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62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29)

2017-01-02 16:36:3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学古的艺术历程上奠定了深厚的笔墨功夫。除了在前贤的遣迹上不懈追求外,大千先生亦十分注重对纸张、颜料的应用,此作正是其搜获乾隆佳纸后,取法元人的经心之作。元一代绘画,就其主题意涵、形式表征和审美取向,与前朝两宋的绘画有着明显的分野。文人画的成熟以至灿然大盛是元代九十年间美术史上革命性的转变,它不但构成了元代绘画的主体精神,而且由此引导了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

1  青城胜概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老树纵横欲拂天,图里东壁月犹点。可怜坐员金仙骨,宰相匆匆只十年。丙戌嘉平,昆明湖上,偶与友人话青城之胜概,漫写此。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大千、蜀客、万里写入胸怀间、张爰之印、大千
    《青城胜概图》作于1946年12月,带有明显的董巨派痕迹,盖因此阶段大千在北平陆续收藏并临仿了一批董巨派的重要作品。约从1945年起,大千山水明显地进入董巨派时期。
    此作取典型的全景式构图,主峰居中,群山叠嶂,佳木葱茏,山石的脉络阴阳分明;中部为山间谷地,云气缭绕,数间茅屋在密林山谷之中;画面下段坡岸曲折,树木偃仰多姿。整体以明净优雅的山林景色,不同层次的青绿色调和丰富的色阶描绘出一个诗情画意的幽居景致,呈现出精丽而富有士气的装饰趣味。在画法上,山体先以石绿敷染,再用淡墨长披麻皴画出土多石少的浑厚质感。山头转折处重叠了块块卵石(即矾头),不加皴笔,只以色烘染,使皴笔密中透气,有以虚映实的效果。最后以破笔焦墨点苔,增加了山势的空灵。整幅设色典雅,笔法细腻,意境淡远,为大千厚积薄发之作。

 

2    云树高踪  立轴 纸本设色 1946年作
    款识:岩下自溶溶,山头绿几丛,平生孤往意,云树识高踪。戏效北宗画法,丙戍夏,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

 

3       溪山云霭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木叶含风静,千山尚绿肥。微晖弄晴晚,犹暖旧林扉。丙戌夏日,略师北宗画法于沱水村居。爰。 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
    大千对山水的取法,并不专走南宗路线,也能同时画北宗风格的作品。此幅1946年在成都近郊的沱水村居所作的北宗山水画,在章法上,犹与马夏派相近,偏于左角半边,符合所谓的“夏半边”和“马一角”的一般观点。但是上半幅则有所不同,虽然技巧方面用的是大斧劈,然而堂堂大山中峰矗立于画面中轴线上,则又接近于北宋山水画的构图。大千显然企图在笔法以外,突破南宋人的章法。大千在另一幅《仿北宗山水》上题语:“偶欲效北宗画法,雅不欲从马夏入门。马夏虽工,才一落笔,便不免作家面目。此幅略似李唐,生拙处时得天倪耳。”所谓“天倪”者,即是自然,他在极力逸免“作家习气”。至于下半幅,除了近处水中巨石及平坡的垂直面略施斧劈外,北宗的笔法并不显着。画树的方法,有别于他此一时期的王蒙或董巨风格。但是由于他用笔惯常流露的秀气,尤其是设色上参用小青绿、花青与赭石的冷暖色调的对比,以及水际的纤秀水草,使画面充满了赵王孙(大年)的温润细腻,消弭了北宗应有的刚健与峻峭,因之形成大千北宗画的明丽、婉约,而毫无霸气的独特个人风貌。

 

4    拂水飘烟出洞庭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何处闲吹两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凉风帝子一千里,拂水飘烟出洞庭。江渚奇峰,拟北苑河伯聚妇卷笔法为之。丙戌之秋,峨眉山中,张大千爰。 钤印:张爰(白文)、三千大千(朱文)
    张大千师法古人,善于摄取神理而不拘于形似。《拂水飘烟出洞庭》作于1946年。布景为一水两岸式格局,异于巨然的层峦叠嶂的图式。山峦、坡石圆浑的形体和长披麻皴法、密集点苔等,是典型的古人技法语汇,然而大千在水墨勾皴后,加染沉着的石青、石绿、赭石等色彩,使景色显得明丽蓬勃。这是他以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诠释的风格,具有法古变今的创意。清丽的青绿设色,则表现出他考察敦煌临摹壁画回来后,对唐宋的浓厚兴趣。这是一幅借鉴古人开拓新貌的变格之作。

 

5     潇湘水云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题识:潇湘水云。何处竽吹雨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凉风帝子一千里,拂水飘烟出洞庭。往岁曾于海上见北苑画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大卷于庞虚斋处,此图略师其意。丙戌之夏,大千居士爰,沱水村居。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题跋:庞虚斋丈所藏为夏山图,非潇湘图,一时误记潇湘图,去年冬从长春携来海上,近归大风堂供养。其绢素与画法并同夏山图,盖同时所作者。丁亥四月,装成因识。蜀人张爰。钤印:张爰印、大千
    “潇湘水云”是一首古琴曲,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的创始人郭沔。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郭沔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生活十分清贫。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后来成为文人画家笔下热衷于表现的题材。

 

 

6      潇湘水云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题识:潇湘水云。何处竽吹雨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凉风帝子一千里,拂水飘烟出洞庭。往岁曾于海上见北苑画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大卷于庞虚斋处,此图略师其意。丙戌之夏,大千居士爰,沱水村居。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题跋:庞虚斋丈所藏为夏山图,非潇湘图,一时误记潇湘图,去年冬从长春携来海上,近归大风堂供养。其绢素与画法并同夏山图,盖同时所作者。丁亥四月,装成因识。蜀人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潇湘水云”是江南独特的景色,为历代文人所表现,董源之后,属米芾之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为胜。此帧青绿山水图显然师法董源,矾头山,留白云,丛树的虚实处理等皆出自董源,而非米友仁。不同的是董氏的水墨淋漓,张氏的工整秀丽,这是材料与画法的不同使然。董源用绢、用水墨作点皴,可以保留水迹,近看混沌一片,远观则五体分明,烟云冉冉。而张氏的则用纸本,以披麻皴为主,浅绛的基础上略施青绿,属工笔范畴。江岸上有一村郭,村前村后树木成林,一条小径通往远山,将视线引向缭绕在山间的云烟,云烟虚无缥缈地横向漂浮,冲破画面,张力十足,打破了画面的“S”型构图。此时的张大千已从敦煌归来,画技已大有长进,尤其是在设色方面更为考究,达到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相得益彰的境界。因此在山体上使用青绿,显得额外的苍翠,尽显夏日林木茂密。在画幅的下方则是一片涟漪,网巾纹汇成的江面上正拂过一阵清风。三段式的空白布局非但没有破碎画面,反而显得空灵开阔,真可谓以咫尺寸间写万里之势,笔底自有一片天地!

 

7         潇湘水云  镜片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潇湘水云。龎虚斋丈所藏为夏山图,非潇湘图,一时误记潇湘图。去年冬,从长春携来海上,近归大风堂供养。其绢素与画法并同夏山图,盖同时所作者。丁亥四月装成,因识,蜀人张爰。钤印:张爰印(白)、大千父(朱)、大风堂印(朱)

 

8      潇湘水云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潇湘水云。恽香山谓巨然僧大而不秀,予无不然,盖其苍苍莽莽,自得天真不以软美为秀也,丁亥四月朔,装成漫题,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白)、大千(朱)

 

9    溪山云屋  立轴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溪山云屋。绿树低云屋,平冈逆远峰。清波明镜净,鸥鹭自游浴。拟巨然。丙戍之夏,沱水村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风堂

 

10       溪山云屋  镜心 纸本 1946年作
    题识:(1)溪山云屋。绿树低云屋,平冈逆远峰。清波明镜净,鸥鹭自游浴。拟巨然。丙戌十月,沱水村屋涉事。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2)恽香山谓巨然僧,大而不秀,予意不然。盖其苍苍莽莽,自得天真,不以软美为秀耳。若廉州、石谷辈为之,正嫌其骨气不足,岂得谓之曰秀耶。大千识。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此画是张大千摹黄公望之作,张氏四十岁之后,将学习重点由明清石涛八大转向宋元大家。从对董源、巨然的临摹、到对黄公望、王蒙的摹拟,都体现了张大千吞化古今,摩习宋元的豪迈大气。此画为张大千1949年所作,时年51岁。设色浅绛,以黄大痴之笔墨营董巨之丘壑。近景处有松柏数珠立于岩石两侧,松阴之下、河水之旁有二人正在谈话。山腰处数所民居隐于山林之间。山头运以披麻皴法,以中锋画出毛而空灵之感,渴笔淡墨,层层皴擦,以求心迹抒发。

 

11      溪山云屋  镜框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1)恽香山谓巨然僧大丑不秀,予意不然,益其苍苍莽莽自得天真,不以软美为秀耳。若廉州、石谷辈为之,正嫌其骨气不足,岂得谓之曰秀耶。大千识。钤印:蜀客(朱文) (2)溪山云屋。丁亥四月朔,装成漫题,蜀郡张大千写。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12      溪山云屋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1)恽香山谓巨然僧大而不秀,予意不然。盖其苍苍莽莽,自得天真,不以软美为秀耳。若廉州、石谷辈为之,正嫌其骨气不足,岂得谓之曰秀耶。大千识。(2)绿树低云屋,平冈逆远峰。清波明镜净,鸥鹭自游溶。拟巨然。丙戌之夏,沱水村居涉事,爰。(3)溪山云屋。丁亥四月朔,装成漫题。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张爰、大千居士
    大千此幅溪山云屋图作于1946年夏。是年一月张大千以五百两黄金加二十张明画的代价购得了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图》,此后挑杆于壁、张布连墙,日夜规模而不能自己。大千认为古今画风之流变,在于古风尚精密,今尚苟简;古风高厚大气,今则薄于气韵神态。故而此后画风为之转变,由明清转向对晋唐两宋作品的心追手摹。此幅款题言明乃拟巨然笔意,是这一时期张氏全力规模董巨之力作。作品赋以淡雅的青绿,写江南山水之清秀,江南云气之淋漓。健笔长皴内含董巨笔意,点景人物不拘于形似;左山表高远之意,右水现平远之态,吞古而能化今,实在是大千的真本事。笔皴之间所展现的浑厚之象也与大千不羁的性格息息相通。

 

13       兴龙山  立轴 1946年作
    款识:癸未(1943)初夏,颂言仁兄相晤安西,时予有榆林窟之行,信宿即别。同年十月,予在皋兰七里河嵩龄别墅,先生伉俪远道见过,又以还蜀。仆夫以戒,行李在途,不复得写数笔,将意倾去,穷虏催伏。先生于役山海关外,为国家多故,停辙故都,予时北来,握手为欢,漫为写此。此榆中兴龙山(兴隆山),先生旧所游履,王禹偁之未见,明年又在何处,能无慨然耶?丙戌开岁,大千张爰并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处,距兰州市60公里,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1941年春大千携妻儿徒弟不远千里赴敦煌临摹莫高窟壁画。也就是这次陇上之行,大千先生得以领略雄奇的西北风光,途经兰州时自然少不了一览陇右名山兴隆山的风采。在游览兴隆山告别甘肃的几年后,借居成都的大千先生回忆起兴隆山的风光及在甘肃结交的朋友,凭着记忆绘出了这幅佳作。
    这幅作品画面意境高远淡雅,落笔疏密有秩,构图严谨巧妙,是典型的元人三段式画法。色彩上多以浓淡墨为主,个别地方略加赭石点缀,如树干、屋宇等。自下而上勾勒出飞跨兴隆峡之上的云龙桥、土地祠、青龙盘石(百年老柞树)、大佛殿、太白泉及大佛殿前四株参天千年云杉等标志性景点。最上以淡墨染出远处的终年积雪的马衘山,给人以无限遐想,足见大千先生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及精深的艺术造诣。


14        山上清泉  立轴 1946年作
    款识:凝碧丛丛接九阍,染花乔木识灵根。登山高思如云暖,浅笑虚堂梦里痕。丙戌九秋,沱水邨居涉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5   导江玉垒一角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题识:空谷巩壮慕足音,云峰窅渺接青禽;元霜绛雪松根路,何事还车载道心。丙戌三月,写导江玉垒一角于沱水村居,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

16    导江胜景图  立轴 丙戌(1946年)作

17       近江人家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董文敏题所临唐杨升峒关蒲雪云:此图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若日日唱渭城则又画家所诃也。予不时以其法写江山胜概,使华亭可作不得为所诃耶,然华亭不,尝数数临之矣。丙戌上元,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白)
    题跋:人家住近江城外,月色波光上下天。风景自佳时俗,泊舟闲咏白云篇。仿盛子昭笔。戊子冬日,张大千爰。钤印:张爰(朱)、大千居士(朱)

 

18    仿石溪萧斋鼓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白尽千山孤月明,萧斋人坐不胜情。援琴自鼓风当引,四壁如闻瀑水声。石溪学子久从董文敏入,自有一种苍莽之气,令人不可及。丙戌夏,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萧斋鼓琴图》,是大千对石溪画风长期研究摹习后在笔端的自然流露。此图笔意苍秀,布局奇特,为其仿石溪的精品之一。该画作纵长式立轴构图,以深远法布局。画面下方为近景,两边山崖间一条山路蜿蜒直上,崖上杂树相间,树稍间云气氤氲,左侧则有溪桥流瀑漴漴作响。山路尽头作一平坡,坡上柴扉合围中茅屋数椽、院宇幽然,茅屋里一高士盘膝抚琴,神闲气定。屋后修竹摇翠,丹枫映红。屋后中景两山夹一水,逶迤远去,水边崖际孤亭屹立,空间布局取人字构图,开合有致,处理极妙。岩上烟云明灭,山间古道直入崖中,其间用迷蒙的云气隔断为数层,境界显得高深莫测,又于茂密中透出空灵,远处远山连绵,大有飘缈幽深之感,这正是石溪处理繁复景致的布局诀窍,大千显然已深谙此理。山石以干笔皴擦,解索皴细劲颤动、浓墨点苔,沉着痛快。山石染以淡赭、花青两色,苍润明秀,颇具空气感和阳光感。树木填以花青,墨色沉郁。造景构图、用笔设色俱得石溪神韵。不过细观之,相比于石溪画风的苍郁茂密,大千之画设色更为明润朗洁,用笔轻快俊峭而有别于石溪的沉厚与内藴。

 

19      晚山看云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晚山忽忽看云生,山有云生乃有情。未必丹山重似画,只于此处看天成。隐居只在一舟间,与世无求只好闲。远放江湖读书去,还嫌耳目近青山。湖上新晴宿雨收,平头艇(子)贴天浮。罂尊酌得三千斛,大醉三题黄鹤楼。树里平桥秋日长,风丝掠鬓晚生凉。红尘有事满城郭,野老还为静处忙。信脚清溪细路斜,角巾捎落紫藤花。寻常记得相过处,口未应门先唤茶。丙戌夏五拈石田翁诗,以石溪上人法写之。时居沱水,大千居士爰。钤印:大风堂、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
    此图系写明沈周诗意,画法则是用清初四画僧之一的石谿笔意。但石谿纯以苍茫浑沦见长,大千此图则于苍浑之中透出明洁灵动的秀逸之气。在构图上,也一变石谿的密集压抑,而将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距离拉开,云蒸霞蔚,群山绵亘,天高水远,境界开阔,给人以疏朗空旷的审美感受。观其龙脉起伏,搭配映带,显然是不着痕迹地融会了北宋郭熙的画派而别开生面。又林木茅舍的处理,极其深静蕴藉,不无元季王黄鹤的意趣;那扁舟傲啸的高士,则分明又是吴仲圭的绝唱了。1946年,大千48岁,正是其艺术上趋于炉火纯青之期,而论此图的描绘之精、功力之深,恰可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传统的心印。
    此图为五尺整张中堂,在大千早期画迹中,堪称巨构。本幅上题沈石田七言长诗一首,笔势俊爽,书画双璧。

 

20       溪山游屐图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21       清溪翠幄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不教尘负踏青游,出郭聊为一笑谋。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看头。风撩鬓赖春衫薄,树罨溪阴翠幄稠。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淹留。舟行欲尽有人家,记得横桥是上沙。南望风烟随鸟没,西来墟落带山斜。暖催新绿初归柳,水映酣红忽见花。残酒未醒春困剧,汲溪聊试雨前茶。文衡山二律。丙戌夏五,写于沱水邨居,大千张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大千学石溪,取其朴茂深重,亦是他山水画中常见的一种格制。此件作于丙戌(1946)年的《清溪翠幄》,与以往他师石溪的画作就具有了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此图既仿石溪笔意,亦具宋元大山大水的整饬意趣。石溪笔意是最早为大千稔熟的山水画技法之一,而此时他再写《清溪翠幄》,却已别具董源宋元与晋唐人遗法。

 

22    江山无尽图  立轴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诗思回流八节滩,苍烟丛莽起微澜。清眸天末云峦断,寂寞林深画阁寒。偶得乾隆内库纸,因效元人作此江山无尽图。古人论画山水,旷于无天,密若无地,颇觉有得。丙戌之夏,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千豪发、大风堂
    张大千学古的艺术历程上奠定了深厚的笔墨功夫。除了在前贤的遣迹上不懈追求外,大千先生亦十分注重对纸张、颜料的应用,此作正是其搜获乾隆佳纸后,取法元人的经心之作。元一代绘画,就其主题意涵、形式表征和审美取向,与前朝两宋的绘画有着明显的分野。文人画的成熟以至灿然大盛是元代九十年间美术史上革命性的转变,它不但构成了元代绘画的主体精神,而且由此引导了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元画以山水画为主,在艺术思想上,强调“士气”说,实际是对南宋刻意追求纤细浓艳格调的反动,主张回归朴质自然的境界。笔墨表现之雄浑秀润,景物安置之平实高旷,体现出闲适高逸的气质。元四家中,倪瓒被后人推许为画格最高逸者,其用笔多渴笔淡墨,以疏处求密见胜,在看似简疏的笔法中,包含着多重复笔勾皴,笔松意实。另外,笔致正锋偏锋兼施,皴笔每以正锋起笔,经一二使转后,以侧锋取势,斜擦或转折而下,形成“折带皴”,既表现出山石纹理和明暗向背的微妙光感,并蕴涵著苍劲秀峭的笔墨韵味。而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千先生即有仿学倪瓒,而此幅《江山无尽图》章法平远,坡石疏林,晴空远岫,笔法酣畅苍莽,折带勾擦,虽看似倪瓒路数,然而经过大千的变化,显得比较繁复。一般倪瓒山水不着人物,此画近景有高士二人,屹立于浩翰江天,悠思怀想,并写嘉木数株,错落有致,顾盼生情。远景群峰逶迤层层推远,左右两江蜿蜒曲折渺于山陀之间,上方绘数帆泛于江面,村居古寺分布于山林,全画铺陈直达幅顶,其画境的宽阔幽深,使观者彷佛身临高处极目远眺。大千此画笔墨虽得力于元人,然造境之功,则发自宽宏胸襟之抒怀及江山实景之领略。

 

23    溪江远帆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1)子杰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居士爰。(2)四山螺黛寒,春霭迎春晓,千里闔濛溟,芙蓉粲云洽,列饰青树消,激泉入深窈,拟泛岷江船,烟波归梦绕。丙戌十月,将还蜀中写此。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白)、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24     大吉岭山色图  设色纸本
    款识:蹔停残喘此山陬,债庑聊为避地谋。插鬓居然有黄菊,正冠甲用羞白头。举家悔背长房说,拆蕊难将毁匕求。岭上颇多杜鹃花。鸡犬一时传并苑,雾迷烟乱网神州。大吉岭得此并写图。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印(白)、大千(朱)

 

25      空谷足音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空谷跫状慕足音,云峰窅渺接青禽;元霜绛雪松垠路,何事还车载道心。丙戌三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空谷足音》创作于1946年3月,距日本投降几个月,此时的张大千还沉浸在喜悦的心情之中,他的创作中也流露出一种超脱自然之感,尤其是高仕和仕女画在四十年代末进入了新的阶段。此作中虽看不到高士,但是在落款中俨然看到一派高士隐居山谷的意念,静谧的山谷中看不到一个人影,但几处屋顶却隐约再现,小桥、流水、林木似乎即将从冬日的萧瑟中清醒过来,整个画面清静的出奇,一啼鸟鸣即能换回阵阵回音。画中远山近水的构图安排使画面视野开阔,层次分明,用浅色敷染和细笔勾勒结合描绘出远山浩渺,由平远渐至高远。山间云雾缭绕,具有一种光影耀动的真实意象。山石林木的描绘繁密扎实,在苍茫浑厚中亦见清新自然。画面中董巨山水的温润华兹和王蒙山水的细密画法历历可见,大千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传统结合自己对自然观察的深刻感受,创造出独特的山水画面目。此幅《空谷足音》将艺术家的人文内涵与艺术修养尽现画中,属于张大千盛年时期山水画的精品力作。

 

26      晚山看云  1946年作           
    题识:晚山忽忽看云生,山有云生乃有情。未必丹山重似画,祗于此处看天成。隐居只在一舟间,与世无求只好闲。远放江湖读书去,还嫌耳目近青山。湖上新晴宿雨收,平头艇(子)贴天浮。罂尊酌得三千斛,大醉三题黄鹤楼。树里平桥秋日长,风丝掠鬓晚生凉。红尘有事满城郭,野老还为静处忙。信脚清溪细路斜,角巾捎落紫藤花。寻常记得相过处,口未应门先唤茶。丙戌夏五,拈石田翁诗,以石溪上人法写之。时居沱水,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大风堂(朱)、长共天难老(白)

 27   江山卧游  1946年作    

28      晚山看云  1946年作

29     夏山隐居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松云织翠掩山家,浅草抽丝满水涯。何似人间有闲散,一生丘壑卧烟霞。丙戌六月,大千居士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
    《夏山幽居图》创作于1946年,取典型的全景式构图,主峰居中,群山迭嶂,佳木葱茏,山石的脉络阴阳分明;中部为山间谷地,树木偃仰多姿,云气缭绕,数间茅屋于密林山谷之中;画面下段坡岸曲折,水草劲挺,整体以明净优雅的山林景色,以不同层次的青绿色调和丰富的色阶描绘出一个诗情画意的幽居景致,呈现一派精丽清润的大千气象。在画法上,山体先以石青敷染,再用淡墨长披麻皴画出土多石少的浑厚质感。山头转折处重迭了块块卵石(即矾头),不加皴笔,只以色烘染,使皴笔密中透气,有以虚映实的效果。最后以破笔焦墨点苔,沉着利落的点苔增加了山势的空灵。整幅设色典雅,笔法细腻,意境淡远。

 

30        秋水云帆  设色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1)丙戌十月,拟清湘老人秋水云帆于欧湘馆中,似肖园仁兄。蜀人张大千爰。(2)占西风早处,一番雨,一番秋。记故国斜阳,去年今日,落叶林幽。悲歌几回激烈,寄疏狂、酒令与诗筹。遗恨清商易改,多情紫燕难留。嗟休。触绪茧丝抽。旧事续何由。奈予怀渺渺,羁愁郁郁,归梦悠悠。生平不如老杜,便如他、飘泊也风流。寄与庭柯径菊,甚时得棹孤舟。宋人李芸子《木兰花慢》。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大千
    这幅《秋水云帆》,自题依石涛风格,画意构思源自宋人李芸子词《木兰花慢》。但意境显然比宋词明亮、快意。虽有赭石加胭脂的苔点,表示霜林红叶的秋意,但石绿遍染,行舟游弋,归帆点点,一派欣欣景象。或许是抗战胜利带给人们的喜悦,对和平新生活的向往,冲淡了一切忧愁。即使是“羁愁郁郁,归梦悠悠”,一条蜿蜒无尽的江水,万重绵延的青山也就包容了。

 

31  仿石涛乱石堆云卷  手卷 水墨纸本 1946年作
    引首∶云寒衣冷。
    题识∶一峰十载尤难尽,烂石堆云发深省。学澥文渊总不知,至今但道衣衫冷。丙戌冬十二月,雪中呵冻写于耕心草堂,大涤子石涛。钤印∶前有龙眠斋、大涤堂、赞之十世孙阿长、痴绝
    题跋∶(一)云为石之腴,石为云之根。岩岩乱石间,日夕山气如洪荒之浑噩,肤寸而起皓然而合,若黄山之云海,汪洋之浩瀚,远而瞩之若波涛之汹涌,初不知其蠕蠕然,自石罅中出也。兹卷飞动流丽,巧合自然,而能一炉冶之。打成一片,非石工其谁能臻此绝诣。蒲团中得来固自有异叹观止矣。大涤子乱石堆云诗卷,未能尽其美也。刘铁云题。钤印∶铁云长寿
    (二)荒荒油云,岩岩山石,何以翼之,入彼大泽,我将逝水,爱此云物,淼乎无心,逸士之德,君子豹变,隐居勿失,清湘老人山水卷,愙斋吴大澂书。钤印∶愙斋、恒轩画记
    (三)超妙入神知不尽,大涤翻身谁得省。此是清雄绝世人,燃犀目千秋冷。东坡赞米元章曰∶“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元章答曰∶“更有知不尽处。”吾于大千先生之画亦欲云然,盖先生目亦独绝也。此卷乃先生早岁戏拟石涛济师之作,即署济师之款,故尤为可贵。石涛之笔世所共珍,而大千先生故弄狡狯之笔,吾以为其可珍,不在石涛之下,因次画中原韵附于卷尾,敬告赏音其慎藏之。启功。钤印∶启功、元白
    大千先生天资独绝,早岁即以仿造石涛画作一时名噪海上,期间传闻甚多。后绝去依傍卓然成家,其成就自不必赘述。此幅为早年仿石涛之作,并署石涛款。纯以墨笔出之,全局丘壑繁茂、雄奇瑰丽,试云放诸与石涛真笔之中亦无多让,尽显大千过人之才。启功先生法眼独具,窥出端倪,以长跋道出此中原委,题跋语意精深,书法更是玑珠可爱,与大千原作堪称双璧。

 

32     仿石溪山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石溪道人苍苍莽莽,子久正派也。丙戌中秋后,写此破闷,唐遂仁兄正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33    拟巨然溪山兰若图  1947年作

34     拟石溪松溪艇子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稍爱子云气奇古,近知臣甫语惊人。凭谁说与佳山水,退墨苍茫乱笔真。故都得宋楮,携归成都西郭税牛厂作此,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松溪艇子》无年款,从画风与题识推断,大致为1947、48年间作品,此作或脱胎自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石溪《苍山结茅图轴》(1663年)。而扑面迎起的层叠远山,也存几分王蒙《雅宜山居图》的影子。相对于大千三十年代的拟石溪山水,此作枯笔间以清墨,皴法间融入王蒙的牛毛皴,苍茫而润泽,近景的溪水处,大片留白,浅绛设色,疏落逸气间自有一种繁茂温润气象。全作构图缜密而层次分明,老笔纷披,一派从容不迫的大家气象,是张大千仿石溪笔法最出类拔萃的作品之一,大千在题识中也将此作与汉唐先贤扬雄、杜甫的诗文相提并论,并直言“退墨苍茫乱笔真”,甚为自得。
    此画以高远、深远取势,近景作平湖坡渚,苍松亭榭,深谷中潺潺山涧从画面左侧蜿蜒而来,汇入眼前开阔的水域。湖面一舟艇静泊,船夫孤坐其中,似在等待不远处相谈甚欢的两高士。视线逐溪而上,则见峻岭危峰,高流急瀑;右侧山势尤为险绝崎峭,高耸处似欲冲破画面,直入云霄,远山堆叠延绵无尽。巍峨山峦之间,草石林木扎实蓊郁,层层屋宇错落掩映,显示山深处的人烟,也给画面以透气的空间。
    大千从青年时代即浸淫石溪,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白秃笔法已烂熟于胸,连甚得石溪衣钵的黄君璧对其都极为推服。石溪得力于大痴、山樵处甚多,四十年代后期的张大千早已深入宋元堂奥,对黄公望、王蒙颇有心得,故法石溪愈加得心应手,能攫取其精髓,又不掩己貌。
    大千在四十年代后期所获旧楮,不少以石溪笔法作画:1948年得明代高丽贡笺,拟石溪作山水三卷,1949年的《仿石溪山水》亦为“偶得明纸临”。此《松溪艇子》则绘于更为难得的宋楮之上。旧楮纤维长韧,历时久远,纸性趋熟,更易凸显山林草木苍郁朦茸的质感与画面的高古气韵。此作描写诸多细节:崎岖的山路,简易的木桥,或隐或现的房屋,松荫的亭榭……皆不苟于笔,丰富而谨严。画家以石溪粗重的秃笔法,配合较多赭石的暖色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光影耀动的意象,在苍茫浑沦中颇见雅韵。

 

35     幽溪江阁  镜片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避俗耽幽僻,逃名学古狂。深松无六月,江阁有余凉。倚杖诗将就,看山意更长。何须寻绝岛,此地即僊乡。丁亥三月,拟石上人笔,写似寒枫道兄法家正之,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创作于1947年的《幽溪江阁》是大千先生由师古人,师自然,再师内心过程中成熟阶段的力作。张大千用自身绘画形式表现了“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沉而清润”的用笔境界。四十年代又是他功力最强、成就最高的时代,更是他忠于传统坚定而执着“血战古人”的时期。大千翁以独特的情怀来创造出独特的表现,即是寓有文学的内涵。画家得诗书蒙养之灵,正气立而逸气生。是帧题诗与画相辅相成,以致蕴有优美的内涵,透现于画面,形成独特不经的风格。
    全图近景树石用线大胆,松郁生动,前方的留白和远山云烟交相辉映,整个画面在墨与色渲染下层峦巅峰,雾气苍茫。画中景物层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避免了过分的迫塞。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皴法,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呈现出深沉的秋意,晨雾迷离中若隐若现的茅屋,一桥引高士入景,弯弯的桥拱下,溪溪潺水,人物行于山水之间,闲庭信步,让人置身于幽美静谧的佳景之中。

 

36    仿石溪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稍爱子云气奇古,近知臣甫语惊人。凭谁与说佳山水,退墨苍茫乱笔真。丁亥十月既望,借居成都城北昭觉寺,偶与诸门人论白秃画法,拈此示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三千大千
    此幅作于1947年,是年被公认为张大千临古创作的高峰。从敦煌回到成都后的张大千,因缘际会得以搜罗因战乱流散在市场上的宋元名迹,这让他的临古愈加精进。此幅作于成都昭觉寺,张大千曾在此居住四年,在这里大千心绪宁静,创作颇丰。大千早年在曾农髯的引导下,自“四僧”入手,对于石溪研习很深。画中所提白秃即为石溪,石溪自玄宰而上窥子久,此时的大千对子久已颇有心得,对石溪自然也愈加得心应手,且能参以己意。此幅苍苍莽莽,自然高逸,得石溪之苍茫浑沦,兼具大千明洁灵动的秀逸之气,构图也在石溪的基础上将景物距离拉开,益之以疏朗空旷。

  37     仿石溪山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38         拟二石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山罨画,水挼蓝。路缘林麓北,人过野桥南。个是阿谁能散逸,裹菜前坞试泉甘。石溪苍莽,石涛清逸。各得一峰一体,正如临济、云门,各立门户,总是曹溪一滴。此幅从两师得笔,因识之。爰。凤珍贤侄相逢广州,检此赠之。明日予即将还蜀,行色匆匆,未能新新制也。张爰。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长寿、张爰私印
    画风看,当为四十年代中晚期之作。大千早年在曾农髯的引导下,自“四僧”入手,对于石溪、石涛研习很深。石溪自玄宰而上窥子久,此时的大千对子久已颇有心得,对石溪自然也愈加得心应手;于石涛大千气血相通,几能乱真。此幅大千自题“从两师得笔”,已颇能参以己意。此幅苍苍莽莽,自然高逸,得石溪之苍茫浑沦,兼具石涛灵动秀逸,构图则在二石基础上将景物距离拉开,融平远于高远。疏朗空旷,可读可游。大千自题此幅于广州相赠“凤珍贤侄”,凤珍即姜凤珍,大风堂门人,后渡海去台。

 

39         仿梅花道人渔父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君舟我艇忽相逢,江上斜阳映碧峰。且钓且谈情未尽,白鸥飞处水融融。丁亥三月,仿梅花道人渔父图。道人盖从北苑潇湘图得笔也!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40     云山溪亭听松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石壁翠屏开,寒泉曲涧回。云柯暗到脚,古屋破风雷。石涛、石溪俱从子久上窥董巨,各得一体。丁亥之秋九月,泛义仁兄正之,弟张爰。钤印:大千、张爰

 

41         拟二石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长爱秦郎绝妙词,荒寒暗合辋川时。斜阳万点寒鸦处,流水孤村又一奇。丁亥中秋后,用二石笔法写此。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42        仿石溪山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松雪斋西溪图。山林忽然在我眼,揽袂欲游嗟已远。长松落落含苍烟,平川茫茫际层巘。大梁繁华天下稀,走马斗鸡夜忘归。君独何为甘寂寞,坐对山水娱清晖。西溪先生来崛士,正可著之岩石里。数间茅屋破不修,中有神光发奇字。绿萍齐叶白芷生,送君江南空复情。相思万里不可见,时对此图双眼明。丁亥十月既望,借居成都昭觉寺。仿石溪上人笔,似定慧法师法教,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43      山水楼台  1947年作

 

44        仿大涤子笔意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独出南关访翠微,钟楼佛阁霭霏霏;草根缚笔题墙了,更与山僧伴话归。曾见大涤子、渐江二和尚合作访屏风山图,因仿其意未得其法矣。丁亥四月,大千居士张爰写。钤印:张爰、大千所作、大风堂

 

45         仿石涛松山读书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生光仁兄嘱临大涤子真迹,丁亥七月大风堂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蜀客、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风堂
    张大千学画从临摹石涛、八大入手。早年他也因善仿石涛至以假乱真而崭露头角,其师曾熙赞其“季爰写石涛能摄石涛之魂魄至腕下,其才不在石涛之下。他年所进当不知如何耳!”此幅张大千《仿石涛松山读画图》作于丁亥(1947)七月,这年被公认为张大千临古创作的高峰,《仿赵大年湖山清夏图》、《仿王蒙春山读书图》以及《仿关仝太乙观泉图》等大作都于此年完成。从敦煌回来后的张大千,经过了敦煌壁画的洗礼,又饱览了许多历代名迹,这让他的临古愈加精进。此幅山水酷似石涛面目,布局紧凑,奇峰峭壁,烟岚云霭,变化千端,松林静幽,人物怡然自乐,意先于笔,笔随意动,巧妙的把大千的技、石涛的意融合在一起,体现出张大千过人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境界。

 

46     秋林晚霭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清水石罅咽轻流,晓霭林边溪远眸。绛黛山峦秋欲暮,江南回梦旧林丘。丁亥夏,写秋林晓霭图,用宋人法并拈二十八字,时将归于蜀中也,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47       仿石涛青绿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老柏纵横却拂天,图王东壁月犹照,可怜坐负重仙骨。宰相匆匆祗十年。丁亥之秋,自江左归罗中于大风堂下,大千张爱。钤印:张爱之印信(白)、大千居士(朱)、大风堂(朱)

 

48  仿石涛山水  手卷 设色绢本
    题识:盈盈渌水,叠叠青山;放吾艇子,高咏其间。炳臣先生清正。大千张爰。钤印:张季、大千、大风堂、苦瓜滋味

 

49 幽谷泉声仿石涛山水  手卷
    款识:(张大千摹石涛款)次老友姜学在孝陵杂感六首,写为又翁道长先生博教,清湘道人大涤子极。钤印:大涤子、赞之十世孙阿长、瞎尊者、膏盲子济、搜尽奇峰打草稿、清湘老人、法本法无法
    引首:幽谷泉声。此故人张大千所摹石涛笔。己巳仲春,稚柳题。 钤印:壮暮翁、稚柳
    尾跋:道济本姓朱,名若极。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为师,传授佛学。善山水,人物花果兰草,皆精妙入神,用笔超逸,脱尽罺臼。王原祁曾云:海内丹青,当推石涛第一,余与石谷皆不逮也。当代艺术大师张大千尤为崇拜道济,家藏真迹颇多。此卷却系大千所摹,一草一木,一树一石,皆可乱真。亦属宝物也。此卷置于案头多日,殊不忍释手,爱识数语以志幸云。己巳春日,吴郡徐子鹤题。钤印:徐翼、子鹤
    大千多狡狯,此一时游戏笔墨。或有其它企求,为此石涛赝品。谬种流传,搅乱乾坤。予与子鹤故为拈出。近世人心多伪,赝品泛滥,始作俑者,大千不能辞其咎也。大丈夫立身行事,俯仰无所愧怍,自家笔墨自有我在,何必借尸迁魂,攀龙附凤,石涛地下有知,未必首肯而引为知己也。庚午年六月,八二叟,陆俨少题于深圳。钤印:陆俨少、宛若
    蜀人张大千,游戏来人间。能仿古人法,书画各家全。世间多狡狯,昧识充名贤。真假被颠倒,遗害百千年。张公造妖魔,彼等当神仙。张公掷笔笑,清风起屋檐。披图仿石师,笔墨皆纯全。题诗吊孝陵,原迹藏宝斋。今闻张公笑,许我梦中冶。庚午小春,自陕西返后数日,程十发题于修竹远山堂。钤印:程十发印、修竹远山楼记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