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44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11)

2016-12-12 11:01:2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字季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1 泛棹图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2 金刚山访友图 书画合璧 镜心 辛未(1931年)作

  题识:朝鲜金刚山惟三仙岩最奇秀,与我国黄山石笋蛖绝相似。辛未十一月松泉社兄属画,大千弟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对联:拳石画临黄子久,胆瓶花插紫丁香。松泉老友命书,大千张爰。钤印:张季、大千

  金刚山,位于南北朝鲜交界处,群峰峭立,万瀑飞泻,为朝鲜名山。1927年秋冬之交,张大千应邀赴朝鲜,游览金刚山等名胜,结识艺妓池春红(大千称之为春娘),情投意合。其后近十年中,大千几乎每年都要赴朝与之相会。金刚山之旅从此成为大千与春红浪漫恋情之旅。画面上一峰斜出,自左下至右上,占据了视觉中心,有横绝一世之概。左侧另有一峰与之前后相映,远方更是峦峤隐隐,俱尖细如笋,笼罩在缭绕的云雾中。近景处杂木丛生,偃仰生姿,几簇嫣红的叶子暗示了时令,提点画面精神。右下白衣老者,负手而立,仰望峰巅,悠然自得,左侧一双髻童子,躬身背蓝布包袱,向老者走去,显得步履维艰。全画布置奇崛,钩染皴擦,笔墨秀润,脱化石涛、梅清而有自家面目,为大千早年佳构。

 3 秋雨新晴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题识:秋来惟对雨,今日喜新晴。水色迎轩碧,苔光入研清。卷帘看鹭起,歌枕听蝉鸣。洒墨平生事,非因国情。辛未八月,大千张爰。因下夺去字,越日再记。钤印:张季、大千、阿爰

  此作为大千仿古佳作,深得石涛笔意,并有所创新,是其探索中国画转折时期的典型代表。此幅作于1931年,乃大千再度游黄山之时,构图、设色与笔墨均十分新颖,或为当时的实验或对景写生之作。从章法上来说,此图非传统的全景式,山峦的构造以及堆叠的方式奇崛而巧妙,其尖耸的外形并非以线条勾勒出,而是以水分充足的横点点染出;皴法极少,仅略有少量的斧劈皴,主要以石青和赭石两种冷暖色调的对比来表现山体形状,以及区分前后的空间。笔墨松散率意,色彩搭配和谐。

 4 苍松秀峰 设色纸本

  题识:似此云泉树,生居画农天,奇影落人世,悔作画图传。合瞿山、石涛多家法,写奉谷仁兄方家正之。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5 露顶奇峰 设色纸本

  题识:露顶奇峰平到底,听天楼阁受泉风,白云自是无情物,随我枯心缥缈中。大千居士张爰,仿大涤子笔法为之。钤印:大千豪发、大风堂、苦瓜滋味

 6 黄山烟云图 设色纸本

  题识:桑田几回,乱蓬几番。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写黄山一角,似默庵仁兄方家博教,大千居士张爰,故都大风堂下。钤印:大千大利、张爰、蜀客、两到黄山绝顶人

7 仿萧尺木浅绛山水 设色纸本

  题识:萧云从比之查、梅壑清拙有馀,比之渐江僧瘦劲不足,亦黄山派正法乳也,与郑慕倩、孙林堪争道称雄耳。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居士、张季、大风堂、大千淳庵宝爱

  张大千山水画在二十年代,以仿学石涛为主,在大千传世的仿古画作中,绝少有仿萧云从之作。

  1927、1931、1935年张大千三上黄山游历,开始关注黄山画派以及安徽地区弘仁、梅清、查士标、萧云从、程邃、孙逸等画家。这些画家的风格迥然不同於当时被山水画界奉为圭臬的四王画风,各家都潜心体会黄山真景,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萧云从是其中重要一员,他独臥姑孰派,山水画笔墨方折枯瘦,景致装饰性强,风格坚实清淡,但在整体画风上却也带有安徽地区画家特有的幽寂、荒僻、静逸等特点。

  1930年前後,是张大千临黄山画派作品最集中的时期,山水画明显地受到安徽诸画家画风的影响。此幅张大千仿萧云从的画作,应该就是绘於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题识中对萧云从和查士标、弘仁、程邃、孙逸进行的比较也是非常宝贵的大千画语。

8 深山草堂 设色纸本

  题识∶万山中起读书楼,日日楼头云雾稠。每到月明林影动,不知几处瀑泉流。大千居士,写柴丈诗意。钤印∶季爰私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9 青云出岫图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题识:明人余绍祉句云:峰中得号其尤者,地未经人尚有之。此其一也。近予来山中,松谷庵老僧兴云为向导,披荆斩棘,发见殊多,皆属旭明对山写照,得稿近百幅。因写此远寄我。午昌道兄幸有以教我也。辛未九月,写于清凉寺。大千弟爰。钤印:张季、大千

  此作上款为著名画家郑午昌,系大千早年山水精品。大千此时的创作多有向石涛、张大风等明清大家借鉴之处,尔后逐渐由师古人转师造化,终成自家风范。郑午昌与大千同为其时名家,亦有极深师古功力,二人多有往来,于艺事亦多切嗟、探讨。

 10 黄山后海清凉台破石松

11 新安胜景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款识:溯新安江而上,将至街口。每多奇峰,境特幽遂。往往维舟纵览,迟数日程也。辛未九月,游黄山舟中作画并记。蜀人张爰。钤印:张爰(白)、大千(朱)、大风堂(白)

 12 新安江上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款识:十里危滩五里湾,撩人四面列烟鬟,行舟漫怪群奴懒,却得闲闲看好山。新江江牵舟人行极迟缓,盖不肯用力也。辛未秋九月,游黄山舟中得此草稿,为燕子道翁写即乞教正,大千弟张爰。新下安字误江字。钤印:大千居士(白)、阿爰(朱)、季爰(白)

13 观山图 设色纸本 辛未(1931年)作

14 黄山九龙潭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15 黄山始信峰 设色纸本 辛未(1931年)作

  款识:辛未九月,游黄山前后海,归写始信峰。张爰。钤印:季爰私印(白)、大千大利(白)

  这是张大千三十几岁时的作品,是他取法于学习石涛、梅清、弘仁等黄山派先贤技法,而又参以自己个性的作品。沉稳的线条,不失灵秀之气,有韵力有节奏感的用笔,在严谨中折射出奔放的动力。收敛和奔放,在他笔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山石勾皴的线条,遒劲隽秀,是张大千超人的书法功力的体现。在山水画法上,张大千的皴法最为多变,或披麻、或折带、或斧劈……他都能融洽一体,高雅而充满韵味。正是这种常人难以得到的气息,使大千在以后五十余年中,成为长啸于世界艺坛的大师级画家。

16 黄山天都峰 立轴

17 山水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18 黄山文殊院 立轴 辛未(1931年)作

  题识:黄山文殊院,乃大海中央一石也。天都、莲花左右其间,观铺海必至此始见其全。此予从莲花洞所得稿,与石涛、瞿山所画均异。(洞下失回望二字)辛未秋,蜀人张大千。钤印:大千居士、阿爰、大风堂

19 落日采薇归 立轴

  题识:落日采薇归,萧萧两布衣,迩来人迹少,春雨长顽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季、大千

 20 观瀑图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21 黄山小心坡

22 黄山小心坡 立轴三十年代初作

  款识:云里岧峣望若何,放心初上小心坡。盘空却爱蒲团石,坐看天都绝薜萝。压帽危峰势欲摧,凭栏一步一徘徊。纵教折骨山中死,此地他生也再来。大千居士画并题。钤印:大千、大风堂

  题识:黄山小心坡,从天门坎至文殊院道中最险处。近则疏广其径,以石阑之。可以倘佯而过,无事小心矣。少上为蒲团石,旧有松偃息其上,曰卧龙,己破壁飞去。级尽径穷,得小桥曰断兀桥。渡桥行两绝壁中,壁争高不相让。仰视苍天,从裂罅漏入,即所谓一线天也。爰记。钤印:蜀中张爰、两到黄山绝顶人、人间乞食、大千豪发

  中国各大名山中,张大千最钟情黄山,其山水画作得力于黄山者尤多。此幅约创作于三十年代初,画黄山绝险处小心坡一段景色,纯用花青、水墨两色,描写陡峭的山石、倚巨石而生的奇松,线条柔美,画面清雅。大千最服膺的清初石涛、弘仁、梅清,均以黄山擅名于世,他又曾先后于1927年、1931年、1936年三度登临黄山,所以能融会古人名迹和亲身经历于一炉。此画的用笔和布局参用清初三家法度,而出以新意,所以能将黄山山壁削立而瘦、多奇松怪石的情境,勾绘传神,彰显了画家对黄山的深刻感受。

23 黄山文殊院 设色纸本辛未(1931年)作

  款识:从大士岩回望文殊院得此,草摹用大涤子法,寄师子道长兄博教。辛未九月,借居后海之清凉寺,大千弟爰。钤印:张季、大千

  题跋:此大千先生一九三一年三十二岁之作,写黄山景用石涛之法,赠画家王狮子。简劲中寓,妙趣似生,新安派有含也。戈父萧平观识。

  文殊院位于黄山风景区天都、莲花两峰间。创建于1931年,院子为石墙楼房,供奉文殊菩萨,门额上篆有“文殊禅院”四字。文殊院风景绝佳,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附近又有迎客松、蓬莱二岛等胜迹。大千曾于1927年、1931年、1936年三游黄山,创作了大量作品,备受赞赏。日本画人推崇他为“现代黄山画派始祖”。第二次游黄山时,曾在文殊院书“云海奇观”刻于石,足见其对黄山的钟情。此帧《黄山文殊院》为同年所绘,天都峰、始信峰、光明顶、莲花峰等俱入笔下,烟云缥缈,变幻万千。上款人王师子(1884-1950),本名纬,字师梅,别署墨稼居士、墨翁,尤以王师子的艺名为海上所熟知。他金石书画俱佳,解放前几乎和齐白石齐名。1926年汤定之、谢公展、张善孖、符铁年、王师子、郑午昌、陆丹林、张大千、谢玉岑等九人以年龄长幼为序,成立“九社”。九人经常一起聚会,谈诗论画,抨击时局,好比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大千为好友所绘《黄山文殊院》与真实景致极为相似,又在自然的景观中写入了人的精神。高仕童子蜿蜒山路之上,平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24 观云图 1929年作

25 黄山莲花峰 设色纸本

  款识:黄山莲花峰,写似啸虎先生法教,大千张蝯。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题跋:玉井孤根局似船,横塘罗袜起秋烟。风涛天海千年泻,摇落春云一瓣莲。张爰。钤印:张爰私印(白文)、蜀客(朱文)、莲花峰顶三生梦(朱文)

 26 黄山莲花峰 设色纸本

27 黄山莲花峰 纸本

  题识:蓬池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信天地间,当有山头海。张爰。钤印:季爰之印(白)、大千(朱)、大风堂(白)

  题跋: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元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画下云旗翻。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杜子美《元都坛歌》。尹黙。钤印:沈(朱)、尹黙(白)

  黄山山势奇拔,多险峰绝顶,天然造化,妙化而不可言尽。大千当年曾上黄山汲取山川灵气,师天地造化,使其画风更俊秀瑰丽。《黄山莲花峰》正是张大千在黄山写生时所遇景色之一。图中,云烟迷茫里迎客松仿佛云中伸出那神仙一指,莲花峰壁万丈、耸立挺拨,孑然不群;但却有一条蜿蜒小路仿佛可以拾阶级而上,寓意着自然虽奇伟、瑰怪、人之所罕至,但人类却能凭借毅力征服自然,立于险峰之上,这是何等气魄与毅力。图左侧为沈尹默跋杜甫《元都坛歌寄元逸人》全诗。

28黄山百步云梯 水墨纸本 1932年作

29 黄山奇景 1931年作

30 黄山 立轴 1932年作

31 黄山文笔生花峰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款识:前人游黄山者,多误指石柱峰为文笔生花。石柱峰秃然特立,致谓笔尖之花,已脱颖飞去。今年九月,予再游兹山,从散花坞求得之,则此峰此松固无恙也。辛未十二月,丹林老长兄命画,遂涂以求正,弟爰。钤印:大千居士、阿爰

  1931年9月,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及慕凌飞等人,二上黄山,在山中居住一月有余,得写生画稿满箧、风景照片数百。归来后,张大千曾拣出12幅照片印成画册分赠亲友,应是收获颇丰的一次出行。此幅《黄山文笔生花峰》,为张大千应陆丹林之请而作。文笔生花,又名梦笔生花,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一,该峰上如笔头,下似笔膘,顶分五岔,称为笔架峰。

  画上“红树室藏”、“自在长老”为陆丹林两枚藏印。陆丹林(1897-1972),广东三水人,侨居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及教育工作,性喜书画,与张大千为知交,藏有百余幅其作品。张大千、张善孖、陆丹林等皆为“九社”画友。是时众人小聚频繁,谈诗论画,交往甚密。

32 渐江笔意 立轴 1932年作

33 拟渐江山水 1935年作

34 九峰三泖图 辛未(1931年)作

  题识:辛未春日,以弘仁法写九峰三泖图,奉玉岑兄,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季、大千、大砚斋、白菡萏香室

  画上款字兼有弘仁与倪瓒书风,字形略扁,笔画横向取势,结体敛中有放,宽绰有余,笔迹使转分明,体态秀逸,气息古朴。大千用印,在其36、37岁即1934年、1935年前,多为自己刻制;以后用印多为方介堪(方岩)、陈巨来所刻。此“张季”“大千”二印为其手刻,“大砚斋”是大千早年常用斋舍印,也为其手刻。“白菡萏香室”是谢玉岑书斋名,此印为其收藏印。

  《九峰三泖图》老墨绘制在老纸上,墨色暗沉,火气已褪。从布局看,平坡浅滩数段,将水面分割成若干块,节奏舒缓,其后节奏加紧,跌泉飞瀑,巨石突兀,山岛耸峙,渐远渐高。画中基本上采用中锋勾勒法,俊峭细劲,笔法浑厚洒落。墨线从近景的平缓舒和到远景的灵动流转,用笔越来越纵逸跳脱,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且松快简约。画石多方折形的组合,方圆相间,方多圆少,以方折型笔线勾、皴出体质感。清晰而具有装饰意味的骨线是造型的基础,山石皴法依山势写出,配以侧锋、干墨近乎小斧劈皴的笔法来显示崖壁的结构与质感。苔点稀少,多为竖直点,少有横点,疏落散点在石隙,再辅以淡墨层层分染出山石阴阳结构,似乎尽量避免将装饰意味的线条结构破坏。大千不太擅于点景屋宇,故画的较为简陋。整幅画少荒寂冷寞之意,多了些天真幽淡的清新气息。在弘仁的传世画迹中,有数幅是将元四家画风融为一幅的作品,在本幅画中也有这样的痕迹,如:近景土坡、右侧远景的层峦,用披麻皴,似黄公望;中景缓坡,倪瓒画中颇多;远景中部又有细密丛线牛毛皴法;而竖直苔点则从吴镇点苔法中化出。

 35 黄山莲蕊峰 设色纸本

  题识:海风吹雨复吹烟,时有幽香散半天,莫问莲花高几许,残荷落瓣化成船。黄山莲花峰,其旁曰莲蕊峰,峰巅之石如荷瓣,山志称采莲船。大千居士并题。钤印:爰(朱文)、张爰之印(白文)、内江(朱文)

36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37 仿梅清莲花峰图 设色纸本

  题识:莲花开处五云深,仙蒂还疑出海心。三十六峰齐吐艳,满空香气好相寻。莲花峰。瞿山梅清并题。钤印:瞿硎清、渊公、莲花峰顶三生梦

38 黄山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款识:壬申夏日,写黄山,大千张绲。钤印:张媛私印、大千

 39 山水 1932年作

40 黄山莲花峰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题识:直上三千级,微茫俯大荒。根尘原不染,云水自为乡。瓣落金船活,董莲玉井长。如来高丈六,踏遍未中央。黄山莲花峰。蜀人张大千写于大风堂,时壬申八月也。钤印:季爰之印、大千、大风堂

41 黄山图 立轴 1932年作

  款识:悲鸿道兄教正。壬申二月六日,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题识:此幅乃当年大千报我为其造象之作,时吾二人皆在北平。琴斋仁兄愿出所藏大千黄山白龙潭幅相与交换,用增重两家墨缘,欣然奉命,并记本事。廿七年初冬,悲鸿。(徐悲鸿)

  题跋:观书读诗未曾多,十年松竹让留守。每别云山如弟兄,舍得书画散朋友。悲鸿画师举此易彼俱入神妙。余诗志之。戊寅。简经纶。揖之仁兄借读,爱不去手,请割而归之,因顺其宝剑侠士之意。琴斋识之。(简琴斋)

  张大千、徐悲鸿、简经纶皆书画金石交。张徐订交于一九二九年三月。本幅题日大千于一九三二年初写赠悲鸿。又按悲鸿补跋称:时两人皆在故都,乃“大千报我为其造象之作”。是年大千诞辰,徐悲鸿为其写《大千卅四岁造象》,题诗日‘其昼若冰雪,其髯独森严。横笔行天下,奇哉张大千。”,并具郑曼青,谢玉岑题跋。大千以笔下爱写的黄山风光报聘悲鸿为其造象。

42 仿垢道人笔山水 立轴 1932年作

  款识:垢道人画,于枯涩中自有苍润之气。王蓬樵晚年亦喜用退笔渴墨,则风致略减。道、咸以来,亦间有为此派,但见燥急耳。壬申正月,写似辑五仁兄法家正,蜀人张大千。钤印:大千(朱文)、季爰之印(白文)

 43 仿八大山水 立轴

44 采芝图 设色纸本 壬申(1932年)作

  题识:壬申三月,写此恭介李老伯母方太夫人六十荣寿。愚侄张爰顿首再拜。钤印:张爰印、大千

  宁波小港李氏家族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上海的工商巨擘。其中最出色的是第三代孙辈中的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李薇庄(厚祁),曾任江苏省裕苏官钱局总办。他于1906年参加过“预备立宪公会”,从事立宪运动。1908年,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与兄长共同参加了辛亥革命。他的儿子李祖韩、李祖夔、李祖桐、李祖莱,女儿李秋君,都是上海艺术界、社交界的名流。张大千家与李家为通家之好,大千和李氏兄弟有很深的情谊,三十年代旅沪期间,常常住在李家,所赠李府阖家作品亦颇多。《采芝图》作于1932年,为李老夫人六十岁生日而作。采芝祝寿,较一般的应酬之作而言,颇费心力。

 45 云门双峰 水墨纸本 1932年作

  款识:遥天突兀耸双峰,云气冲门午未□。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剪吴淞。壬申春日,写黄山云门双峰。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名山大川中,大千始终将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此幅《云门双峰》作于1932年春,当是大千1931年与张善孖同游黄山的忆记。画面层次错落有致,内容丰富多样,浅淡墨色一气呵成。是时正是大千潜心师古时期,在构图上可看出前人的影子,而在笔法上则又有他自己的特色。山石以皴擦手法显出气势,树木以墨色点染呈现生气。山间云雾缭绕,仿佛误入仙境。一老者正从画面左下方走进视线,享受这闲适一刻。

46 黄山法台石拟石涛山水 横幅 1932年作

47 江上泛舟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932年作

  款识:垢道人画,于枯涩中自有苍润之气。王蓬樵晚年亦喜用退笔渴墨,则风致略减。道、咸以来,亦间有为此派,但见燥急耳。壬申正月,写似辑五仁兄法家正,蜀人张爰。钤印:大千居士

  引首:江上泛舟图。大千先生妙笔,稚柳题。 钤印:谢稚柳

48 山水 水墨纸本 壬申(1932年)作

  款识:壬申春日,戏写新安江上小景。旧纸甚发墨韵,颇似明季诸逸老意味也。仲三仁兄法正,蜀人张爰。钤印:大千居士(白)、阿爰(朱)

  这幅山水画是大千早期研习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风格,但亦有自己的突破,虽然跟其后期的色彩鲜明的画风不一,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转变之期的少数作品才显得弥足珍贵。

  枯枝,大片的留白,轻轻的勾勒,重重的倒影……所有的这些让冬天的萧瑟和冷清显露无疑。在这幅画中的传神之笔在于中景河水一角的枯木,它孤零而无助,但却似乎依然顽强的站立河边,悲中似乎又透露出几分喜。

 49 放鹤图 水墨纸本 1932年作

  款识:壬申,大涤子笔意,似如舫吾兄雅正,弟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千好梦

 50 连山江静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款识:(1)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巡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壬申之二月,大千居士。(2)不受田单用,无为宁戚歌,陇头畔已毕。戊寅(1938)十月,大千张爰又题。钤印:张爰(白文)、大千(朱文)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