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51 (岭南画派 黎雄才 10 )

2017-04-30 09:42:5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黎雄才1932年由高剑父资助前往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1935年由日本返国,此画是他留日时期得意之作。黎雄才擅画山水,着重写生。此图融合了作者在日本吸收的西画透视、明暗等技巧,构图紧密,风格隽逸,虽属早期作品,却足显现代岭南画派大师的风范。

 黎雄才擅长巨幅山水,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其山水画境界旷达深秀,笔法生辣劲健,特点鲜明,名曰“黎家山水”。此幅《庐山五老峰》气势宏大,用笔纯熟,五老峰雄姿尽收眼底。作品具有浓郁的挥写之趣,其挥写之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黎雄才主张作画时,“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务须以墨为主”。这一理念,在此幅作品中再次得到印证。他在墨稿的基础上,敷上石青和石绿,对青绿的运用达到极致。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幽光,因而弥漫着氤氲的气象。画面真实再现了庐山五老峰的情景,高山树木错落有致,房屋、扁舟掩映在高山之中,在雄伟壮丽间又有一种田园风光。五老峰的瑰丽并不单纯在于那些实景,更在于它犹如美丽的少女披上面纱那种含蓄神奇的美。云气氤氲、峰峦隐现、物景变幻、水流酣畅,表现山川秀美与灵动。巍峨的群山、苍翠的松﹑挺立的白桦,巧妙地调节了画面的黑白、虚实、轻重、浓淡的节奏感,营造出了新的意境和情趣。画面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技法,以大面积的渲染营造湿润朦胧的效果,同时在景物的刻画上,又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笔墨的功力。

 黎雄才的山水画久誉中外,被称为“黎家山水”。作品取法日本“朦胧体”的风格,独树一帜,荡气回肠,用笔飘逸。其作无论是“大不盈尺”还是“长篇巨制”,均气势宏大,烟云氤氲,具有非常雄健,秀逸的美感。此帧黎氏《石险松横植》长461厘米,高97厘米,为一宏篇巨作。成画于1982年,时年黎老已72岁高龄。黎氏擅长绘巨幅作品,早在1977年就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了著名巨幅《韶山朝晖》。此帧《石险松横植》画面上部绘千峰竞秀,中间横衬白云霭霭,下方山石上焦墨绘苍松。构图具有国画“三远”之感,但放弃了“散点透视”中移步换影的艺术效果,而吸收了西画“焦点透视”的处理方法,从而使画面更具有整体感。一目视之,千岩万壑、万里云川,尽收眼底,雄健阔大之气顿生。技法上,以“干擦法”处理石青石绿的重色。黎老主张“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务需以墨为主”,在这幅作品中再次得到了印证。此画先以墨色绘出画稿,然后点染敷色,使颜色混合,从而成功揉合了浓厚的青绿及粗笔焦墨。这对中国画来说,是一种创新。在题材上,黎老以其著称的“黎家松”入画。他一生极其勤奋,注重写生,以自然为师,存世写生画稿万余幅,其中尤爱松树,光画松稿就达2000余幅。有人赞誉其“五十年来写青松,笔端动如松生风”,故以山水、松树为主要入画题材的他,又有“黎家山水黎家松”之说。更有甚者,直以“黎松才”称誉之。在题款上,与晚年习惯以行草书写的定式有一定的差别,采用行楷题识,属于其较为少见的落款方式。黎老开创的“黎家山水”,是对传统水墨的一种创新与突破。也正是因其艺术的开拓性,他被公认为岭南山水的奠基人。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