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53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20)
张大千的没骨法山水,不用钩勒,纯然以色渲晕点染。张大千用此法所画山水,细润精丽,别有韵味。他称“吾家僧繇法”。用没骨法细细点染,峻岭雄壮,其体势明暗,使山体有明显的石质感,仿佛可以触摸到一样,从中也透露着坚强的力量感。敷色薄而明亮,悠悠淡远,别是一番天地。
1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题识:巫峡清秋。仿李将军笔。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浣溪纱》。啸沧老长兄两教。大千弟爰。钤印:张爰、张季、大千、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
张大千的没骨山水约出现于三十年代中期。此幅没骨重彩,大青大绿,复施勾金,瑰丽无比,为画家壮岁精绝之作。大千在这类作品上多有题跋,述及渊源家数,上溯宋代王晋卿,甚至远及杨升和张僧繇。惟上述杨、张两家,有的作品已湮没,有的尚无公认可信画迹传世。故大千所据者自画史记录外,尚参考后人所仿临者,如董其昌的《峒关蒲雪图》等,复加己意而成。本幅自题源自唐代李将军,意在凸现唐贤风规。本幅的构图丰富,笔法坚劲。画中设色之经营极见用心,敷色沉欎,充份运用矿物颜料色感厚实耀目的特质,令青绿、白粉、金碧相衬成色彩艳丽、气派堂皇而富装饰性的杰作。
2 巫峡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3 暮雨朝云 设色纸本 甲戌(1934年)作
款识:曾经几度过三峡,未画巫山十二峰。暮雨朝云无限意,可能神女梦先通。甲戌春戏写,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大千豪发、画又次之
题跋:满天风雨洞庭秋,晓(见)峰峦翠过浮。吴楚白云千万里,茫茫何处岳阳楼。心畬题句。钤印:溥儒、心畬、一朵红云
此幅画作描绘长江三峡巫山十二峰,是张大千1934年36岁时的一幅力作。巫山十二峰分别坐落于巫山县东部的长江两岸,江北六峰有:登龙、圣泉、朝云、望霞(神女)、松峦、集仙,江南六峰为净坛、起云、上升、飞凤、翠屏、聚鹤。十二诸峰绮丽多变,姿态万千,古往今来。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正道出人们对十二峰的倾慕之情。画中张大千用朱砂红,石青,石绿诸色铺陈巫山峰峦,加之墨绿,金色勾勒丛林,白粉晕染层云锁山之腰,以助山峰之高耸。来去无踪的巫山云雨大大增添了山林的神秘色彩。峡区山高谷深、蒸郁不散的湿气,沿山坡冉冉上升,有时形成浮云细雨,云雾之中,有时化作滚滚乌云,有时变成茫茫白雾。十二峰时隐时现,疑似仙境。真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5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6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款识:巫峡清秋。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浣溪沙》。蜀人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风堂、游戏神通、万里写入胸怀间
7 巫峡清秋 立轴 1934年作
款识:巫峡清秋。仿王晋卿笔。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浣溪沙》。大千居士画并题,时甲戌九月,借居昆明湖上。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大千、大千毫发、大风堂、画又次之
传统根基深厚的张大千,亦同传统士子一样喜欢以诗或画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他曾说过作画必须有所寄托,画方有意义。三十年代,大千分别寓居上海、北平,其时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寓京期间,虽然获致非常高的声誉,但军阀铁蹄下的故乡仍是他难以抹去的想念。他因此画了此幅《巫峡清秋》,自题一首《浣溪沙》以寄托思乡念亲的情怀,词意非常含蓄。
8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甲戌(1934年)作
题识:巫峡清秋。昔年曾过巫山峡,未画巫山十二峰。暮雨朝云无限意,可能神女梦先通。甲戌秋日,蜀人张爰写于故都。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大风堂、大千豪发
边跋:1.书画全在用笔,用笔之要在指不动,而笔法之妙全从腕中运出,尤在下笔及转折处分明不模糊,故贵以浑胜以简胜。笔古神承有笔有墨,而又有在笔墨之外者。神妙乎法,而不可以法论者也。邵章题。钤印:邵章、癸卯翰林、重存许水
2.宿雨初收,晓烟未泮。此八字真言为画家之秘密,藏若不证。此中三昧,虽力抚北苑荆关备极精能,亦徒袭其儿而已,安能优品乎?画之优品在气韵生动,此非胸襟高旷,脱去蹊径者,不能为也。陈云诰题。钤印:陈云诰印、癸卯翰林
3.苍松白石水泠泠,挥洒霜毫悟道径。诗卷一囊琴百衲,萧闲情韵付丹青。漫向卥山买白云,楼台不学李将军。晓寒天趣谁能写,点燃精神己冠群。摩诘家居的(辋)穿,眼中画本自天然。山房应与仙都近,看取烟岚入墨禅。高潜子题。钤印:潜、癸卯翰林
4.独向毫端窥秘趣,驱毫增我向山情。悬知洒墨如风雨,都作烟泉落叶声。方壶老树云西石,风月知谁是主人。不信渔人偏得路,画师吾自忆前身。集南田句,丁亥橘余之月,张海若题。钤印:张海若、甲辰翰林、述而不作
5.漫夸神妙与精能,万法傅心只一灯。谁是笔先兼书外,夏虫休共语玄冰。天然造化是吾师,兴到翻憎着墨迟。挂角羚羊无迹象,几人能解画中诗。昔贤谓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又清湘。语人专师造化可谓得玄珠矣。邢端题。钤印:贵阳邢端、甲辰翰林
6.画家六法首日气韵生动,气韵从笔墨表现,尤在经营位置得宜,运笔沉着而出以洒落,用墨淹润而出以浑融。布局繁简虚实,起伏穿插各得其当,一气相生天机勃露,妙处有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者,气韵生动端在是也。张书云题。钤印:张书云印、癸卯翰林
1934年,张大千首次到北京举办画展,引起轰动,本幅即作于其北行期间。此作是一幅金碧青绿山水,大千曾用同一画法创作了多幅《巫峡清秋》,从题跋来看,此作也暗含了一种去国怀乡之情。此作采用“没骨法”为之,不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色之浓淡显出层次与主次前后的关系。据传,这种画法源于六朝时候的张僧繇,可惜已画迹无存,后明朝浙派的蓝瑛也常用此法创作。画面山体清俊峭拔,山顶积雪尚未融化,底下已是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行于山脚河中的帆船则只见其帆不见其船,若隐若现;近处松树森然而立,一间房屋半隐于山林。此作在赋色上将青绿与金碧结合起来,强调色彩的浓淡变化,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
9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甲戌(1934年)作
题识:巫峡清秋。写奉秋斋道长博教。甲戌二月,大千弟张爰。钤印:张季、大千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其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大千笔下巫峡秋景,危岩峭壁,山势险峻,远山呈褐红色,船行江中,云雾缭绕。构图较丰富,层次感强,除云山飘渺的主景外,局部细节描写更见繁密精细,如下方山峡树丛高低排列参差,反衬出主峰的奇兀突出,气势雄浑,成全图的焦点所在。主峰山体清俊峭拔,山顶积雪尚未融,底下已是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在赋色上将青绿发挥得淋漓尽致,强调色彩的浓淡变化,体现出强烈的层次感。
10 江天暮雪 勾金设色纸本
题识:吾家僧繇笔,董玄宰尝仿之。此又仿玄宰者。蜀人张爰。 钤印:张大千、蜀客、三湘梦五湖心
此幅未落年款,从绘画风格上看,应为大千居士三十多岁时所作精品。这一时期,大千博采历代书画家之长,将文人画派的水墨用笔,融入典丽的设色,形成一种带有装饰性的文人山水,呈现出清新雅丽的画风。
《江天暮雪》全图不着笔墨,山石不用皴擦,纯以矿物颜料渲染,泥金点缀,金碧辉煌。再现了六朝至初唐金碧山水的辉煌成就,一洗自清初以来,以“四王”山水为核心的传统绘画技法,耳目一新。画史云:“墨易雅,用色易俗”。大千能恰到好处的运用青绿重彩,而达到雅而不俗的艺术效果。张大千之临摹往往比较随意,实多为自己的创作或是对笔意的戏仿。即为临摹,亦见功夫,诚如齐白石语:“大千临摹古画之功夫,真是腕中有鬼!所临之青藤、白阳、石涛、老莲、冬心、新罗各家,确能乱真”。
11 奇峰白云红树图 甲戌(1934年)作
题识:近岁以来,颇喜为吾家僧繇没骨法,应二三知所请,辄被誉为三百年来所未有,未免阿好。此幅略兼飞白法为之,不知诸友又以为何如也。甲戌秋,张爰。钤印:阿爰、大千居士、蜀中张爰、两到黄山绝顶人
题跋:君能世守僧繇法,不数南唐没骨花。画里更参飞白意,卫夫人见也咨嗟。乙亥(1935年)重九,见大千所画没骨山水,漫题一绝句。大方。钤印:大方(方尔谦)
《奇峰白云红树图》为竖构图,层次分明,布局疏密有致,笔墨浓淡相宜,意境清幽雅致。画法湿润厚重,色调鲜丽沉着,所运用的没骨青绿法以张僧繇为宗,山石用石青、石绿敷染,石脚以赭色相接,树干用墨色勾画之后,用赭色加以晕染。树叶一律用朱砂、白粉、草绿等色点攒,而且笔墨清晰,似紧而舒。山腰间的白云突破了传统的或“勾”或“空”的方法,而是用花青与白粉晕染而成,既有白雾弥漫之感又极富装饰意味。特别是画家对色彩的对比关系把握得尤为到位。
12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1934年作
13 仿张僧繇山水 纸本设色 1934年作
款识:仿吾家张僧繇法。甲戌夏,於避暑万寿山之听鸥馆,偶作此图,蜀人张大千。钤印:张爰(白文)、大千(朱文)
张大千说:“画有三美:曰亮、曰大、曰曲。”果然,他的画,因章法讲究而有的气势,成就了一个“大”字;因敷色清丽而有的气色,呈现了一个“亮”字;因景点巧构而有的气韵,妙造了一个“曲”字。大开大合、清新亮丽、幽深蕴涵的气息神韵,是张大千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独特个性。
张大千的没骨法山水,不用钩勒,纯然以色渲晕点染。张大千用此法所画山水,细润精丽,别有韵味。此幅采用的应为他所称的“吾家僧繇法”。峻岭雄壮,其体势明暗,用没骨法细细点染,使山体有明显的石质感,仿佛可以触摸到一样,从中也透露着坚强的力量感。敷色薄而明亮,悠悠淡远,别是一番天地。
14 高寻白帝问真原 镜框甲戌(1934年)作
题识:(1)高寻白帝问真原。拟吾家僧繇没骨法。甲戌八月,大千居士。(2)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莱。秋风吹出井莲开,何处长安尘壒。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眼前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调寄《西江月》。华山看云海作图漫赋。爰。钤印:大千居士、大风堂、张爰私印、西川张八、大千豪发
1934年的农历8月15,大千昆仲首次游览西岳华山,旬日内遍登华岳五峰,寻幽探奇,写生赋诗,兴致极高,此图题诗《西江月·华山云海》即作于这次华山之游。用没骨法画巫峡、华山也多在此一时段。这种没骨重彩山水以色彩取胜,富丽堂皇又不失士气,是大千先生颇为得意的山水画法。他曾在画作的题识中追溯没骨山水的渊源,“此吾家张僧繇法也,继其轨者,唐有扬升,宋有王希孟,元无传焉,明则董玄宰墨戏之馀,时复为之……有清三百年,遂成绝响”,而他自己则直接接续此一传统。
《高寻白帝问真原》,写杜甫诗意,构图疏阔精致,云山飘渺,杂树错落山间,突显出华山的雄奇。大千先生也特别善于敷色,朱砂、青绿、白粉、赭石诸色相衬,瑰丽明快,极富装饰性。
15 南国小景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款识:(1)秋老菊花天,花丛蝶尚妍。此邦宜捉扇,我辈欲装绵。满树红堪摘,四山青可怜。阴晴长不定,客况最颠连。此予去年十月客香港登太平山句也。甲戌十一月,写于沽上,爰。(2)南国小景双幅,似仲渔二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三千大千、大风堂、大千、张爰私印、蜀客
1933年大千有香港之游,与黄般若、黄君璧、何冠五、马武仲等把酒论艺,游玩写生。太平山、屯门、赤柱、青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千游兴甚浓,曾感叹:“太平山小景可入画者甚富。惜当代名家皆不屑为之耳”。此幅所题五律即《太平山雨景》,大千曾自述:“般若道兄招游太平山,为雨所阻至山半而归。次日拈此以退笔书之。”此幅《南国小景》作于次年1934年,大千时客沽上,为回忆旧游所作。上款“仲渔”应为程克,字仲渔。时任北平政治会议顾问,并于次年任天津市市长。
16 南岳邺候书院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款识:老柏当门欲蔽天,图书东壁月犹悬。可怜坐负金仙骨,宰相葱葱祗十年。南岳邺候书院,仿巨然笔为之。甲戌秋日,蜀人张爰。钤印:蜀郡张爰、人间乞食、大千豪发
17 邺侯书院 水墨纸本 1934年作
题识:树色当门绿敝天,图书东壁月高悬。可怜坐负金仙骨,宰相匆匆只十年。南岳邺矦书院,以梅花道人法为之。蜀人张爰。钤印:张爰
题跋:李邺矦书院在南岳半山,山后有懒残岩,相传煨芋处也。予去年在山仅二日未及至懒残岩,而徘徊院中甚久,念矦功业,为人古今无两,惜神仙空慕上寿未臻。贞元四年八月月蚀东壁,矦曰:东壁图书府大臣当有忧者,吾以宰相兼学士当之!明年果薨青山未改,星月依然,仰止前贤真有九原可作之想也。甲戌三月补图并题。大千居士。钤印:大千、蜀客、张季
邺侯书院坐落于南岳衡山烟霞峰腰,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邺侯,即唐代三朝元老李泌,入世出世,忽隐忽仕,是一个传奇色彩颇浓的人物。相传当年李泌隐居南岳烟霞峰下,建端居室(后人改建邺侯书院以纪念)于兜率寺侧,一住就是十二个年头。十二年中,李泌在南岳人民中留下的只有一则神话,那便是“懒残煨芋”。李泌发现兜率寺有一个被称作懒残邋遢和尚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一天深夜,李泌独自来到懒残和尚独居的牛棚拜访。懒残和尚百般侮辱李泌,李泌却恭敬如一。尔后,懒残和尚从牛粪火堆里扒出一个煨熟的泥芋,连泥带皮吃掉半个,叹一口气,将剩下的半个递给李泌说:“吃下这半个芋头,勿多言,下山领取十年宰相去吧!”李泌吃下半个芋头,下山去京城,果然做了十年宰相。
此幅《邺侯书院》乃大千1934年于衡山烟霞峰写生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来,显得天真自然,身如其境,不论构图,笔墨,画思情境皆是不可多见之作。邺侯书院坐落在烟霞峰腰。烟霞峰,断崖巉石,峭壁陡削,独有山腰却突出一片平旷的地方,俗称“天螺晒衣”。邺侯书院就坐落在“螺衣”上。烟霞峰顶很像螺髻,峰顶以下,圆圆鼓鼓,颇似螺身,而这个峰腰突出的平台,就像田螺伸出螺衣来晒晒太阳。画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处“天螺晒衣”的绝妙胜境。站在邺侯书院前,从此向后看去,画中央的烟霞峰后是一望无际的绵延山峦,松林如织,山风拂面,一条山路,蜿蜒萦回曲折,清晰入目,随着绵延山色潺潺而去。远山以淡墨苍润之枯笔皴擦而出,笔笔见地,使得画面充满着动感、使人感觉身临其境,气韵令人游目骋怀。
18 山水 册页设色纸本
19 人物山水二十八条屏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30岁以前的张大千,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
《人物山水二十八条屏》,由拟石涛山水二十四屏、仿渐江山水一屏、抚梅道人吴镇山水一屏、摹古写生作品二屏组成,是大千按照其所喜爱的古代名家画法精心绘制的,是迄今为止张大千作品中一套内所含画作数量最多的山水巨制。
《山水二十八屏》以设色居多,水墨次之;山水居多,人物次之。笔墨酣畅,意境深邃。每画必题,书体多样,有大千体、石涛体,还有隶书、篆书。张大千写大千体或石涛体不乏有之,但隶书,尤其篆书则罕见。《山水二十八屏》有临仿,如仿吴镇、石涛;有写生,如《罗浮云母峰》、《罗浮凤凰谷图》,多数为创作。《山水二十八屏》题画,可分题诗和画论两类。如题石涛诗:“山色苍苍树色秋,黄云欲碎背溪流。苦瓜客舍消闲笔,画法应愧老贯休。”自作诗: “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煞狂游勾漏令,更从何处觅丹砂。”画论有“此渐江上人仿一峰老人一路,与平日所写之不同也。”“识想所结一种轻脱境界,异人处人亦不觉,己亦不自觉也”。如第七屏,就是以石涛原画法而作;第十七屏是依据石涛《杜甫诗意册》第七开而画,题画诗一样是“野屋流寒水,山篱带白云。”并署“师从清湘老人笔法。”
张大千在《山水二十八屏》中每画必题,但均未写干支。根据书风、画风等其它特点判断应作于三十岁左右。其中有两幅写有“罗浮云母峰”、“罗浮凤凰谷图”,这就又为推断创作时间限提供了依据。罗浮山在广东东江北岸,主峰飞云峰,道教称其为“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张大千于1927年登临黄山后,又于1928年夏游历罗浮山。由此可知,张大千创作时应为三十岁左右,大致是1930年至1934年间。
20 醉杏图 杏语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款识:醉杏图。甲戌十一月,悔厂先生令画。蜀人张爰。钤印:大风堂、大千、西川张八、两到黄山绝顶人
款识:杏语图。悔厂先生属作。壬申(1932年)九月,溥儒。钤印:乾坤一腐儒、旧王孙、长毋相忘、衡门之下
两卷创作年份先後相距两年,分题“醉杏图”、“杏语图”,题材、尺寸,装裱格式相同,应属为悔庵所求而作。悔庵身份未详,画中所绘为结屋诵读,杏花为伴,可能悔庵即取“杏”为室名斋号,故请“南张北溥”写之。
21 严陵濑小景 设色纸本 丁丑(1937年)作
题识:曙色溟蒙雾渐开,轻舟初入峡中来。渔娘摇橹呼鲈美,知道前山近钓台。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十里危滩五里湾,撩人四面刘烟鬟。引舟莫怪长年懒,却得推蓬看好山。丁丑秋日,写严陵濑小景。蜀人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张大千、游艺中原
张大千曾经于1927、1931和1936年三游黄山。此幅正是他第三次游黄山时所作。据他自述,每次都由钱塘江转富春江再转新安江入安徽,然后舍舟步行上山,此严陵濑正在当年大千游黄山的路线中。相传为东汉高士严光垂钓处,严光字子陵,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辅佐刘秀即位后,毅然隐退,居于富春江,高洁之士栖身之处,又是特别的景致,所以,张大千经常以此题材作画。
22 十里危滩
23 蓬莱仙境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款识:求放心疑骑日月,得闲方已到蓬莱。朝元仗侣若可覩,手折芙蓉归去来。丁丑二月,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24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25 灵谷深松图 设色纸本
款识:(1)灵谷深松图。蜀人张爰。(2)此图石涛、石溪、胡元润、程青溪皆尝写之。青溪、石溪二幅为寒斋长物,石涛则为歙县程氏所藏,元润一幅乃先师李文洁公玉梅花庵中物。今考,皆不知落何许矣。灵谷写亦无复,深穼蔽日摩天从记怀想,即写后八功德水,亦以显考竖碑为壅塞之矣,陵谷之变,三百年来又岂一灵谷写耶,为之黯然。大千又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张大千、大风堂
这幅作品中,灵谷之地势于群山峻岭之中,倚天叠嶂,复穹岑以排空,诸峦布势,若堆螺髻于天边。前景松木参天、琳宫梵刹,灵动佛塔静静矗立;而远景群山之飞瀑,坠落山间倾流而下,似荡起瀑声洪亮,引人入胜,这就是所谓的“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痾、八不蠲饐,的‘八功德水’”之说。整个画面中又以腾云、迷雾承接,苍茫浑沦、灵动秀逸。
26 四友访春图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款识:(1)奇峰高溪压冷雪,荒柳疏松任剪裁,我是参禅文字外,毫端唤出石公来。此十年前旧作漫书补空。(2)丁丑冬日,仿大涤子,似少白大兄法教。弟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千、大风堂
《四友访春图》是大千仿石涛笔意之作,画面下部作林木交杂,茂密葱茏,山气氛氯,屋舍掩映其中,石桥卧波,连通两岸。石桥上四高士或坐或立,或四顾或对语,亲密惬意,恰似神仙中人。对岸近处是楮柳两株,再后远处密林森森。画面上部为绵绵远山,天光云影,高阔神怡。大千以石涛笔意描划山川物色,使繁茂丛林从逼真的实感中体现出一种洒脱的文人画意。
27 观荷图 设色纸本
题识:(1)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东坡阮即归,盖写初夏景色,予误作初秋,可笑人也。爰。(2)君默先生法教,大千弟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张大千
此《赏荷图》未署年款,从“清新俊逸”之画风,利落、灵秀之笔力、工整之字体和“爰”字之处款的对照比较,推断应属大千先生早期之作。画面用淡花青以率意的写意手法写荷叶,纵笔挥洒,层层晕染富有精神而更具立体感,荷叶疏影中一朵朵白嫩无瑕的荷花,含苞待放。荷杆的周围,别有用心地再添上几笔水草,更显画面的丰富与生动。整个自然环境幽深雅静,衬托出人物闲淡平静的内心世界和潇洒脱俗的性格。直抒大千先生内心归于自然的安宁与祥和。绘画完成后,大千先生又抄录苏轼的《阮郎归?初夏》,词与画完美统一,生机盎然,可谓风光无限,回味无穷,无笔处却见景处之象。
28 观瀑图 设色纸本
款识:人影瘦同石影符。仿大风、大涤两家笔法为之,蜀人张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三千大千
29 仿上元老人笔 1937年作
30 山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题识:不受田单用,无为宁戚歌,泷头畊已毕,放渔自婆娑。戊寅十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题跋:温泉初浴罢,满日望晴川。远岫易中澳,孤帆云外悬。月明秋在水,江黯峡吞天。静夜闻钟梵,尘襟百虑蠲。汤字误温。壬午秋九月望,三台锺山隐并题,时客沪渎。
31 竹溪渔隐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诗堂:(1)抗战既起,予违苏入蜀,与南海君璧相会于渝州。其乡人梁天眷与之同舍,因相识。时大千亦自简关还蜀,得相聚首。因为天眷作此图。回首已四十年前事。彼来广州,子玉吾弟持示,披图如对故人也。己未春初,在子玉斋中题稚柳。钤印:谢稚、稚柳、壮暮堂(2)北谢南张见两奇,露桃新柳侉春曦。徐郎真赏犹堪佩,五百年来拜我师。是岁二月上弦,梦帘香阁中题。钤印:梦帘香阁、吴灏
题识:去年夏与天眷道兄南京别后,匆匆北上,各以流离,不意相聚渝州。昔人云,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哉。每忆斯言,辄于邑,谩设数笔以记斯。遇天眷吾兄,幸勿以笔墨责之也。戊寅秋九月,大千弟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32 对语 1938年作
33 太华一角 立轴 1938年作
题识:百尺兼千尺,钦崎叹岳灵。人疑穿古井,身已驾云軿。斧凿仙游戏,援犹豫梦杳冥。我来思李白,高处摘飞星。戊寅新风,写太华一角,似蕴晖世兄方家正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太华峰头作重九、大风堂
34 黄山胜概 设色纸本
35 华山云海 1938年作
36 太华山一角 纸本 1938年作
款识:百尺兼千尺,嵚崎叹岳灵。人疑寄古井,身已驾云軿。斧凿仙游戏,猿猱梦杳冥。我来思李白,高处摘飞星。戊寅十月写太华山一角,蜀人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大千好梦(朱文)、张爰私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37 庐山观瀑 行书七言对联 设色纸本
画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袛缘身在此山中。大千居士爰。
书款:倚树偶然倾白堕,诛茆闲即说黄山。仲炽仁兄方家正之,蜀人张爰。钤印:张爰印、大千、张爰之印
本幅作品引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一诗入画。中国传统艺术是理想化的艺术,更是亦真亦幻的艺术,是不是庐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和艺术本身。画作中主峰傲立于苍穹,旁有一山间平台坐两高士,仰望着雄伟之山势。山涧蜿蜒曲折,顺流而下,远处则更加群峦迭嶂。全画的用笔还留有明显的学习石涛的痕迹,长线条爽利挺劲,以赭石,花青,石绿淡染山石,色调高古而清丽,颇得古意。这件大千的对联,正是结合了数十年的临习,融会贯通之后由内而发所映衬出的“心印”。字体无论体势结构、行间布白都自然天成,毫不做作,其笔画有一种内在的张力,这种力绝非表面的张扬外露、剑拔弩张。是一种绵里藏针、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扎实、沉稳。张大千富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笔势、笔力具有“银钩铁划”的特点。
38 太华极峰远眺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39 八桂群峰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40 观瀑图 设色纸本
款识: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足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也。大千张爰漫记。钤印:张季、大千
抗日战争的爆发完全打破画家安宁舒适的生活节奏,意料不到的软禁、南方家乡的变故、藏品的散失……张大千并没有停辍画笔。从此幅《观瀑布》看,画家笔底也丝毫没有生疏力弱的迹象。张大千20余岁起,山水即私淑石涛、梅清及弘仁等黄山派大家,并三上黄山,蘹集黄山写生、摄影数以百计,使得张大千完全把握了此山的气韵,即使只凭印象画作,黄山的清、奇、秀仍可让人望而知之。张大千论黄山诸家:“渐江得其骨,石涛得其情,瞿山得其变,近人昌言黄山画史,遂有黄山派,然皆不出此三家户庭也。”大千此时画风,已开始超越明清而上溯宋元,但笔意纵横苍茫,仍不脱石涛等黄山诸子与石溪遗韵。
41 山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42 黄山莲蕊峰 立轴 戊寅(1938年)作
题识:海风吹雨复吹烟,时有幽香散半天。莫问莲花高几许,残荷落瓣化成船。黄山莲花峰,游人多有攀登者。惟莲蕊峰从未经人足迹。峰巅有大石如莲瓣,俗呼采莲船。哲明仁兄方家正之。戊寅又七月,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蜀客、两到黄山绝顶人
大千先生曾语:“画家与黄山多具夙愿,其中最杰出的是渐江、石涛、梅瞿山。渐江得黄山之骨,石涛得黄山之神,瞿山得黄山之变。”大千分别于1927年5月、1931年9月、1935年9月、1936年3月四上黄山。此图以莲蕊峰为表现重点,他用斧劈法突显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坚挺的质感,山岩表面敷以较薄的石青、石绿,并用泥金勾勒山体轮廓,给人以清俊明快的美感。山岩上的奇松从近处推向远方,由大变小,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一高士站立于云雾之中,昂首远眺,气度非凡,似大千游历自画像。
43 黄山景色四段卷 手卷 1938年作
款识:△此新安江已入歙界,街口道中小景也。合万年少、程穆倩两家笔法为之。 △浣尽淄尘入紫云,万沉绿染衣裙。木莲花落灵根在,时有幽香习习闻。紫云庵木莲花,相传中土只此一株。 △遥天突兀耸双峰,云气冲门午不镕。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翦吴淞。黄山云门,一名剪刀峰,出歙之石门大桥即望见之。此桥今年春已毁于倭寇飞机,写此有举目河山之感。 △戊寅又七月,客苍梧天影楼,为主人慧吾道兄写黄山小景十二叶。两日以来皆倭寇之飞机肆虐时也。二十五日,大千弟张爰题记。松谷庵为黄山最深处,游黄山者有两路,从歙县入者,经紫云庵至前海;从太平入者,从松谷至后海。钤印:张爰(2次)、大风堂(2次)、大千大利(2次)、三千大千、摩耶室、两到黄山绝顶人、西川张儿、蜀客、大千、张大千
题跋:右故人张大千所写,黄山并题各四段,为其中年用意笔。大千早年服膺石涛,故此图各题尤多石涛体也。丙子冬日,壮暮翁谢稚柳观因题。钤印:谢稚柳、丙子八十七
这件黄山手卷,是画赠上款为“慧吾”的十二帧册中的四件,都是描绘黄山的佳景秀色,从画跋上看,此刻的大千取法之博已是秀出众侪清初的遗民,程遂和万寿祺都在他的锦囊之内。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作者对新安画派的内核是具有深湛的把握能力的,而不仅仅停留于貌似,其枯笔干墨、简洁丰富的山水技法,正是这二位画风的神韵再现。这件作品的特色在于作者选材的角度,四个景点分别是:新安江、紫云庵、云门(剪刀峰)、松谷庵;或取其位置之重,或目其植物之稀,抑念其损失之惨(日寇轰炸),或味其体念之深,皆各具特点,各有侧重,从中看出画家对画题的重视。黄山是大千一生不舍不离的题材,“两上黄山绝顶人”一印,道出了画家的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