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71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38)

2017-01-14 14:15:3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1 天风绝顶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款识:闲吟策杖倚天风,绝顶高攀百尺松。持镜年来秋在鬓,波澜自笑石填胸。癸卯之八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作

  此图作于1963年,其时大千己离开大陆十四年之久,在八德园定居也己十年,离乡别井,思乡之念时有生发。每每念及在大陆的挚友亲朋,时常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六十年代初,大陆正值三年灾害,乡里饥寒交迫时有所闻,大千思念情切又无法相助,常常寄去衣物食品以表心意。并常常吟诗作画表达其情。此图款题中好一句“石填胸”,把当年的思乡心情表露无遗。此年大千正值64岁,己由中年踏进晚年时期,加上多年浪迹天涯,思乡切切,常常难以放下心头大石,性情中人也!

2 千山渴雨图

3 碧海图 手卷 设色纸本

  引首:碧海图。履川老长兄命写图并题。大千弟爰。

  款识:大千为履川作。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

  画幅取横向展示之手卷形式,以近景特写,祗见海波翻滚,一浪接一浪,前赴后继,挤压相逼,激起浪头白花,其势迅猛汹涌直扑崖下,直似裂岸之状。画家用笔迅疾,笔划交错,纵横披纷,层层叠叠,不求规整却生起伏不息之动态。如此写水之法,不师古人,机杼自生,可见诸一九六○年之《苍海扬帆》,惟该画波浪起伏均匀具节奏感,不类此狂疾之状,日后也鲜见于画家笔下,当属应老友之请而特制。画中未具年款,按画风书体推之,似为六十年代初期所出。

  “履川”即曾克端(1900—1975),福建闽侯人,出自鹗里曾氏世家,承传家学,擅诗,工书法,与大千乃挚交。大千筹办展览或应求画者索需,应接不暇,画上所需赋诗填词,只手实难应付。去国前有谢玉岑、稚柳昆仲,远栖域外则有曾克端代为斟酌字句。他五、六十年代常赴港访友或办展览,与曾氏过从尤为密切。如一九六六及六七的近作画展,皆由履川撰序,而奉为大千画论要旨之《张大千画》,内容即为他笔录整理。大千不少力作亦倩其题跋作纪,如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复得旧作《沧浪渔笛》,即嘱履川赋诗并录画上以志重归。末句“把卷掀髯天际去,忆君长在海西头”,睹故物怀域外旧友,情真意切,数十载友情益显其上。

 

4 仿石溪山水 册页 1963年作

  题识:1.癸卯秋九月,石溪残道者作于天阙山房。2.石溪残道人。3.石溪残道人。4.石道人作。5.无款。6.石溪残道人。7.石溪残道人作于天阙山房。8.无款。9.癸卯九月,石溪残道人。10.石溪残道人作于天阙山房。11.石溪道人。12.残秃。

5 瑞士瓦湖一角 立轴 1964年作

6 山居图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7 兴平揽胜 立轴 1964年作

  题识:(1)阳朔佳山水,嵚崎甲桂林。卜居曾有约,魂梦接清音。昔与二三友好曾有卜居兴平之约,今不可复得矣。天才仁兄嘱写,张大千爰。(2)昔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阳朔尤在桂林之右。悲鸿尝告予以兴平又为阳朔之胜,天才兄阳朔其珂里也,以为如何?爰皤,同在东京。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甲辰、大千唯印大年

  此《兴平揽胜》画阳朔景致,画面左侧,巨峰兀然而起,峰峦向右连绵而上,至画面中间戛然垂直向下,直插江中。峰峦后的远山,从左上向右中连绵着横过画面,前后山势呈重叠交错。山脚下雾霭自树后泛起,两三民居,坐落江岸之上,屋前小径蜿蜒通向江边,江水向近景流淌而来。从右下角探入的老树下,一叶小舟正载着高士,叹赏江山奇景。在山石结构上,画家以粗豪奔放的线条,勾勒山石、江树;以泼墨染就远山、云树。其渲染与泼墨,注重块面结构,而不事层层染就,令线条与墨韵浑然一体。

  上款黄天才,广西阳朔人,是张大千晚年的挚友之一,与沈苇窗、羊汝德、徐伯郊等被戏称为“摩耶精舍四大护法”,他于1998年出版的《五百年来一大千》,是了解张大千后半生艺术创作与生活点滴最权威的著作。《兴平揽胜》作于1964年大千赴日本时,当时黄天才任《中央日报》驻日本特派员,大千到日本,总是受到黄天才殷勤照顾,两人从1961年始接触频繁。

8 横贯公路 镜框 泼墨泼彩纸本

  款识:江山才子国,花草美人秋。此写台湾横贯公路雾社道中景。拈屈翁山句题之。张大千爰。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大千先生于横贯公路开通之时即获邀请前往参观,沿途景色为他日后提供不少创作灵感和素材。返国定居前,他多番往游,留下诗文画作甚丰。他笔下的横贯公路写于通景屏或中堂大轴可采全景式处理手法外,多集中特写太鲁阁,本幅取“横贯公路雾社道中景,则有别于同类之作。未署年款,以画风推之,似属六十年代中期所出。他在一九六四年重游旧地,或即此行之后所写。

9 横贯公路 立轴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题识:予两游横贯公路,探奇造秘。归巴西,瞬又数月,顷作此幅,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方为此山。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千秋愿、大风堂、大千毫发

  横贯公路是台湾1950年代重要的建设工程,1956年开工,1960年完成通车。横贯公路山险谷深,所经之处有很多自然风光可资观赏。1960年公路开通当年,张大千即受邀前往观光,对沿途风景极为赏叹,甚至认为历游中外名山,丘壑之美,原推瑞士为最,但与横贯公路相比,则大为逊色,促使他日后将横贯公路纳入自己的创作题材。1964年,张大千再游横贯公路。《横贯公路》用张大千在日本特制、带有“大风堂”水印的罗纹纸画成,画面取竖构图,因为要表现横贯公路山石崚嶒之感,所以造型和结构多峻削,皴法选择近马夏的斧劈皴。以传统浅绛法敷色,山石明亮面敷以暖色调的赭石,暗面则用冷色调的花青,画面呈现光影的变化。右下方蓊郁的丛树,勾勒线条后,大笔粗点染以淡墨和青蓝,如此放笔,在大千以前是很少见的。

10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1964年作

11 巫峡云帆 镜心 水墨纸本 1964年作

12 载酒泛舟 立轴

  题识: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找诗仙。大千张爰,时在三巴之摩诘山中。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下里巴人

13 华山苍龙岭 立轴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款识:百尺苍龙岭,垂天翼大云。明星怀玉女,大树老将军。此间宜痛哭,何处见尘氛。济腾夸腰脚,■■得旧群。三十年前舆仲兄虎公同游华山,吟诗作画,得稿颇多,此乐不可复有矣。乙巳十月,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摩诘山园

  “苍龙岭”即华山纪游系列之一。最早者或许是1935年2月所写。本幅成于1965年。他屡取此景入画,除了述苍龙岭地貌特徵外,亦缅怀了手足间的深情。在1935年本中,画面下方尚见高士两人,无疑乃昆仲游山的写照。待本幅写时,善孖离世廿馀年,大千去国亦十数载,返家无期,故景色旧,却无复人踪了。

  本幅写于画家中岁,毋复细笔缜密处理,但怖局仍见经营规整。山势上下呈紧密,巅顶块面薄施浅赭,形成受光线照耀的明亮感;下方则以墨混融花青,略显沉阴,呈现了居下方所得光线不足的影响;山势高低狭峙间,居中是一片氤氲,应是瀑流溅下的水花舆岚气相合的效果。故画面得虚实相济,而其用笔施色皆淋漓恣放,纯以气势胜,从中可见他写时的精神状态了。

 14 山溪柳居图 立轴 1965年作

  款识:数家鸡犬如相识,一坞山林特见招。乙巳秋孟,拈荆公句写此,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千父

15 江头独钓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款识:别梦离忧睡又醒,安眠药物已无灵,四更欲曙天仍黑,默数江头鱼火青。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乙巳、游戏神通

16 携琴访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乙巳(1965年)作

  题识:山寺秋逾峻,蓬窗晚更明。抱琴去谁与,来和涧泉声。文泽五兄法教。大千张爰。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长寿、乙巳

 17 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题识:此予所居大场之态,砥河一曲,水木明瑟,亦海外之江南也。乙巳春孟,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长寿、大千西行所得

18 赠李凌云山水图 立轴 纸本 1965年作

  款识:乙巳夏日,写凌云仁兄鉴教雅正。大千张爰,三巴之摩诘山园。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李顺华题裱边:先君凌云公与善孖大千二丈稔,酷爱二公画作。每有临摹,几可乱真,此皆前辈之笑乐。乙巳千丈六十七岁居三巴之精作,先君爱而宝之,每一展示,无穷想怀也。辛卯秋孟,顺华李胡敬题。钤印:顺华、大风堂山厨

19 苏花揽胜图 长卷 35.5×286.5cm 1965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21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22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此幅作于大千六十七岁时。读了好朋友的诗文“苏花行”之后,在下雨天游览苏花公路,事后再追想当时濛濛雨景,提笔画成。张大千还在画上题字,赞歎苏花景致可称为世界第一奇境。本作由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6年捐赠。为张鼎钟先生捐赠。

23 滇池三清阁 立轴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题识:忆昔游滇海,龙门境最嘉,三清无限好,随地是茶花,此写滇池龙门三清观也,其下为观音山上,旧游几三十年矣,丙午,爰。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父(朱)、大风堂(朱)

  此帧《滇池三清阁》乃张大千忆游三清阁之作。三清阁始建于元代,梁王曾筑避暑台于北,后几经扩建修葺,至清代乾隆、咸丰两代,奠定了“三清境”的规模。由滇池畔龙门村前沿山崖登三清阁,有一千多级台阶逶迤而上。其建筑群是我国典型道观建筑风格,以三清阁为中心的灵官殿、纯阳楼、玄帝殿、玉皇阁等殿宇神宫,都建筑在苍崖峭壁间,层楼迭宇,云烟盘绕,严然像“空中楼阁”。张大千笔下的滇池三清阁笔墨酣畅、纵横恣肆。他充分利用了水的随机性和表现力,加之以石绿、赭石着色,来描绘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的场景,山体厚重,墨线、墨块随机生发,藴含着自然山川无限的生命力,其强烈的故国之思亦奔涌笔端,颇具感染力。画作左上角题识行书款,峻拔而飘逸,书写得非常随性自如。

24 松山云霭 镜心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25 峨眉卧云庵 设色纸本丙午(1966年)作

26 天悬瀑布 立轴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题识:地削芙蓉瓣,天悬瀑布瓴。丙午六月既望,写似起鹇吾兄法家正之。大千弟张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风堂

  从五十年代中期,大千的山水画风格丕变,水墨渍染、积染和泼染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勾勒皴染。抽象造境,具象构形,是张大千旅欧的心得,也是他顺应艺术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他并没有背离中国绘画的仪轨—重视意境的表达,强调主观情致的发抒,“看山还看故山青”,他的笔下,仍是故乡的山川丘壑,草木风情。这幅《天悬瀑布》是这一时期、这种面貌的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地削芙蓉瓣,天悬瀑布瓴”,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是清初广东遗民诗人屈大均(1630-1696)的诗句。屈大均一生跋山涉水,以诗文抒发怀恋故国山川的情怀,也符合张大千的心境和画意:“乞灵于草木,假宠于丹青“,托情山水,寄意书画,聊以慰藉远离故土亲人,漂泊海外他乡的游子之心。

27 严陵濑 立轴 纸本 1966年作

  题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严陵濑中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丙午,爰翁。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大风堂

  《严陵濑》是张大千喜作的题材,一生之中描写过多次。这一本是其六十八岁时的作品。此一时期的画风,大部分是近于泼墨写意和泼彩的风格,偶尔也画传统密皴繁点的董巨类型的山水,此画却全不属于以上数种画风,画法上以线条为主,虽有皴擦渲染,可是却都超脱了传统绘画的章法和造型。在他以泼墨写意为主要画风的年代,张大千无法忘怀传统巨匠的遗珍,或者也有整理点、染未完旧稿的可能。本幅画章法中的实体,近景为姿态奇异的怪柯自云中升起,粗壮的松枝,以大墨苔为点缀,为画面衬托出气势,同时对比出雾气迷茫的江面,山势随之而起,中间穿插屋宇寺庙、钓台高耸而上,山顶的古木丛林又将屋宇掩藏其间,只露出局部,曲折山径,隐而复现,再往前行已是“云深不知处”了,山崖钓台眺望而下,皆是云帆过眼。

 28 石涛诗意图 镜心 丙午(1966年)作

  题识:新长龙孙出屋檐,晓云深处露风尖。山中四月如十月,衣帽凭栏冷翠沾。丙午夏,拈清湘老人敬亭山采茶绝句写。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下里巴人

29 峨眉揽胜 立轴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题识:西人初不解我国山水画理,每讥山上有山,屋后有屋,窗中复可见人,今有空中摄影,始诧为先觉。老杜诗云:抉眦入飞鸟。山水画诀一语道破。董文敏云: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语画家当以为座右之铭。此图从莲花石回望九老洞、遇仙寺诸胜,右上则为洗象池也。丁未夏,爰翁写于五亭湖上,用自制蜀笺。钤印:张爰私印、己亥己巳戌寅辛酉、可以横絶峨眉巅

  《峨眉揽胜》既表现了张大千对故乡山川的深厚情感,亦体现了他对中国山水画理的透彻理解,推陈出新,独树一格。这帧图是作者从莲花石回望九老洞、遇仙寺诸胜,右上则是著名的洗象池。张大千对于峨眉山十分熟悉,虽离开故土已十八年,却仍了然于胸。他用鸟瞰式的角度,将峨眉名胜,尽揽入画。张大千笔下的峨眉山,山质浑厚,草木华滋,郁茂中寓以灵秀,笔墨浑瀜苍莽,秀润清阔,流畅生动,气象万千,深得大自然的神髓。

30 秋山瀑布 1967年作

  题识:千山渴雨秋如赭,万木含霜叶更娇。剪取银河三百尺,老夫箕踞听江潮。五十六年三月,大风堂写并题。爰播,年六十有九。钤印:张爰、大千居士、丁未

  此图为浅绛着色法,用赭色表现一派深秋,树叶、苔点及少部分山石阴面着花青,红叶点缀其中,山石形态丰富,以层叠垒为大山,有宋之山水堂堂大气,一瀑布自山头飞泻而下。全画景象高阔,意气清远,只见秋之苍劲而不见秋之寂寥,诚为山水秋之爽气传神写照的绝品。

31 秋水春云 立轴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题识: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多情只有闲鸥鹭,留得诗人作约翁。五十六年,拈元人句,以巨师法写之。爰。钤印:大千、张爰、丁未、大风堂、东西南北之人

  临摹古人是张大千下了最多的基础工夫,在山水而言,以董源与巨然为代表的南宗山水,是张大千一直为之着迷的画风,由于居住环境的关系,董巨二人以身边的江南山水为绘画的对象,所画山石以长披麻皴表现,山势峰峦层层迭迭,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夹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曲桥、茅屋,苍润而野逸。

  这幅《秋水春云》虽然画法是传统的,但是,全画的构图与气息是颇具现代感的。犹如观画者,站立在另一山头,向下望近景云雾间姿态各异的群树,慢慢抬头看见湖中渔父钓艇,接着山头小桥悬瀑,顺着河流望向远方白云深谷间,直到钤印、题字,一气呵成,将元人黄庚诗中之意:天地一孤舟的悠然自得,表达无遗。

32 溪山林薮 立轴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款识:溪山林薮。丁未岁夏四月,蜀郡张大千爰。绿树层峦玉一湾,无人解道此间闲。径须往结三椽屋,大开窗户听潺湲。昨日复拈二十八字题之,时方与友人同游超山归也。爰翁。钤印:张爰大千父、大风堂、大千唯印大年、大风堂

  六十年代的张大千正在酝酿画风的转型,开始创作泼墨山水,由具象向抽象过渡。此时的大千,作品中同时出现了一些笔法传统、皴法繁密、直追董巨的山水大作。论者谓之其艺术上的“反刍现象”。此幅《溪山林薮》大气磅礴,苍劲沉厚。峰峦岩壑以巨然长披麻为主,苍苔浓密,草木华滋,兼得王蒙茂密蒙茸。大千早年从临古入手,宋元诸家熟稔于胸,信手拈来。此幅用老纸,益显古意。在大千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如此皴擦繁密的大作实为稀见,亦有整理点染早岁未完成稿的可能。

33 溪山春色 镜心 纸本 1967年作

  款识:王荆文公天童山溪上诗,书以补白,爰翁。三巴五亭湖上,丁未岁花朝日。钤印:张爰大千父、大风堂、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发

  占地二百二十亩的“八德园”,位于巴西圣保罗市,自1954年开始造园,直住至1970年,是其一生中居住最久、规模最大、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财力最多的园子和画室。张氏得巴西政府特许,从日本、台湾运花草、树苗、奇石、盆景至巴西。园中原有两千多本各色玫瑰,艳丽多彩,但张大千因玫瑰花非中国名种,完全拔除,改植梅花、芙蓉、秋海棠和牡丹,树木以松、柏、竹为主,葱翠成荫;又加种许多柿子树,柿子素有“七德”美誉,张大千再增一德,名之曰“八德园”。八德园工程最浩大的部分为开辟人工湖,湖面共占地三十三亩,养鱼种荷,沿湖建亭五座,既可点缀及欣赏风景,亦可作为歇脚避雨之用,名曰“五亭湖”。

  此幅《溪山春色》于1967年作于八德园五亭湖上,这一时期是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风格的成熟巅峰期,《幽谷图》、《长江万里图》、《黄山前后澥图卷》等重要作品均在这一时间完成。《溪山春色》是张大千以八德园五亭湖为蓝本的写生作品。从画法上看,以线条为主,树虽有传统枝干、点叶,石虽有皴擦渲染,却已超脱了传统的章法与造型。画面近景自林木开始,转折延伸,将空间推向主体山峦,山势逶迤滂沱,林梢屋舍俨然,最终消逝于氤氲雾气之中。

34 春山竹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款识:写呈心如庚兄校正,大千弟张爰,三巴八德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朱)、丁未(朱)、八德园长年(白)

  《春山竹居》是张大千山水画作中一个时期典型的风格,清丽明艳之风却能使人看到了他的本色。这件作品以浅绛设色,山石空勾无皴,系从唐人山水画法中脱变;近景大树、远山小树和点景的人物、屋舍,包括整个章法结构,都类于四王和石涛;苔点则从沈周和文徵明一脉而来,勾线和以色线勾染又从唐宋人物画法中演变。多元的技巧统一在唐宋勾染法和清丽明艳的画面关系中,“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沈而清润”,画面谐调有致,深具古意,令人想起张大千所临仿的古代壁画山水和明清格调。

35 山居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款识:寄与云生贤弟,爰翁。丁未秋日,五亭湖。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八德园长年

  该幅作品创作于1967年,时年张大千69岁。该年张大千侨居于巴西的“八德园”宅邸中。“八德园”是张大千五十年代赴巴西定居建造的园林,他在此住了十余年。此幅作品落款中的“五亭湖”,即为“八德园”一景。此画为赠送爱徒孙云生而作。画面以苍松、水墨山石营造整体气势,雾气迷蒙的半山腰中几间房舍若隐若现,物象生动自然,气象开阔,颇有悠闲自得的山居情怀。

36 春江垂钓 立轴 1967年作

37 天峰飞瀑 1966年作

38 蜀山流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题识:地削芙蓉瓣,天悬瀑布瓴。屈翁山句。丁未夏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地削芙蓉瓣,天悬瀑布瓴”,气魄雄放,富于瑰奇的想象,是清初广东遗民诗人屈大均(1630-1696)的诗句。屈大均一生跋山涉水,以诗文抒发怀恋故国山川的情怀,也符合张大千的心境和画意:“乞灵于草木,假宠于丹青”,托情山水,寄意书画。本幅画作来用笔豪迈粗犷,舍纤细娟秀,注重山势整体的气魄,处理大块面的肌理组织,效果尤为突出,少量花青使用,山石朴质雄浑,极得岩块土壤的厚重沉实质感。画家于近山远山中间处布置一泓清泉,让匹练曲折蜿蜒而倾泻,在坚实沉厚中进发出轻盈柔软的感觉,营造了画面虚实、轻重的对比。整幅结构完整,层次井然.笔墨苍润,气魄宽宏,韵味醇厚,属画家精心经营之作。

39 蜀山秋色 镜心 纸本 1967年作

  题识:丁未重阳,写似仲翔吾兄法教。大千弟张爰。三巴八德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八德园长年

  此画乃画家张大千赠予乡友黄仲翔先生。黄仲翔(1903-1995),四川成都人,黄埔陆军学校第三期。与张大千先生互为挚友。此幅画作属于大千先生山水画中一个时期典型的风格,清丽明艳之风却能使人看到了他的本色。作品以浅绛设色,山石空勾无皴,系从唐人山水画法中脱变;近景大树、远山小树和点景的人物、屋舍,包括整个章法结构,都类于四王和石涛;苔点则从沈周和文征明一脉而来,勾线和以色线勾染又从唐宋人物画法中演变。多元的技巧统一在唐宋勾染法和清丽明艳的画面关系中,“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沈而清润”,画面谐调有致,深具古意。

40 云山觅友图 立轴 1967年作

  题识:设境平庸,殊有愧於石师也。丁未夏,密西根大学与曦老道兄同观石涛书画展列,既归三巴,写此寄呈法教。悚悚息息。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1967年夏天,张大千应美国史坦福大学之邀赴美举办画展,在美游历三月有馀。8月,参加了密歇根大学主办的“石涛作品展示会”。此幅《云山觅友图》题称“与曦老道兄同观石涛书画展列”,故当作於其时。高士游山,是其惯写的题材;山石树木不用皴染,积墨泼墨,老笔分披,粗放雄强,而白云深处的屋宇,又极细致见笔。构图设色,似取法石涛,实则完全是大千自家格调。

41 山水册 册页(六开)

42 秋日山居 镜心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题识:联奎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弟张爰。丁未秋月,三巴八德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八德园长年

  《秋日山居》作于1967年,为大千作品中较少见的左江右山式构图。右侧高山直壁,挺拔耸立,直通画面顶端,与左侧相对和缓的山峦,将一条山涧合围其间。峭壁之下,坡岸杂树丛生,两间小屋,掩映在杂树与修竹间。屋前一条小径,曲折蜿蜒,绕向山后,随后又出现在中景的山脚下,复为巨石挡住观者视线,而山半腰一片平地上,三间错落小屋,点出小径的终点。山间小径的之字形与江水的走势,一明一暗,交错呼应,构造出画面的纵深感。此作以方笔的顿挫折转,营造出山峦的高峻峥嵘。主体山石罩花青色,只在小径、山屋、树干及山根等寥寥几处,略染赭石,从整体上传递出山涧清冷的气息。以线条为主的笔法,与这一时期的泼彩山水、皴点繁密的传统董巨派山水完全不同,属于张大千晚年山水画的另一种面貌。

43 雪山空蒙 镜心 水墨纸本

  《雪山空濛》未署年款,从名款以及成熟的泼墨风格看,应作于1960年代晚期。此作绘于张大千在日本定制的罗纹纸上,上有大风堂水印。画中山峦,以泼墨定出大致轮廓,复以大笔拖皴,再用笔墨勾勒树石、山屋、水草。由于纸质半生半熟,落墨之后,吸收较慢,墨色晕化的同时又互相推挤渗透,陆离斑驳地凝固于纸面,形成绚烂的墨花。全作虽以泼墨为基调,山顶、山间的树石等细谨之处,则以浓墨勾勒、皴擦,与雪山大概,既形成大的黑、白、灰关系,又在泼墨的淋漓斑斓之外,展现笔墨之美,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充分传递出雪山浑茫、气象峻拔的意境。画作不染五彩,正可见画家对“笔墨胜处色无功”传统的领悟!

44 高岭飞泉 立轴 水墨纸本 1967作

  款识:爰。此铺案衬纸,水墨狼藉,何足存耶。芥昱仁兄强令点染署题,诚所谓爱而忘其丑也。丁未六月廿九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45 五亭湖图 立轴 1967年作

  1954年张大千全家移居巴西,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营造“八德园”,在这极乐世界里寻求“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生活。“八德园”中“不栽粟芋不栽桑,凿个陂塘一顷方。修竹万竿尘隔断,老夫胸次有潇湘”,建造了画家一生追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潇湘之境。园内有山水、有树木,鸟语花香,是大千先生“在地上画的最大的立体的画”。“五亭”建于1962年,环列“八德池”四周,赏景避雨,是园内的主要景观。“八德园”原址已于1969年改建为水库,沉沦水底。这幅大千先生将“立体的画”描摹在平面上的《五亭湖图》就成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记录。

 

46 云山过雨 镜心 纸本 1967年作

  款识:元章雨山全出北苑,后之学者乃狂涂乱抹,不见笔墨,致令此“蒙懵董山无根树”之讥,良可慨叹。大千居士爰写并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丁未、法匠、己亥己巳戊寅辛酉、下里巴

 

47 秋水长天 镜心 水墨纸本 1968年作

  题识:戊申元月写此,福宁仁兄法教,大千张爰写于金门。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寿

  此幅赠驻金门司令卢福宁将军的《秋水长天》其实沿用的仍是独钓题材,只是已不着人物。构图取倪瓒三段式,先泼洒墨色,后从浓淡虚实相间的层次中,凸显远处起伏的山峦和弥漫的烟云,近景处树石皴擦率意,逸笔草草。画面的气势则是满幅水墨淋漓。此种狂放的泼墨画法,为减笔破墨。其用笔利落、灵秀,画风俊俏、爽利,作品风格雄健灵秀,严谨流畅。坡石丛树先做铺垫,继而峰峦迭宕,高潮迭起,幽谷奇峰,连绵不断,气势雄伟。最后画卷在远山丛林处结束,引人遐思,意犹未尽。画中所绘溪岸灌木苍郁,造型挺拔,笔健墨丰;山岩兀立,结体雄壮,皴擦点染有度。整幅作品造景中规中矩,用笔用墨讲究法度,可以看出画家此时对泼墨山水画的创造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8 山 水 镜片 设色纸本 戊申(1968年)作

  题识:履川道兄春来,嘱为诗弟子湘琴大家写此,即希雅正,戊申重九前二日,克密尔寓居,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唯奚年

  上款人履川即曾克端(1900-1975),福建闽侯人,出自鹗里曾氏世家,自明迄清,科名甚盛,诗文别集传世极伙。大千与曾氏乃挚交。他创作逾半世纪,笔下实应接不暇,画上所需赋诗填词,双手实难应付。故去国前有谢玉岑、稚柳昆仲,远栖域外则有曾克端代为斟酌字句。

49 深林隐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题识:山霭笼嘉树,层岩泻野泉。高人于此住,所得静中缘。戊申三月既望后五日,大风堂作,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

50 溪山行旅 镜心 戊申(1968年)作

  题识:戊申夏五,写呈至柔仁兄法教。大千弟张爰,三巴五亭湖上。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大千晚岁因目力受损而不复绘工细之作,转而改绘粗笔划,并由之发展到泼墨、泼彩,甚至於彩墨混合,泼写兼施。本件作品正是大千晚年风格变化创新时期的作品。全幅山峦起伏,烟云袅袅,因势利导,直抒胸臆,与其同年绘给另一国民党元老张群的煌煌巨制《长江万里图》或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