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32 (海上画派 张大千人物 39)
1 南无观世音菩萨 1944年作
2 敦煌佛像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第二十窟东壁唐人画。乙酉,爰。钤印:张爰之印信(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从敦煌回来后的数年时间,张大千创作了一大批风格新颖的作品,如《洗砚图》《摹北魏画马图》《采莲图》《舞带当风》等。他从敦煌壁画的盛唐人物画中感受到重彩设色的魅力及其精密宏伟的写实精神,加强了线条的写实造型功能,画风一改过去的清丽雅逸,转为敦厚浓艳、丰腴健硕,升华至一种新的境地。《临第二十窟唐人画》为张大千离开敦煌后逾一年所作,体现了张大千这一时期人物画的重要特征。
《临第二十窟唐人画》,画中人物头饰抛家髻,碧衫红裙,白罗花帔,手捧香炉,站于红莲之上,姿态优美,表情安祥。点景所绘莲草等飞扬瑰奇,略具装饰色彩,在虔敬庄静的气氛中点缀出生动之意态。全幅典雅飘逸,庄重肃穆。从人物的衣饰、体态和手足的画法来看,原画应作于中晚唐时期,但经张大千重新造型后,已经成为张家样的一种代表形态。据张大千所编号的敦煌“第二十窟”(第130窟),此窟应为唐代开元年间晋昌郡(今山西太原)太守乐庭瓌全家供养像,张大千所绘即乐庭瓌夫人太原王氏。
画面设色单纯,以敦煌唐画的红、青、绿三色为主,大块面积都为平涂,少数花叶瓣尖略有分染,整体色彩极艳丽,但经过几遍染就,敷色极厚重,使得通幅呈现一种艳而不浮的西域壁画情调。线条劲秀、流畅、有力,是张大千比较典型的铁线描。画中细部有复勾处,细究则有淡墨、浓墨、色线之别,亦属张大千典型的人物勾线画法。
3佛造像 四条屏 1945年作
4 仿漠高窟唐人壁画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5 观 音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乙酉年十月,清信弟子张大千敬为成都昭觉寺造。 钤印:大千、大千好梦、春长好、 大砚斋
6 观音大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题识:乙酉年四月二十四日,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钤印:张爰之印、大千、除一切苦厄
大千赴敦煌研习唐宋时代的佛教艺术,大有心得,人物画风格一改前观,迈入职业画家色彩秾艳、用笔精致的创作风格。去敦煌之前,张氏的仕女、佛像画风格遵循清代之一贯风格,人物瓜子开脸,溜肩,笔头间以孱弱病态为美。去敦煌面壁之后,画风一改清代仕女画孱弱之风,人物开脸趋近于敦煌壁画风格,细眼窄眉,圆脸丰腰,开创了仕女画的先河。此作即表现了张氏四十年代仕女画的代表风格,是为佳作。
大千用精炼有力的线条,神奇地体现流动的生命感,而敷染醇厚,鲜艳华丽的色彩,更强化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增添了装饰亮丽的表现,通幅呈现出观音大士法相庄严,以及自然运转无穷之生命力。此幅书款,以其业师李瑞清式的书法为之,似乎亦是目前所见张氏敦煌后观音作品中仅见之作。
7 果洛蕃女礼佛图 立轴 设色洒金笺 1945年作
题识:果洛蕃女礼佛图。乙酉八月,蜀郡张爰写。写成并命六侄仿西魏人花鸟,代壁衣之饰。钤印:张爰、张大千、张玉之印、比德、色不异空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张大千在四十年代初曾前往青海西宁寺,观摩“塔尔寺”壁画,了解传统佛教绘画的技法。自敦煌归来后,受到壁画历代供养人像的仪态、衣饰等表现手法的影响,张大千在仕女画风上亦有很大的改变和进步。此幅画藏族蕃女,赋色以石青、石绿、朱砂和白粉为主,人物身材丰腴匀称,线条圆浑流转,造型端庄肃穆,藏女的眼目特征也十分传神,是一件后敦煌时期的佳作。
8 观音像 立轴 1946年作
9 漠高窟唐人菩萨像
10 观音大士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岁在丙戌夏五,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敬造。钤印:张爰私印、大千父、大风堂
《观音大士》作于1946年的成都,是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历代壁画返川后的佛像艺术精品。历经三年的壁画临摹,使其画风尤其是人物形象为之一变,深得古代壁画线描之空灵明快,赋色之辉煌灿烂,气度之高华超迈,笔力之丰厚浓重。他笔下的人物气息愈加高古,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图中“观音大士”极富敦煌石窟造像特点,尽具盛唐遗风,开相曼妙、端庄、安详、娴静;造型雍容、华贵、高古;色彩浓艳、雅致、鲜靓;线条端穆、精妙,格调清雅,皆为前人所未能梦见,一洗近世画坛流滑孱弱之习气。开卷观之,“五百年来一大千”独具的富贵气象扑面而来,让人自当顶礼膜拜。
11 观音造像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12 观 音 设色绢本 1946年作
13 观音造像 镜心 纸本 1946年作
款识:丙戌九月,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朱)、爰(朱)
敦煌唐代壁画临摹是大千人物画艺术变革的关健。此前大千的人物画主要受到明清诸家,自敦煌归来后,受到壁画历代供养人像的仪态、衣饰等表现手法的影响,张大千在仕女画风上亦有很大的改变和进步。
此幅正值从敦煌临摹归后所作,与之前作品风格差异甚大。画面赋色以石青、石绿、朱砂和朱膘为主,人物身材丰腴匀称,线条圆浑流转,造型端庄肃穆,眼目特征也十分传神,衣饰的每个细节都精心勾摹,唐人衣饰之华贵,在大千笔下栩栩如生。作品清新淡雅,雍容沉静。是一件后敦煌时期的佳作。
14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15 比丘尼像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16 敦煌人物 设色纸本
17 敦煌人物 镜芯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18 南无观世音菩萨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南无观世音菩萨。野江仁兄方家索画,丙戌上元,昆明湖上敬造,大千居士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在工笔画人物画方面,他崇尚唐宋画格,曾自谓“喜欢唐人的豪放,宋人的谨严,而色彩的绚烂,两代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幅画于1946年的《南无观世音菩萨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巨制,人物衣纹运用细劲圆润的铁线描和行云流水描,除敷染多层赭色,敷彩使用石青、石绿、石蓝、朱砂等重色,可谓重展唐宋佛像画的高华风彩。观音造型准确,手足动态自然合理,容貌端庄慈祥,大慈大悲超度众生的神态,观之令人肃然起敬。画面所引发出宽泛的联想,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此观音像既有“古意”,又具有现代式的审美感受,赋予以时代的内涵。其风格和成就,在近代画坛上自成一家。
19 仿莫高窟唐人画 1946年作
20 莫高窟初唐供养人像 1948年作
21 佛像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丙戌初夏,蜀郡清信士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白)、蜀客(朱)、大风堂(朱)、游戏神通(朱)
题跋: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观世音造像神品。民国三十年,大千公赴敦煌,自此历时两载又七月,临摹得北魏及唐、五代、宋、两夏至元朝壁画贰佰柒拾陆幅,此本即其一衍出者,署丙戌则为敦煌归后之再制也。至于白石翁与大千先生之交谊,当自民国十四年张氏第一次北上来京时,白石翁之友弟汪慎生、于非闇极力推重,大千翁见其所作亦,颔然友善遂订交焉,因论此帧弥足珍贵哉。甲申大寒后日,城北徐公及门生纵吾奉题於燕下。钤印:赵震宇(白)、从吾(朱)
诗堂:佛光普照。张爰先生敬绘佛像。佛弟子白石沐浴后敬题诗堂并篆四子。钤印:齐木人(朱)、齐白石(白)、三百石印斋(朱)、齐白石藏(朱)
22 普贤菩萨图 立轴 丙戌(1946)年作
23 文殊师利菩萨像
24 南无观世音菩萨 立轴 设色布面
题识:南无观世音菩萨。张大千敬造。钤印:大千供养、老弃敦煌、张爰之印、大风堂
在1941年初夏,大千先生“裹粮具扉,西迈嘉峪,税驾瓜沙,赴莫高窟,始为窟列号,其冬还兰州”,临摹两魏隋唐五代及宋元人遗留下来的壁画,阅寒暑三载。在此期间,大千先生仔细窥视古人的用笔用色,从而汲取了神髓,至此对自己旧习,进行了一次革命。后来先生笔下的古装人物,特别是工笔花卉、佛菩萨像,以及端庄的时装仕女,线条多用游丝描法,设色多为重彩,画衣裙花边亦取敦煌中的纹饰,更富于装饰的“唐装”效果。本幅《南无观世音菩萨》布面设色,在棉布上作画不同于宣纸和绢,在这幅作品中不仅能看到敦煌的遗风,而且能体会到大千先生在传承基础上的改造创新,以及无穷韵味和魅力。钤“老弃敦煌”印,是先生自诩,意思是摹画敦煌,掌握和积累了前人的技法和经验,推陈出新,开创新的技法和画风。
25 璎珞大士 设色纸本
26 善财大士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27 善财大士像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款识:玉豪香熟,光染菩提,纤素云裁,丹敷莲萼,伏以丹青。宠佑敬造观世音菩萨一躯,凭斯胜因,奉资重助微尘,成点沧海之生烦障,恒消沉沦。弘济迁玉,熏香元数灯传,何穷一切迷方,会归觉路。丙戌初夏,蜀郡清信士张大千爰。钤印:大千(朱文)、张爰之印(白文)、除壹切苦(白文)
28 观音造像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29 敦煌人物 镜心设色绢本
30 执花仕女 立轴 设色 1946年作
31 佛像 立轴 绢本 1946年作
32 南无观世音菩萨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南无观世音菩萨。野江仁兄方家索画,丙戌上元,昆明湖上敬造,大千居士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老弃敦煌、除一切苦厄
诗堂:精妙绝伦。此为大千先师丙戌年所作,观世音菩萨精品。戊子二月,门生王永年拜观。钤印:永平、王遐
四十年代,张大千的人物画技法取资大为开宽。此一时期,他曾获得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和南宋梁楷《寒山拾得图》等人物画的杰作,得以摩挲研习,并在收藏家处看到不少李唐、马远、唐寅等人名作。四十年代初,大千赴敦煌考察和临摹石窟壁画,使他对中古时代尤其是唐宋人物画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领悟。这一切条件和因素,促使张大千中年时期的人物画多姿多态的面貌,经过不断地研摩和陶熔,逐渐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人物画风格。
此幅《南无观世音菩萨》,工笔重彩,人物衣纹运用细劲圆润的铁线描和行云流水描,除敷染多层赭色,敷彩使用石青、石绿、石蓝、朱砂等重色,可谓重展唐宋佛像画的高华风彩。观音造型准确,手足动态自然合理,容貌端庄慈祥,大慈大悲超度众生的神态,观之令人肃然起敬。上款野江为夹江造纸厂老板,张大千自用书画纸,都拜托他定制。常年相互交往,关系非同寻常。
33 佛像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34 漠高窟唐人菩萨像 立轴 纸本
35 南无观世音菩萨 设色纸本
题识:西川近事男张大千敬抚。
题跋:南无观世音菩萨,张大千妙笔,谢稚柳题。钤印:壮暮翁、稚柳
此件《南无观世音菩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体现了典型的初唐时期绘画风格。此观音菩萨以男性身份出现,胯向左摆,身体成倚侧之势,体态丰腴健美;脸型丰圆,弯眉细眼,棱鼻厚唇,唇边胡须呈蝌蚪式;头有圆光,配饰有项圈、璎珞、臂钏、流苏、双脚赤足分别踏在双色莲花座上。通体线条流畅自然,设色鲜艳明快。本作右下角落“西川敬事男张大千敬抚”款,以莫高窟内唐代画工题记笔意书之,多取隶意。特别是“近”字最后一笔,潇洒恣意;“千”取篆书笔意,使落款更添古朴之感。画幅中观音菩萨以男子形象呈现,表现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汉化的过程。在古梵文中,观音一词为男性名词。《十面神咒心经》中,佛祖释迦摩尼佛有云:“善哉善男子,汝为一切有情起如此大慈悲意,欲开此大神咒⋯⋯”至唐代,这一形象发生了变化,唐初高僧道宣云:“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作品中的观世音菩萨像,面庞丰圆,但身姿曼妙,男相女身。如《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中所言:“一切诸法无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既是佛法东渐中的一大转变,也是佛理在艺术上的展现。
36 佛像 绢本
37 佛 像 纸本
38 漠高窟唐人菩萨像 设色泥金纸本 1946年作
题识:漠高窟唐人菩萨像。弟子张大千敬造。钤印:张爰私印
这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中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国家一级文物四川省博收藏的《初唐观音图》很相似。张大千临摹的276幅敦煌壁画,目前有70多幅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180多幅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这批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大千家人捐赠的,同时捐献的还有上百幅临摹壁画手稿。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是他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点,长达2年7个月的临摹,影响了张大千中、晚期的画风,也奠定他作为一代大师的基础,同时他也找到了开拓中国画新境界的突破口。
39 仿漠高窟唐人画 镜框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40 童子拜观音 立轴 1947年作
41 观音送子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42 人物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安西榆林窟初唐壁画吉祥菩萨像。丁亥(1947年)秋日,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爰大风堂敬造。钤印:大千(朱)、除一切苦厄(白)、张爰之印(白)
43 仿敦煌观世音菩萨像 1948年作
44 观 音 立轴 1947年作
45 观音造像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46 观音圣像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47 观音大仕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48 观世音菩萨 镜心 1947年作
题识:玉豪香爇,光染菩提。缣素云裁,丹敷莲萼。伏以丹青,宠佑敬造南无观世音菩萨一躯,凭斯胜,因奉资灵助,微尘几点,沧海三生,烦障恒消,沉沦弘济,乃至熏香无斁,传灯何穷,一切迷方,俱回觉路。丁亥九月,蜀郡清信士张大千爰为国伟仁兄。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
此幅为大千1947年所作,在经历了敦煌的洗礼后,大千笔下的佛像尽显盛唐庄严气象,描摹工谨,敷色妍丽。此幅大千为著名实业家李国伟所作,李国伟是我国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长婿、荣毅仁姐夫。
49 佛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缉光居士供养。丁亥秋,张爰敬造。钤印:大千、张爰、度一切若厄
上款缉光为张缉光,湖南善化(长沙)人,字劭熙,光绪二十七年举人,早年为瞿鸿■幕宾,后官刑部。“度一切苦厄”,此印为方介湛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所刻,大千先生画佛像菩萨钤此印,既希望本人与供奉者能得佛菩萨的保佑,宽恕,又但愿从此解脱烦恼和除灭一切苦厄。
50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