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63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30)
1 仿黄子久富春图 卷轴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题识:仿黄子久富春图。丁亥六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朱文)、大千居士(朱文)
张大千应是在收藏过黄潜的临摹本,后于1947年也仿作了一幅,这幅作品通篇工整秀丽,江水平静犹如画家之心境,峰峦起伏,丛林亭舍点缀其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皴法得当自然,同时张大千也将自己的笔法运用在了其中。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山水画作中的《兰亭序》。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
2 仿沈周庐山高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庐山高高几重山,两山烟浓复浓烧。丹东未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江上乌帽谁渡水,巌际白衣人采松。丁亥闰月,仿石田翁(沈周)写庐山高,检六如居士(唐寅)句题之。蜀山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庐山高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名作,创作于1467年,系吴门大家沈周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所精心绘制的一件佳构。
《仿沈周庐山高图》创作于1947年,为张大千仿‘明四家之首’沈周的青绿山水杰构。此时的张大千,艺术创作上正处于其艺事生涯第二阶段的高峰期,他一方面以古为师,一路溯源,上窥董巨,旁猎倪黄,深切了解古代名家的绘画技巧与内涵,另一方面融合多年来遍历名山大川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体验,借古开今,技艺上渐入随洒自如,成就自家面貌。《仿沈周庐山高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该作构图布局几乎完全遵从沈周原作,但体制收缩,并将原作的淡设色改为青绿着色。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水帘高悬,飞流直下处,虽一如古人,但整体气韵一变沈画的雄浑为秀润,完全出之以自家风格,精彩绝伦。尤值一提的是,张大千在此图中弃原题诗“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而代之以唐伯虎《游庐山诗》,更可看出其在创作此画时,“气烁古今,直追王蒙,试与沈(周)、唐(寅)争高下。”的万丈雄心。画作所显示的才华与功力,足可证“五百年来一大千”确非虚誉。
3 沧浪渔笛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沧浪渔笛图。仇实父仿李唐笔。丁亥嘉平月,蜀郡张大千爰,背临于成都。
張大千先生早年研究人物畫的時候,對明代仇英(實父)的工筆和寫意人物畫,都有很高的評,認為他是人物畫的正宗。而且,大千也收藏過一幅仇英以人物為點景的工筆山水畫《滄浪漁笛圖》。仇英原畫中的近景樹叢,有四種夾葉和三種不同的點葉法,不但夾葉的用筆尖銳細勁,而且點葉時也十分注重筆墨的表現,不同於仇英一般的工筆畫,因此格外受到大千先生的重視。
此幅《臨仇英滄浪漁笛》,樹石、丘壑的位置,大抵如原作,只是在用筆方面比較隨心所欲,用的是自己的筆法,並且加上了顏色。畫中的夾葉樹、茅堂、瓦屋,工麗兼文秀。細細的波紋如鱗,則是受到他當時新藏董源《江隄晚景》的影響。由於原畫的皴法,用的是“小斧劈皴”,所以,大千題曰“仇實父仿李唐筆”。其實,細觀大千此幅仿本,全盡整飾甚至超過了原作,形成一種“文人畫”與“院體畫”的綜合畫風,雖然古意盎然,也不無他仿古時別出心裁之處。
4 临仇英沧浪渔笛 设色纸本 1947年作(341万元,2005年6月北京华辰)
题识:沧浪渔笛图。仇实父仿李唐笔,丁亥嘉平月,蜀郡张大千爰,背临于成都。钤印:大千(朱)、张爰(白)
题跋:予目障后已数十年不能为细笔之作,顷友人持予廿年前旧作沧浪渔笛蜀索为题记,以赠祖莱七弟。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堂
此作品绘于大风堂特制仿宋罗纹宣上,此纸半生熟,最适于画泼彩作品,显色奇佳。
5 临仇英沧浪渔笛 1947年作
6 江深草阁图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题识:(1)为爱江深草阁寒,倚栏终日坐忘还。个中妙境谁应识,阁下溪声阁外山。己丑闰月,拈文衡山诗作。大千居士。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2)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
7 山水 立轴 1947年作
8 拟赵仲穆笔 纸本设色
9 煮茶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茗碗月团新破,竹炉活火初燃。门外全无酒债,山中惟有茶烟。丁亥三月作《煮茶图》,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煮茶图》绘于1947年,是张大千典型的青绿临古风格作品。大约从1946年起,张大千山水进入其一生艺事的最高潮。《煮茶图》的构图、设色,得力于董源之处正多,其林壑景致之美,既精雅工巧,又气息高古,为大千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煮茶图》近景一片平坡之上,画老树五株,树间搭一草亭,左侧一块玲珑的太湖石,点出亭中持扇高士,草亭后两棵不高的棕榈,意示出此地气候温润。草亭外置一几,陈古瓶、古书,一童子正在旁边煮茶,另一童子则步入小亭奉茶。顺着煮茶童子的方向而上,一条小桥曲折通向山根,转为山脚小路,逶迤而上,进入画面中景,掩映在竹木间的山斋,斋中长案置古琴卷册,案后设四出头官帽椅,显示出主人弹琴读画的清雅品味。经由山斋侧后方的板桥渡河,远景群峰层叠耸立,对岸高瀑垂流,取景深邃,令人有幽然尘外之想。此画虽取法董源,但取意却近乎明人,画上题诗为明代陆治《烹茶图》上题诗。
10 青绿山水 1947年作
11 青绿山水 1947年作
12 仿石溪笔意 青绿山水 1947年作
款识:稍爱子云气未古,近知臣甫语惊人。凭谁与说佳山水,逻墨苍茫乱笔真。丁亥十月既望,借居成都城北昭觉寺,偶与诸门人论白秃画法,拈此示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3 五色瀑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五色瀑。马头耀旭日,鞭影乱霞彩。天际云锦衣,绚然绝壁挂。银河忽如瓠子决,泻向人间添春热,跳珠委珮未足拟,碾破月轮成琼屑。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南北东西无此奇,目悸心惊敢模写。四山雷动蛟龙吼,万里西行一引手,神梦泣海翻澜,十六巨鳌载山走。自瓦寺沟至康定六十余里,行山谷中,溪流湍急,银涛掀腾不数海门潮也。丁亥夏月,大千张爰,于大风堂下。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朱)、张爰(白)、大风堂(朱)
14 云溪漫步 立轴 1947年作
题识: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忧儿女语,蹇浅市井议。我欲抱七弦,写此以卒岁。丁亥十月,拈山谷老人句写于大风堂下,张爰。钤印:大千居士、张爰
15 青绿山水 纸本立轴
16 青绿山水 纸本立轴
款识:山中宰相有仙骨,坐爱岭头生白云。壁张此画应惊倒,先请倩人扶着君。米虎儿题画潇湘图诗也,遂书之。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这幅青绿山水,构图奇兀,巨峰列立,设色古艳,有敦煌壁画之流风。中近景树石人物笔法娴熟,成竹在胸,仿佛一气写成。由于是用日本洗金纸画的,不易如墨,但整体气韵很博大氤氲,难怪画家颇为自诩地题上米虎儿的诗句:壁张此画应惊倒。
17 黄山云海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18 黄山之松 立轴 纸本 1948年作
19 春山觅句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空谷跫然慕足昔,云峰杳渺接青禽,立霜绛雪松根路,何事远车载道心。丁亥夏五,仿董源笔,蜀郡张大千。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春山觅句图》作于1947年,师法董源。画面取五代宋初山水典型的三远式构图,在总体景物的布局上亦可见西方风景画中的透视法。远处峰峦叠嶂,山峰形状奇特,气势温和厚重,与荆关派石体坚硬、气势雄强的画风有所不同。中部为山间谷地,殿阁屋宇在雾气的弥漫中依次远去,稀稀落落散布在山坡上。画面下段云岚缭绕,缓坡云树渐叠,云畔嘉木葱茏,小径蜿蜒远引,一位高士临崖独立,似有所思。整幅意境高妙流露出一种高士隐居的悠闲逸致。在画法上,远山以淡墨和以少许石青、石绿等,以长披麻皴、牛毛皴和解索皴层层擦染,再施以破点、攒点等笔法点苔,苔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或疏或密,点的十分沉着利落,呈现出一种青苔密集、岚气浑厚的景象。山头转折处叠以数块不甚明晰的矾头,用淡石青色和水墨写出,以表现出土质山峦的浑厚质感。楼宇以细笔勾之,敷以淡淡的赭石,并未过多刻画建筑之细节,合乎尺度,比例恰当,线条沉稳精准。坡岸、山脚的松树高大直立,偃仰多姿,颇得清趣。松树亦以精细的笔法画出,与山峦的粗率形成对比,树干以墨笔勾勒,赭石敷色,枝桠曲折,颇有生动之致,根根松针,事无巨细,描绘精谨。近处岩石坡岸以淡墨皴擦,石绿敷染,纯度较高的色调使前景与后景拉开空间距离。点景人物线条亦十分细致流畅。整幅平淡简远,笔墨温润,色调清新,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颇得董源画意,而在章法的布置和笔墨、色彩的运用上又融汇了自家之法。大千摹古功力出神入化,时而分毫不差的形临,时而移花接木的背临,能做到“变其法以适意”,并不亦步亦趋,而是借古人的章法作自己的画,此作颇可见一斑。
20 黄山光明顶 设色纸本 丁亥(1947年)作
题识:旷绝光明顶,天南四望空。谁知孤啸处,身在万山中。呼吸风雷过,巑岏日月通。仙根如不接,何必梦崆峒。黄山光明顶。丁亥九月,写于大风堂下,张爰。钤印:张爰印、大千、两到黄山绝顶人
21 黄 山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22 云峡远帆 设色纸本 丁亥(1947年)作
题识:(1)妾住长干住凤台,君行滟滪浪成堆。愁风愁水日千回。断雁不传云路信,寒雅自引客舟回。襄王神女费疑猜。浣溪沙。丁亥嘉平月,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2)受祺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大风堂下。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23 拂水飘烟出洞庭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何处闻吹两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凉风帝子一千里,拂水飘烟出洞庭。丁亥三月,写似介眉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潇湘画楼
山水画是张大千发挥才华的重心所在,他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由学石涛、八大山人而登堂入室,尤其不遗余力地追摹石涛,同时他也汲取石溪、渐江、明四家及董其昌、赵孟俯的长处,在水墨和青绿山水画方面奠定了根底。45岁之后,张大千对南宋画派兴趣大增,他从李唐、刘松年等人,吸取了严整坚实的造型手法和刚健纵肆的笔墨技巧,又从梁楷、牧溪等人,撷取笔墨简括率略的减笔法要素,使他的画风又呈现出豪爽逸放的格调。
此幅山水画作于1947年3月。这一年,《大千居士近作》一、二集在上海印行,《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第一集也在上海彩印出版。大千又赴西康游览写生,继而在成都举行“康巴西游记行画展”,可谓收获颇丰。是画笔墨简括,工、写结合,疏朗、紧凑安排有致。画面结构上松下紧,水天相接处,远山与帆船使画面层次分明;近处,山坡平缓,两棵松树张开双臂,欢迎八方来客;下方,亭台楼阁掩映于郁郁葱葱的树木中。远近仅以一墙之隔,呈现两种境界,把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一览无余。这幅画中,南方的山较平缓,土多于石,故大千采用披麻皴,很是合乎情理。
24 停棹赏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清水沧浪濯足时,扁舟工便有五湖思。素书未抵烟波远,斜竹还抽独茧丝。丁亥夏,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张大千一直强调,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张大千非常提倡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做法,他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此作作于1947年,画中描绘了一叶扁舟,舟中一高士,宽衣博带,颇有文人气息。画中主要以风景为主,人物仅为点缀。远处山云遥绕,苍茫一片,近处柳条随风飘摇,较为恣意。画中用笔不多,却描绘出了清幽动人的意境,实属难得之作。
25 临石涛设色山水 设色纸本 丁亥(1947年)作
款识:云之杳霭,不知其飘然而来,江之浩荡,不知其奔然而逝,山之巃瑽,而高木之繁阴,不知其欝然,而纵能会其意于清赏间,一香一茗,一动一置,何所不可耳。丁亥秋月,临大涤子本于大风堂下,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三千大千
26 拟石涛山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破碎河山颠倒树,伤心谁识老涛翁。吴山越山青未了,一角庐怜马远工。丁亥之春,效清湘老人画法并题,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白文)、大千(朱文)
张大千是一个特别强调画面丰富效果的画家,此帧即是一例。画面敷色以花青为主,林木略施赭石。画家先用淡墨画就大体,再用较深的墨加以皴擦,分开层次,然后设色。在景物上,也是由淡到深渲染数次,再用焦墨渴笔,加以皴擦勾勒。树木苔点,则以淡花青或汁绿一处一处地晕染出来。向阳的地方,就用赭石染醒。屋宇的着色,以淡墨或淡花青代表瓦屋,以赭石来表示土屋和草屋。皴擦既完毕,再用水墨层层渲染,以显出阴阳、向背、高低、远近。画中高士形象飘逸、淡然,一派游走山水之间,心外无物之态。整画从取景造景到笔墨都极为精彩,堪称大千先生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张大千无论是仿古人笔意还是自家手法,无论山水还是其它题材,都能传递出一种“生意”,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许多以继承为主的画家无法达到的,也许这正是他对石涛下苦工夫研究得到的真髓。
27 晚晴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木叶含风静,千山尚绿肥。微弄晴晚,犹暖旧林扉。信笔拈二十字题之,匆匆逐失写一晖字,疏略可笑也,丁亥十月,张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大千大利、迟秋簃、大风堂
张大千在抗战胜利后收藏了一批北宋山水画名家的作品,包括董巨派和李郭派的作品,这个时期他特别着眼于北宋大家的雄伟风格,从他这个阶段的写生作品中看,如1947年在西康地区游览时创作的多幅山水画,便综合运用了宋人的方法。而这次旅行,也使大千亲眼目睹了西康地区壮观的崇山峻岭,此幅便颇见西康山水的地貌特征。画面构图饱满紧凑,山体状貌奇特,峰峦呈现出不规则的外形,尖削的山石散落在山峰之中,与传统的山水造型迥异。山石以劲健的细笔勾勒外轮廓,再以干湿浓淡不均的斧劈皴表现出其坚硬光滑的质感,并略加赭石渲染。树木杂陈山石之间,繁茂的树叶多以湿润的浓墨写出,以与山石形成对比。山下丛林之间有几处房舍,以及两座虹桥,房舍中有数个古装人物,或正在交谈,或准备出行,颇具生活气息。整幅画章法疏密有致,笔墨清劲爽利,意趣宁静幽寂,既融汇古意,又自出机杼,可谓一幅在摹古中自立面目的山水佳作。
28 金陵周处台 设色纸本
款识:侧身怀古,豪杰都为土,细想截蛟兼刺虎,此等雄风不腐。忠臣孝子垂名,元来正是书生,旧听虵盘岗阜,今闻犬吠寒城。金陵周处台。倚《清平乐》。大千张爰。钤印:张爰长寿(白文)、三千大千(朱文)
张大千在山水画方面,取法上师从元代的赵孟俯、吴镇、王蒙向上追溯到董源、巨然、刘道士以及范宽,宋徽宗、郭熙等人,终集大成才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此画其技法上皴法丰富多样,造型独特,是其作品中融古开今的杰作。山势险峻与雄强是这幅画的重点表现对象。画面中央大块的山石轮廓清晰,棱角分明突兀在读者眼前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此外树木、房屋、云雾、江水等景物间隔而有层次地展开,远山大笔挥扫墨色虚淡,着色各不相同。船只、人物都小处着笔细致勾勒,线条流畅优美。画面下方树木浓郁层层渲染,设以浓墨重彩,而树丛之间又人物等有细节描写,既增加了层次感又强调了色彩的对比关系。景物繁而不乱,画面清新自然,通过各种细节描写,烘托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也表达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9 峨眉金顶 立轴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题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云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丁亥嘉平月,雨楼仁兄法家嘱,写峨眉金顶即请正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30 溪山观瀑 镜片 水墨纸本 丁亥(1947年)作
款识:(1)丁亥四月,写与遐年仁弟之下,兄爰,时将还成都。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2)瀑布云中挂,莲花天半开。能无笔墨处,唤出石公来。大千居士。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
题跋:吾友萧仲劼邀游雁荡,人事役役,未能果愿而心向往之,定读斯作,仿佛置身大泷湫下,尘襟俱涤,大快大快。戊子四月,郑午昌拜观。钤印:郑昶私印
昔阮文达咏大龙湫有云:飞空直落一千丈,鬼神不任凿功绝壁古色划尔破山复元气然通有时静注绝不劲羲轮下照神和融有时飞舞渐作熊已知圆嶂生微风可谓善于描写观于此亦然。马公愚。钤印:公愚书画、冷翁
是图为张大千观海上名山雁荡胜景之大龙湫瀑布后写生所作。全画笔酣墨长,恣意挥洒,依稀可见张大千创作时解衣般礴罗的情境。近景一巨石,以披麻兼拖泥带水皴绘出。周围杂草围绕,山石的刚硬与草木的柔软形成鲜明的对比。石上坐一高士,正背对画面,仰观水势如注的大龙湫瀑布。瀑布从两块巨崖间倾泻而下。两块崖壁的用笔爽利挺劲,从中可以看出张大千早年学习石涛的痕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两块崖壁的墨色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左侧一块墨色更浓重,而右侧一块则更多的使用淡墨渲染出。这与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山石的墨色处理方式十分相似。都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来表现自然界的阴阳相背。足可见张大千的匠心独运与观察的细致。这张画的精彩之处还不止于此,瀑布倾泻而下后,在山间升腾起的雾气的表现也向来为很多画家所苦恼。而张大千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个绘画难题,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了几笔,看似随意却恰到好处的将雾气的虚凸显了出来。与左侧崖壁的实一对比,虚者更虚,实者愈实。张大千绘画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其扎根于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灵活的将传统与实景相结合进行写生创作,将造化之美提炼到画面中。故其绘画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勃勃的生机。
31 溪山隐居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32 浅绛山水 1947年作
33 夏山隐居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松云织翠掩山家,细草抽丝满水涯。何似人间有闲散,一生北壑卧烟霞。丁亥嘉平月,写于海上寓庐。大千张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题跋:此故人张大千四十九岁笔,时寓李秋君家。此为其中年佳作。壬申八月,谢稚柳题。 钤印:稚柳、壮暮翁
在师古人方面,从理论见解到动手实践,张大千有独到之见,他曾说“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采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这幅画作于大千四十九岁时,是其中年佳作。本幅作品有机糅合了古人的精髓,摹学石涛之处,几乎笔笔可见。近景处,以平远之法勾画出江汀树使,细笔勾皱山石,再于岸石上勾出孤松之形态,犹如苍龙出柏,峻拔危耸,在抒写画家的本意中,铺陈出石涛用笔的点滴精华,使山川物色从逼真的实感中体现出一种洒脱的笔情墨意。以淡墨写远景,使全景具有高瞻远瞩之势。远山均以牛毛皴、解索皴层层擦染,再施以破点、攒点等笔法点苔,表现一种青苔密集、岚气浑厚的景象。从笔法上看,此时他能上溯宋元,直取王蒙、吴镇、董源、巨然, 其笔下的山水凝重, 笔墨也更深厚。所作草木,华滋绵密,有一种深山密林的氛氯之气。张大千自己的学养铸成了自己的笔墨特征,融传统于个性的纯熟之中。
34 溪山客话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意在方壶、黄鹤也。丁亥嘉平月,大千居士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35 黄鹤山樵淞峰书舍图 1948年作
36 山 水 四屏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1)万里沧波杳霭中,平林落日映丹枫。黄尘控马长安道,谁似矶头一钓翁。盛子昭秋林渔隐图。丁亥七月临,张大千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三千大千、大风堂 (2)松雪斋西溪图。山林忽然在我眼,揽袂欲游嗟已远。长松落落含苍烟,平川茫茫际层巘。大梁繁华天下稀,走马斗鸡夜忘归。君独何为甘寂寞,坐对山水娱清晖。西溪先生来崛士,正可着之岩石里。数间茅屋破不修,中有神光发奇字。绿萍齐叶白芷生,送君江南空复情。相思万里不可见,时对此图双眼明。此图子昂赠鲜于伯几者,全师荆浩,盖徇知之作也。丁亥秋孟,成都昭觉寺临并记,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不妆巧趣、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风堂 (3)松壑奔流日日狂,高情谁识水之傍。千山万壑都非物,双耳冥然不觉忙。丁亥七月岁望,昭觉寺,拟宋人松壑飞泉。蜀郡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三千大千、摩耶室 (4)信脚清溪细路斜,角巾捎落紫藤花。寻常记得相周处,口未门先唤茶。石田翁句,丁亥七月拈写之,张大千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三十年代后,是大千摹学古人高峰时期,仿赵孟俯、盛懋,进而王蒙,他力求酷肖,以登元人堂室。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等等,也都是大千所追索的对象,他深知其中的精神奥妙,从而确立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力。此四幅山水分别绘宋人松壑飞泉图、松雪斋西溪图、秋林渔隐图、石田诗意,分别写出四种风貌,但观此画作却为同一格调,更多的是把古代画家的情感流露到作品当中。画面清新典雅,在构图上,采用平远、深远、高远并用,峰峦叠嶂,起伏变化无穷。小溪、木桥、茅舍、行人,章法严谨,清雅出尘。写《松雪斋西溪图》尤为精到,林木苍郁,疏密有致,山川俊俏,草木华滋。笔笔是自家写出,亦笔笔从古人的来,深得自然山川的真趣。笔法似取古人,而又出自新意,左右逢源,运用自如,精湛凝练,清秀温润中含苍茫浑厚的韵味。
37 钱江画舸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题识:酒阑烛跋夜萧萧,船尾船头白浪高。香梦未成翻一笑,枕边消息隔江潮。二十年前与西江黄晓汀同醉江山船上历历犹眼前事。偶写此图并录旧作于上。此乐何可复得?良可兴哉。丁亥秋日,张爰。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之印
《钱江画舸》全画着墨精简,但见江面辽阔,远山数重,近岸沙浦芦草,随风轻拂,而浪涛拍岸,两艘画舸并泊江边,一如大千题诗:“船尾船头白浪高”。稍远处还有一艘帆船和一叶小舟,皆用细劲的尖笔钩勒,描绘物象精准而笔意洒然,了无呆滞。尤其是近岸的浪花翻滚,汹涌而生动。至于江面,大千则用较规整的鱼鳞纹来描绘,自近处起由大而渐次细小,终至消失,略现深浅的层次,成功地表现了粼粼的水面。然而远山却是草草几笔,墨韵山形已具,真是举重若轻的功力。
38 一水菰蒲绿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一水菰蒲绿,半天云雨清。扁舟去远浦,可遂打渔情。丁亥嘉平月,大千居士爰大风堂下。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大千此幅作品以精致细腻的浅绛设色表现了山水的清秀、明丽,彩墨兼施,是张大千清润文秀画风的典型作品。画中远山层叠,以层层迭染表现山体并衬托出大面的空白来显示水域,其中布以一船夫与过江人恰似交谈的场景,使整幅画面更显幽静,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画面布局“一气贯串而不悼”,既有真实山水的陶冶,又有主观的艺术取舍,中景景物描写细致,并以之带动近景和远景,轻重抑扬,高低强弱,充满节奏感,颇有“天开风帆沧波里,峰峭深霾云雾中”的诗趣。
39 效清湘老人画法 1947年作
40 吟秋问酒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江干何物妙,衰柳数行秋。短咏长吟去,前邨问酒楼。岁为仁兄法家正之,丁亥九月,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此幅构图极简,只有近景的岩石和中景的一棵树,一位策杖的旅者从未知处来,又向未知处而去,画面上幅大片的空白留下无限深远的想象空间。不过,这幅意境简淡的画依然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近景的山石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坚硬结实,层次分明,轮廓清晰,画家通过浓墨、淡墨和焦墨的混合运用将岩石表面凹凸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以纷乱的杂草加以衬托,恰与远处的空蒙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使孤独的旅者如同行走在清晰与混沌之间。
41 长夏江寺图 设色 纸本立轴 1947年作
42 云淡风轻 立轴
43 永夏茆堂 设色纸本
题识:永夏茆堂风月嘉,凉阴寂寂树交加。客来解带围新竹,燕起冲□落晚花。领略清言苍玉尘,破除沉困紫团茶。六街车马尘如海,不到柴桑处士家。拈文征仲句写。大千居士。钤印:张爰印、大千
44 春山远渚 立轴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45 秋山气爽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稍爱子云气奇古,近知臣甫语惊人,凭谁说与佳山水,遏墨苍茫乱笔真。丁亥三月,大千居爰。钤印:张爰、大千
46 赏秋图 镜框 设色纸本
款识:林木萧条山水清,长滩浅濑互综横。何人晏坐心无事,静看秋云隔峤生。爰。 钤印:张爰、大千
张大千的山水总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逍遥感,譬如这幅《赏秋图》,平远的山,静静的河,几丛疏林,河岸边以水而生的杂草,桥上慢慢踱行的执杖老者,远处河边的茅草亭以及隐隐的小帆船……这一切,在小小尺幅画里和谐而井然有序的各就其位,默默静守着秋天的萧瑟与宁静。
47 寒灯课读图 镜心 丁亥(1947年)作
48 载酒寻仙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我诗仙。丁亥二月,仿黄鹤山樵笔,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49 秋水畅游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50 放舟高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 盈盈渌水, 叠叠青山,放吾艇子,高咏其间。丁亥春日,仿黄鹤山樵笔。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