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55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22)

2016-12-24 16:50:4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血战古人、仿古乱真的超凡功力,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不朽传奇。张氏曾对友人论及临摹之意义:“学习绘画,临摹是必经的一个阶段。但临画如读书,如习碑帖,几曾有不读书而能文的,不习碑帖而善书者?所以临摹必须撷各家之长,参入自己的心得,最后要化古人为我有,才创造自我独立之风格!”这可视作大千习古至勤的夫子自道,更道出了其血战古人的真正目的所在。

1 霁翠群峰 立轴 1939年作

  款识:霁翠群峰滴,风湍众壑号。幽禽鸣不乱,老树曲仍高。投杖攀危石,寻春问浊醪。十年嗟已晚,卜宅首频搔。己卯秋,大千并赋小诗,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朱文)

 2 独往青山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楷杖挑云鹤步高,古林斜日踏平皋。炼岁五字吟肠断,一任西风乱鬓毛。略师石溪笔。己卯冬孟,大千居士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风堂、游艺中原

 3 拟石涛笔意 设色纸本

4 罗浮黄龙洞 镜心 纸本 1939年作

  题识:大壑藏舟计未酬,垣江南去浪悠悠。天华劫尽空惆怅,不见黄龙峒口游。罗浮黄龙峒为南汉天华宫故址。己卯春日,写于大风堂下,张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张大千是画家中的史学家,对于中国画史上丰富的资源,他博学深究,寻源追宗。临摹巨然时,取法乎上,运用其师董源的笔法,这就是大千所谓的“上昆仑寻河源”的方法。他一生贯彻这种精神,终臻于大成。由于师承、时代风气、可见古迹,以及时局等等因素的影响,大千的寻源路径也是曲折的。大体而言,在二十及三十年代,大千仿学的古画家以清和明为主,偶及宋元。在三十年代初期,渐及董其昌和巨然,是因为他在早年研习石涛、石溪和八大的过程中,了解董其昌和王蒙等的重要性,指引他走向董、巨的源头。到一九三八年才出现了董源和米芾,主要是该年在北京,初见董源《江堤晚景》,使他念念不忘。在生活上,从早年喜游的黄山、华山,转至抗战期间的青城、峨嵋,从峻峭奇险转到浑厚华滋,促成了他师法的转变。敦煌巨制的历炼,培养了他大匠的气度和耐力,走向五代、北宋磅礴的格局。于是王蒙和董源、巨然,成了他四十年代致力的主要对象。

5 五老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石栋飞虹,砉然匹练垂天际。跳珠委佩,迤逦沾衣翠。荡涤烟云,人在蕊宫里。空凝睇,明朝吟思,梦掬银潢水。崖岩山水,奇丽甲于东南,微恨无老木,苍藤掩映其间。此写西石梁瀑布图,然倚《点绛唇》题之,忆三年曾与君壁、非闇、稚柳同游,介堪为向道。时乐清张令来索予辈画,诸人皆无印章,因乞介堪急就,凿一石,文云:“东西南北之人”。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非闇故都不堪还,永嘉皆消息隔绝,惟君壁、稚柳同在蜀中,犹及时复见耳前。己卯三月,大千居士爰并记于青城山上清宫中。钤印:张季、大千

  青绿山水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水型,在古代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类作品以青绿颜色为主,用笔工整,细笔重彩,富有生气。在勾线内用石青石绿着色,色彩浓烈的叫大青绿山水,彩色浅淡些的叫小青绿山水,用金彩勾勒山石纹理的,富丽堂皇,这种叫金碧山水。金碧山水通常被人理解为工极妍丽、金碧辉煌的画,故自宋代以后,就很少有人问津。早年大千多临仿石涛的水墨山水,但随后游览山川,以及敦煌期间对于唐宋绘画临摹研究,对其从事青绿山水创作,影响深远。此图作于青城山上清宫中,忆其过去与于非厂、方介戡、黄君璧、谢稚柳四人同游经历而作。以淡墨勾出山石轮廓,部分用皴,复以石青石绿敷染,色墨结合得当。画面一山顶的五高士,姿势不一,或坐或立。山水与人物的组合,整体意境平和,艺术性勾画出旧时张大千与其它四人游历。

6 梦游天都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百归来气未输,又泛黄海梦天都。鼠肝虫臂人间世,收拾余生入画图。己卯秋日,写于大风堂下,蜀郡张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两到黄山绝顶人(白文)、大风堂(白文)

  此作款署己卯(1939),大千时年四十一岁。无论从笔墨风格还是携琴访友的内容,都属于传统的山水画类型。是年他与黄君璧、张目寒作川北剑、峨嵋之游,并在成都重庆举办画展,此轴当作创作于这一时期,为早年之精品。从突兀奇崛的布景、细致劲挺的松针和干笔皴擦的山石来看,不无石涛、石溪的影响,至于爽利挺秀的笔致和脱略不羁的气度,则透露出大千自己特有的笔性。画面上青峦叠翠,白云缭绕,长松傍崖,飞泉倒挂,清雅绝伦,境界缥缈,真正是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7 山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8 黄山天都峰 设色纸本

  款识:此天都峰鲫鱼背也,为黄山最险处。惜无方式以传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9 黄山卧龙松

10 黄帝炼丹台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黄山黄帝炼丹台在西海门,径最陡绝,游踪所不至。予与仲公虎痴两度攀跻其上,药炉丹灶遗迹宛然。此以老屋一椽点缀之,使观者知其胜概也。大千居士并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自嫌尚有人间意

 11 天都纪游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1)百劫归来气未输,又从黄海梦天都。鼠肝虫臂人间世,收拾余生入画图。己卯春日,写天都鲫鱼背,为黄山第一险绝处。昔须骑而行之,方始得度。近闻围以铁阑干矣。爰。(2)略师渐江、大涤两家法,写似侨海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张爰、三千大千

  是图写黄山天都峰,以清俊线条勾勒,略施赭色,山势险要,石壁间怪松挺屹,尤得渐江画意,而人物多以石涛简逸之笔为之。大千的黄山记游作品在传统黄山画派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12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13 黄山鸣弦泉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海上厌歌弦,山中悦鸣籁,天人同一于,动静各有爱,兹泉閟幽奇,触石得澎湃,恍疑巨灵掌,掷之吐垒块,又疑成连琴,窅然绝壁挂,泠泠珠玑溅,纷纷五音会,信是神仙居,俗物不可痹。安得数弓地,旁听卧茅盖。黄山鸣弦泉,大千居士写并题。钤印:蜀人张爰(白)、大千(朱)、大风堂(朱)、两到黄山绝顶人(朱)

14 黄山松云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15 黄山莲花峰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直上三千级,微茫俯大荒。污泥原不染,云水自为乡。瓣落老船活,根通玉进长。如来身丈六,行踏比中央。黄山莲花峰,略师山樵笔为之。已卯冬孟,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两到黄山绝顶人、大风堂

 16 黄山莲花峰 纸本 1938年作

17 颐和园图 手卷 己卯(1939年)作

  题识:上林路。还见画阁连云,雕栏凝暮。沉沉乔木婆娑。旧情待共,铜驼怨诉。暗凝伫。曾是凤冠白发,翠华游处。癈宫前事烟冥,娇花娆叶,都成离黍。无限低回陈迹,百年盘石,江流流不去,唯有汉时关山,残月凄度。水衡挥手,浪泻黄河雨。轻换了,楼船破浪,芳园耽步。□□苍生误。人间尽恋,魂嫣梦姹,百岁如周羽。空□□,春残飘零飞絮。褪黄树壁,断肠尘土。己卯三月,追忆瓮山旧游,制成小卷,漫倚《瑞龙吟》题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季、大千、蜀人、大千眼底

  引首:昆明梦忆。柳白衣谢稚柳题于成都。

18 巫峡清秋 金碧纸本 1942年作

19 巫峡清秋仿王缙卿笔

20 巫峡清秋

21 巫峡清秋 立轴 纸本 1938年作

  题识:巫峡清秋。曾经几度过三峡,未画巫山十二峰。暮雨朝云无限意,可能神女梦先通。继庐仁兄法家正之,戊寅八月,蜀人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大利、大风堂、游戏神通、万里写入胸怀间

  大千此作采用“没骨法”,不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色之浓淡显出层次与主次前后的关系。据传,这种画法源于六朝时候的张僧繇,后明朝浙派三大家的蓝瑛也常用此法创作。是画山体清俊峭拔,山顶积雪尚未融化,底下已是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行于山脚河中的帆船则只见其帆不见其船,若隐若现;近处松树森然而立,一间房屋半隐于山林。在赋色上将青绿发挥的淋漓尽致,强调色彩的浓淡变化,体现层次感。

22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巫峡清秋。井洛高秋稳夕辉,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生人事进来疑。浣溪纱。已卯五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白文)、大千(白文)

23 巫峡云帆 镜片 己卯(1939年)作

  题识:逝波也带相思味。总付与销魂眼底。千愁唤起秋云媚。绰约风鬟十二。过朝两眉消梦翠,顿减了襄王英气。人生头白西风里,况此千山万水。倚《杏花天》。己卯十月,写巫峡云帆于欧湘馆,张爰。印鉴:张爰、大千大利、大风堂、有此山水

 24 夜游赤壁 设色纸本

  款识:横槊发浩唱,酿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郁苍苍。何处舳舻千里,当日英雄一世,敛手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付平章。纵一苇,凌万顷,泝流光。盈虚消长,如彼逝水一何长。只有清风明月,耳目取之无尽,物我是相忘,洗盏与子酌,枕籍白东方。《水调歌头》。隐括前赤壁赋。赋此题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千居士

25 赤壁图

26 赤壁怀古 设色纸本

  款识: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宋人戴复古《满江红》。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之印信、爰、大千

 27 前赤壁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横槊发浩唱,酾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欎苍苍。何处舳舻千里,当日英雄一世,敛手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费平章。纵一苇,凌万顷,泝流光。盈虚消长,如彼逝水一何长。只有清风明月,耳目取之无尽,物我足相望。洗盏与子酌,枕藉白东方。《水调歌头》。隐括前赤壁赋。赋此并图,用虎仆豪试熊胆墨,时己卯十月朔二日也。蜀人张大千。钤印:张爰(白)、大千居士(朱)

 28 秋山载酒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我酒仙。己卯十一月,写似景春仁兄法家正之。张大千。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题跋:此图纪年为己卯,盖大千四十一岁之笔,在成都时所作也。己未(1979年)春,稚柳题。钤印:谢稚、稚柳

 29 青绿山水 1940年作

30 青山红树图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款识:己卯十月朔,恭介仲长四兄四十生日,弟张大千再拜。钤印:张爰、大千

  张大千的“青绿山水”,大多绘制于三十年代后期至整个四十年代的十余年间,且勾绘有限、作品稀少。

  本图取元人两段式山水构图,宁静平和的山水之间,一叶小舟泊于岸边,一老者与一童子静坐两端,神情专注,似在观赏对岸的景色。全图笔简意精,清寂出俗,给人以宁静、祥和、苍茫、空灵之感。远处山峰用湿笔淡墨勾画,加以石青、石绿擦染,更在山顶一侧以赭石、洋红略加点染,使画面在生动中平添了几分灿烂,表现出山野间苍茫湿润而又生机勃勃的气息。

  近景刻画尤为精彩,以石绿、赭石和淡墨一起勾画皴擦而成的石块,向背分明,陈置得当,清疏明润。旁边五株姿态各异的古树,发叶生枝各不相同,但劲健的风姿并无二致,很有人格化。在构图上五株树以二、三的关系排列,不仅取得结构方面的组合变化,也颇有士大夫处世所尚“君子群而不党”的意趣。树叶运用了介字、墨点、夹叶等数种画法,直接以浓墨写出,再染以花青,显得明厚滋润,层次分明。本图中画青草数丛,看似随意,实则笔笔精心,浓淡、高低、疏密变化无穷。人物的画法受石涛影响,仅以墨线勾勒头部轮廓,衣纹寥寥数笔,简洁劲畅,内含粗细转折。

 31 秋山载酒图 镜心 纸本 1939年作

  款识: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仔酒,寻我酒仙。己卯十月,写似云启仁兄方家正之,蜀郡张大千。钤印:爰之玺

  秋山秋水,扁舟载酒是张大千平生喜作的绘画题材,各个时期都有佳作出现。此图成于1939年,是其早年代表性的成熟之作,用笔洗练,墨气淋漓,构图别致,水阔山远,景清人静,几高士坐舟中或清谈高论或饮酒作赋,怡怡然有古风遗韵。

32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1939年作

  题识:逝波也带相思味。总付与消魂眼底。千愁唤起秋云媚,绰约吟鬟十二。过朝两眉添梦翠,顿减了襄王英气。人生头白西风里,况此千山万水。《杏花天》。又文先生两教。己卯(1939年)十一月,大千张爰。钤印:大千

33 峨嵋三顶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题识:此从峨嵋南郭以望三顶也。己卯六月,与君璧合写,以寄启明老兄方家。大千弟张爰。 钤印:张大千、大风堂

  1939年6月,张大千应好友黄君璧之约,携子张心智与黄同游峨嵋,盘桓逾月。这是大千先生初游峨嵋。这幅《峨嵋三顶》由二位大师合写,应当是图记这次峨嵋之行的写实之作。峨嵋三顶即金顶、千佛顶、万佛顶。就三顶的自然分布而言,处山中任何位置都无法一览三顶,而画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将三顶括于3尺画幅中,构图疏密相济,留白处飘动的云气,凸显出山势的雄壮。小桥、清流、策杖闲行的高士,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峨嵋秀色令人流连,此幅是同类题材中的佳构。

 34 峨嵋三顶

35 仿墨井道人山水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题识:半帘斜日罢登楼,梦醒重来是旧游。山雨尚含青竹瞑,水风先动碧荷秋。忘穷东岳疑千里,兴比南溪欠一舟。好事主人无在者,十年心赏为谁酬。己卯十月,仿墨井道人笔。大千张爰。钤印:张季、三千大千、蜀客、三千大千

36 落日渔樵 镜片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己卯冬孟,仿清湘老人笔法,写似庆毅仁兄方家正之,张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游艺中原(朱文)、大风堂(白文)

  大千早年之作以临石涛笔意居多,此幅笔墨滋润,人物神态各异,为大千先生早年拟石涛笔意精品。他拟石涛画的作品在神韵、表现手法和构图上,惟妙惟肖,与真迹毫无二致。一代名家谢稚柳先生评价张大千:“初以乱真石涛,闻名全国,进而以宋元为宗,多写名山大川,画风不变,人物自游敦煌而后,出入唐人骨气,近年作山水,演为泼墨泼彩,是令人惊艳的新创。”

37 幽居图 立轴 纸本 1939年作

  款识:(1)百劫归来谢世氛,自支残梦挂秋云。树连霄汉高台迴,衣染烟霞宝殿薰。万砥争流来足底,一身孤置绝人群。诸天不作声闻想,謦欬何教下界闻。去年秋从故都间关还蜀。卜居青城,登第一峰赋此。此写上清宫小景,并书其上,时己卯三月朔也。大千居士爰。(2)此用鸟瞰看法写,故低者转在其上。杜老诗“决眦枝入飞鸟”,大是中国山水画理。即请永祓先生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张大千、大风堂、三千大千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此作下方所绘树石屋舍,取石涛笔意。画幅上部则是大千自己所创,透视上取鸟瞰法写之,登高望远,云海群山,苍茫辽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杜甫《望岳》诗中一句。

38 溪山独钓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题识:誉董非董,誉米非米。雨过秋山,光生如洗。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己卯春月,写似孝慈先生方家博教。大千弟张爰,青城山中。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39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1)中岁渐知输道路,十年何处问升平;高僧识得真形未,破碎河山画不成。大千居士爰。(2)破石如龙气未降,摩挱鳞甲尚森张;高人游戏题诗句,又被山僧说短长。大千居士爰。(3)黄山奇峰怪树随在有之,不必尽能举其名也。大千居士爰。(4)竹杖穿云蜡屐轻,春风拉我趁新晴;上方钟磬松杉合,绝顶晨昏日月明。己卯春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四钤)、大千(四钤)

  《四季山水》四条屏为1939年张大千逃离北平,辗转回到四川后所作。此时是张大千从仿古走向写生的成熟期。前往敦煌之前,张大千一直活跃于四川成都、重庆之间,此时期张大千游历了黄山、华山、嵩山、泰山、罗浮、龙门等名山大川,并进行了大量写生,正谓胸中有山也!从“四屏” 可以看出,画面之构图、布局均已走出古人套路,更多地注入了师法自然的元素。山石皴法以披麻、折带干皴而成,见其功力已从元人入手而直追董巨,师法古人已炉火纯青。观“四屏” 空灵大气,四季分明,设色高古。

40 拟渐江笔意 立轴 1938年作

41 秋山隐居图 立轴 纸本 1938年作

42 仿渐江上人小景 立轴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题识:(1)仿渐江上人小景。己卯冬孟,欧湘馆中作,蜀郡张爰。(2)子久云林力未殚,渐师高洁胜髡残。层台便似严陵濑,只觉尘埃误钓竿。大千再题。钤印:蜀客、张大千、三千大千、张季

43 拟渐江僧笔意 镜心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此渐江师中年刻意之作,当为四十岁左右,故全用云林兼子久画法也。己卯冬孟拜临,大千爰。钤印:大千(朱文)、张爰之印(白文)、蜀客(朱文)、大风堂(朱文)

  此《拟渐江僧笔意》作于1939年,张大千时年四十岁。渐江即是“清初四僧”之一的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其一生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山水既尊传统,又主创新,形成了“笔如钢条,墨如烟海”的气概和“境界宽阔,笔墨凝重”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既有元人超隽的意境,又有宋人精密的特点。

  画面中山川秀逸,宏阔淡远,气势峻伟。幽静空旷的山谷中悬挂一飞瀑,笔逸淡淡突出冷、静、寂的绝妙意境。整幅画面线条流美清秀,笔墨精炼浑厚,书法亦轻灵少骨。可见张大千对弘仁山水已是了然如胸,在传统方面功力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品左侧的题识,道明此乃弘仁中年的画风,仍有倪瓒、黄子久笔法在其中。

44 杜甫诗意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己卯春日,写老杜句,大千。

  1927、1931、1935年张大千三上黄山游历,开始关注黄山画派以及安徽地区弘仁、梅清、查士标、萧云从、程邃、孙逸等黄山画家。逐渐由粗犷荒率走向细润华滋,用积墨、积色之法在熟纸生绢上作画,张氏山水画法渐具面貌,山水画界就有了“南张北溥”之说。这件《杜甫诗》作于1939年,景致装饰性强,风格坚实清淡。用笔圆浑,用墨又极滋润,能在淡墨中见精神,设色浅绛与青绿并用,是张大千抗战前山水画汲取古人养分,成就自家画风的典型风貌。

45 峨眉金顶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46 峨嵋话旧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47 峨眉金顶 镜心 己卯(1939年)作

  款识:二十八年,岁己卯六月十一日,日午佛光现。君璧道长登金顶,欢喜赞叹,合掌诵佛号。予以口腹之累,留卧云庵,无缘追陪。为写此图,以志愧怍。大千弟爰。钤印:张爰、蜀客

  “峨嵋天下秀”是大千称之为的四川山水“天下四绝”美景之一,其余“三绝”是:巫峡天下奇、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

  大千一生画过多幅四川“天下四绝”和峨嵋山的美景,但这一幅致赠老友黄君璧的峨嵋山佛光图,无论是笔触的轻灵生动,用色的瑰丽柔和,描景的精微细致,都是最能表现峨嵋山的“天下秀”特色的一件杰作。

  此图作于1939年,长一岁的粤籍黄君璧,特地邀请大千陪伴游览峨嵋。据黄君璧记述,他和大千登金顶的那一天,两人各拄手杖,从报国寺起,沿途各个寺庙逐一观赏,游览到金顶,一路谈笑风生,对景写生,得到很多好画稿,夜宿卧云庵。次日,君璧起了一个大早,天未亮就独自登金顶看日出,第一次见到峨嵋十景之一的“金顶祥光”,欢喜赞叹不止。君璧回抵卧云庵,谈起晨间得见佛光的情景,大千愧怍莫名,他过去虽曾见到过佛光奇景,但他深知佛光并不是每天都可见到,也不是每一位游客都可见到,此次登顶,君璧得见佛光,而他自己竟因口腹之累而与再结佛缘失之交臂,自是愧惜不已,对君璧嘱作佛光图之请,遂不敢言辞,作佛光图以报命。大千在题识中特别言及当日为六月十一日,强调君璧与佛光结缘日子的重要,在在都显示出画家的慎微与虔诚。

48 关洛忆游 镜心

49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六)

50 关洛忆游 镜心 1939年作

  款识:昔读杜陵诗,象纬逼天阙。今游龙门境,水木惬所悦。冈峦郁盘纡,川原互萦越。睚翠凝衣屦,潭光影毛发。缅怀砾鞅功,尚想武安烈。时危重关塞,乱世资英杰。蹑足樵径微,决眦鹰隼灭。临风发长叹,吊古聊一。佛龛谁所建,云在景明初。人主隆佛法,追凿跨空虚。顶礼相好足,发心龙象俱。用功数十万,涌现千百区。宏丽劲殊俗,胆慕纷填趋。兼金购盗斲,有如发冢伤。六道既不畏,焉得嗤氓愚。即事寓兴废,衰俗良自污。用心锥刀末,挟弹授明珠。吾亦逐攘往,愧汗愁有余。《龙门伊阙佛龛》二首。己卯七月,青城山中,与家人谈往岁关洛之游,因写此图。大千居士。钤印:张爰、张大千、游艺中原、迟秋簃

  1935年10月,大千先生重游华山,途中往洛阳览龙门石窟。本幅所题“往岁关洛之游”,即指此事。本幅写于“己卯七月”,时先生携眷借居青城山上清宫,约六月偕黄君璧游峨嵋,逾月方归。故本幅应写于游毕峨嵋、返居青城时。又在五月,他与张目寒等赴川北,至广元,瞻千佛崖,有“龙门思礼佛,丛斫一怆然”句。以该地龙门山修公路,致千佛崖毁像逾半,或因此“龙门山”触想彼“龙门石窟”,遂与家人倾谈中,抚今追昔,有感而发,再以龙门旧游作画。画中虽谓创作缘起于龙门之游,构图却非全然参照伊阙之地貌景观。该地因西、东二山隔伊河互峙而得名,但大千入手创作时,布局仅取伊河相隔,焦点却置于一山耸峙,着浓墨于其奇诡险峻之势;对岸另山则退居画面外,仅留河畔稍平坦一隅之地,置素衣高士仰瞻坐眺,籍其昂首之势引领观者视线仰望,自可领略彼岸山势之峻嶒陡峭。画家笔下极注重山体结构质感之描绘,岩块呈横倚斜靠之不规则状,层层积叠聚结,采直皴与斧劈参合运用,益显嶙峋凹突之状,设色以赭石、花青为主,复于山体岩块上铺以石青石绿,使画面的色调明艳耀目,别具奇趣。如此处理手法,可见于他三十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中,也成为这段时期的创作特色。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