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58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25)

2016-12-28 11:07:2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1941年春,大千先生大千率家人、門生及五位喇嘛画師,再赴敦煌临习壁画,兰州是去往敦煌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大千绘画艺术再度变法的临界点。自成都出发,先抵甘肃兰州,待徐悲鸿学生孙宗慰前来会合。盘桓期间,与门人往游榆中名胜兴龙山,谒成吉思汗陵寝,夜宿太白泉。正值春意渐逝,夏日渐浓之时。

2 青城山中听瀑声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学石溪画,于极笔之见整肃,于极粗重中见秀俊者为佳。写此始未能用重笔耳。故拈此书其上。爰。钤印:张爰私印(白文)、蜀客(朱文)

  此幅《青城山中听瀑声》从绘画风格及落款看,基本属于四十年代的作品。在巨石大树旁,两位高士策杖遥听远处淙淙流水,潺潺瀑声。从构图到笔墨,隐约可以感受到元代黄鹤山樵及黄子久的笔意,浓厚的拟古意韵源自大千居士早年大量临摹古画,从元明山水中兼收并蓄,从游历名山大川中“搜尽奇峰打草稿”。

3 黛山雨后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高低螺髻照江潭,倒插千条碧玉簪。好是残阳新雨后,看他染黛与施蓝。辛巳春暮,写清人黄莘田句于皋兰客邸。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图作于甘肃兰州,正值春意渐逝,夏日渐浓之时。张大千携家人及众弟子于1941年3月抵达敦煌莫高窟,临习壁画,兰州是去往敦煌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大千绘画艺术再度变法的临界点。《黛山雨后》对于张大千书画艺术的鉴定和鉴赏来说,是无可比拟的标本。无论从画风还是款识来看,《黛山雨后》处处体现了张大千临古而不泥古的风格。款识的书体略长,体势左低右高,结体外露而内含,气韵密集处不可插针,疏朗时亦可走马,可见张大千已然将李瑞清和曾熙的书体风格杂糅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大千体。画风的变化与书风相类,松针的画法、人物的塑形和线条的勾勒、山石的皴法、苔点的斑驳,依稀中仿佛还可以看到石涛、张大风、石溪等前贤的些许影响,但这些影响绝对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复制,而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再创作,辛辣的笔锋和着花青、赭石、墨、水的融合与流动,或正或倚,或横走或翻转,暮春雨后山岚的清蒙似含露,苍茫而不荒寒的宁谧跃然于纸上。

4 兴龙山图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辛巳三月同元凤、君礼游兴龙山,谒成陵,夜宿太白泉。明日还兰州,写东山玉皇观,用二石法,似一涵仁兄法家博教。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处,距兰州市60公里。东峰在乾隆年间,以山“有如龙兴之状”,又因为“龙生云而云从龙”,称东山为兴龙山曰兴隆,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西峰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早在西周时已成为道人凿洞修行之地。

  唐宋时,兴隆山神殿甚多,香火旺盛,称“洞天福地”。清嘉庆时,山西曲沃道士悟元子刘一明在此修炼,募捐修葺各处建筑,授道于此。这里庙宇楼阁,或依山面壁,或深藏密林,画栋雕梁,飞檐红柱,甚为壮观。后大多被毁,仅存清代所建飞跨兴隆峡的云龙桥(卧桥)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达70多处,景点24处,成为佛、道胜地。

5 兴龙山色 镜心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榆中兴龙山,林木蓊郁,居然南中景色。予以春暮来游,高处犹雪,则与吾蜀峨嵋同也。辛巳三月,大千居士爰,写于皋兰客次。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941年春,大千先生率眷属再赴敦煌。自成都出发,先抵甘肃兰州,待徐悲鸿学生孙宗慰前来会合。盘桓期间,与门人往游榆中名胜兴龙山,谒成吉思汗陵寝,夜宿太白泉。此行作画多幅,以纪游迹。本幅即兴龙山纪游之一,乃游毕返兰州所写,兰州古名“皋兰”。兴龙山,又名兴隆山,风景秀丽,古迹极多,有“陇右第一名山”之誉。大千以其景与南中相近,故画中非险峻高峭之势,入眼处只见林木苍郁,连绵聚结,烟岚回荡盘旋于山峦蜿蜒间,遂采董巨法状之,细腻绵密,尽是一片江南清润秀色。

6 松岩仙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偶记袁中郎“磵底有人穿洞出,山间投石隔邨闻”二语,戏图之。辛巳六月,蜀郡张大千爰,写于汉安。 钤印:张爰(朱)、大千居士(朱)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的山水画风以宋、元、石涛为指归。本幅《松岩仙馆图》也同样延续了这样的风格。画面上茂松二株,枝叶如盖,树荫森森,高士负手缓行,抬头吟哦,远雾深涧断崖之外,群山环伺,屋瀑俨然,隐者居于其间。画题中袁宏道的诗句是此图诗意化、具象化的表现来源,画家创作时把“隔村闻”的村居形象已作了自己的理解而变成了“杳不闻”,境界更显幽谧了。

  远处的山水有着典型的张派石涛的格调,苍茫劲健中时出秀逸之气。作品的皴法,多用折带和牛毛皴相间的法则,辅之以渴笔干擦,借以写出山石巍峻险耸的姿态,显得刚劲而清润,赋色则以花青石青和赭石三色为主,是先生四十年代敷色的典型面目;人物衣饰简洁,提示此时季候为夏日,数笔间已将人物的情状绘写殆尽,形尽而神出。此作墨色颇显厚重,纵观四十年代大千作品,山水一科作如此重墨的,尚不多见。

7 仿元人山水 镜片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绕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予以元人水树法写之,辛巳春日,张爰。钤印:张爰之信印、大千居士、笑白云多事等闲为雨

8 仿石涛笔意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收拾渔竿上草愁,凤凰无迹不堪游。秦淮水落石头出,天印山高明月留。谁把笛声哀苑柳,且听笳曲动清秋。夜深风急芦花浅,幽梦全消六代羞。辛巳八月,写为松庵年兄博教,清湘大涤子写并识。钤印:清湘老人、眼中之人吾老矣

  此件张大千仿石涛笔意作品酷似石涛面目,笔墨技法变化多端,肥、瘦、方、圆、横、斜无所不有,而且配合着墨、水、赭色的全面运用,极尽用笔变化之能事,体现出张大千过人的绘画技巧和综合功力。而所绘内容,则是石涛常绘题材:远山、近人,留白而形成的江面,一直从远处延伸并与近景相连通。嶙峋的山石占据了画面右侧的大部分,蜿蜒生长的奇松顽强地生长在山顶,赭色和墨色将画面分成前后远近两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而掩映在近处山林中的楼阁,则带给人一丝丝温暖。张大千的仿古作品也往往备受推崇追捧,此画即为“大千笔、石涛意”的典型代表。

9 仿唐寅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1941年作

  题识: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唐子畏仿山樵笔,是为仅见。辛巳(1941年)开岁,试笔临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0 野水孤棹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题识: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辛巳初秋,写坡诗遣寂。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1 观瀑图 设色纸本

  款识:濯缨肃偈文人君,掷笔结梦誓思文,翠树六时飞白雨,吞天一壑染红云。恰逢道上喑然笑,偶说长生术在勤,戡乱真形面不恶,祗愁尘俗尚纺纺。青城常道观一首。蜀人张爰,写于敦煌。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却吹长笛过青城、可以横断峨眉巅

12 溪桥高士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山下低低架屋,溪边小小横桥。只有平生钓伴,得鱼沽酒相招。辛巳夏日,写于敦煌石室,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季(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13 敦煌三危山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孔安国传》:三危西裔之山,舜窜三苗于三危,禹贡三危既宅是也。随志:《敦煌县志》有三危山,今俗名升雨山,在城东南菫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云。辛巳六月,遣暑莫高窟,与三危日夕相对,遂写此。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14 峨嵋九老洞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题识:峨眉九老洞在九岭岗初殿上,黄帝访天皇真人至此,遇一老人洞外,问“有侣乎”,答以九人,故名。洞深窈莫测,旧有入者,然炬行三十里,闻鸡犬鼓乐音;蝙蝠如鸦,扑炬而灭,遂不得竟其行。辛巳人日,写于成都,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15 临流独坐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仿赵仲穆笔。辛巳秋,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白)、大千(朱)

  张大千画高士亦喜欢与劲松或古木为伴。他在绘制背景的时候,往往随着人物的改变而取用不同的笔法。除了拿手的石涛,还可以从他身边的无数古画中找到出处,岂止董源、赵孟俯、王蒙、还有唐人的壁画,无不使人物与背景看上去浑然成章。本幅《临流独坐图》作于1941年,以几株参天古树为主体,屹立于画面下方,前景中突出一块临江的盘石,高士独坐其上,远眺对岸。虽然他自题“仿赵仲穆笔”,然而在青绿设色的老干虬枝与葱郁树石之间,若隐若现的还是来自石涛的那些粗率的笔触、干涩的线条与墨深笔湿的横涂竖抹。高士的头型以卵形开脸,侧面勾勒,发线高过额头,其袍服笔调简逸,独以红色突出其于画中的中心位置。只有远景处的轻岚重峦,颇有些许董家意味。

16 秋水畅舟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秋水清百尺,晚山苍树层。扁舟何所在,买鹤与寻僧。李太仆句。辛巳上元,写于成都,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季(白文)、三千大千(朱文)、摩耶室(朱文)

17 松陵春色 镜片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18 闲钓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闲钓溪鱼鱼满串,旋沽邨酒盈尊。归来记得挂船处,秋水斜阳树一根。辛巳秋画,属郡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大千的笔墨清澈纯净,意境优雅:近处的水湄,浅生的芦苇,细小虬曲的柳枝,半掩半露的小舟,远方的三孔桥,都在静雅中含羞默默。清风徐来,吹动着萧瑟的林木,吹拂着水面的波纹。落日秋风野水湄,扁舟宜有五湖思,一股出尘之意萧然而生。此帧作于1941年,此一阶段张大千作品的主要特色是以自然为师,较为工致。构图上仿若信笔为之,但磊落之间层次分明,将丘壑置于心中。文人画家向来讲究逸笔草草,此帧逸笔为之,寂寥中窥得境界,始令人知画境植于心境,非胸襟彻廓者不能为之。

19 青城天下幽 立轴 纸本 1941年作

  款识:西风檞叶秋,小雨莓苔路,幽人唤不应,萧然四山暮。仿黄、王合作,辛巳秋日,蜀郡张爰。钤印:张季、大千

  题跋:此予居青城上清宫时所作,匆匆逐已三十二年矣,孰谓丹青不知老耶。六十二年八日,张爰翁。钤印:张大千长寿大吉又日利、癸丑

20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21 观瀑图 立轴

22 听泉图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23 松泉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宋人松泉图。辛巳春日,临似廷梁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沱水邨居。钤印:张季、大千居士

  《仿宋人松泉图》是张大千的重要山水作品,在张大千一生追抚宋元风格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画面底端如高古游丝的细笔的水波纹是典型的大千画水法,其艺术性也可窥见一斑。前景作乔松危崖,繁枝密叶,高士坐卧于坡岩上赏瀑,高士的造型属于大千所谓的“大风堂登录商标”典型。对山峰侧的垂瀑直本而下,在云树沉沉之间隐没于松梢,复转折为奔流曲泉冲出山脚,注入溪涧激起水纹涡漩。此画山石层叠而上,辅以直苔,点出山脊走向,然后以花青赭石两色层层渍染,造成土石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树晕浓厚,山色浑沦,不以险刻取奇,自然高迈,学北苑正当于大开合处着意,一堕巧趣便非真谛。《松泉图》代表了大千在四十年代对宋元山水画的基本认识,是大千在上追宋元的过程中,变化出的一种风格样貌。

24 峨眉龙门洞 立轴 1941年作

25 导江玉垒关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26 龙门奔流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27 高士策杖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此《高士策杖图》是张大千在辛巳(1941年)春日所作,是大千42岁壮年之作。此图分远中近景三段式构图,远处山峰林立,水村渺渺,中景江水茫茫,一舟独钓,近景高士策杖徐行,双松耸立,江亭俨然。在秀逸灵动中已显出浑厚沉稳的内涵,隐然有仙逸之气充溢其间,树木的勾皴点染,人物的形态描绘,手法丰富多变,整个画面高雅而充满韵味。

28 山水 四条屏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1)绿树低云屋,平罔送远风,清波明镜净,鸥骛与游溶。大千张爰。(2)晓飞云脚起天东,暮染霜林压冷江,何处莲花峰畔,路年时梦老旧游从。蜀人张大千爰,写于大风堂下。(3)茗碗月团新破,竹炉活火初燃,门外全无酒渍,山中唯为茶烟。大千居士张爰写。(4)溪寒草树四时秋,玉峡奔飞竹箭流,高耸吟看似孤鹤,前屯云里现金楼。辛巳四月,以六砚斋句题之,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4次)、大千(4次)

29 仿古山水四屏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1)老树空山。以元人法得之。大千居士爰,沱水邨居。(2)云磬风帆。师井西老人笔。辛巳春日,蜀郡张大千爰。(3)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此元人填词也,予以水树法写之。辛巳春日,张爰。(4)偶记袁中郎“磵底有人穿洞出,山间投石隔邨闻”之语,戏写之。辛巳春日,沱水邨居,爰。钤印:爰玺、大千、张爰私印、蜀客、张爰之印、张爰、大千大利

  这组山水条屏作于张大千仿古后期,即开始自出机杼之时,代表了其山水画仿古-创新时期的典型面貌。

  张大千的山水脱胎于前人先贤,从此条屏之中可知大千对于古法精髓领悟之深厚。这组条屏之上均有张大千自题仿某位古人先贤笔意作画,或以元人技法得之,或师井西老人笔意,又或参“公安三袁”之袁宏道诗意戏写。然而不管张大千仿何家何法,其笔下总是能够见到石涛的影子,石涛可以说贯穿于张大千的丹青生涯之中。在这组条屏中,无论是点苔勾勒还是写山写松均可隐见石涛之迹。细观图中之松,枝干松针、写形点苔均遵石涛之法。松针多是三笔一组,针尖因下笔轻,故细;收笔重则渐粗,最后略加渲染,染出松针之势。至于摹写山石形状,更是深得石涛之精髓,并跳出古人之成法,自成一派格局。条屏中山石轮廓均用中锋,以极淡极干的墨线勾出轮廓,运笔既酣畅流利,间或又用方折之笔,方圆结合,轻灵秀润中暗透一股“隶家”拙意。山石肌理、质感的表达更是不拘一格,或用皴笔皴擦点染,或杂用淡赭石、淡花青色轻染其质。甚至用层层堆叠,状似补丁的色块来摹写山石,效果奇特。皴法应用也超越了传统程序,披麻、解锁、折带、斧劈等诸种皴法交互使用,用笔看似随意,却使描写的景物变化万千,更加真实生动。又将花青、赭石在皴笔之外轻染山体,整幅设色淡雅素净,充满诗情画意。

  此作虽处处石涛痕迹,但大千之富有创新的笔墨语言亦无处不在。大千以细秀温润的笔法入画,用中锋勾勒出树石整饬的轮廓,用率意轻松的侧锋皴擦树石内部的结构,中、侧锋用笔的连贯流畅,赋予了树石块面一种奇特的起伏的活力。于是此作由于内部结构笔调的改变,取得了与石涛山水不一样的风格形态,透出一种空灵秀逸的韵味。此作书法亦有独到之处,看每处题款,除用浓墨外,亦兼施淡墨,枯润互映。写法是将洗净宿墨的画笔蘸浓墨于毫端,一笔连书数字后,蘸墨再书。此起彼伏的墨彩变化使得款书的整体气韵十分生动,与画面更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通读此山水四条屏,无论从画风还是款识来看,均处处体现了张大千临古而不泥古的风格。从松针的画法,人物的塑形,线条的勾勒,山石的皴法以及苔点的斑驳中,尚依稀可见石涛、张大风、石溪等前贤的些许影响。但这些影响绝对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复制,而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再创作,此作乃张大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摹古-创新的山水佳作。

30 仿石溪秋林双泉图 立轴 1942年作

  题识:木叶凝霜静,千山绿尚肥,晴晖灵秋晚,犹暖旧林扉。仿石溪笔,壬午冬日,大千居士爰莫高窟作。钤印:张爰、大千

  此作为张大千1942年所做,属于他的早期作品。从山岩布局来看,山和松为近景,采用石溪的技法,松树由大而小从近处推向远方,突显空间的距离感,显示他了解西洋定点消逝法的透视观念。为了突显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坚挺的质感,他用侧笔直皴或斧劈法。大千巧妙地运云气为呼吸,画流水来通气。在设色方面,除了花青和赭石的浅绛以外,又在适当的山岩上敷以较薄的石青、石绿,使得全画辉映着色调清俊明快的美感。

31 云山话旧 立轴 1942年作

  款识:方壶云山,不落二米一笔,自成风格。云林生虽极意推重房山,然犹是以因为创者。客窗无俚,戏墨骋怀,托意上清,未谋形似,若刻舟求之,剑去远矣。壬午春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图应为张大千在前往敦煌途中为接待和送行的各界朋友所作作品之一,纯以水墨为之,以戏墨形式,不求形似,但布墨灵秀,笔法苍疏沉稳,在水涨云漫之间透出离别的一丝愁绪。边纸有溥儒长题。

32 高岸远眺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题识:木叶凝霜静,千山绿尚肥,晴晖灵秋晚,犹暖旧林扉。仿石溪笔,壬午(1942年)冬日,大千居士爰,莫高窟作。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33 山水 1943年作

34 游山图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款识:何处闻吹两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凉风帝子一千里,拂水飘烟出洞庭。友人以藏储见贻,试笔作此,颇有宋代风味,壬午冬,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利

35 远眺广元坝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1942年三月初,大千率家人、門生及五位喇嘛画師,赴西宁,再折返敦煌。就在西宁的旅途当中,大千身在异地,不免产生思乡的情緒,于是画了这幅山水。根据大千的自題,此画是他回想兩年前在四川時,友人冯若飞邀請大千与謝椎柳二人,前往他的南山山居造訪。那天晚上远眺广元坝的“树色山光,江波帆影”,他用清初石谿的笔法,画出這片苍茫蒙茸的四川景色。

  大千在中年以前对石涛、八大最为傾倒,也用力最深。对明末四大画僧的另二僧:石谿和弘仁,其实也勤于吸收学习。大千仿学石谿的作品也不少,而且为了画出自己的面目,時常將石涛和石谿兩家的笔法混合使用,也就是他所謂的“仿二石法”,是大千初期自开门径的常用手法之一。此画全幅的石山皺法和直樹,特別是中景延展至远处的树木和苔點,以及茅屋村舍等,是以石谿笔法为主,而右下角从雾中斜出的大树、枝叶、苔點和造型,尤其是腾云驾雾的点景人物,却都是石涛的影子。

 36 拟石溪道人笔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37 仿石溪笔 立轴 1942年作

38 仿石溪上人笔 立轴 1943年作

39 双峰插云 镜心 壬午(1942年)作

  题识:遥天突兀耸双峰,云气冲门子不妈。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剪吴淞。云门一名剪刀峰,写似器之仁兄法家雅正,壬午之二月,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大千此幅山水笔势错憎,有清刚之气,远山遥隔于云雾,又见空灵,非仅仅摹拟于石涛矣。山岩皴染纵横,用笔文学豪放,小草则工细精妙,可谓大处粗放,细处精微。与向来诸家画黄山笔墨都不相同。云门峰位黄山西南部,形似剪刀,故又名剪刀峰。张大千敏捷地联想到了杜甫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故题诗中有“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剪吴淞”句。

40 仿石涛山水 镜心 纸本 1942年作

  款识:水阁依危石,丛篁覆瓦青。千峦初雨霁,飞瀑咽山屏。壬午冬日,仿石涛笔,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41 万佛峡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题识:安西榆林窟,北凉沮渠蒙逊所凿边。断崖夹峙,中亘急湍,有夔巫之状,故俗称万佛峡。壬午七月,大千居士爰。钤印:爰鉨、大千

  《万佛峡》,笔锋苍润,描绘的是与敦煌莫高窟有着密切关系的姊妹窟——安西榆林窟的景象,张大千在1941年与1942年两次去敦煌临摹学习壁画,而此幅作品当属他当时在敦煌时的作品,有写生的色彩,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历史证物,显得弥足珍贵。

42 琵琶行诗意图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43 林窈清湫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款识:穿连林窈下清湫,逝水秋来贯百流;行遍山丘爱幽树,高怀惟是有巢由。壬午秋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大千豪发、峨眉雪巫陕云洞庭月

 44 山水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45 秋山林屋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题识:壬午冬日,大千居士爰,莫高窟作。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此图原为叶浅予先生所藏,经谢稚柳先生题鉴,为张大千五十岁之前作品,构图繁复细密,山石、树木形态丰富,呈环抱之势,溪流出于中间,全画综合了多种绘画技法来印以真景。

 46 山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47 春桥观泛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48 拟子久笔意 设色纸本

49 天朗气清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款识:木叶凝霜净,千山绿尚肥。晴晖弄秋脆,犹暧旧林屝。仿石涛笔,莫高窟作。壬午冬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大千、大千豪发、大千居士

  题签:天朗气清。唐云。

  题跋:三月江南薦樱笋,鹒鶄鶒,回塘静。蛛丝萦空网落花。云母屏寒浸嫩影,帘外沉沉春露冷。绿罗欲覆花间井,泥金小扇障纱巾。画桥紫陌踏春尘,花开迟水水流急。江鸭对眠莎草湿,吴姬如花花不及。摘花笑映溪流碧。钱松嵒。

  石公飘然至,满座生氤氲。手中抱一卷,云是黄海云。云峰三十六,峰峰插紫玉。汉漫周未能,揽之归一掬。始信天地奇,千载迟吾师。笔落开生面,力兴五丁斎。凌面浮立呼,欲往悉崎岖。不能凌絶顶,踌躇披此图。一九八六年黄君璧题。

50 仿石溪千山翠岚 立轴 1944年作

  题识:(1)千山渴雨秋如赭,丛木含风暮色苍,剪取银河天一尺,石溪流绕复清湘。大千居士爰。(2)石湖仁兄方家正之,甲申,大千张爰沙河邨居。钤印:大千居士、张大千、蜀客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