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64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31)
1 青山独钓 立轴 1947年作
题识:对岸有青山,独钓爱奇绝。得句懒归来,拟欲待明月。丁亥(1947年)嘉平月,成都昭觉寺作。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
2 青山独钓 立轴 1947年作
3 云山渔隐 纸本设色 1947年作
题识:遥山青一线,云树覆茅庐,绝胜清泾水,扁舟怀五湖。丁亥十一月,蜀人张大千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之印信、张季
4 拟北苑潇湘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5 溪山行旅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6 岗光缥渺图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题识:一碧岚光四望开,凭君移棹出江隈。欲知缥缈长吟处,只在秋风百尺台。丁亥十一月既望,蜀郡张大千爰,大风堂下。
1947年公认为大千临古创作的高峰,时年先生49岁,正值盛年,山水精品迭出。画幅之中,已少有古人而多先生自己面貌。近前巨石如壁,斜矗面前,上有虬松枝叶茂然。稍远的岸坡,林木葱郁,水面一介文士放船回望,崖边怪石层层横陈,远处山峦缥缈云蒸雾蔚,整个画面清新自然层次分明。充分显示了先生驾驭笔墨的高超能力和着意安排的脱俗匠心。画中山水也似曾相识,它们既像黄山,又类峨嵋,又有江南的华滋,应是大千先生将十几年游历所见的各地名山秀川在胸中化合后,完美的艺术再现。
7 古木寒泉图 水墨纸本 丁亥(1947年)作
题识:千章云木秀而野,一脉流泉清且甘。绝似冷泉亭上坐,故应魂梦绕江南。丁亥十月,效李营丘笔作古木寒泉。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8 木叶萧森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题识:山木半落叶,西风方满林,高人到此地,野意自萧森。巨然浅绛遂开子久法门。丁亥(1947年)三月,蜀人张大千爰。钤印:蜀郡张爰(白)、大千居士(朱)
张大千此轴实小中见大之杰构,用巨然披麻皴法。笔墨俱佳,奄有云烟之彩,虽水墨却见丹青之韵。至于山麓之蒲塘,垂杆之高士,洒脱清劲,非大千不可矣。
9 吴江小景 镜心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题识:(1)白鸥飞处夕阳明,山色隔江眉黛横,试看三高祠下水,悠悠中有别离情。丁亥秋,拟云林生诗写吴江小景。爰。钤印:张爰、张季 (2)此五年前海上所作。子若吾兄携来台北展视,有羊叔子识环之感。辛卯(1951)八月,大千居士,爰。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张大千拟元人云林生(倪瓒)诗意入画,于静山古祠秋水中,写景寓情,造景写心,悠遣别离之情。画面分近、中、远三景,中景一片水色,其实一笔未画,只在近处用淡墨成色,平铺十里湖光,两叶扁舟满载一船秋色分驰而去,船上故友频频回首。远景和近景墨色几乎一致,没有近浓远淡的分别,但远近的效果都很强烈。远山处用笔横扫时速度极快,山石先用劲健的长线条数道拉出,墨浓而干枯。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和暗处干擦几笔,最后略加渲染而成,近处湖石则略异。水岸边丛丛枯枝后隐隐藏一古祠,笔简形具。树干则用枯墨写出大概,然后再加补几笔,画小枝用墨同于画树干,但用笔的速度略慢,所以显得墨色略重,水分也略多一些,已入深秋,只剩秋枝,么横点,么“个”字、“介”字点,最后以墨通身润之。全画只用墨笔,不着一色,干净明洁,疏朗清澈,大千用吴江秋然之景尽抒悠悠离别之情,无怪四年重见时又欣然再题,以诉恍然之情。
10 倪家山水 (六幅) 册页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1.题识:江南北苑出奇才,千里溪山笔底回。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丁亥中秋后,病起试笔,效渐江法得八页,师画出倪、黄,而元四家莫不宗法北苑也。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2.题识: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鸟,诗成洗研没游鱼。云林生水竹居意。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3.题识:胸中得酒出孱颜,木叶森森岁暮残。落墨不随岚(气)暝,几重山色几重澜。寂笑斋漫兴。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4.题识:溪上闲亭莱草边,越山吴树总悠然。何须把袂劳相别,身世江湖万里船。钤印:爰、张大千
5.题识:不见西湖处士星,俨然风月为谁明。当时寂寞孤山下,两句诗成万古名。阿爰。钤印:张爰印、大千
6.题识:晴峦掩霭云容远,野色荒荒树老苍。如此江山亦奇丽,何时着我一蓬窗。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1 空山云溪图 立轴 丁亥(1947年)作
题识:溪静风不过, 树深啼鸟知。山人未来处,云气入茅茨。丁亥春日,拟董叔达笔于潇湘画楼,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三千大千
12 清溪载鹤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清溪载鹤图。山樵晚年作也,运笔如草篆。辛巳秋月临并记,蜀郡张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
在元代画家中,张大千推崇并学习的画家虽不少,但能够列入他所酷好的画家,即非王蒙莫属。事实上,在元代画家中,最适合张大千性向的是王蒙,他最喜好的是王蒙,收藏最富的是王蒙,功夫下得最深的是王蒙,得益最多的也是王蒙。此幅张大千作于1947年的作品即是最佳左证。四十年代中后期,大千更是逐一临习过王蒙的《夏山隐居图》、《林泉清集》、《清溪载鹤图》等名迹。此幅《清溪载鹤图》,其山水布局基本忠于王蒙原作,采用了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缜密构图,保留了原作的恢弘气势和静谧清寂、可居可游的气氛,尽得王蒙山水画的艺术精髓。
13 清溪载鹤图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14 村林烟暖 手卷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15 嘉陵江飞仙阁图 镜心 丁亥(1947年)作
题识:峡势入朝天,江鱼荐馔鲜。蟠空凿明月,驰想挟飞仙。青霭人家住,丹霄客梦悬。龙门思礼佛,丛斲一凄然。八年前与目寒、君璧,自朝天驿买舟出明月峡,经龙阁、飞仙关至利州作。飞仙关当即老杜诗中之飞仙阁也。丁亥三月写并记。爰。钤印:爰印、张大千
张大千一生三次游历广元,分别是1939年5月、1940年10月和1943年10月。据张大千《川北纪游组诗》中《过剑门》序:“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同黄君璧、张目寒作剑门之游。”可知1939年5月,为躲避日机空袭,张大千与黄君璧、张目寒同游川北名胜。三人从成都出发沿陆路新都、广汉、绵阳经七盘关至阳平关,剑门诸地,再由朝天驿乘船至广元,饱看明月峡、飞仙阁、千佛崖、皇泽寺诸名胜。本图即绘广元飞仙阁。从画的落款中可推知画面描述场景为1939年游历飞仙阁事。飞仙阁位于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南华村,是明皇幸蜀的必经之路,古金牛驿道、嘉陵云栈的重要关隘和军事要塞。此图画面兼取高远、平远、深远等不同的视点,用笔精细,构图谨严,精确勾勒出飞仙阁四周的景致,当是根据现场写生稿精心绘制而成。坡石、苔点、芦苇、树法上均施石涛法,坡石勾勒则用渐江法,线条流畅生动,墨韵淡雅,典雅素静中别有一种清逸韵味。
16 蜀归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奔湍急似弦,落日千山乱。独木悬青空,危桥通一线。丁亥之夏九月,予自江左归于蜀中,大千张爰,于大风堂下。钤印:张爰之印信(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题跋:此作行笔劲畅,敷色古艳,足见大千先生功力之深。绝非一般画家所能为也。戈父萧平观题。钤印:平子(白文)
17 溪山渔艇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款识:(1)溪山渔艇。拟北苑笔,写似啸梅仁兄法家正之。丁亥十月,张爰。(2)此予四十八岁时,沱水村居,用自制罗笺所作。顺华贤侄从香港购得之,嘱题奉其仲兄蔚华疥壁。目疾未瘳,手复战掣,惶愧无似。庚戌(1970年)七月初三日,爰翁,七十又二。钤印:大千居士、张爰、三千大千
18 峨嵋清音阁 镜心 丁亥(1947年)作
题识:雨过山洪浩浩流,四时无暑气如秋。劝君扶杖登三顶,六月围炉更拥裘。初入峨嵋清音阁道中。大千居士爰。丁亥四月既望,写似静安仁兄法家正之。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张爰之印信、大千
此件《峨嵋清音阁》,作于丁亥(1947年),是张大千山水画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由于抗战,四十年代,张大千返回四川老家。寓居成都期间,青城、峨嵋是他畅游流连之处,四川的大山大水,给予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尔后敦煌的两年临摹写生,更使他大彻大悟。这件作品,作全景式构图,层峦叠嶂、雄伟壮阔。画幅之中,已较难看到石涛的影子,而主要是大千本人的面貌了。画中的山水,兼取高远、深远二势,远处之高山,千岩万壑,绵延起伏,峨嵋山之奇崛,尽出笔下。近处缓坡,树木丰茂,有山径、河流交错而过。大千此时的成熟,还主要表现在对于笔墨技巧的使用和安排,已能为胸中丘壑而动,积色积墨,皆恰到好处。配合张大千所书七言诗,峨嵋清音阁之山水意境已深入观者心怀了。
19 导江山城风景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登山临水及春兴,风物江乡识未曾。行客林泉应有分,青山只合自消凝。丁亥夏,写导江山城风景,不殊大年水村图也。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
20 关塞秋风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21 仿巨然山水 镜心 1947年作
22 清溪钓艇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清水沧浪濯足时,扁舟便有五湖思。素书未抵烟波远,斜竹还抽独茧丝。丁亥之秋,拟大涤子清溪钓艇於大风堂下。蜀人张爰。旧作题似裕丰贤世讲。爰。同岁十二月廿六日,时又将还成都也。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张季子、浪花无际以清湘
23 山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坡诗。丁亥十月既望,写似古云先生法家正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24 秋山觅句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25 秋山行旅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唤起朱颜酒一尊,登山临水意犹温,朝红暮叶春来路,纵老秋风识旧痕。丁亥五月,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不仅是一个临古高手,其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还来自于对写生和观察自然的重视,他一生遍览黄山、泰岱、峨嵋、青城、雁荡、华岳、桂林、罗浮、楚粤等名山大川,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冲淡传统绘画程序的束缚。此幅《秋山行旅》为传统的文人纪游题材,巨峰耸峻,直立眼前,山涧飞瀑如练,蜿蜒而下,两位文士相伴游山,童子携琴跟随。远山峭拔,直入云霄。山腰云气升腾,与飞瀑相连。画家借鉴了多种表现手法,可以见到倪云林简淡松秀的折带皴法,也可见看到石涛多变的树法。画中山水也似曾相识,既像黄山,又像华山,还有几分峨嵋的影子,是大千几十年游历的名山在胸中化合后的再现。
26 云树高士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岩下自溶溶,山头绿几重,平生丘壑意,云树识高踪。丁亥冬,戏效北宋高克明笔,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幅画面中央为一高耸突兀的主峰,矗立云表,具一柱擎天之气势;几叠皴纹,勾勒出悬崖峭壁凸山坡云岩之间,盘出三株古树。碎点枝叶,透析出瑟瑟秋风的清寒。山岩在杂树之后,巨石平坡上立二位高士,一边欣赏飞流直下的瀑布,一边驻足长谈。且二人正好位手画面下方的正中,成为此画的焦点。瀑布如一条素练,潺潺而下,岩根水脚之外自别有洞天。左上方则露一角天空,用以题字,显得画面丰富却又不失平衡。
传统的山水画里,文人隐士们如何寄情于山水,总是画家笔下竞相追逐的焦点之一。他们在画中比例有时虽甚微小,但却是点明画的主题不可或缺的要角。他们像是爱携着古琴的导游,总令人不知不觉地想跟着他,一同悠游于村野湖泽之间。北宋的高克明是一名画风精巧、细密,能体验郊野山林的乐趣并将它形诸笔墨的画院画家。张大千曾经于1948年临摹过一张高克明的《秋壑鸣泉图》,深得高氏精致的笔法和细腻的情趣。但这幅画中画风简率,已显然与高克明有别。另外,画中大斧劈皴的运用与简放的线条趣味等,说明是受南宋画派的影响。说效仿高克明,大概也只是得其文人情怀而已,故称“戏效”亦是恰如其分的。
27 松山观瀑 镜心 1947年作
28 山水 立轴
29 木叶含风静 镜心 1947年作
款识:木叶含风静,千山尚绿肥。微晖弄晚晴,犹暖旧林扉。丁亥十一月既望,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此件《木叶含风静》创作于1947年11月,是张大千吸收古人笔法与融汇自家画风为一体的代表性作品,潇洒出尘。静观此作,颇具王蒙山水的味道,用披麻皴、斧劈皴和点苔法描绘山石,皴法繁复,苔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或疏或密分布于山石树干之间,但近景描绘的田地、土丘以及院落的画法又融汇了画家自己的画法,别具匠心。张大千灵动多变的用笔将丰厚滋润的墨色表现的游刃有馀,整体画面构图饱满,结构规整严谨,疏密有致,一派世外桃源之景,引人向往。
30 秋日登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云脚松根秋气微,数峰天半起憎错,不知霮阖青冥里,倘在凝眸顶上层。丁亥十二月张爰。钤印:张爰之印、三千大千
画面崇山峻岭,雾霭缭绕,房舍隐约现于山之一角,峰峦连绵起伏,有苍莽雄奇之势。张大千一生饱游名山大川,采天地灵气,得心源慧颖,独具匠心地揉和古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面貌。
31 拟子久浮峦暖翠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村林烟暖醉晴鬟,碧水春风人闲关。最喜阴晴不到处,无根树子响空山。丁亥秋孟,拟子久浮峦暖翠于大风堂下,张爰。钤印:张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32 拟子久浮峦暖翠 1947年作
33 拟子久村林烟暖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村林烟暖醉晴鬟,碧水春风人闲关。最喜阴晴不到处,无根树子向空山。丁亥嘉平,拟子久于大风堂下,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
34 山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35 春山飞瀑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36 青城隐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青城山老人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酪,而溪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渐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或云,潜元张不群入山采药,浃旬不返,见一老人,致敬为问,答曰:本丞相范贤之裔,知李雄之祚不永,挚吾辈居此为终焉之计。图经云,即獠泽也。昔诸葛亮迁群獠于山下,故名。玉贻兄方家正之。丁亥二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青城山是张大千曾居住的旧地,也是他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画幅上的长篇题字列举了青城山老人村的三个来源,分别取自《苏东坡和陶渊明桃花源诗序》开头部分、《晋书·李雄传》李雄和范长生(范贤)一段史事及《图经》中:“老人村,即老泽也,在青城北百三十里。昔诸葛亮迁群僚于山下而故名”。配上画面表达出青城山深峻、幽静和雄奇的景色。
37 兴龙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兴龙山在皋兰东百数十里,为甘肃诸山中最雄秀处,几年前礼佛敦煌曾与游茲山。此幅漫以北苑法记之。丁亥二月,张爰。铃印:张爰、大千居士
38 拟北苑溪山云屋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溪静风不过,树深啼鸟知。山人未来处,云彩入茆茨。拟北苑溪山云屋。丁亥十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潇湘画楼
此幅《拟北苑溪山云屋图》作于1947年,是这一时期张氏全力规模董巨之力作。张大千在山水画科上对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潇湘图》、《风雨出蛰图》三图浸淫尤久。1946年张大千在《拟董北苑万林奇峰图》中题道:“北苑画前不藉师资,后无复继踵,特开机轴,为千古正宗学者所遵之。”可见张氏在此一时期是将董源视之为百代风标、千古宗师,对之佩服的无以复加。
此幅《拟北苑溪山云屋图》健笔长皴内含董源笔意,山石树木葱郁懋盛处见浑厚。大千五十岁前就已经遍临唐宋元各家各法,此幅丘壑笔线、坡石树木已经具宋人气息,而树叶点苔则是青藤白阳法,吞古而能化今,实在是大千的真本事。而其笔皴之间所展现的大气磅礴之象也与张大千豪迈不羁的性格是息息相通的。
39 策杖聆泉鸣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毋嚣飞不到,大造意偏精。奇石当人立,幽禽浃耳鸣。泠泠三叠响,恻恻五铢轻。应笑秋风客,金丹尚未成。大千张爰。钤印:大千、张爰
40 林荫观瀑 立轴 纸本 1948年作
款识:世嚣飞不到,大造意偏精。奇石当人立,幽禽浃耳鸣。冷冷三叠响,恻恻五铢轻。应笑秋风客,金丹尚未成。戊子秋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朱)
《林荫观瀑》全幅精心经营,题诗为与好友黄君壁同游三叠瀑时所作,是会心之作。此画上下皆为繁密,唯有水口处、水流路径、瀑布坡台处虚空灵动,树木茂密,层叠耸立。直升幅顶。用笔细秀,设色清润,特别是树木部分益显其精致的用笔。不论松树或者夹叶,树干或者针叶皆用细笔勾勒,坡石苔点。林泉高士、携琴童子,无不精工秀劲。设色为小青绿法,巧妙的运用了水流作为白色粗线条包围山石,将整幅画面巧妙的联系到一处,利用水流的路径引导人们看画的视线。山顶一贯而下的三叠瀑布,更加强了画面的连贯性。张大千对于古代画家的借鉴,不仅仅在于风格面貌,笔墨情趣,更多的是把画家的内在精神都参透进白己的人生,从而把自身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41 晴峦叠翠 立轴 1948年作
款识:元四家俱从北苑证,子久得其空灵而不虚泛,叔明得其蓊郁而不冗塞,云林得清逸而不空疏,仲圭得其实而不逼仄。诸公自棒□□□□过寻常阿师蓝柳拈槌方比耶。戊子秋,拟子久并识,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全画从右边取势,层叠为高远清逸之景,左部平远开阔,水流、阡陌至远处而云气顿生,着色淡雅。是图纯用董巨之法,在吸收四王层叠积为大山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可游、可居之景,从中可看出大千谙熟诸家笔墨之长且具有严谨的构图手法。
42 山 水 横批 水墨纸本 1948年作
款识:诗思回流八节滩,苍烟丛莽起微澜。清眸天末云峦断,寂寞林溪生阁寒。此元人写经纸,极发墨韵。戊子夏日,坐藏芒斋写,爰。钤印:张爰、大千
43 山居图 立轴 1947年作
44 山林隐居 立轴 1948年作
45 松山高隐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款识:箫散长无事,天留老布衣。偶得乾隆纸片幅,拈屈翁山句写此,似清湘而非清湘也。戊子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画山水讲究意境,且擅用笔墨来表现意境。画面的结构和位置,需要特别注意。张大千在大量临摹古人画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师造化。他实践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格言,走遍名山大川、大江南北,从国内走到国外,山山水水化为他心中的丘壑,于是下笔自然传神。他的山水画能够随意自如的表现出峨眉山的巍峨雄壮、长江三峡的险峻秀拔,或江南风光的平淡清丽。此件山水之作,为张大千1948年作。系张大千创作顶峰的代表作。此时的张大千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颠沛之后,神安笔畅,所画山水貌似石涛,但是已经融入王蒙的笔法,将胸中丘壑、精妙构图与真山真水的气势巧妙地结合起来,犹有意境。
46 松荫策杖图 镜心 戊子(1948年)作
47 高阁读书图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48 松阴滴翠 镜心 设色纸本 戊子(1948年)作
题识:松阴滴翠织烟重,归兴斜阳似酒浓。欲绾青云作螺髻,自褰十二碧芙蓉。戊子二月朔,成都昭觉寺作,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松阴滴翠》作于1948年,应是画家一幅掺揉董源、王蒙画风,创自家面目的画作。画面构图将董源之舒展从容与王蒙之繁密相结合,山势层叠连绵,峰峦清劲挺拔,岩路盘旋迂回,谷中松树茂密,屋舍错落其间,整体画面宏伟刚健;笔法上更多显露王蒙画风的细润精致,细密如千针万缕,却无一懈笔,其中树木画法,尤可见出王蒙的影响。不过画家在此画中,用董源的长披麻皴结合王蒙短促的牛毛皴,坡石以偏干笔皴出长线,使得山峦呈连绵不绝之体势,气象更见恢宏。大千对于王蒙、董巨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晚期,到四十年代中期,对二家画法已了然于心,在《松阴滴翠》中表现出来的是迥异于敦煌艺术鲜明、强烈的设色、造型,而更多是传统中所谓“南派”山水面貌,这成为大千四十年代后期山水的主要风格。
49 摩诃折柳图 手卷 1948年作
题识:摩诃折柳图。丙子秋月,宏宾老长兄有江东之行,龚向农、向仙乔、李亚得、林山腴、李培甫、庞石昂、萧仲伦诸公赋诗为饯。越十三年,戊子十一月为补此图。大千张爰。钤印:无限离情无穷山水无边山色、张爰私印、大千
50 临渐江山水 设色纸本 1948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