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56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23)

2016-12-26 14:42:3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青城山是张大千艺术生命与世俗生命的双重灵魂所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人生角色。大千先后在此寄居4年之久。作为四川人,1938年秋首次造访青城山就离不开了,后举家住在上清宫文武殿。1941年去敦煌写生,返川后再次住进青城山。1948年又故地重游,是青城山给予了画家的灵感和诗情,在灵山秀水的激发下,灵感源源不断,张大千在此作画千余幅,作诗亦颇多。自此,张大千的山水画中再也无法离开青城山的绿,而青城山的这段创作经历,成为张大千“师自然”的一个顶点。

1 祖关山庄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祖关山庄图。季扬仁丈属写,己卯十一月,张爰。钤印:张季(白文)、三千大千(朱文)

2 山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楷杖挑云鹤步高,古林斜日踏平皋。炼岁五字吟肠断,一任西风乱鬓毛。己卯冬孟,大千居士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3 青城一角 手卷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签:张大千青城一角图,徐谦题。

  引首:苦瓜神韵。蔚朋先生嘱,叶恭绰。

  题识:青城第一峰望赵公山,屹然霄汉,云岚烟霭,终岁掩映,欲识真面不可得也。蔚朋仁兄法正,己卯十一月蜀郡张大千。

  尾跋:(1)蔚朋仁兄出视大千画卷率题,廿九年三月,谢无量。(2)蔚朋仁兄嘱题张大千画,口占廿八字。东官邓尔疋。(3)蔚朋仁兄嘱题,庚辰,桂坫。(4)余去年初识张君大千于香江,见其所为画无虑粗细笔,皆直逼清湘。而时人辄以其不点苔为诟病,不知「远山不点苔,近山多土灌,木茸草丛积,有苔亦不容点」。峨嵋多有此胜,前人固为之,非大千创格也。夫文人之笔无所不可画,人亦然是。所谓六琼在手非不能卢,不为卢也。为画卷后以归蔚朋仁兄先生清玩。庚辰上已,江孔殷时年七十六。(5)庚辰三月,蔚朋仁兄嘱题,隘园朱汝珍,时年七十有一。(6)蔚朋仁兄清玩,云史杨圻。臂痛甚草劣不堪。(7)蔚朋仁兄嘱题是图,犹忆上年初夏,由离堆入青城山访大千不遇,望对面高山在烟雾中,使人有天际真人之想。庚辰清和月,张一麐并记。(8)蔚朋兄嘱,徐谦题。(9)戊子仲秋,蔚朋仁兄雅教,许世英题于快雪堂。

4 溪山观瀑图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5 秋山幽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春风吹罗衣,发我西山兴。手策绿玉杖,首屐蹑盘蹬。山光曳青苍,松声引遥听。采薇拨云根,幽探入修径。踏歌如有期,岩阴尽有暝。长啸落清晖,栖鸟惊复定。贫病是良谋,饥渴保正命。饮鼠怡于情,巢禽适其情。忆昔粟人,今古称贤圣。己卯七月,春城山中偶忆清湘陈人画,爰。钤印:蜀郡张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大风堂(朱文)

  此幅《秋山幽居》作于1939年,此时张大千的山水画风受八大、石涛影响很大,大量摹仿他们的作品,同时也从黄山画派的画作中吸取营养,其用笔利落、灵秀,画风俊俏、爽利,作品风格雄健灵秀,严谨流畅,显示了画家对画面的控制和驾驭能力。

  该幅画作以游览的顺序开始,坡石丛树先做铺垫,继而峰峦迭宕,高潮迭起,幽谷奇峰,连绵不断,气势温婉,茅屋数椽,草木掩映,炊烟人家;时而密林丘壑,烟云氤氲,恍如仙境。最后画卷在远山丛林处结束,引人遐思,意犹未尽。画中所绘苍松草石,造型挺拔,笔健墨丰;山岩兀立,结体雄壮,皴擦点染有度。整幅作品造景中规中矩,用笔用墨讲究法度。

 6 山寺讽读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7 雷峰夕照图 手卷 己卯(1939年)作

  款识:零落西城越国砖,残经一卷价论千。画图认取黄妃塔,犹有斜阳照碧天。己卯与寒弟、虹娣同在青城消夏,偶检行箧得此卷,并写图以赠。虹娣有别庄在湖上金沙港,乱离不得遽归,得此聊当卧游,慰情于万里外可也。兄爰记。三年我不到杭州,重见青山水上浮。高并两峰云暖暖,阴沉一径竹修修。黄妃塔已成秋梦,忠烈祠空认旧游。(十年前曾借居半载)瓜皮艇子无多大,载酒还教一日留。五年前重游西湖之作,并书卷后。大千居士。钤印:张爰、大千、张季、大千眼底

  题跋:万里王孙叹转蓬,西湖空忆旧藩封。白公堤畔黄妃塔,开卷真如在梦中。佛力降魔事渺茫,陁罗经在塔基荒。可怜胡骑凭陵日,政有朝官礼法王。目寒尊兄属题,钱智修。钤印:经宇

  砖塔凝然如老衲,每过湖上叹清奇。于今影共斜阳散,经卷留看有所思。壬午(1942年)冬初为目寒题。尹默于重庆上清寺之陶园。钤印:尹默

  引首:西关砖塔藏经。戊辰三月。孝胥。钤印:郑

  《雷峰夕照图》及跋后附雷峰塔出土经卷。上款“寒弟”、“虹娣”即大千义弟张目寒、紫虹夫妇。1939年4月,应大千邀请,张目寒夫妇前往青城山。因紫虹思念杭州西湖故居,为日寇占据不得归,故从行箧检得旧藏西湖砖塔经卷复绘《雷峰夕照图》,合装成卷贻赠,以慰其怀乡之苦。卷尾所附经卷乃杭州城西雷峰塔砖内所藏的佛经。雷峰塔为吴越王钱俶因黄妃得子而建,该塔的有孔塔砖内藏十世纪木刻印的佛经经卷。雷峰塔也因被人挖塔取砖,搜攫经卷,而于1924年9月倒塌。据郑孝胥1928年所题引首,可知大千先生约在这段时间得之,保存十年后,再转赠张目寒夫妇。本卷画幅长仅逾尺,摄取西湖一角。湖面拱桥垂柳,琅玕掩映,瓜皮艇子泛于湖上,雷峰砖塔立于土丘,塔端见杂树丛生,已呈颓败破落,上敷赭色,见夕阳斜照之景。全卷细心经营,简练布局,疏约中见层次井然,用笔细密不沦繁琐,设色清朗苍润,得石涛笔墨之魂,复出于其细笔精工,得成此惬意精致的袖珍之作。

8 乡居诗画唱和卷 手卷 纸本 1939年作

  款识:香宋老人以乡居诗如干首,书寄丹林社长兄,因属予补为此图。予乌足以承其乏哉。昔曾子固记醒心亭,自以得附名欧公之次为幸。予又乌辞哉。即书博一笑。己卯夏,爰。钤印:张爰、张大千、人间乞食、上清借居、古宋长寿

  题签:赵尧老乡居诗。大千补图并题,时己卯十一月,过香港还蜀也。

  引首:岷峨秀气。尧生乡居诗,大千为补图。红树室主人合装成卷,蔚然双璧,嘱为书端。廿八年七月谢无量。钤印:无量寿

  题跋:△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遐庵叶恭绰。钤印:叶、遐盦 △丹林词兄属题。云史杨圻。钤印:江东杨圻 △丹林兄属题。徐谦。钤印:徐谦之印 △丹林盟兄出示赵尧老乡居诗卷,承题二绝。杨天骥。钤印:千里旅次 △丹林社兄属题。三十年一月十五日,亚子在九龙。钤印:亚子 △辛巳夏五,伯孝胡熊锷识。钤印:熊锷 △丹林老兄正,右任。钤印:右任 △甲申孟夏,为丹林先生题乡居图卷子,即请正之,尹默。钤印:匏石盦 △右赠丹林,如皋冒广生撰。衡阳符铸书。钤印:铁年 △甲申中秋前五日,江庸。钤印:江庸之印 △牛金丹林道兄以香宋所书乡居诗,乞大千补图合装长卷,牵赋奉正。甲申处暑,经沅。钤印:衡所作 △丹林道兄属题,倚此乞教。丁酉残腊,向迪琮,海上写庐写记。钤印:向迪琮中坚父、柳溪六十五岁后作 △丹林吾兄正,端。钤印:曾克端、涵负楼 △丹林先生属题,黄陶庵。钤印:长乐、人生识字忧患始 △丹林先生教正,梦苕钱萼孙。钤印:钱萼孙 △丹林先生出此卷索题,遂并及之。壬寅立夏,龙榆生。钤印:榆生长寿

  此《乡居诗画唱和卷》,书画合璧,香宋老人赵熙书录近作乡居诗若干首,寄词坛道友陆丹林,时张大千过港返蜀,应好友陆丹林所请补图。卷后跋语多以诗词创作鸣世。这幅书画合璧卷更像是一次文人基于纸本的诗文酬唱雅集,雅聚的过程必然少不了意境的记录者,东晋兰亭雅集有流传千古的兰亭序,这次怀乡诗意境的记载者就是大千先生。

  此画是大千先生摆脱日伪囹圄,赴故乡青城山,过港中转时,应友人陆丹林之邀作图留念。画中老人素袍布履,长髯疾行,清风道骨,正前往期盼已久的故乡。真切地表达出大千怀乡思亲之情愈炽的心境,倾吐自己对于家乡和亲人的刻骨思念。此幅钤有大千的鉴藏之印“东西南北只有相随无别离”,更说明作者对友朋关爱的珍惜与感激。大千虽是赶往故乡避难暂时过港,然其画风的清幽雅意荡逸、流动于纸面。整幅清俊典雅、明洁秀丽,透出一股爽朗之气。笔法挥洒自如,笔调清爽而秀润。深得古法神韵却不墨守成规。不仅笔墨超奇,章法和经营给人一种非凡的气魄。体现自己一贯“化古为今,化古为己”的艺术主张。

  全卷以赵熙乡居诗赠陆丹林为契机,赵熙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诗、文、词俱佳,文名籍甚,堪称一代“诗豪”,在近现代文坛影响甚大。人称“诗撼少陵律,笔摩昌黎垒”。酬答唱和者均为朋辈。引首为同里名士谢无量,拖尾纸上现代名家累累,长达数米。有叶恭绰、杨圻、徐谦、杨天骥、柳亚子、胡熊锷、于右任、沈尹默、冒广生(符铸书)、江庸、曹经沅、向迪琮、曾克端、黄陶庵、钱萼孙及龙榆生共十六家跋,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名家中有艺坛大师、有文坛仝道、有政治名人……各家都以丹林先生属题诗和作跋。有言称诗赠之谊,有记大千艺术生涯,有称世态感怀之叹。此卷珍贵之处在于将一幅小品演绎为一场艺文会事,一份友情记录,一种翰墨因缘。不愧是一次的纸上的文人“雅集”,足见组织者陆丹林先生的“名望”和“人脉”。

9 青城望坡崖 立轴 1940年作

  款识:张愈隐青城,文潞公买杜光庭读书台,白云溪居之。愈更铲除崄峨,以待东坡之归,山中人因呼其地为望坡崖,后又讹为王婆崖。庚辰六月,张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此作讲述了一段掌故:宋仁宗宝元初(1038),益州张愈屡试不第。上书言边事,荐授秘书省校书郎,不赴任,自隐于家。文彦博(滁公)治蜀,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为其住处,六召不应。张愈喜羿棋,乐游山水,闭户着书,未就而卒。著有《白云集》。但脍炙人口的就是那首《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区区二十个字,令他垂名千古。王婆崖为“望坡崖”之讹。在都江堰即青城山间的中兴镇,此地山谷环抱,溪流淙淙,树林茂密,人迹罕至。有“小九寨”之称,张大千直至晚年仍每每为之写照,寄托其去国怀乡之思。此图为其壮岁之作,弥足精到。

10 灌县一角 立轴 1940年作

  款识:此写灌县一角也。山川沃壤,襟带形胜,桂林、嘉州称天下佳山水,不能过此。庚辰七月,青城山中,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该幅画作创作于1940年,时年张大千仍居在青城山中,此时其山水画创作开始面向四川地域取材,画风也一改早年浓厚的石涛影子,更具现实生活气息。该画表现灌县一处山水之景,峰峦冈埠,坡陀沙渚,起伏变幻无穷。作品章法严谨,结构奇突。林木葱郁,疏密有致,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笔法似取古人,而又出自新意,深得自然山川的真趣。用笔精湛凝练,毓秀清润中含苍茫浑厚的韵味,变化无穷。整幅图画,大气磅礴,空灵澹宕,充分展示了张大千的绘画风格,为张大千写生山水画之杰作。

11 峨眉远眺 镜心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风雨连朝偶破颜,明窗初见整烟鬟;无端去作人间客,累汝双蛾怨未还。峨眉去青城四百里,每风日晴美,辄能望见之。六月二十五日,送客百步石时,冻雨初过,众山皆青,南望峨眉,屹然霄汉,郁堙不偶,唯我独尊,又不仅钟神秀于西方也。漫为此图,并拈小诗,屈指旧游正一年矣。庚辰七月朔,上清借居,士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却吹长笛过青城、可以横绝峨眉巅

  1938年日本占领北平后,张大千辗转来到成都。在当时,重庆是为中国的陪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的抗战中心。成都则是文化艺术中心,各地文化人士相继聚集于成都。张氏借居于友人家中,尤其是藏书家严谷声的宅寓《贲图》,并以此为基地,四出交会朋友,游览名胜。不久之后,再度携家迁移,来到灌县的青城山,在山顶上清宫中凭屋居住,为青城山的苍翠秀美风光和悠久的人文环境所著迷,在青城三年,四处写生,画出许多以青城景物为题材的精彩画作,还特别为此一时期刻了"上清借居"、"青城客"、"却吹长笛过青城"、"可以横绝峨眉巅"等印。

12 青城秋色 设色纸本

13 剑门图 立轴 1940年作

14 味江风帆图 1940年作

  款识:(1)味江水出青城长乐山下,太初蜀王征西番,野人以壶浆为献,王使投之江中,三军饮之皆醉,因名。江口石名大险小险,不利舟筏。此风帆片片,聊资装缀耳。(2)桑苎未成鸿渐隐,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庚辰七月,游普照与绝顶,借瞰味江得此草藁,以二石法写之。江心大石纵横,激湍之声数十里外即闻。大千居士记。 钤印:张爰私印(白)、蜀客(朱)、张爰(朱)、大千大利(白)

  《味江风帆图》作于1940年,是张大千先生以石涛,石溪二家笔法所作山水。画依味江所流作平远、深远构图,画面广袤,景致深远,心旷神怡,是一幅广为人知的张大千山水佳作。

15 资中醮坛山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资中醮坛山,相传天师尝居于此。庚辰冬月,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该作品画于1940年,正是张大千山水画的画法结合明代文人画法、自然写生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为其中年成熟时期的作品,此种风貌与其晚期的泼墨山水画法形成鲜明的对比。画中为资中蘸坛山,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境内,是四川境内旅游胜地。在当地传说是道家天师传教布道之处,张大千曾在此地写生,此即这一时期的作品。

16 天师池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天师池在高台山半林麓中,昔天师居石城崖上于此作池,以饮鸟兽,池上又有独房栗十七株,相传天师所手植,故山中人呼为天师栗也。庚辰秋日,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17 玉垒西山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款识:《华阳国志》:望帝之时,曾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以除水害,遂委以政事,已而禅位于开明之,西山隐焉。此写其处也。庚辰秋日,张大千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18 青城山色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题识: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青城嶔岑倚空碧,远压峨眉吞剑壁。锦屏云起易成霞,玉洞知明不知夕。钱起青城诗。予取其家数语写之。庚辰十一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9 青城山色 水墨纸本 1940年作

  题识:世缘空尽身无缚,来往修然似孤鹤,有耳不令覂是飞,挂向寒岩听泉落。竹懒句。写于青城山中,时庚辰八月也。爰。钤印:张季、蜀客

 20 青城山色 立轴 1940年作

21 青城仙观图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此从上皇观俯瞰青城上清宫也。写似溥泉先生法家正之。庚辰初冬,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22 青城丈人峰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23 青城消夏图 立轴纸本 1940年作

  款识:观心解脱叹无方,蹴踏层霄礼象王,撒手定知能接引,到头应共得清凉。相光欲贱三生石,渡海初求一苇航,莫倚阎浮思故土,人间弹指有沧桑。此去年六月避暑青城山中写,题奉岳军老长兄法教。庚辰秋,中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24 青城胜景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25 青城隐逸图 立轴 纸本 1940年作

26 青城望坡崖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文路公镇蜀,买青城杜光庭读书堂故址,以赠隐士张愈,号白云隐居。与可远蜀访之,苏子瞻因有归隐相依之约,愈遂剖险阻,期其归来,故云望坡,乃误为王婆崖也。庚辰八月,写青城望坡崖,用石溪笔法。蜀人张大千。钤印:张爰只印、大千

  青城山是张大千艺术生命与世俗生命的双重灵魂所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人生角色。大千先后在此寄居4年之久。作为四川人,1938年秋首次造访青城山就离不开了,后举家住在上清宫文武殿。1941年去敦煌写生,返川后再次住进青城山。1948年又故地重游,是青城山给予了画家的灵感和诗情,在灵山秀水的激发下,灵感源源不断,张大千在此作画千余幅,作诗亦颇多。自此,张大千的山水画中再也无法离开青城山的绿,而青城山的这段创作经历,成为张大千“师自然”的一个顶点。

  在张大千的山水画中,写实与写意手法结合,在《青城望坡崖》图中,大量留白更是突出了群山的层峦叠峰、气势雄壮,把水墨和青绿融合起来,更加彰显灵气和恬静。

27 层峦幽壑图 1940年作

  款识:扁舟溪上独悠然,板屋苍茫起暮烟。自有秋光供啸傲,买山不用杖头钱。庚辰八月,仿石涛上人笔,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

 28 平冈云屋 水墨纸本 1946年作

29 拟石溪山水 水墨纸本

  款识:刘吁每游山泽流连忘返,神理闲至姿臼甚华,在山谷之间,意气弥远,或遇之者谓为神人。拟石溪上人笔。啸虎先生法教。蜀人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30 茅亭论诗 1935年作

31 溪江独钓图 设色纸本

  款识:竹杖攀驼项,高岩一径斜。遥遥呼玉女,步步踏莲花。石劈神斧,云开下帝车。飞星随意摘,漫向世人夸。拟石溪道人,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大千豪发、张大千、蜀客

 32 仿石溪道人笔

33 看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1)庚辰八月,青城山中仿白秃和尚笔,寄奉敬予道翁博教,张大千爰。(2)麓台从玄宰上窥子久,石溪亦从玄宰上窥子久,面貌各不相袭,正如临济、云门各穿,不借走路。敬予道兄当代麓台,南海黄君璧则今之石溪,予偶尔学步,衣冠优孟,未敢作登坛想也。大千居士又记。钤印:张爰、青城客、张爰之印、大千

  此作为大千寓居青城山时所画,以高远取势,画面右侧,危崖陡然升起,略呈左倾态势,流云缭绕其间,中段小径曲折,通向画外,山势险峭处似无前路可行。一曳杖高士拾阶而上,驻足半山,探身眺望后山流泉。悬崖间两道高流飞坠,在山势转折处跌宕起伏,复又顺势而下,汇入山坳幽谷,荡起升腾的雾气。涧水潺潺穿过桥阁水榭,奔涌而出。右侧崖下杂树并陈,茂草丛生,三株虬木自画面右下角婆娑斜逸,与上方横陈夭矫的松枝,形成交互穿插的动势,益发显出断崖之危。青瓦山斋隐现林间,视线逐崖而上,越过榛芜遮蔽的山巅,则见堆叠连绵的峰峦,渲染出悠远飘渺的韵味。全作浅绛设色,山石、树干染赭石色,杂草、树叶、屋瓦等罩花青色。略带装饰性的钩云,既烘托出青城之幽,又营造出空间感,增添了高古之气。草木间的点点霜红,则喻示着秋天的到来。题识中言,此作以石溪笔墨出之。画中山势的排布、中景山顶朦茸的草木,皆是以石溪笔法为主,但又与石溪苍茫、荒率的秃笔渴墨皴擦不同,兼具深密与松秀,显示出他对元人的心得。石溪之外,前景中斜出的大树造型和枝叶,以及独立山腰观瀑的点景人物,大千中年以前用力最甚的石涛血脉则跃然纸端,攫各家精髓,又不掩己貌,彰显出大千吞古化今的高妙能力。

34 仿石涛山水 立轴 1940年作

35 资中景色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资中北岩尚步唐人造像,精妙不减利州龙门阁。庚辰冬日,往游拈笔记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36 仿石溪千岩万壑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拟石溪上人画法。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画为张大千仿石溪画法所作。石溪乃为明末清初四僧之一,擅画山水,主承元四家传统。张大千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其传统功底可谓深厚。此幅山水画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画家多用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笔墨沉静苍劲,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典雅的浅绛设色,开合有序。飞瀑直下,贯穿于整幅画面,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幽深之境,山水间两人物似在交谈,山水树桥等景物精心安排,更是创造出了一种引人思索的空间,让观者身历其境,体味其中的雅趣妙意,回味无穷,以致情景交融。该画作在体现石溪画法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张大千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

 37 山水 立轴 1940年作

38 峨眉三顶 立轴 庚辰(1940年)作

  题识:峨眉三顶。庚辰十月,写寄春渠道兄博教,大千弟张爰,时在渝洲。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此幅为其四十一岁之作,其时他是风华正茂,更兼笔墨已趋成熟,於石涛之法,亦登堂入室。此幅构图,全用清湘之法,而皴法苔点,则参用王蒙之法,此正其中年画作之面目。整幅面积不大,而境界广阔,是他过人之处。

39 黄海松云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黄海松云。恭介静仁先生七秩大寿,庚辰春日,蜀郡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两到黄山绝顶人

  此幅作品创作于1940年春,此年张大千42岁,正值张大千“师自然”的创作阶段。作品是为赠送友人静仁先生、为其祝贺七十大寿所写,画面描绘了山间草木繁茂的美好景色,山石高大巍峨,虬松在山间岩石中横出,生长茁壮,一位老者徒步于蜿蜒的山路之中。此年,兄张善孖病逝重庆,给张大千很大的精神打击,他拟赴敦煌,行至广元;此年与赵望云在成都相识。

40 鸣弦泉 立轴

41 华山险境 立轴 (138万元,2011年11月维塔维登)

  题识:百尺兼千尺,(嵚)崎叹岳灵。人疑穿古井,身已驾云軿。斧凿仙游戏,猿猱梦杳冥。长吟追李白,高处摘飞星。此华山千尺(幢)。水经注所谓天井游也。自青柯坪至落雁峰只此一路可通。井口有铁盖,铁盖一合则一丸泥封函谷矣。其上为百尺峡,亦陡绝而不以险畏者,崖不甚修也。过车箱谷二里许为犁沟,再上为猢狲愁。皆须攀鏁,百纡崄巇,令人战栗。大千居士写并记。钤印:大风堂、大千私玺

  本幅描绘的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险境,乃指青柯坪往主峰攀登的险道,其下为幽深的峡谷,上为西峰绝壁,攀登这千米危崖,须历经五大险关,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和苍龙岭,途中几乎无路不险。有诗云:“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此幅以饱满的构图表现出华山的险峻,画面层峦叠嶂,层次丰富淡远,皴法细致严谨,设色明净浑融,岩石瘦硬崚嶒,境界阔远灵逸。从中可见画家已将传统山水的笔墨与自然景色结合起来,其自运山水渐入佳境。本幅无年款,大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作过多幅同类题材、构图类似的作品,应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

42 华山莲花峰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43 黄山断凡桥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44 黄山松云

45 秋山观云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大壑藏舟计未酬,增江南去浪悠悠。天华劫尽空惆怅,不见黄龙峒口游。庚辰夏,似鸿勋先生博笑。大千居士并题。钤印:张爰、大千大利、蜀客、大风堂

46 黄山胜境 1940年作

47 黄山莲花峰 1940年作

48 黄山百步云梯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此黄山百步云梯也,由前澥至后海必经之路,三面皆空,状如鲫鱼背,行者势如飞度。庚辰八月,与友之道长兄閒话黄山之胜,因为写此请正,时同在青城上清宫中。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两到黄山绝顶人(白)、青城客(朱)

49 坐看松泉 立轴 设色纸本

  跋文:此张大千游敦煌之作,其徒刘顗出赠吾友耀卿。时随行谢稚柳亦有画,榕华见而爱之,耀卿并举以赠,一时艺林传为韵事。丁未立夏,意芗陈子奋识于桂香书屋。钤印:陈子奋印(白)

  疏疏落叶浅秋天,乘兴高层话晚烟。坐久形骸无物似,随风飘上对山巅。叶轩孙书于乌石山斋,乙卯春日。钤印:乌石山斋(朱,二次)、叶轩孙(朱)

50 黄海松云 立轴

  黄山以其三奇:奇云、奇松、奇石,吸引了历代画家为之写照。《黄海松云》以工笔重彩为之,刻画细腻。一株迎客松,蓬勃伸展,二高士伫立崖顶,山间回荡着云雾,偶见几株红叶,山石巍峨,峻峭险奇。画面以纵向取势,突显黄山的险峻,以高远法布局,层层叠叠。先以墨笔勾写出山石结构,稍加皴擦,再敷以赭石、汁绿,层层分染,最后罩以三绿、三青。这就是工笔重彩的大致作画步骤,而在山水画中专门称之为“大青绿”,甚至用金粉勾勒,作金碧山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及五代。大千对此画法做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类的亦有《仿张僧繇设色山水》、《巫峡清秋》。张僧繇的画作早已无法得见,真正对他启迪较大的还是敦煌壁画,他曾评论敦煌壁画时说:“元魏之作,山林之气胜,隋继其风,温以朴,宁静之致远,唐人丕焕其文,浓绿敦厚,清新俊逸,并擅奇妙,斯丹青之鸣凤,鸿裁之逸骥矣!”可见他十分推崇唐代的壁画,以唐代的壁画再推演出张僧繇“凹凸花”的晕染法。不难发现《黄海松云》与大千师法张僧繇的作品如出一辙,呈现出浓丽厚重的色调,同时又有几分雅致与清新。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