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54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21)
1 黄山始信峰 立轴 1938年作
款识:虫盤小径一重重,猿鸟無声人绝丛。君到悬崖须撒手,不烦接引便登峰。黄山始信峰。戊寅夏,写於昆明湖上。蜀郡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大利
始信峰位于北海散花坞东,矗立于绝壑之上,系黄山著名险峰之一。大千此图是对黄山风景的忆写,也是对石涛艺术的一次阐扬。此图从整体风貌到细节特征,都可令到过黄山的人一望而知为始信峰。譬如图中从峰腰到峰顶,到处都是郁郁森森的松树,而始信峰正以遍植盘根错节的苍松而闻名。图中两峰之间架一石板,傍崖有棵劲松,伸出一枝供人手扶而过。这也是始信峰的独特景观,那树便是著名的“接引松”。至于图中主峰呈上粗下细的锥形,似与实景不符;其实攀登过险峰的人,当其仰视之际,都会产生巨峰压顶之感,画家在此表现的乃是记忆中的深刻体验。正是这种心理真实,使作品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境界。
全画从构图、用笔、设色到题诗,可圈可点。以云海铺底,从山腰画起,其突兀的结构,与传统山水画惯以山麓、溪涧铺底的布局判然而别,而与石涛的创新精神遥相承接。山峰以披麻皴为主,笔法既流利又劲健,将山体的凹凸断续、山势的逶迤险峻刻画得殊为逼真。山色以浅绛涂抹,有时于浅绛之上施以淡墨,复以浓墨表现草树,远峰又纯以水墨为之,如此富于变化而又挥洒自如,显示了画家在浅绛山水方面的造诣与功力。
2 黄山行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天空做风雨,发地鸣鼓吹。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我欲抱七弦,写此以卒岁。戊寅六月,写于欧湘馆中,大千张爰。钤印:大千、张爰印
3 黄山云树 设色纸本 戊寅(1938年)作
题识:黄山法派,清初共得三人,渐江写其骨相,石涛传其性情,瞿山擅其变幻,舍此三家外,无有与其奇者。戊寅秋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大千一生与黄山有不解之缘。受老师曾熙影响,他自二十余岁起,即私淑黄山派诸大家。1930年前后曾大量摹绘黄山派作品。而他更三上黄山,通过摹古与写生,张大千对黄山之神貌,可谓了然于胸,反复描绘。其中追忆记游的写实绘画不少,以黄山为范本的遗貌取神之作更比比皆是,此作正属后者。《黄山云树》作于1938年。画中云气升腾,远处峭壁时隐时现,一坐一立两高士,正遥望对面奇松飞瀑。纵观全画,兼有三家风神,已是自己面目。
4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5 黄山云海 镜框 纸本 1939年作
6 黄山胜境 设色纸本
7 青山绿水 镜心 设色绢本 1938年作
款识: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之迷,音书人事近来疑。畹华先生正。戊寅二月,蜀人张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大千唯印大幸
中国山水画彻底从人物画中独立成科,是从青绿开始的。青绿艺术的完善,最终完善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主体性,同时创造了山水画艺术的第一次高峰。从展子虔经李思训、李昭道到王希孟、赵伯驹,前后绵延500余年,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极盛时期。青绿山水和浅绛山水平分秋色,共享了中国古典绘画黄金时代的荣光。与此同时,文人画家逐渐主导了画家队伍,从而形成了文人群体特有的审美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水墨为尚”,青绿之美受到排挤而逐渐边缘化。青绿山水的复兴,明代有仇英,近代唯大千。
此幅青绿山水是1938年初张大千送与梅兰芳的。绘画与戏剧同属艺术,艺术家的心是相通的。张大千不但结交了许多书画界朋友,而且同梨园行大师亦过从甚密,如他与戏坛泰斗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都很有交情。
8 黄山剪刀峰 设色纸本
9 黄山剪刀峰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10 黄山文殊院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山为阶下客,我为云中君。此汪旧游丈题黄山文殊院句也。偶写此图,境与之合,因书其上。戊寅六月,欧湘馆中作。大千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题跋:天梯石栈暗通桥,引手真疑接碧宵。最爱莲华初解芯,转愁云海不生潮。双峰拱侍神宫迥,万壑森沉佛火摇。指点蓬莱仙岛路,长松揖客正相招。大千画境,自游黄山后而益进,余之诗亦然。此前岁入文殊院所作其雄浑之概。录之可与画境相证。沅叔傅增湘识。
黄山在险峻宏伟之中,别有一种秀丽雄奇的气质,是中国其他名山难以比拟的特色。因此黄山给予历代的诗人画家许多创作灵感,石涛、梅清、渐江等大家皆以画黄山享盛名,后世乃因而称为黄山画派。此幅是张大千早年之作。此时期大千的绘画风格仍以文人水墨画为旨归,并未进入职业画家的创作领域,然而画中的特色却以大青大绿的着色,延续了唐以来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风格。李思训的画风不存真迹,只见于着录。张大千对于青绿山水的着色方法的继承多是根据着录,加上个人的心得创意。画面上的构图奇崛耸岩,将黄山特有的地理风格作了生动真实的描绘。用笔精到,秀逸异常。尤其青绿色彩的运用,凸显出张大千对于色彩运用上的过人之处,天赋过人。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色彩基础成为了张大千晚年青绿泼墨山水重要基础。画幅上的题跋是四川老翰林,张大千家族的老世交傅增湘(1872—1950)的题跋,意谓大千自游黄山以后,意境雄浑,画艺大进。
11 黄山胜景 镜心 纸本 1938年作
款识:曾廙仁兄法家正之。戊寅新成,蜀人张大千。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题跋:天梯石栈暗通桥,引手真疑接碧霄。最爱莲华初解蕊,转愁云海不生潮。双峰拱侍神宫逈,万壑森沈佛火摇。指点蓬莱仙岛路,长松揖客正相招。复观张君大千游黄山之作,并题句以雄浑之概相证。非闇于故都。钤印:于照之印、非闇
12 黄山人字瀑 设色纸本
款识:(1)略师米家笔法写似。永稷仁兄法教。大千张爰。(2)莲蓉簇落碧云高,匹练寒光双玉涤。无爱春山愁粉黛,晓风飞雨障轻绡。黄山人字瀑在紫云庵后,崖上隐隐有石级,曰罗汉级。明以后人游山者皆从此入慈光寺。初春日写并题。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张大千(白文)、蜀客(白文)
13 黄山云海图
14 深山高士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千峰蹑尽树为家,头鬓蓬松薜罗遮。问道山深何所见,鸟衔果落种梅花。戊寅二月,似洁之仁兄方家正教,蜀郡张爰大风堂下,试吴天章墨。钤印:三千大千、张爰私印、大风堂、蜀客
大千一生游历过无数名山大川,独把黄山推为第一。此画以巨石为近景,采用石涛的技法,侧笔直皴或斧劈法突显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坚挺的质感,山岩上青苔点点,杂枝细草依势丛生,设色浑厚而华滋。近景左侧飞流叠瀑跌宕而下,水气氤氲,清新简丽,与巨岩巧为对比。岩顶处,高士依松临壁,凝神端坐;远处云雾萦绕,山层叠嶂,空灵开阔。身临画境,黄山之怪石、之奇松、之云海、尽集画中,咫尺间绘出万里之势,写就一片天地。画上题识乃石涛黄山咏诗,大千追其为师,曾多次引此句题画作。
15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16 仿大涤子法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17 高山青堰图 立轴 1938年作
款识:峨峨者,石中有此地。松老为龙寺古无壁。开辟何人?群峰耸翠,郁郁森森。疑藏玉笥。有客往还于马肆。志游兮!息兮!而时把臂,飞瀑断崖远烟群。归鸟斜阳皆所心醉,指顾之间,无非诗意也!畹华先生正。大风堂下作。戊寅二月,蜀人张爰。钤印:大千大利(白文)、张爰(朱文)
18 高寻白帝问真源 立轴 戊寅(1938年)作
题识:高寻白帝问真源。戊寅七月,以石溪笔写于香岛袖海堂中,蜀郡张爰。正修先生法家博笑。大千弟张爰。钤印:爰居士、三峰天外写重游、张爰、三千大千
19 石磴连云 立轴 乙亥(1935年)作
20 山水 立轴 1938年作
21 仿石涛山水 镜心 1937年作
22 临石涛山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题识:(1)我尝于古人中羞称笔墨,犹恐笔墨之难明。又于今人中不言至道,犹恐至道之难见。非古今之笔墨绝响于人也,因人绝响于古今也。是以至道之言不见,笔墨之用不明。亦尝怪古人之不识非一方之不识也,古人之不言非一家之不言也。以一家言广应天下,以一方之识遍寰宇,何以能之。古人自居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也。虽所见愈大,所行愈化,所识愈远,所言愈近,所以亟称不识,托形绝闻。我则不得不言之琐琐也。时甲申秋日,举为觉翁年道长先生博教。同学弟大涤子极。王梅庵亦字觉士,艺苑名流,清湘赠此,于其端故细论画旨。近落市廛,莲坡先生解囊金易之。出以示余,因见老辈相与之切而相资之深也。乙未十月十日,玉勾洞天显完子识。戊寅三月,临清湘陈人笔于昆明湖上。蜀人张爰。(2)力上贤弟从桂林来省予山中。屈指吴门之别,忽忽五年,弟益英俊,而予髪种种矣。顷予复将西出嘉峪,礼佛敦煌,弟亦将复赴戎行。勉以力学,暂留成都,报国有日,不在目前。行箧中捡得此画,因书数语为别。庚辰秋九月,兄爰,青城上清借居。钤印:张爰、三千大千、苦瓜滋味、人间乞食、梵文印
23 仿古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戊寅(1938年)作
题识:(1)极尽松石奇,移海真敻绝。闻有轩农人,至今恋岩穴。戊寅五月,大千居士。(2)草香樵径多晴蝶,桑老人家有夏蚕。信是绿阴时节好,闲从山北过山南。仿石溪笔。大千张爰。(3)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青卷一孤蓬。多情只有闲鸥鹭,留待诗人作钓翁。大千居士。(4)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我酒仙。仿唐子畏笔。蜀人张爰。钤印:三千大千、大千无恙、大风堂、蜀客、张大千、张爰、张爰私印、大千长寿、三湘梦五湖心、大千大利、有此山川
24 秋山钓归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流水含云密,渔人罢钓归。山中境何似,落叶鸟同飞。戊寅冬仲,雅丹同学兄教正。弟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两到黄山绝顶人、大风堂、戈壁月
25 青山独钓 1938年作
26 寒江独钓 设色纸本 戊寅(1938年)作
题识:寒夜灯昏酒盏空,关心偶见画图中。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道翁。戊寅元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27 昆明湖小景 立轴 1938年作
题识:彩翠千山拥十洲,湖风湖水足清游。莫教打桨文昌阁,别有年时一段愁。戊寅五月,写昆明湖小景。蜀郡张爰。钤印:张爰(朱)、大千大利(白)
28 悟禅图 立轴 丁丑(1937年)作
29 林泉听音图拟唐解元本 立轴
30 西山远瞩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戊寅初夏,僦居昆明湖上乐农轩,登眺之余辄复作画。此写后湖远瞩西山也。蜀人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画家的成功,一是出于天性,二是环境的影响,三是勤奋。大千翁三者兼备。其“用功之深,沉艺之勤”从此幅画作中可以管窥一二。他对于传统的临摹研究极深,尤其对石涛石溪格外钟意。他曾说:“效石涛为山水,写当前景物,两师嗟评,谓可以乱真。”画中的皴擦点染无不流露其高超的传统底藴与技巧。既有石涛画中的苍浑,厚重,内涵丰富,又含有其自身笔墨的清纯,干凈,用笔的轻松流利,潇洒等特点。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他还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细细咀嚼这张画,顿觉所画之松有黄山之松的精神骨相,水石坡岸亦非凭空捏造,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完全可以找寻到出处。
31 蜀道秋云图 镜心 戊寅(1938年)作
题识:蜀道秋云图。人情看到秋云厚,世路经过蜀道平。此胡仰曾先生易箦时自勉语也。其介弟梅庵三兄用其意命予为作此图,一以追念其兄,一以自儆也。戊寅七月,蜀郡张爰大千。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1938年所作的《蜀道秋云图》,为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胡梅庵为追念其兄,著名汉语言学家胡仰曾先生,请大千以“人情看到秋云厚,世路经过蜀道难”之意作画。此图以小青绿设色,令人目眩神摇,其山石皴法及造型,为大千融合古人,承袭“董巨李范”的精心佳构。整幅作品笔法豪迈,气势幽远,嶙峋的山峰陡峭而巍峨,萧疏的树木点缀少许红叶,一派“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景致。此幅为大千早期山水代表作品。
32 蜀道秋云图 镜心 戊寅(1938年)作
33 山水 设色纸本
款识:愁怀如扫,花是登山好。百仗游丝头上袅,似肯住晴晖了。阿谁携妓相嬉,要将人比花枝。安得此公再起,赢盘象样棋儿。东山一角,倚《清平乐》。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居士、爰、大风堂
34 秋江泛舟 立轴 1938年作
款识:峨峨者,石中有此地。松老为龙寺古无壁。开辟何人?群峰耸翠郁郁森森。疑藏玉笥。有客往还于马肆。志游兮!息兮!而时把臂,飞瀑断崖、远烟群吹、归鸟斜阳皆所心醉,指顾之间无非诗意也。戊寅二月,大风堂下作,蜀人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35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36 匡庐观瀑图 镜心 1938年作
款识:一入罗浮世梦醒,琴心三迭道初成。匡庐近说多飞瀑,喷玉应惭此地清。子丹先生法教,丁丑年发暮写此,越岁始成,大千居士张爰并记,戊寅正月二十八日。钤印:张爰私印(白)、蜀客(朱)、大风堂(白)、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白)
该作品画于1938年,正是张大千青绿山水画形成,尝试着没骨画法并结合时代文人画法与自然写生来突出自己风格的时期。此幅作品为其中年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少数作品之一,与其晚年的泼墨山水画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37 泛舟七里泷 镜心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舟缓,何用风牵上濑舩。戊寅,大千张爰写严陵濑。濑中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故又称七里泷。曾与仲兄几度来游,买鱼沽酒极尽登眺之乐,今则烽烟匝地,河山破碎,下笔有天地异色之惑。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38 仿董其昌山水册 册页(六开) 设色绢本
释文:乐志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布,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蔬树后。舟车可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至,则陈酒肴以娱之,佳时吉日则烹羊豚以奉之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风乎舞雩之下,咏归斋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彷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更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仲山阳此论得山居。
此山水册为张大千仿董其昌笔意所作,册共六开,观其书、画均与董氏颇为肖似而又于董氏笔墨中有所创新,体现了张大千仿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精神。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挺拔的古树,错落的屋亭,氤氲的雾气均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每幅皆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册页以青绿法为之,山峰奇石以没骨法画出。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色染出质量,又用披麻皴略略皴出肌理,其间又配以倪云林横笔卧苔之法,与李思训一派线条硬劲的青绿山水情趣各异,而是温润淡怡,以平淡天真之趣取胜。作树之法亦是变化多端,或用石涛三笔一组的画树之法,或用类似沈周一般带有公式化的横笔墨戏,或是细细勾勒,或是用色渲染。可见册页虽以“仿”字冠名,但每幅均独有新意,是张大千取诸家笔墨之长,再运用自身的学养见识加以变化而直抒胸臆,独树风标的于“古”中求“新”之作。
39 仿董其昌巢云图 设色纸本戊寅(1938年)作
款识:渡水云山寻绝壁,白云深处洞天开。其昌。(张大千临)
题识∶此董文敏仿高房山画巢云图也。图藏大风堂,有倪云林、丁鹤年、张青父题诗。三年前为粤友挟之而南去,春得文敏山水册子,中有此幅,恍然如对故人,因摹成小幅。竹斋二兄剧赏之,题以请正。时戊寅五月望日也,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张爰之印、大风堂
40 仿董文敏巢云图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41 江南春波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渐有蜻蜓立钓悬,山花红映水迷离。而今解道江南好,三月春波绿上眉。戊寅夏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大千
42 江南小景 立轴 1938年作
这幅画用的是倪瓒首创的一河两岸式构图。同样的构图,在倪瓒笔下表现出来是一派空灵萧疏,而在张大千这里就显得活泼生动得多了。
43 松涯石亭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一别故人生百忧,刘伶台畔热无休。松风洒面泉聒耳,夜住山中五月愁。戊寅五月,蜀人张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
44 波声起岸千尺寒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长相望、游情良夜,风清月白。绿蚁新醅鱼出网,黄泥旧阪霜芟叶。破寂寥、人影答行歌,相从客。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崖出,曾几时重到,江山难识。杖舄已惊栖鹘梦,啸歌欲动冯夷宅。有羽衣、归去揖临皋,逢畴昔。满江红。隐括坡翁赋语谱此。戊寅六月,写于欧湘馆中,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摩耶室、有此山川
《波声起岸千尺寒》取意于苏轼《后赤壁赋》,构图奇崛险峭,倒C型绝壁立于画右,崖顶倚松而立者是赤壁髯苏,也是大千自己,观者不禁与大千同有怀古啸歌之冲动。大千以“隐括”手法将苏轼名篇《后赤壁赋》改编成一阕《满江红》,浪漫瑰玮。“隐括”指将前人诗文进行改写、创作新词,是一种通过对名作改编获得与原创作者思想感情共鸣的特殊创作方式,苏轼本人即隐括方式的开创者。张大千欣赏苏轼的为人豁达,这也是他自己的处世原则,故喜以东坡诗词题于画上,并常常将自己的形象掺入画中。
45 拟各家山水 册页(八开)设色纸本 1938年作
款识:△天外三峰。大千居士。钤印:张爰(白)、大千(朱)△瞿山。钤印:张季(白)△戊寅七月,香海客次,写小册八帧,就秉彝九兄博教,弟张爰。钤印:张爰(白)、大风堂(白)△白水门。钤印:大千居士(朱)△黄山始信峰,以黄鹤山樵法写之。钤印:西川张八(朱)△云门。钤印:张大千(白)、蜀客(白)△清溪钓艇,仿松雪斋笔为之。钤印:大千豪发(朱)
张大千《拟各家山水》册页,八开画面,或高士行舟,或高山苍松,或凌峰观瀑,或是山间流云,或是崖下平湖,笔墨枯秀凝涩,苍润中浸透静雅之气。
“仿松雪斋笔为之”一开,画面明净华美,正是赵孟頫所传承的南宋院体画的风格。在用笔方面,不论山石枝干、松针夹叶、屋宇舟船、流泉波纹,细秀劲挺。“以黄鹤山樵法写之”一开,下笔细致绵密,设色苍润沈郁,尽摄王蒙神髓,为大千用功极深的作品。一开拟梅清笔意,画面以清秀见长,意境悠远。而山石、小草、松树和人物的用笔,又彰显张大千充满灵气又飞动的个性。这本册页,大千深植于传统,又能品真自然造化,尤其在探索画家画与文人画、北宗画与南宗画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46 蜀山行旅图 立轴 1939年作
款识:蜀山行旅图。己卯冬日,大千张爰。 钤印:己卯、大千大利
《蜀山行旅图》描绘了蜀山的雄伟高阔。画面取五代宋初山水典型的三远式构图。远处山峰渐隐,殿阁庙宇在雾气的弥漫中依次远去;中部峰峦叠嶂、杂树丛生、烟云缭绕;近处山溪潺潺,木桥架设其上,缓坡云树渐叠,水畔嘉木葱茏。右侧小径蜿蜒远引,可见行旅数人。一行人独自行走在山脚小路上,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随着小路的延伸,行人愈多。其中有行者抬竹椅,有随从肩挑行李,众人步履蹒跚。李白曾做《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此画可见一斑。整幅意境高妙,既有重重殿宇造成的华丽气象,又流露出一种高士隐居的悠闲逸致。在画法上,山石以淡墨和以少许石青、赭石、朱磦等,以长披麻皴、牛毛皴和解索皴层层擦染,再施以破点、攒点等笔法点苔,苔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或疏或密,十分沉着利落,呈现出一种青苔密集、岚气浑厚的景象。宫殿楼宇以细笔勾之,敷以淡淡的赭石,虽未过多刻画建筑之细节,但飞檐斗拱俱十分精彩,合乎尺度,比例恰当,线条沉稳精准。整幅画平淡趣高,笔墨温润,色调清新,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
这件《蜀山行旅图》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趋于成熟,已经脱离了二十年代他所热衷的八大与石涛的粗犷写意之风,颇得唐寅、沈周的细润华滋,而在章法的布置和笔墨、色彩的运用上又融汇了自家之法。大千摹古功力出神入化,能做到“变其法以适意”。
47 黄山始信峰 立轴 1939年作
题识:始信峰峦杂隽雄,暮云摇落碧葱茏。黄山自擅波澜妙,才气翻怜五岳穷。莜珊仁兄方家正之。己卯十一月,写于欧湘馆中。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两到黄山绝顶人
此作品描绘的是黄山始信峰景致,此前大千已经两上黄山,此图格调着意王蒙,山峦苍茫繁密,这是先生善于借鉴古人而开自家风格的探索。
48 黄山小景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昔与芒谷同居吴门,昕夕过从,谈玄论道,欢笑无间。尝索予写黄山小景,延未报命。卢沟祸起,予陷瓯中。芒谷南返昆明二年,予始间关还蜀。芒谷寓书数订滇游之约,人事牵牵,因循未果。秋闲赴海上,从越南来昆明,则芒谷归道山已二十日矣。每忆约言,车过腹痛,挥泪图此,供诸灵右,落月屋梁如闻叹息之音也。己卯十二月二十四日,弟张大千拜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风堂、听风阁
《黄山小景》作于1939年,是仿古阶段后期的作品。从绘画技法来看,此作中处处可见王蒙“牛毛”、“解索”皴法,用笔参差繁复,却又笔笔清疏劲健,用中锋勾勒出树石整体的轮廓,用率意轻松的侧锋皴擦树石内部的结构,中、侧锋用笔的连贯流畅,赋予了树石块面一种奇特的起伏的活力。而王蒙特有的“浑点”、“破竹点”、“破墨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或疏或密分布于山石树干之间。点的十分沉着利落,呈现出一种青苔密集、岚气浑厚的景象。山头转折处叠以数块不甚明晰的矾头,用水墨写出,以表现出土质山峦的浑厚质感。画面结构满实繁密,而云雾环绕又显空灵,崖上两位高士,道骨仙风,相谈论道,风姿飘逸。
49 邺侯读书台 立轴 水墨纸本 1939年作
题识:老柏纵横欲蔽天,图书东壁月犹悬。可怜坐负金仙骨,宰相匆匆只十年。南岳邺侯书院,或玉懒残煨芋处,以二石法写之。己卯春日,大千张爰。钤印:大千私鉨、张爰
邺侯书院,原名端居室,位于南岳镇延寿村南烟霞峰,是中国书院史中最古老的一所。邺侯,即唐代宰相、三朝元老李泌,他曾长期隐居于此,后人遂改建邺侯书院以纪念。李泌入世出世,忽隐忽仕,传奇色彩颇浓,曾在南岳人民中留下那“懒残煨芋”的神话传说。大千曾数次登临衡山,依傍懒残岩,以念邺侯和兜率寺懒残和尚一段因缘回忆,留下多幅表现邺侯书院题材的作品,包括1934年的《邺侯书院图》和1960年的《老柏纵横欲拂天图》,而此幅作于1939年的《邺侯读书台图》更是以其独特的画面构图、丰富的皴擦笔墨、辽阔的画面意境成为此类题材的精彩之作。
本幅乃张大千于衡山写生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来。画面上邺侯书院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书生立于画面左下角位置,作仰望之势,似乎他便是唐朝宰相李邺侯。书院后是绵延无尽的山峦,山路蜿蜒曲折。远山以淡墨苍润之枯笔皴擦而出,笔笔见地,勾勒挺劲秀润,皴擦自然流畅,画面充满动感。此时大千尚处于以习古为尚的阶段,画中依然可见吴镇、石涛画法的痕迹。吴镇画法偏重于温润一道,其山水沉郁而极富湿润的水气,笔墨苍润厚重,擅长用墨,带湿点苔,参以秃笔干墨皴擦,此画中的山石苔点画法得自吴镇。然而章法紧凑、笔墨凝炼,恣肆豪放的气质和郁茂酣畅的笔墨个性却是受石涛影响。此画虽为早年之作,然笔法纯熟潇洒,融汇吴镇与石涛之所长,灵气流动而不从于肤浅,足见张大千之洒脱快意人生。
50 观瀑图 立轴 1939年作
题识:石涛和尚写陶诗册子,为吾友唐兴孙所藏,近为人篡去,此册写人物极工。东人阿布所藏写苏诗册,则设最佳,与此并称二妙,今不可复见矣,时时往来于心,追想其意写此景。己卯二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父、大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