿岁之长。农历三月三日为王母寿辰,举行蟠桃盛会,麻姑特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献给王母作贺礼,谓之“麻姑献寿”。因而每为女性贺寿时,多作麻姑像。此画于1944年应刘氏家族嘱托为罗太夫人祝嘏而作,时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得惠甚多,绘画风格变化明显。画中麻姑穿着以魏晋时风造型入手,极尽雍容华贵气息;双手合抱青花净瓶,内有瑶池佳酿并一瓢,有祝贺福禄长生之寓意。设色华丽古雅,并以秀骨内蕴、柔丝般绵绵悠长的线条勾勒而成。面像采用的三白法,除了用淡朱砂烘托之外,又在额、鼻、下巴乃至于颈后背处托粉,以表现温暖的肉色,可以看到受到敦煌壁画的深刻影响。在眼神方面格外具摄人之致,正是大千仕女画有别于他人的精髓所在,也为此一传统题材添加了几分时代新意。

 

43 仙女献酒图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题识:袅袅行云去,仙衣不染尘。玉缸春酒暖,进与养年人。甲申夏日,蜀郡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仙女献酒图》是张大千敦煌归来后新仕女形象的典型代表。画中仕女丰润甜美,华贵异常。她头髻高悬,广袖披帛,着对衿裙襦,双手和握于胸前,雍容高雅,其头饰与服饰是典型的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天女形象,充分体现出“袅袅行云去,仙衣不染尘”的天女形象。在用笔上,大千运用唐人渊穆醇厚的“莼菜描”及“高古游丝描”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从头髻发饰到肌肤眉目及衣饰花纹,线条无不潇洒灵动,劲健流畅,达到院体式细节描绘与白描式勾勒的最佳结合。设色敷彩也放弃了明清所惯用的清丽淡雅而改为唐代盛行的浓艳华丽,以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朱砂为主,画面色泽鲜丽而不失高雅,充分地发挥了颜料的高彩度特质。

 

44 缝衣和尚 立轴 甲申(1944年)作

45 布袋和尚 1935年作

46 布袋和尚

 

47 达 摩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伯贤仁兄供养,甲申夏,张大千敬造。钤印:张爰私印、三千大千

  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末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在尼泊尔境内)释迦部落净饭王的儿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此图即绘达摩坐于蒲团之上静心思惟。张大千曾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二次赴敦煌写生,对佛教人物笃信不移,也喜欢画佛教人物。

 

48 仿宋人渡水宾头庐尊者 镜心 纸本 1944年作

 

49 渡水罗汉图 设色纸本乙酉(1945年)作

  款识:仿宋人画渡水宾头卢尊者像。乙酉秋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50 仿宋人渡水宾头庐尊者 纸本 1944年作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