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68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35)

2017-01-09 11:04:3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1899~1983),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四川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1 远眺闲话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2 携琴访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题识:(1)岩下自溶溶,山头绿几重。平生孤往意,云树识高踪。己丑二月,得乾隆旧笺写此。张爰。(2)携琴访友图。题似心铭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张爰、大千

3 严子陵钓台 立轴 1949年作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将至子陵钓台,作。七里泷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晋嘉道兄嘱画,为图子陵钓台请正,己丑九月既望,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4 山水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题识:隔岸看青山,独钓爱奇绝。得句懒归来,拟欲待明月。炎如大家清正,己丑六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5 山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6 千重雪岭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款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已丑秋日,写峨眉三顶,似仲鸣兄法教,大千弟张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朱)、笑白云多事等闲为雨(朱)、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白)

7 峨眉三顶 立轴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题识:(1)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己丑秋日,写峨眉三顶,似仲鸣道兄法教。大千弟张爰,大风堂下。(2)峨眉屹然霄汉终,岁在云烟薄霭中。固当以北苑、南宫法求之,庶几传其天机离合之趣耳。爰。钤印:張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大利、张大千、蜀阁、可以横断峨眉颠

  峨眉山是张大千称之为“峨眉天下秀”的四川山水“天下四绝”美景之一;其余“三绝”是:巫峡天下奇、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大千一生不知画过多少幅四川“天下绝”景或峨眉山美景的山水画,但这一幅无论是笔触轻灵生动,用色的瑰丽柔和,描景的精微细致,都是最能表现峨眉山的“天下秀”特色的杰作之一。

8 深山幽居 镜心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款识:暂未聊自得,老玉尚能豪。放眼风云合,娱怀杖履高。舒襟藏岭岫,挟梦入猿猱。检点经行地,空虚此可逃。庚寅秋,大吉岭写并题,蜀人张大千。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西行所得

  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采取自山前而窥山后的深远法,构图布局。所绘山势呈纵向向画面伸展,蜿蜒曲折,愈来愈远。画家首先以粗率的用笔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再施以短笔皴染,层层叠加,形成山石厚重的体积感。近处坡石平缓,画家施以焦墨,表现其阴阳向背的光影效果。远处山峰高耸,以浓墨勾勒山石轮廓,突出山峰的层次和山势的变化,山峰平坡之上,有屋舍数间,显出世外桃源之意境。杂木丰茂,以湿墨从淡到浓反复点染,错落穿插在山石之间,展现其蓊郁葱笼之姿。山峰中间白云缭绕,宛如仙境,烘托画面追古之逸趣。此图山石描绘粗放,皴染层次丰富多变,构图得宜,远近高下,安排有序,富有立体感。

9 青城天下幽 镜框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款识:青城朝阳洞,在常道观至上清宫道中,境尤幽绝。爰。 钤印:张爱印

  题跋:青城天下幽。蜀中山水,旧称四(川)天下。吴稚晖先生酷爱青城之胜,叹为幽绝,于是游山者,莫不向往而知。青城天下幽。庚寅元月,予自南美来江户观梅,杉田水户,极一时之乐,客窗兴到弄笔为快,成此五幅。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青城天下幽”是而今耳熟能详的名言,正始自此画跋中吴稚晖先生,吴曾撰文称:“顾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无不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于是“青城天下幽”一言成名。吴稚晖先生是江苏武进人,学贯中西,爱国坚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1950年9月底,张大千拟去日本小住,约11月由日返台湾。这件《青城天下幽》就是在此时完成的,此画便是五幅中的一幅,用笔轻松爽快。

  这幅画作是张大千由传统文人水墨画风格技巧向泼墨山水的过渡阶段,画面云气氤氲,山林幽深浓郁而气象逼人。画中栈道贯穿画面右侧,陡坡云树之上,置一半山亭,山势随势起形,不但增加了画面的辽阔高深的空间感,同时也为景色增加了气势。山脚树木层叠,楼阁掩映于左侧林木之中,人物俨然,云烟笼罩之下,使画面益加明灿生动。

10 竹园精舍 立轴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题识:(1)竹园精舍。故址在旧王舍城北,昔有长者迦兰陁,以大竹园施诸外道,及见如来,闻法净信,追惜竹园居彼异众,今天人师无以馆舍。时诸神鬼感其诚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长者迦兰陁当以竹园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愤恚,含怒而去。长者于此建立精舍,功成事毕,躬往请佛,遂受其施。予以己丑嘉平礼佛灵鹫,寻其故址写此,大千居士爰。(2)庚寅夏,似真汉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时客香澥。钤印:张爰之印、大千西行所得、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1950年2月,张大千在印度举办个人画展后,寻访印度北部著名的佛教圣地灵鹫山,山中的竹园精舍曾是释迦牟尼的居住地,也是中国古代高僧如玄奘等都曾参拜的圣地,《竹园精舍》即是表现此间景致。灵鹫山位处的恒河平原,惟有它与周围几座小山挺拔而立,岩石裸露。大千力求实地景貌,取横构图,几座丘陵起伏和缓,参差错叠,一条小径从山脚左侧。曲折远引,精舍半隐于竹丛之中。《竹林精舍》一画用花青为主调,近景山体以董巨披麻皴约略写出,竹林参米家笔法,绝妙处在中景山峦以浓墨大笔涂出,将山体之岩石质感准确表现,画面层次豁然拉开,轻重间节奏鲜明。

11 巫峡云帆 镜心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题识:巫峡云帆。断雁不传云路信,寒径自引客舟来。爰。庚寅,大千春日作。钤印:张爰

  巫峡是三峡之一,亦属张大千家乡的名山川。《巫峡云帆》是作者积累了多年治艺的丰富经验和大写意新风格酝酿过程中的作品。张大千用大笔晕湿后,以细笔皴写山峰,点染树木,钩写帆船,画中墨气淋漓,烟云变幻。山峰充满质感和空间感,加上点点群鸥,韵味无穷。

12 镜湖涵碧 手卷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引首:镜湖涵碧。辛卯(1951)上巳,装成漫题,蜀人张大千爰。

  款识:扶策乘夕凉,马蛟摇影兀。石自何方来,蹔山疲崭崱。故乡烟水外,九洲忘不极。曰归未得归,侈言此乐地。去年夏借居岙门,尝与蔡昌銮昌耀昆季登马蛟,右望九洲洋诸岛屿,赋此诗并得此稿。顷始写成,沧桑遂易。欲归不得,是邦亦非乐土矣。庚寅十月既望,蜀人张爰大千父,客大吉岭。马蛟石在莲花山北麓,石椭而硗,无趾。三小石承之,相传浮浪至。大千居士又识。钤印:张爰、大千、张爰私印、张爰之印、三千大千、大千钵、法匠

  题跋:大千居士为当代名家。且有谓其画为“划时代”者,书法亦别具风格,赏鉴并有心得。同此三美已大难,能加以艺人之德,尤为可贵。古有吴兴白玉之瑕,近今更不胜数。且远过之现代书画名家,虽或能其三美,较之大千,而缺其四,能无愧乎?余藏之画较云青山人恒多逊色,观此卷尤信。但文墨之张跋则颇引为自豪,已曾影印以赠云青,可以之与其所藏大千画同观。或山人由吾侪而引起文献墨迹之乐而代其入山,唯恐不深之念,殊大幸事。吾虽以山人赠为笔名,但盼其如吾句所云:“社会山林无畛域,而不愿其逃世,书画非仅自娱。”山人岂谓孤隐其然乎?否乎?民国四十一年七月,巴黎旅次,煜瀛。钤印:李林书屋、李屋

13 山林钟鼎图卷 通景册页 设色纸本

  款识:山林钟鼎不相妨,风雨时时忆对床。弟与阿兄皆老矣,白头吟望在他乡。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父、大千豪发、大风堂

  引首:大千居士山水作于印度,从题诗中似有怀乡之悲也!癸未冬,龢溪仁恺题于香江。钤印:杨仁恺丁丑年以后题记

  大千先生为了达到艺术的尽善尽美,一生畅游天下,足迹遍布世界各地。1949年,张大千赴印度展出书画,也许身处他乡,面对异国风情,产生出了对自己家乡的一种倦恋,由此而作此画。画中山川秀美、俊逸,流动的雾气中飘动着阵阵仙韵、没有层层迭迭山峦,也没有绵延无尽的森林之象,作者通过简单勾勒,再通过墨笔的皴擦从高处往下的一种府瞰,将一幅人间仙境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带出了无尽的瑕思,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14 山水通景 册页 庚寅(1950年)作

  款识:青丝络壶春酒香,山阴高履趁晴光,水边林下逢奇友,吐尽平生文雪肠。庚寅立秋前一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白文)、大千父(朱文)

  本幅山水通景册乃大千先生客居印度大吉岭时所作,先生所居大吉岭地处偏僻,门人亲友几近绝迹,应酬甚少又值壮年,所以这一时期创作极丰,特别是工笔山水,人物仕女均达高峰。本册为不多见之精品山水。

15 江渚泊舟图 镜片 设色纸本 辛卯(1951年)作

16 后赤壁图 设色纸本

  款识: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长相望,如斯良夜。绿蚁新醅鱼出网,黄泥旧坂霜芟叶。破寂寥,人影答行歌,相从客。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崖出。曾几时,重到江山难识。杖舄已惊栖鹘梦,啸歌欲动冯夷宅。有羽衣,归去揖临皋,逢畴昔。满江红。云阶吾兄两教,大千弟张爰。别离忽六载,握手杂欢悲。西笑各无恙,东游会有期。收京吟杜老,受馘惊虾夷。浪说蓬壶胜,盛衰自异时。云阶老友海上一别六载,七月三日,倭寇请降,重逢于成都,既为写赤壁后游并拈小诗为赠,弟爰。钤印:张爰私印(白)、三千大千(朱)、张爰之印(白)、大风堂(朱)

 17 赤壁图轴

18 赤壁图轴

19 赤壁游 设色纸本

  题识:横槊发浩唱,酿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郁苍苍,何处舳舻千里,当日英雄一世。敛手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费平章。纵一苇,凌万顷,诉流光,盈虚消长,如彼逝水一何长,只有清风明月。耳目取之不尽,物我足相望,洗盏与子酌,枕藉白东方。《满江红·水调歌头》,隐括赤壁赋赋此。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千秋愿、税牛厂

20 前赤壁赋图 设色纸本 辛卯(1951年)作

  题识:横槊发浩唱,酾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苳苍苍。何处舳舻千里,当日英雄一世,敛手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费平章。纵一苇,凌万顷,虬流光。盈虚消长如彼,逝水一何长。耳目取之无尽,物我足相忘。洗盏与子酌,枕藉白东方。《水调歌头》。隐括坡赋为之。辛卯之秋,阳明山中作图。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幅《前赤壁图》,构图简洁,设色淡雅。宽阔的江面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色月光融为一体,寥廓邈远。赤壁之下,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在苍茫无际的江水中随意飘荡。苏东坡与两位好友静坐舟中,饮酒畅谈,陶醉于清风明月、江水美景之中。赤壁以赭石染出,含蓄宁静。近景岩石以淡墨皴染,敷以淡淡的赭石和石绿;浓淡相间的丛篁,在徐徐清风中摇曳。张大千以其独有的清新文秀之笔,写出了诗人那种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情怀,写出了一种清逸萧散、旷达自适的人生境界。右上方峭壁上的长篇题字,墨虽淡却神完气足,酣畅淋漓,与画面的幽淡清疏浑然一体。题诗依据苏东坡《前赤壁赋》改写而成,保留了苏文的精华。

21 钓翁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题识:踏遍千山与万山,自矜腰脚未衰孱。新来渐觉登临懒,只向江湖觅钓竿。辛卯十一月,张大千爰。钤印:张爰长寿、大风堂

22 二老恋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老两不离山,痴云常恋岫。对面语不闻,龙蛇酣方斗。辛卯七月,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

23 山水 镜框 设色金笺 1952年作

24 秋水春云 镜心 设色金笺 1951年作

  题识: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多情只有闲鸥鹭,留得诗人作钓翁。辛卯嘉平月,拈元人句,写于潇湘画楼。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长寿、大千富昌大吉

  本幅拈元人诗句入画,据他题日此乃黄庚句,无疑也是画家心目中向往意境的形象化而呈现笔下。无论早年出自工笔,或晚年则化为泼彩,这项乐于反覆采用的题材,其格调均取写意雅淡,一片恬淡,特别以金笺重彩,色鲜斑烂作表现媒介,乘载的内涵却是忘机出尘,有出世之意,这种反差对比呈南辕北辙,在大千神妙的处理下融贯一体,形式内容统合如一,正是其过人之处,也代表了五十年代初期他心手相应的创作巅峰期。

25 日暮渔樵归 镜框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有时自发钟声响,落日下见渔樵人。辛卯夏日,拈老杜句,写似讷夫仁兄法正。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一九五一年夏,大千先生自大吉岭返港,稍作歇息,转赴台湾参观故宫珍藏书画。本幅即在香江居停时写赠老友贾讷夫。

画境衍生自老杜诗句。渔樵相逢,片语闲聊已道尽古今多少事,正是故友聚首情境之写照。大千笔下写意,构图简约,以留白空间带出湖面,近景山林房舍显见稠密,远处平岡横延,淡渚处即渔樵相逢之地,画境平淡自然,不作惊人之笔,别具逸致。

26 湖畔忆旧 镜心 水墨纸本 1951年作

  款识:辛卯中秋后,来游日月潭,还过台中,走访墨林仁兄书家,不相见五年矣。不可无以留念,行箧无佳纸笔,漫写数笔,即乞教正。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1951年秋,大千先生往游台湾,时转运台湾的故宫文物忆迁往台中雾峰北沟,先生在老友台静农陪同下,赴台中参观故宫珍藏书画,由庄严先生接待。本幅即写于是时赠庄氏留念,上款“墨林”应为庄氏号“慕陵”的同音别称。画中见远山横亘,湖上泛舟三两,岸渚植树疏落,高士二人,或倚树,或卧石,似为大千慕陵两先生谈书论艺,背景莫非该地各胜日月潭耶!画家虽云行箧无佳楮,笔下写来却挥洒自如,取法北苑,直得“平淡天真”之意趣,极具文人韵致。

27 仙台明月 立轴 水墨纸本 1951年作

  款识:神清殿曲倚阑干,市散人空万井闲。莫负仙台今夜月,明朝日出是尘寰。辛卯夏日,蜀人张大千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由画面立意来看,此画以淡润清秀的墨法绘层层群山,借笔抒写文徵明诗词之意,前景中绘大片溪流,山崖上的树木掩映葱翠、错落有致,背景中两高士立于高台之上伫身赏月。整体观来,大千此画未施一笔色彩晕染,却呈现出一种秀润清新的情致,实属难得,为大千同时期画作中之代表。

  此竖长条尺幅的精妙之处在于画面动态的组构和虚实的布置,疏透中极富墨色晕染变化。背景中两高士堪称全画点题之处,层层山峦的回环往复中以树丛和楼阁相补充,极富明代所追求的工整细润感觉,用笔流畅,细润而不呆板。

28 峰顶远眺 镜心 设色纸本 1952年作

29 山送图 立轴 1953年作

30 黄山松石 立轴 水墨纸本 辛卯(1951年)作

  题识:虬龙夭矫结天垠,呼吸浮云护古春。早晚天风下山半,不知原是老苍鳞。辛卯初夏,漫写黄山松石于九龙借居,大千张爰。钤印:张爰长寿

  《黄山松石》构图险绝,右侧峰峦陡起,簇簇茂草从石罅里顽强生出。一条小路自山间曲折而上,时隐时现,通向山顶平台。平台逼仄,边缘一草亭俯临万丈深渊。草亭旁,两株古松自崖侧左右伸出,夭矫如龙。左峰相对低矮,两高士负手远眺。湍湍溪流自两山间泻出,一高士倚坐桥栏边,目光邈远深邃,痴望着山间的水石松木。全画笔墨简净,亭台古松,绝似弘仁,而笔法苍茫,篆书题款又皆是石涛,可见大千汲诸家之长,运化随心的功力。1951年,张大千结束印度旅程抵港,居住在香港九龙青山别墅,时值香港慈善机构东华三院为成立八十周年筹集经费,张大千慷慨捐赠30幅作品义卖,此作即为当时捐赠作品之一。

31 黄山绝岭图 立轴 设色纸本 辛卯(1951年)作

  题识:清初写黄山,以渐江得其气骨,苦瓜得其性情,瞿山得其变幻,此三家外,无有擅其奇者。此略师苦瓜为之。大千张爰。灿辉仁兄法家正之。辛卯初夏,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张爰、游艺中原

32 岷云悬望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52年作

  题识:岷云悬望图。岁壬辰之冬,履川道兄太君邵太夫人八十生日,游子天涯,兵戈阻隔,无以为彩衣之欢,属写斯图将慰倚阁之望,张爰再拜。钤印:张爰私印、千秋愿

33 策杖行吟 镜心 设色纸本 1952年作

  题识:壬辰人日,管陶生、萧启昌、张英伦、林其均诸君嘱,写为励民仁兄法家华构之颂。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三千大千

  大千先生深受历代名家作品启发,在传统中吸收滋养,更亲身游历山川湖泊以丰富画作内容。此画布局精巧,构图紧密,用笔错落有致,松针尖细有力,墨色层次丰富,表现了画家的造诣。

 34 高士探幽 1952年作

35 云山扁舟 设色纸本

36 山中隐居 镜框 水墨纸本 1952年作

37 定林萧散 立轴 水墨纸本 1953年作

  题识:癸巳(1953年)四月,携二三故旧,泛舟琵琶湖。流连唐崎古松下,彷佛三十年前事,髯叟颓然岸曲间,而予亦须发种种矣。归途车行近江山中,致多佳境,此得之志,贺牧前大似龙暝定林萧散图也。石泉仁兄法家正之,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税牛、千秋愿

38 日落山空图 立轴 1953年作

  题识:山空樵斧响,隔岭有人家。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宋陈与义句,以石溪法写之。癸巳四月既望,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

  此幅题“以石溪法写之”,构图仿佛大千三十年代《千仞之峰》,画面上部将山峰朝向作镜像处理,画中繁复苍浑的山石、浓郁不失清雅的敷色、幽邃蓊郁的山水境界颇有石溪意趣,但这时的大千已经历过对宋元诸家的深入研究,进入吸收、运用传统更为自如随心的境界,从此画中还能分析出黄公望的主峰结构、王蒙皴法的细润、元人山水相对明朗的构图,这些因素的组合,让整幅画作较石溪画风要明丽清新许多,此时的大千,胸次之高,眼界之开阔,技法之卓越,早已不同于1930年代,实为借石溪之面目,以苍莽蒙茸的笔法,传递画家观照自然山水与古人诗意的襟怀。

39 忆峨嵋 立轴 癸已(1953年)作

  题识:一晌悲风,又搅起,怨烟愁雾。三千界,芸芸含识,顿成凄楚。顾盼路迷来去径,声闻劫尽尘沙数。便像王,大力愿无边,也难度。天尺五,磴千步,峰堕地,云相逐。又眼前,蹭蹬未来差误。白足未修安下叶,黑头稍为梦中负。定何年,一把结团蕉,最高处。《满江红·旧登峨眉》一首,漫录之。癸巳上元,客曼多洒,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40 黄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款识:霄霄高天近,霏霏岚翠开。月当溪下出,云听脚根来。癸巳六月写,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长寿

 41 井络高秋 镜心 1953年作

  题识: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画人事近来疑。《浣溪沙》。予二十年前赋此词,谁道竟为田而不得归耶!癸巳秋日,写似海伦女士。女士与予皆蜀人,写此不无同是天涯之感。大千张爰,同客江户。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

  画题《浣溪沙》一阕,寄意深远,藉状巫峡清秋之景,以叹“有田谁道不思归”;而海伦具同乡之谊,兼同处异乡成异客,遂凭画中蜀江景色以解客途思乡之情。据此词意成画亦屡现大千笔下,受赐者亦多属川籍人士,亦是画家自解游子怀乡情切之道!

  本幅写于画家传统笔墨最盛之期。全画取法宋元,综合董巨,兼纳王蒙,体势雄浑,格局严谨,细部修饰绵密,正是宽紧相济得宜。著色采花青为基调,墨色为辅,薄施淡赭,在沉稳中见苍郁清润。构图以山体为主,几盖及满幅。画中呈两山前後互峙,势险隘。前者有磴道拾级而上,直攀巅顶房舍;後者垂百尺急瀑,直奔而下。仅从下方轻舟帆影对照出两山之高耸险要,也带出了中有水道贯穿而呈峡江地貌。画家写来细意经营,乡谊、人情以至乡愁兼融其中,成就了这帧五十年代初期之佳构。

42 孤舟独游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款识:老柏纵横欲拂天,图书东壁月犹悬。可怜坐负金仙骨,宰相匆匆只十年。癸巳七月,蜀郡张爰大千父。钤印:西川张北、爰居士、大风堂印

 43 崖瀑独钓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44 龙珠山 立轴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款识:龙珠山在郡城北郊,山麓有池,江流交错,岩下云出,平畴远风,每有欲归不得之憾。癸巳夏,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45 仿上元老人笔意 镜心 水墨纸本 1953年作

  题识:先农髯师尝称上元老人画法,泠然如列子御风,不仅不食人间烟火也。癸巳六月,逭暑屯门,得佳楮旧墨,乘兴写此,偶有似大风处。爰。钤印:张爰私印、昵晏楼

46 秋江钓艇 立轴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47 柳亭读书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款识:清泉绕屋家家竹,红叶燃云处处花;我欲移家向空谷,看花种竹足生涯。癸巳八月,大千张爰。钤印:西川张八(白)、爰居士(朱)

48 蜀山春晓 1953年作

  《蜀山春晓》作于1953年春,是画家移居南美,寓于阿根廷曼多萨时所作。从画上题诗内容可知是画家眷怀故乡四川的作品。画家取“没骨”法作画,笔触细腻,布局自然中见井然有序,用色清丽,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配搭运用得宜。

  张大千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精研“没骨山水”,既师法古人,又经过20多年的个人领悟和反复演练,成就了自己面貌强烈的画风。这件作品出自他盛年,笔墨精严,更蕴思乡之情,经营格外用心。

49 桐村采芝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引首:桐村采芝图。癸巳冬月,为慕陵仁兄题。曲阜孔德成。 钤印:达生、孔德成

  款识:岁癸巳夏五月,予从曼多洒还归台湾,访慕陵道兄于雾峰之北沟。从览名迹,上下古今,遂忘炎■尘劳之苦。君极道桐村金凤花之腾,侵晨入山,亭午■归,道中得芝草无数。云林生诗云:石上灵芝三秀英,临水登山不知老。三秀已为难得,今兹所采乃有九(还)转者,谓非奇缘。君■自为记,命予作图,时同游者舍弟目寒、门下生唐鸿也。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

  题跋:癸巳夏,大千居士与慕陵、目寒游雾峰桐村,得灵芝于山阿,一时与会,因作斯图。荒崖遂谷,■路盘曲,远望采芝人若在灵境,此乃景纯游仙而非谢客之放迹林壑也。三君者皆余平生兄弟交,今已先后谢世,披图不腾伤怀。丁卯六月,台静农于龙坡丈室,时年八十六矣。钤印:淮南、静农无恙

50 雪山图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题识:以退笔效山樵画法,似霖灿道兄,癸巳六月访台,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的艺术成就有很大成因源自其对古法的不懈研习,山水画是张大千发挥才华的重心所在。张大千一生颇多临摹前贤名迹,除临摹敦煌壁画外,尤热衷于董巨、赵孟頫、王蒙、陈洪绶、石涛、石溪、八大山人等,享“几可乱真”之誉,亦奠定了他在水墨和青绿山水方面的根基。

  大千精心绘制仿王蒙《雪山图》持赠李霖灿先生。此幅山水布局采用了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构图,写雪后山岭寒寂之景。画面雄伟中见秀丽之气,皴擦晕染严整。近景以细笔写松林山石,浓淡墨来晕染松叶,层次分明墨气明润;远景以黑线勾勒山体,辅以淡墨晕染,流露出静谧清寂之气氛。大千仿古而不泥古,融入自家面目,松秀厚透,山光湖静,意境空灵悠远。山石以大小斧劈皴写成,气势磅礴。王蒙的苍润在大千笔下更为逸秀,极具个人特色。李霖灿,曾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