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02 (岭南画派 高剑父 13 )

2017-03-05 16:53:2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高剑父(1879—1951), 名伦, 字剑父, 后以字行, 广东番禺人,共有兄弟六人, 他行四, 五弟高奇峰, 亦善画, 与他同为岭南画派的先驱,与陈树人、高奇峰并称”“岭南三杰”。

  高剑父自幼丧父, 在族叔的影响下对绘画产生了极大兴趣。早年从居廉学画, 后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 后因病辍学,又回居廉门下研习绘画, 之后进一步学习西洋画技法,通过与日本画家山本梅崖等人接触, 高剑父大开眼界,在接受外国艺术精髓的同时, 他暗下决心要改革传统中国画。高剑父青年时有机会看到广东四大收藏家所收藏的历代名画,并曾到喜玛拉雅山麓及印度、锡兰、缅甸、埃及等国写生,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他的艺术视野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境界。他的作品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中获最优等奖。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

1 紫藤图 高剑父 1945年作

  紫藤是高剑父常画的题材。此图以大笔画出主干,用笔的中、侧、偏、顿、挫的变化,宛如蛟龙腾跃,藤蔓曲曲弯弯,以墨色的深浅浓淡使物象主体分明,主干上的石绿苔点,使藤茎变得苍老而有变化,盛开的紫藤,一球一球重叠倒悬,花心是黄的,花瓣是紫色的,密密麻麻,布满画面的上下。画面气势博大,似乱非乱,构图严谨,变化多端,花的雍容,藤的老辣,犹如张颠的草书笔法,表达了画家视觉美感及独特的情思。

2 雪 梅 高剑父 立轴纸本 1943年作

  高剑父在艺术上倡导现代生活,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日本和西洋技法精华。其花鸟画色彩丰富明丽、格调新颖、意境独特,特别注重对物象的仔细观察和自然生命的把握,强调准确概括事物的形神。这件作品作于1943年,梅花的形象与传统文人笔下的形象完全不同,显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创造能力。形象简括而又逼肖,设色冷艳而又清新,雅俗共赏。干笔枯墨和白粉的结合,成功地描绘了雪中红梅盛开的情形。在刻画的同时,又能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笔墨奇肆,独具风格,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4 蝙蝠迎风图 高剑父 1945年作 李时佑藏

  《蝙蝠迎风图》似乎很少从过去的中国画中见到,唯民间画工有“五蝠捧寿”、“蝠来吉祥”等彩画。此图将蝙蝠的头部用深墨大点,因宣纸的洇透,四周有毛茸茸的感觉,蝙蝠的鼻尖上翘,两点深墨画出二只大耳朵,左右翼的设置,根据蝙蝠双翅的结构,翼尖加深墨,蝙蝠的形象颇为生动。画面右旁,数株柳条,中锋出之,添上叶子,画面重点突出,富有新意。

4 柳梢落日看悬蛛 高剑父

5 百喜图 高剑父高奇峰立轴 1922年作

6 竹月图 高剑父 40年代作 纸本设色

  此画构图狭长,一管瘦竹直指天空, 小枝上残叶在朔风中颤抖,一幅料峭肆意的竹月图。

7 芍药 高剑父 立轴纸本

8 芍药图 高剑父 1947年作

9 萱花图 高剑父 1946年作 广州美术馆藏

  以最简练笔法,古拙矫健,空灵豪放,苍莽浑厚。徐悲鸿对他的作品有如此评价:“高剑父之笔,苍茫多奇趣,当日本棉白鸩之幅,雄浑高古,足当近世名画,近来健密未复,所写祗简单寥寥数笔,菊花或石岩一片。”

10 蝉鸣荔熟 高剑父 立轴纸本 1924年作

  荔枝是岭南珍果,苏轼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岭南风物魅力不言而喻,高剑父作为岭南画派开山立派的一代大师,绘岭南风物自不计其数,然存世的荔枝题材画作却极为鲜见。该件《蝉鸣荔熟》风格与常见的奇崛朴掘有明显区别,更显明丽秀美,荔枝老干虬枝以焦、浓、淡墨交替勾勒皴染,精神倍显,荔果勾划细腻,栩栩如生,悬抱于荔树小枝的工笔蝉儿纤毫毕至,似静而动,更是让人叫绝。可以说,这件《蝉鸣荔熟》无论题材,还是画法以及精致程度都是难得一见。

11 南国诗人 高剑父 1935年作 纸本设色

  高剑父多年苦心孤诣地进行中国画的创新试验,最终创造出一种既富于民族风格又富于新意新貌的现代新国画。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充满激情,风格雄厚奇崛,奠定了自己“岭南画派”开山祖师的地位。《南国诗人》画一背手执书、高声吟诵的诗人,其形貌伟岸,白衫飘飘,刻画了一位风流倜傥的雅士形象。背景明月高悬,枯叶飘零,表明这是一个秋时月夜、微风徐徐的日子。画中除了衣衫外,背景、头部微罩淡色,这不仅烘托了主体,也强化了这一特定时刻画中人的心情,从而也赋予了画面更深的意蕴。

12 印度美人图 高剑父 1931年作 纸本设色

13 罗浮香梦 高剑父 1935年作 纸本设色 香港艺术馆藏

  高剑父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革新中国画,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主张折衷,即一方面折衷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之间;强调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存菁去芜。他的人物画在传统基础上,能将西方绘画的造型关系、色彩、虚实处理恰当地融入到创作中,因而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罗浮香梦》作为一幅仕女画已大大不同于清代流行的那种弱不禁风的女性样式,画中女子青春、健康,洋溢着活泼的生气,显然是画家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14 达摩像 高剑父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160万元,2011年12月北京匡时秋拍)

  高剑父的人物画作相对较少,“达摩”则为其所偏好的人物题材。达摩全称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此件《达摩像》用墨线勾勒身体,远近用浓淡表现,线条极富表现力,将人身体和衣服的质感都形象的表现出来。达摩面部赭色描绘,略有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圆目虎口,双眉倒立,虬须张开,一副救济天下苍生的表情。作品背景用淡墨表现冰天雪地的场景,达摩背后旋涡状晕染,极为传神。作品画面简练,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笔墨的表现力,既有传统的墨气淋漓又不失秩序感。

15 电台残照 高剑父立轴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16 高剑父 立轴 设色纸本

17 东战场的烈焰 高剑父

  《东战场的烈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画家以西洋绘画中的光影处理和素描关系,融进中国的墨笔来表现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后的情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是画家的亲眼所见,也是画家的写生之作,画家是以无比悲愤的心情来创作这幅作品的,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抗争精神。正如右下角印章所刻:“乱画哀乱世也。”明显地表现出画家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

18 文明的毁灭 高剑父立轴 设色纸本

  《文明的毁灭》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军队,以闪电战攻破法国防线,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高剑父当时避难于澳门,正身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灾难,有感慨于欧洲文化、基督教文化及法国文明社会的毁灭,创作出此悲愤的作品,在雷鸣电闪的背景下,一个被拦腰击断的巨大十字架,架下的百合花(法国国花),一派零乱凄落,但朱红的火百合,显示其不灭气节。此作品与高剑父创作的《东战场的烈焰》、《白骨尤深国难悲》等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反法西斯题材作品,有较强烈的反战精神及国际主义的情结(高剑父是信奉基督教的),是高剑父生前较为欣赏的满意作品之一。

19 阿房灾劫 高剑父立轴 设色纸本

20 秋山萧寺 高剑父 立轴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21 山水 高剑父 立轴 设色纸本

22 山水 高剑父立轴设色纸本

  此作山石画法近似马远、夏圭一体,横砍竖劈,干笔飞白,于秀逸中见刚劲。高剑父善用渴笔、秃笔,分披纵横,苍莽郁勃,乃其家法。山水画多用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时作没骨法,除树石局部略用线条外,天色、水光和云雾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涛,笔缩云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高氏作画极少用线条,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如此作,可见其大略。

23 山水 高剑父 立轴纸本

24 夜泊图 高剑父 立轴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25 山水 高剑父

  《山水》刻画了秋季山城外的景色,一条溪流自城外缓缓流过,两旁树茂叶旺,但树梢枝条已有枯意;一行飞鸟自空中掠过,万树丛中的城楼仅露一角,云雾蔽月,表明了图中是郊外月夜景色。此图墨色滋润,水晕墨彰,苍茫萧索,天色树影浑融一体,于无形中见真意,水墨写意的精髓,雄放的笔意自然跃于纸上。

26 初秋图 高剑父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