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39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6)

2016-12-06 10:56:1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字季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1 仿巨然夏山图 1949年作

2 仿巨然夏山图 1946年作

3 夏山萧寺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夏山萧寺。巨师真迹惟故宫《雪图》、《秋山问道图》、日本《山居图》、寒斋《江山晚兴卷》,他无传者。此图参合秋山、江山二图为之。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该幅作品为张大千汲取巨然山水画法所作。巨然工画山水,师承董源,但风格不同于董源秀逸奇伟,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他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林麓间点缀卵石,玲珑剔透,清晰润透,他的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派贡献尤大。张大千在该幅画作绘制中,细笔皴擦,并以淡赭敷染,画面散发出浓重的湿润之气,且山石顶部的墨点点苔,都延续了巨然画风之精髓。然该幅画作中,张大千并非对巨然笔墨的完全追摹,他于巨然笔墨之外,能融入己法,笔法纯熟率意。

4 仿董北苑夏山隐居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5 北苑夏山隐居图 1946年作

  款识:松云织翠掩山家,浅草抽丝满水涯。何似人间有闲放,一坐北壑卧烟霞。北苑夏山隐居图。丙戌秋,爰。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

  《仿董北苑夏山隐居图》是张大千仿照五代时期被誉为被尊为“南派正宗”的山水画大师董源(为江南画派的开创者)的笔意所作。全图山石以董源的长披麻皴(董源所创的一种皴法)为主,参以荷叶皴,朴茂厚实、树木秀伟,章法严谨细腻、设色文静俊秀,敷石绿为山、留白为云、环绕山腰,观之令人惊叹其对古法高超的运用。整幅图画层次分明、色泽鲜明、意境悠远。全画以汁绿打底,复加石绿,山顶矾头则更著石青,华美厚重,一派恢宏壮阔的大千气象,跃然纸上,诚可谓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精品。

 

6 山雨催泉图 立轴 1946年作

 款识: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丙戌秋,峨嵋山中,拟北苑法。蜀郡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此图为大千于一九四六年八、九月游峨嵋山所作,此前一月,大千购得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真迹《江堤晚景图》。是图大千参以董法并以峨嵋雨山真景为本,山川如洗,秀润可佳,尤其是前景树木使人有湿气扑面之感,乃雨山佳作。

 7 山水人物 立轴

 

8 仿董源松泉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9 松泉图 1946年作

  款识:(1)南塘后苑副使董源松泉图。丙戌嘉平,养疴瓮山湖上,漫临遣寂,蜀人张爰。(2)穿连林窈下清湫,逝水秋来贯百流,行遍溪山爱幽壑,高怀惟是有巢由。大千居士。钤印:张大千、寂笑斋、张爰之印、大风堂

  南唐画家董源善画山水,其山水画呈现一副淡墨轻岚,文雅柔润,平淡天真,缥缈轻逸的独特风格,为后世文人所推崇,董其昌尊称其为山水画南宗的宗师。《宣和画谱》记载,他的着色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

  此幅于1946年作的《仿董源松泉图》,以“之”字形构图来取势,曲折多变、层次丰富,具有流动感,强调整幅构图的大开合。此图章法乃出自大千于1945年在成都昭觉寺所临《北苑松泉图》,其上题语曰:“树晕浓厚,山色浑沦,不以险刻取奇,自然高迈,学北苑正当于大开合处着意,一堕巧趣便非真谛。”代表了大千在四十年代中期对董源山水画的基本认识。

  此幅《仿董源松泉图》前景作六株形态各异的树,一高士坐于坡沿上赏景听瀑,一书童伫立边上有所沉思。远处一众山峰,山上辅以垂瀑直落而下,腾起霭霭白气,在云树沉沉之间隐没于树梢,复转折为奔流曲泉冲出山脚,注入溪涧,蒲草稀稀落落点缀其前。中间的留白巧妙地再现了云雾缭绕、水天一色的奇景。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远景的山峦顶上有成排的树木,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点皴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此画山石以董源的披麻皴为主,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山体结构层叠而上,点出山脊走向,然后以花青赭石两色层层渍染,造成土石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尤以近处花青色叶的那株,在淡雅的格调中平添了一份生气。整幅画以湿笔为主,主要用线条勾勒物象,辅以皴擦,干湿之间,浑然天成。《仿董源松泉图》一图尤重笔墨,前面的六棵树用了六种画法,树干以中锋勾画,简练明快,树叶点法也大相径庭。此乃淋漓尽致,董巨、大痴笔法尽显其间,随心所欲而又有笔有墨。此幅摹写董源松泉图,深得董源笔意,又在董源沉稳、含蓄的笔法之外增添了一丝大千独有的潇洒韵致。

 

10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11 仿董源松泉图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款识∶穿连林窈下清湫,逝水秋(来)贯百流。行遍丘山爱幽树,高怀惟是有巢由。仿北苑。戊子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潇湘画楼

  《仿董源松泉图》是张大千的重要山水作品。画幅右侧钤盖的“潇湘画楼”印记和左下角独特的水波纹画法,在张大千一生追抚董巨风格的过程中,都有特殊意义。1946年,张大千在北京买到董源《潇湘图》,遂请方介堪刻“潇湘画楼”一印,此印只在张氏四、五十年代少数临古山水中钤用,后期则几乎未见。

  此幅《仿董源松泉图》前景作三株繁枝密叶的乔松,一高士坐卧于坡岩上赏瀑。对面山峰侧的垂瀑直奔而下,在云树沉沉之间隐没于松梢,复转折为奔流曲泉冲出山脚,注入溪涧激起水纹涡漩。此画山石以董源的披麻皴为主,层叠而上,辅以直苔,点出山脊走向,然后以花青赭石两色层层渍染,造成土石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此图章法乃出自大千于三年前(1945年乙酉夏日)在成都昭觉寺所临《北苑松泉图》。

  比较间隔三年的两幅作品,先前一本应该是接近其所据之原本,而此幅在比例上较为纵长,且将原来占画面三分之二的高大松树,缩成不及一半,另外又将主峰向上盘高,增加了云雾的渲染及层次,和水中的波纹。后一本虽不改原画的“大开大合”气势,但是原作中的拙朴与高古,却在大千增之以繁密的皴苔和渲染下,反而消减了“自然高迈”的境界。至于水中细笔的波纹,则是大千在得到所谓刘道士的《湖山清晓》图以后,才开始使用的画法。此幅作品,是大千在上追董巨过程中,变化出的一种风格样貌。

 

12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13 拟董源夏山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一个茅堂何处,小桥古木溪湾。但见山青云白,不知天上人间。丁亥二月,拟董源夏山图笔于大风堂下,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拟董源夏山图》作于1947年。这一时期大千的山水画大皆以董巨为宗,作草木华滋之景。此幅摹写董源夏山图,深得董源笔意,又在董源沉稳、含蓄的笔法之外增添了一丝大千独有的潇洒韵致,可见大千已融古法为我所用,自成面貌。

  此作从高远取景,远景重峦叠嶂,云雾氤氲;中景树木华滋,数间茅舍错落掩映于山谷平缓处,一道曲径从茅舍处逶迤而下,二高士于小径上驻足交谈;近景溪水潺潺,荡击沙渚,一座木桥横卧于溪涧之上,整体动静得宜,描绘了一处平淡清幽的桃花源景致,恰合乎诗题。整幅画笔法细秀温润,以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营造山林的多样景色,以浓淡的交错运用来表现层次关系,色彩虽绚丽,却有清幽古雅的意境,突出了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

 

14 云山仙阁图 立轴 戊子(1948年)作

15 溪山仙阁图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题识:詹东图记王齐翰山水卷云:山与石不甚有皱,但用墨笔圈围,稍分,即以大青绿染抹。又云:惟屋乃极致精工,法李昭道也。因揣其意为此,未识与霍翰有稍分相合处否。良初仁兄方家正之。戊子十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父、蜀客

 

16 晴霭仙阁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

  题识:晴霭翠纷纷,溪桥水乍分。山家何处走,松外万重云。丁亥嘉平月,师北苑。蜀人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幅作于1947年,大千的仿古写生山水在此间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大千这一时期的山水主要着眼于北宋大家的雄伟风格,尤其沉浸于董巨派的作品至深,无论是临仿之作,还是自作的青城、峨眉等写景山水,均受董巨派影响很大,此幅作品即为师法董源。

  画面取五代宋初山水典型的三远式构图,在总体景物的布局上亦可见西方风景画中的透视法。远处峰峦叠嶂,山峰形状奇特,气势温和厚重,与荆关派石体坚硬、气势雄强的画风有所不同。中部为山间谷地,殿阁庙宇在雾气的弥漫中依次远去,散布在山坡上。画面下段山溪潺潺,虹桥架设其上,缓坡云树渐叠,水畔嘉木葱茏,小径蜿蜒远引,二位高士临水盘膝而坐,高谈阔论。整幅意境高妙,既有重重殿宇造成的华丽气象,又流露出高士隐居的悠闲逸致。在画法上,远山以淡墨和以少许石青、赭石、朱磦等,以长披麻皴、牛毛皴和解索皴层层擦染,再施以破点、攒点等笔法点苔,苔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或疏或密,点的十分沉着利落,呈现出一种青苔密集、岚气浑厚的景象。山头转折处叠以数块不甚明晰的矾头,用淡石青色和水墨写出,以表现出土质山峦的浑厚质感。宫殿楼宇以细笔勾之,敷以淡淡的赭石,飞檐斗拱俱十分精彩,合乎尺度,比例恰当,线条沉稳精准。坡岸、山脚的松树高大直立,偃仰多姿,水边蒲草,随风轻摇,颇得清趣。松树亦以精细的笔法画出,与山峦的粗率形成对比,树干以墨笔勾勒,赭石敷色,枝桠曲折,颇有生动之致,根根松针,事无巨细,描绘精谨。近处岩石坡岸以淡墨皴擦,石绿敷染,纯度较高的色调使前景与后景拉开空间距离。两个点景人物一正面,一背面,线条细致流畅。整幅平淡趣高,笔墨温润,色调清新,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颇得董源画意,而在章法的布置和笔墨、色彩的运用上又融汇了自家之法。

 

17 仿董北苑烟波洞庭图 立轴 1946年作

18 仿北苑夏山隐居图 1946年作

 

19 仿北苑江堤晚景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20 仿北苑江堤晚景 绢本 1947年作

  款识:山晓凌寒一角青,春来烟树画娉婷。布帆安隐云波暖,归梦衡门遍远汀。丁亥十月,效北苑江堤晚景。赵文敏所谓者以人拟之,是一个放泼地无拘管底李思训者。大千居士并记。钤印:张爰、大千、潇湘画楼

  通观整幅画作,气厚乃苍,神和乃润。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并不拘泥于古人,而是将古人的程序灵活运用。从大千这幅画中可见一斑。设色青绿艳而不俗,这又与张大千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息息相关。此幅画作中山石皴法兼具南宗长短披麻的浑厚华滋,又不乏北宗斧劈皴的雄伟老硬。行笔如流水,神采活动。水石幽深,平远险易之行,莫不曲尽其妙。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网巾纹绘成的水波,在充分显现大千深厚的内蕴功力的同时,水纹的柔美与山石的苍硬亦相辅相成,是为鉴赏整幅作品最珍贵之处。

 

21 仿董北苑华阳远帆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1)何处闲吹两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凉风帝子一千里,拂水飘烟出洞庭。往岁曾于海上见北苑画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大卷于庞虚斋处,此图略师其意。丁亥之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大风堂(朱)、张爰(白)、大千(朱) (2)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即太古。丁亥之夏,拈石田翁句,似小珊世萍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题跋:大千先师此图正于一九四七年,他对董源的用笔、布局,心摹手追,了然于胸。先师作此画特别重视运笔的俊秀及董源的莽苍深邃的构图面貌,此图却为先师的一件精心巨作,得之如瑰宝。观之乃福分也。门人王永年题。钤印:王遐、永年

  此幅山水画作于1947年,笔墨简括,工、写结合,疏朗、紧凑安排有致。画面结构上松下紧,水天相接处,远山与帆船使画面层次分明;近处,山坡平缓,两棵松树张开双臂,欢迎八方来客;下方,亭台楼阁掩映于郁郁葱葱的树木中。远近仅以一墙之隔,呈现两种境界,把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一览无馀。这幅画中,大千采用了他擅长的皴法。他认为,画山最重要皴法,古人有种种名称,只不过就其所见的山水而体会出来的。应该用那一种皴法传出,那所见的形状如何,遂名叫作某某皴,并非勉强,非用此皴法不可。山水皴法不必拘泥,只要看适于某一种,就用某一种皴法。南方的山较平缓,土多于石,故大千采用披麻皴,合乎情理。

 

22 华阳仙馆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云之杳霭,不知其飘然而来,江之浩荡,不知其奔然而逝。山之而高,木之繁阴,不知其然而结,能会其意于清赏间,一香一茗,一动一置,何所不可耳。丁亥秋日,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父、呢燕楼

  张大千山水不入“四王”,从石涛入手而直追宋元,标榜高格。此幅为仿五代董源笔意的《华阳仙馆图》,图中山石以董源之长披麻皴为之,从画面右边取势,层岩叠嶂造高远清逸之景,一条白瀑从中而下,击水有声。左边平远开阔,河流远际无边,片帆阡陌,云气顿生。山中有路直上仙馆,画出了可居、可游的山水画最高境界。

 

23 董北苑太乙观山图 1948年作

24 北苑副使华阳仙馆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25 仿董源华阳仙馆图 1949年作

  本幅作于己丑(1949)年秋,时大千51岁,正是对董源、巨然用力最勤之际。作品自谓彷董源,綿密细致的筆墨,層層烘托,表現出蒼茫深秀的韵致。从繁茂细密的画风来看,颇得董、巨大而能秀的恢弘气概。

  大千从明末赵左的临本,觅得一幅已经失传的董源《华阳仙馆》的章法结构,用从董源《江堤晚景》和《潇湘图》领悟得来的笔法和设色,重生出本幅作品,所以本幅又代表了大千借尸还魂的非常手段,显示了他是如何活用古人的。

  在传世赵左临董源画中,未见题记所云之临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伪董源的《夏山欲雨图》,丘壑章法则与本幅类似。两画最大的不同处在于近景,大千画中有四株优美的大树,特别是一红一篮夹叶树,以及全画的小青绿设色。而且大千此画布景的另一大特色,则是右下角对着峭壁飞瀑的那一栋水阁,精细的木造结构和瓦顶,三位清谈的隐逸高士,写实逼真。

 

26 董北苑夏木垂阴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款识:董北苑夏木垂阴。戊子十一月,大风堂拟之。张大千爰。

  题跋:《书花舫》载董玄宰老年酷好北苑画迹,前后收得四本,内惟《潇湘图》卷为最,至以“四源”名其堂云。按米氏《画史》曰:董源平詹天成,唐无此法,在毕宏之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妆巧趣,皆得天真。岚气郁苍,枝干劲松,咸有生意。泾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日本既降之明年,予重游故都,先后得《潇湘图》《溪岸图》《江堤晚景》,他日更有所获,当不令董老专美。此幅斟酌三图笔位置,略有入处。大千居士记。钤印:张爰私印、张爰、大千居士

  早自三十年代晚期,大千已涉及收藏董源画作,《溪岸图》可能属最早者。抗战胜利后,他相继购入《江堤晚景》和《潇湘图》等剧迹。若从他自己画作上题跋所示,他另得北苑画多帧,而目遇兼参其梗概、师其笔墨者,更多不胜数。本幅写于1948年12月,题曰拟“董北苑夏木垂阴”,但该幅董源作品似未列大风堂收藏。若参照他在1949年4月初写成的《夏木垂阴》,1953年,大千写有《寻隐者不遇》一图,题曰“以北苑夏木垂阴笔写之”,构图与49年本十分接近,细致程度则过之。由此视之,大千笔下《夏木垂阴》拟採源自玄宰。本幅写于稍早,与后两者差别明显。按他重题时所示乃斟酌北苑《潇湘图》、《溪岸图》及《江堤晚景》三者笔墨成之,非照本对临,故无论存在北苑本或取玄宰本,皆是经其融贯综合下的再现。其实,早在1947年重九前夕他写有《山寺浮云图》,画上长题的前半段与本幅如出一辙,皆因绿自《书花舫》及《画史》所载,差别处见于后半段,因《山寺》乃参合《潇湘图》、《江堤晚景》及《风雨出蛰》三图而成,与本幅取源略有出入。惟一一致之处在于非机械地临自北苑,而是画家探究融合后再行创作的成果。从《山寺》与《夏木》两画构图比较,复参照两者取源北苑不同作品的异同,基本上符合了画家在题跋上自述的渊源。《山寺》布局,笔法属北苑笔下较典型面貌,细如鱼鳞的水纹勾划,山体上长披麻皱法的运用,以至重峦积叠的结构等最是明显。本幅则是两山对峙,画面列分左右,中见狭道贯穿,前沿河渚,后抵房舍三两,透过曲径小巧穿插将隔河两岸巧妙串联;超越峰顶眺望,入目处土陡横展绵延,正是一片江南风景。这种视点从多角度切入,故能穿透高低远近的阻隔得览全貌,较《山寺》更为复杂多变。在技法上,《夏木》注重山体轮廓的明显凹凸,体积感与立体效果因而更强;用笔甚精细繁密,如不同种类树木的刻画,勾点并用,或聚结、或疏列,位置经营用心,结构紧凑,层次井然,这里流落了黄鹤山樵风格的痕迹,无疑也是大千博纳取长、综合各家的集大成表现,另画上长题述及董源三画入大风堂的时间略有误差。《溪岸图》乃1938年9月借自徐悲鸿,待四十年代中期方易以金冬心《风雨归舟》,才正式属大千所有,时间在抗战胜利前,较《潇湘》、《江堤》为早,画家所记稍误。

 

27 雪霁远山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小蓥华在青城大面山之阴,形与什方蓥华山同,故名。其龙神冈,钻天坡,舍身崖,一路刻木为梯。攀萝扪葛,然后得上登其间者,肩随大面,俯视则烟云生于足下,危峦欹侧欲动,是为灵境。庚辰八月,写于上清借居,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大千毫发(朱)

  此图作于庚辰(1940)年,大千时年42岁,此时应属在四川结识赵望云同去赴敦煌临习壁画途中,但同年其二哥张善孖逝世,返重庆办理后事。大千此时期风格大多临摹、借鉴古人,并多作重彩青绿山水,上追二赵(伯驹、伯骕),下借文氏(征明)画风。作品中款识所题:“小蓥华在青城大面山之阴”即指四川什邡地区小蓥山,应适此时大千正处重庆二哥丧失悲痛中。图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石绿渲染。下方枯树丛林、茅庵草舍,水磨长桥。院中一长者双手绻袖,牧童头顶斗笠手持扫帚,扫院中积雪。一副雪过山晴景色,山间一片空鸣,唯有一线长瀑成为整座山的奏点。

 28 春日山居 1932年作

29 董北苑溪山云屋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董北苑溪山云屋图。甲申临,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

  《溪山云屋图》作于1944年。此时的大千,处在对前人的不断追求中,他认为古今画风之流变,在于古风尚精密,今尚苟简;古风高厚大气,今则薄于气韵神态。故而此后画风为之转变,由明清转向对晋唐两宋作品的心追手摹。大千曾说“北苑画前不藉师资,后无复继踵,特开机轴,为千古正宗学者所遵之。”可见张氏是将董源视之为百代风标、千古宗师,对之佩服的无以复加。

  此幅《溪山云屋图》长皴内含董源笔意,山石树木葱郁懋盛处见浑厚,丘壑笔线、坡石树木已经具宋人气息,而其笔皴之间所展现的大气之象也与张大千豪迈不羁的性格是息息相通的。

 

30 董北苑溪山雪霁图 1947年作

31 董北苑溪山雪霁 1948年作

  款识:董北苑溪山雪霁图。丁亥春仲,沱水邨居涉事。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此图张大千自题为仿董北苑,绘幽谷深溪之雪景,以大青绿着色,山头用白粉晕染,青山如黛,白雪如妆。大千在青绿基础上绘雪景之图颇多,皆能沿承有法并自出新意。

 

32 临董源江碮晚景图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款识:(1)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江碮晚景图。大风堂临本。(2)北苑、巨然崚嶒兀岸,大而能秀,拙而能幽,为千古画宗。吴仲圭、王叔明得其一体,遂成宗派。正如临济、云门,各穿不借走路。伯郊吾兄将远香江,写此北苑江堤晚景图赠行。庚子十月大干居士张爰,时在三巴摩诘山中。

  此图既反映了张、徐二人“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也是张大干“脱古创新”的临古佳作。画面的布局气势和物象形态是古人的,诚如所题,他要保存董(源)巨(然)干古不变的宗法,要学习元代吴镇、王蒙,各取一体,自成宗派。故这幅画在笔墨和设色上,就未宗董源常见的水墨一路,而仿董源的着色山水《龙宿郊民图》,作青绿设色,并更见秾丽,尤其点景人物,更鲜艳夺目,风格可谓仿董源而自成一体,为张大干之精心杰作。

33 仿北苑潇湘水云图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34 碧嶂白云图 高1.51米宽3.62米 乙酉(1945年)作

  《碧嶂白云图》作于乙酉(1945)夏,为大千当时杰作。大千早年山水,自明清而一路向上追溯,对于历代的名迹心摹手追,而且不惜重金购藏以为研究摹习之范本。然而大千的摹古,非徒貌其形骸,更重寻其渊源。该画左首有大千题跋:“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即太古。石田翁句。昔人称吴仲圭师巨然得其笔,王叔明得其墨,予此纸以北苑《夏山图》笔法求之,所谓上昆仑寻河源也。”可以明了大千此幅取意于五代巨然。然而,张大千固有的胸襟和气度在无形中注入到他的绘画中,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开张、奇崛的气派。此画幅面巨大,堪称罕见的珍品。

 

35 拟曹云西山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寥泬秋天好,幽原此一过。山当江郭近,花傍隐居多。泉石心常在,穷通理若何。只言五湖上,无地着渔蓑。甲申秋日,用云西老人法制此,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人间乞食、三湘梦五湖心

  张大千自从敦煌归来后,大规模地搜集并临摹古代名作,将在敦煌形成的富丽堂皇的色彩与古人优雅的笔墨结合起来,画风逐渐开始变化。此作题款云“用云西老人法制此”,云西老人,即曹知白,字又玄,一字贞素,号云西,浙西华亭人。元代画家,藏书家。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笔墨清润,全无俗气。至谓其师冯观,笔墨差弱而清气可爱。张大千仿曹云西法作图,与其早年的仿古作品相比,更大程度上追求与古人的神合,取法古人之精魄,融贯自身之笔墨,以青绿设色,辅以赭色秋木,沉稳苍郁,清润悠然。近景草木萧萧,枫叶胜火,秋雁南飞,远山脉脉,秋思静穆,寓静于幽,境界空暝旷远。

 

36 秋山访友图 手卷 绢本 壬申(1932年)作

  款识:壬申春,二月既望。拟松雪老人秋山访友图。蜀人大千居士,爰。钤印:生张八、大千居士

  引首:秋山访友。待秋吴征。钤印:吴征、袌鋗居士

  后纸:霜林凉如许,高松树有声。打门听落叶,绕屋看山行。到处峰都出,飞来势若争。红飘千片去,苍点万尖生。耸峭鏖秋色,翻空鬬晚晴。露寒鸦背湿,云破虎牙撑。画意何妨瘦,诗心不譲平。停车当此坐,樵路认分明。壬申(1932年)秋八月廿又二日,吴湖帆题。钤印:丑簃长年、吴湖颿

 

37 仿鹊华秋色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题识:对岸有青山,独钓爱奇绝,得句懒归来,拟欲待明月。小变赵文敏鹊华秋色图笔法写此,戊寅夏孟,蜀郡张爰。 钤印:张季、大千

  大千的山水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超越明清而上溯,致力于临仿赵孟頫、王蒙等元代画家,渐入元人之室。赵孟頫作《鹊华秋色图》描绘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这幅小青绿山水笔致灵活,画风苍秀简逸,被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

  在此幅大千的变体画中,章法更加简约,构图不再追求左右平衡,将鹊山和华不注山分置两侧,而是将低矮的山坡置于右侧。此山坡并没有显示出突出的地理特征,仅以花青、石绿和赭石加以渲染,再在山顶和坡渚处略加几笔点苔,恍若江南的任何一处矮山。左侧以大片空白表现浩渺的水面,水上一高士驾舟垂钓,荡起若干涟漪。与赵孟頫画中丰茂的林木相比,此图只有近景一棵姿态婉约的瘦柳,对面山坡生几丛杂草。此作整体无皴法,可见画家不以塑造奇峭的山峦为宗旨,而是以平实的景物,山峦、树木之简单的勾画,以及清雅的色调传达出一种文人诗意。而诗题与画面构造同样简单,但亦表达出了超越凡尘、远离尘嚣的意境。

 

38 临赵孟頫秋林载酒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赵瓯波秋林载酒图。丁亥春,昆明湖上临,爰。钤印:张爰、大千玺

  题跋:此大千四十九岁时在北京所作,朴茂清逸,中年以来,此为佳制,甲子夏日观因题,壮暮翁稚柳。钤印:壮暮

  此幅《临赵孟頫秋林载酒图》作于1947年春天,地点是在北平的颐和园。在此以前的一年多里面,大千在北平又陆陆续续买到不少五代、宋汉、元人的名迹使他在敦煌临摹了大批重彩作品之後,再度接触到这些正统派名家的卷轴画,他们那些工细而精谨的笔墨,使大千先生又可以从画史中尽情吸收最新的养份。

  从题识可知,这是一幅临元四家之一赵孟頫(子昂)的本子。全画以青绿颜色为主调,山石的脉络阴阳分明,却无奇峰异石,但见嘉木葱笼,背山面水,描写幽静的山居景致。大千先生以深蓝到浅绿的丰富色阶,来表现那些不同的树种,又在靠近画面的中央,以三株从殷红到浅朱的霜叶,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再在白云掩映山谷间,辅以茅离、松干、船板、餐具等不同层次的暖色调,使得全书呈现明净华美,精丽而有士气的装饰趣味,正是赵孟頫所传承的南宋院体画的风格。

  张大千的青绿山水有华美的装饰气息,设色典雅,笔法细腻,体现了精研古人笔墨後一种集大成的功力和超越古人的智慧,此种仿效和临摹往往是托古的创新,是以古人的意境和构图实现各种皴法和敷色的探索。大千将秋山红叶置于青绿山水中,在色彩的并生与对比中达到一种和谐,其红叶树姿态婆娑,以墨笔勾勒树叶降低了色彩对比造成的冲突,又平添其绰约与柔美,成为万仞高山中的点缀。大千往往将红叶树与靛蓝宽叶树安置在画幅下方临近水边的位置,一红一蓝极为华丽,树体纤细,夹叶窄小,在造型的柔弱中又减轻视觉张力,使焦点仍集中在崇山峻岭间,以鲜艳的靛蓝敷染树叶,令画面生辉而不喧宾夺主。

  张大千的高士形象具有符号性特征,此种古装人物往往褒衣博带,一袭长袍,以自然轻快的笔墨表现出人物飘逸的气质,工细而写实,头部略有晕染,本幅除绘出人物的不同动势外,还精确刻出每个人物的面部表情,体现出人物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特征。

 

39 仿赵鸥波秋林载酒图 设色纸本

  款识:仿赵鸥波秋林载酒图。蜀人张大千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全画以青绿颜色为主调,山石的脉络阴阳分明,却无奇峰异石,但见嘉木葱笼,背山面水,描写幽静的山居景致。大千先生以深蓝到浅绿的丰富色阶,来表现那些不同的树种,又在靠近画面的中央,以三株从殷红到浅朱的霜叶,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再在白云烟掩映山谷间,辅以茅离、松干、船板、餐具等不同层次的暖色调,使得全书呈现明净华美,精丽而有士气的装饰趣味。此画在用笔方面,不论山石枝干、松针夹叶、屋宇舟船、流泉波纹为都十分细秀劲挺。画面里有高士三人,他们的脸相、性格各不相同。其中一位缓步于岸上的高士,手执佛尘,神情闲雅,微微转身凝目注视舟中的动态。船上的二位高士对坐着,其中一位侧望正在交接酒瓮的两名仆人,另一位却回首望向船舱中的卷轴。再加上船梢有一名正在撑篙的童子,所有人物的神情、衣着和他们的动作,安排得各称其身份、地位,同时也明确点出此画的主题,高士们在明丽的秋光中,正要载酒出游。

 

40 仿赵文敏溪山图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仿赵文敏公真本。辛巳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却吹长笛过青城、可以横绝峨眉巅、两到黄山绝顶人、大风堂

  《仿赵文敏溪山图》为张大千摹古而又别出心裁的作品。从现存的赵孟頫作品看,此画构图极似《双松平远图》,而在着色和意境的营造上又似《水村图》。纵观整幅作品,在笔墨、构图、设色方面,均显示了大千的匠心独运。从笔墨来看,为大千早年艺术风格之体现。用笔,文而不弱,用墨,鲜而韵泽,用色,炫而清逸。从构图来看,远景、近景的安排又是倪云林典型的两段式构图,同时还借鉴了郭熙之“三远法”。虽然“三远法”适用于北方山水的雄伟壮观,然张大千在这里却特别强调“平远”、“深远”所达到的空间效果。远处虽为平坡矮山,却给人以深远渺茫之感。从着色来看,不似赵孟頫之《双松平远图》,却似李思训、李昭道之影子。从此方面可看出张大千对唐代青绿山水的深入研究。全图以青绿为主色调,石青、石绿多次分染,又以赭石打底,墨与色十分协调,轻松明快而又清新淡雅,生动地描绘了文人的理想意境。

 

41 仿吴墨井凤阿山房图 1943年作

  款识:吴墨井《凤阿山房图》,盖仿黄鹤山人《一梧轩图》笔也,此又仿墨井法。癸未七月,皋兰客次并记。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42 草堂对弈图 纸本立轴

43 仿吴渔山凤阿山房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生平所见渔山画不下七、六幅,更当以《凤阿山房》、《陶圃松菊》为最。《陶圃松菊》仿黄鹤山樵,崇冈绝岭,苔点朱砂,浓攒密缀,绚烂如锦步障。《凤阿山房》渗墨细皴,兼李、范笔法,古味盎然,溢出毫楮。此用“凤阿”布局,以青绿出之,浓丽与“陶圃”相俪也。丁亥秋日,写于成都昭觉寺。明年戊子三月,携来海上始克成之。蜀郡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鉨(朱)

  《仿吴渔山凤阿山房图》作于1947年,绘画缘由据画上题识所言,是因为张大千所见吴历作品中以“凤阿山房”和“陶圃松菊”二图最为出色,于是他藉吴历“凤阿布局,以青绿出之”绘成一幅自己的“凤阿山房图”。所谓“陶圃”即《陶圃松菊图》。

  张大千通晓画史,又是嗜古如命的收藏大家。《凤阿山房图》就是大风堂的藏品。《陶圃松菊图》则是于非闇的藏品,张大千只能向于非闇借摹。这大概也是《陶圃松菊图》张大千只临了一幅,而《凤阿山房图》一共画了两幅的原因。两幅《凤阿山房图》,第一幅作于1943年,现藏上海博物馆;第二幅即本幅,作于1947年。

  张大千做事认真,眼界开阔,见古摹古多了,便有一种画学思想管领他的绘画。比如所画两幅《仿吴墨井凤阿山房图》,1943年作第一幅时,他直指吴历的《凤阿山房图》笔法取自黄鹤山樵的《一梧轩图》,而作第二幅时,他在题识中分别阐述了《凤阿山房图》和《陶圃松菊图》两幅作品的笔墨特点及其由来,然后作割舍,去绚烂,易青绿,绘成自己的《仿吴墨井凤阿山房图》,显然这个过程有递进关系,所以两幅作品尽管构图相同,笔法却有区别:后一幅设色丰富,皴染细腻,呈现了更多的王蒙味道。

 

44 仿沈周庐山高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庐山高高几重山,两山烟浓复浓烧。丹东未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江上乌帽谁渡水,巌际白衣人采松。丁亥闰月,仿石田翁(沈周)写庐山高,检六如居士(唐寅)句题之。蜀山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庐山高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名作,创作于1467年,系吴门大家沈周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所精心绘制的一件佳构。

  《仿沈周庐山高图》创作于1947年,为张大千仿‘明四家之首’沈周的青绿山水杰构。此时的张大千,艺术创作上正处于其艺事生涯第二阶段的高峰期,他一方面以古为师,一路溯源,上窥董巨,旁猎倪黄,深切了解古代名家的绘画技巧与内涵,另一方面融合多年来遍历名山大川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体验,借古开今,技艺上渐入随洒自如,成就自家面貌。《仿沈周庐山高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该作构图布局几乎完全遵从沈周原作,但体制收缩,并将原作的淡设色改为青绿着色。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水帘高悬,飞流直下处,虽一如古人,但整体气韵一变沈画的雄浑为秀润,完全出之以自家风格,精彩绝伦。尤值一提的是,张大千在此图中弃原题诗“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而代之以唐伯虎《游庐山诗》,更可看出其在创作此画时,“气烁古今,直追王蒙,试与沈(周)、唐(寅)争高下。”的万丈雄心。画作所显示的才华与功力,足可证“五百年来一大千”确非虚誉。

 

45 阿房宫赋 镜片

 

46 拟仇实父笔山水 手卷 绢本设色 1944年作

 

45 天际归舟

48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立轴绢本 1947年作

 

49 天际归舟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题识:何处江行春好春,维舟况是草如茵。不須更乞高风便,留宿沙鸥意最亲。偶倣吾家僧繇画法为此,图成更拈二十八字于上。己丑十一月,蜀人张爰大千父。

 

50 山水 设色纸本

  款识:长安一片月,万户杵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仿新罗山人笔法,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大风堂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