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77 (京津画派 金城 3 )

2017-05-27 17:17:34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金城(1878~1926),中国近现代画家。字拱北,一字巩伯,又名绍城,号北楼、又号藕湖,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生于北京,1926年9月6日卒于上海。

金城家学渊源,对古器物字画收藏甚富。兄弟姐妹早年都游学欧美。他本人亦在英国伦敦铿司大学攻读法律,曾道经美国、法国,考察法制兼及美术。回国后初任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廨襄谳委员,后被聘为编订法制馆、协修奏补大理院刑科推事、监造法庭工程处会办。宣统二年(1910)法部派金城充美洲万国监狱改良会代表,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众议院议员、国务秘书、参与筹备古物陈列所,倡议将故宫内库及承德行宫所藏金石、书画于武英殿陈列展览,供广大群众和画家们研究学习。

1 金陵春色 设色纸本

2 合溪草堂图 设色纸本 1917年作

3 拟明人山水 立轴 1916年作

4 深山独往 1917年作

5 苍岩红树图 纸本设色 1919年作

6 桃花源 设色纸本 戊午(1918年)作

7 松涛散仙图 镜心 水墨纸本 1917年作

  题识:略师项易庵《松涛散仙图》笔意。丁巳四月上旬,为傚彬先生制。金城。钤印:金城之印、拱北、北楼四十岁以后所作

  项圣谟(1597-1658)山水清逸隽雅,得元人神韵,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金北楼称本幅略师项氏《松涛散仙图》笔意,观其笔意确取法易庵,画面素净清丽,简洁明快,无拖沓累赘之感,极得元人简约萧疏之韵。

8 溪山清樾 设色纸本 戊午(1918年)作

9 松窗释篆图 设色纸本 丁巳(1917年)作

  题识:松窗释篆图。礼堂先生方家鉴正。丁巳五月,北楼金城。钤印:金城、经郛

  题签:松窗释篆图。金北楼画,丁巳年遗自记。

  题跋:1.松窗释篆图。礼堂先生有道属题,辛未冬日,裹绢居士吴徵。钤印:吴待秋、吴徵

  2.洨长存古秦燔余,溢文复载元朗书。许书校定颊大徐,陆释卫色窜改殊。鸣沙唐本天下孤,干嘉学者眼所无。金文劘楷蜜麝濡,瓦贝晚出佐证胪。罗列一几琳琅俱,祖龙裂眦怒此儒。遣下视察五大夫,我言用告李斯徒。籒取沮仓犹楷模,秦字取籒为其奴。六国异文未扫除,杂写毋乃为秦愚。礼堂探索极籒絫,铢著述要过庄严吴。庄述祖有说文古籒输证,严可均有说文翼,吴大澂有说文古籒补。九仞一篑为山劬,礼堂先生命题松窗释篆图,新建夏敬观。

  3.篆室且躬入,邻松生不孤。阳冰争学力,坡老代耕夫,鬼哭愁重造。文薶剔紊芜,乾坤供目笑,谁与话之无。礼堂先生孝廉癖金石,能释古文奇字,椒堂赖父其流亚也。小诗不足以张之。丁巳年十一月,吴昌硕,年七十四。钤印:缶

10 湖山观塔 设色纸本 1924年作

11 仿马钦山山水 设色纸本

12 一峰秋色与天齐 设色纸本 1918年作

  款识:一峰秋色与天齐,远远孤村隐隐溪。十载相逢容话旧,不知楼外夕阳西。戊午十月,吴兴金城。钤印:金城印、拱北

  此幅作品充满古意,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烟云、树木掩映之中有楼阁几间,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赶驴行人,路边一小河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山脚处高树围绕中有一庭院,庭院前的河面有渔人撑船,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作品以细琐的皴法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行人赶驴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的行人及山脚的院落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13 四季山水 设色纸本 1918年作

  款识:△岸阔山浮水,溪深古洞幽,欲访素心人,轻泛一叶舟。巩伯。 △古松十丈落青阴,流水高山堪寄兴,乳峰深处有高唫,薄暮依然未肯回。拱北金城。 △秋林黄叶独行人,短发萧搔两鬓银。老到江南游不尽,也胜骑马踏京尘。北楼金城。 △林表雪初霁,山头日飞寒,高楼几人醉,犹复卷帘看。戊午嘉平月,缶庐先生属并正,吴兴金城。钤印:吴兴金城巩伯书画印(白文)、墨茶阁(白文)、金城(朱文)、藕湖渔隐(白文)、不古不今稍出新意(白文)、金城临过(白文)、北楼所作(朱文)、金城私印(白文)、北楼摹本(朱文)

14 临沈石田山水 手卷 水墨纸本 1919年作

  款识:金北楼橅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己末嘉平月,伯唐汪大燮。己末七月临,吴兴金城。钤印:金城印、北楼摹古、巩北、墨茶阁、金城私印、北楼所作、吴兴、藕湖南岸是侬家

  此卷底本《沈石田赠吴匏庵行卷》为沈周煊赫有名之作,历代著录,流传有绪:初为太仓王世贞所得,万历间归常熟严泽,崇祯间归睢州袁枢,清初归松江王顼龄,清末归滇生,晚清民国时归金城。《金北楼摹本》是金城对着沈周原本精心临摹的。此摹本一丝不苟,画中层岩迭嶂、飞泉绝壑、松木竹石、桥梁宇舍、人物舟驴等各种物象无不毕具,无论是造型的准确生动,还是墨色的浓淡枯湿,较之沈周原作,几乎不爽毫厘。

15 溪山佳胜 手卷 设色纸本 1919年作

  款识: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己未中秋,画奉萧泉大兄法正。北楼金城。钤印:金城(白)、北楼(朱)、笠亭(白)

  引首:溪山佳胜。金城先生佳构,殊为北人南相之精品。庚寅,孔仲起。钤印:仲起(朱)、庆福(白)、孔子七十三代子孙(朱)

  尾跋:1.观金城大师之佳作,为之震撼。金城是诗书画印兼擅,山水、花鸟、工笔、写意全能之家,是一代著名宗师。由金城发起创立湖社一九二○年于北京,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京华的美术团体。他所推崇的艺术风格和所取成就,在中国近代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绘画事业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艺术界所推崇。岁在庚寅年中秋日,秘修斌于温州。钤印:秘修斌印(白)、埜草堂主(朱)

  2.赏金城北楼山水长卷精品,欣喜惊叹不已,书唐诗一首以记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岁在庚寅秋末,于温州,诸葛沛。钤印:诸葛沛印(朱)、诸葛沛印(白)、诸葛后裔(白)、当代奇才中外名人世界名人世界专家孔明后裔四十四代(朱)

  题签:金城北楼山水画卷。诸葛沛题。钤印:诸葛沛印(朱)

16 临元盛子昭江山渔乐图 立轴 1919年作

17 仿董源秋山行旅图 1919年作

18 米氏云山 水墨纸本 1917年作

19 抚米元晖云山图 水墨纸本

  款识:近见米元晖云山得意卷,未能假临,遂背抚一角,恨不能起南宫质之。其许我具顶门上慧眼否?金城。钤印:金城

20 仿谢雪村意 立轴 1921年作

21 策蹇寻幽 水墨纸本

22 幽居图 立轴 1923年作

23 楚山清晓 水墨纸本 1920年作

  款识:楚山清晓。恩波先生索拙画,久未有以报。庚申秋,病足累月,杜门弄笔,每思南中诸滕,因仿董文敏墨法成此,即以应教,金城。钤印:金城

24 山雨欲来 水墨绢本 1921年作

  款识:山雨欲来图。仿完庵居士本,辛酉浴佛日,以应曾甫先生雅鉴,吴兴金城。钤印:金城、北楼所作

25 天都云海 手卷 1921年作

26 临文徵明江乡初夏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款识:江乡初夏图。师龙先生属正,临文待诏江春小卷,聊以闲閟之时,癸亥冬日,吴兴金城。钤印:金城私印、金城临过

  金城摹古无数,掷笔俱得前人法度,功力深绝,甚得时人歆美。此作系临仿文征明山水小卷,笔致灵俊,面目清新。山石俱以披麻皴为之,山顶多作矾头、丛林,土石相杂,苍莽亦显深秀。崇山峻岭,逶迤连绵,层峦叠嶂,郁郁萋菶,云雾缭绕,山气蒸腾,连穹碧江,浩渺生烟,楼阁飞檐,长廊蜿蜒,点景人物身小如芥,然神情并茂、历历俱足,且夫远景各景,层次宛然,布局精妙,渲染有度,诚可谓“展卷犹堪见精爽”矣。

27 爱晚亭图 立轴

28 仿九龙山人山水 1925年作

29 夏云多奇峰 1926年作

30 仿卞润甫双隐楼读书图

31 危崖翠滴图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款识:危崖翠滴雨余秋,百尺桥边水乱流。行到涧南听涧北,松涛响到万山头。壬戌重九后三日,湘云老兄姻先生雅属,北楼金城画并题。钤印:金城、巩伯、共北

32 陈汝言百丈泉图 1923年作

33 春雨楼图 设色纸本

34 溪山红树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款识:石谷此画虽仿山樵,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丞为宗。故风骨高奇,逈出山樵规格之外。春晚过娄,携以见示。余初欲留之,知其意颇自珍,不忍遽夺,每为怅怅。然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庚戌谷雨后一日,西庐老人王时敏题。癸亥清明前二日,蕅湖渔隐金城临。钤印:经郛、金城、北楼摹本、金城所摹石渠秘本、石梅花盦、巩伯书画之章、金北楼

  题签:金城临黄鹤山樵山水图。癸酉冬月,士勋题。

  诗堂:(一)乌目山人为余言,生平所见王叔明真迹,不下廿余本,而真迹中最奇者有三:吾从秋山草堂一帧寤其法,于毘陵唐氏观夏山图会其趣,最后见关山萧寺本。一洗凡目,焕然神明,吾穷其变焉。大谛秋山天然秀润,夏山郁密沈古,关山图则离披零乱,飘洒尽致,殆不可以径辙求之,而王郎于是乎进矣。因知向者之所为山樵,犹在云雾中也。石谷沉思既久,暇日戏汇三图笔意于一帧,芟荡陈趋,发挥新意,徊翔放肆,而山樵始无余蕴。今夏石谷自吴门来,余搜行笈得此帧,惊叹欲绝,石谷亦沾沾自喜,有十五城不易之状。置余案头摩娑十余日,题数语归之,盖以西庐老人之矜赏,而石谷尚不能割所爱,矧余辈安能久假,为韫椟之玩耶。庚戌夏五月,毘陵南田草衣恽格题于静啸阁。

  (二)偶过徐氏水亭,见此帧乃为金沙潘君所得,既怪叹且护甚,不对赏音,牙徽不发,岂西庐南田之矜赏,尚不及潘君哉。米颠据舷而呼,信是可人韵事,真足效慕也。但未知石谷他日,见西庐南田,何以解嘲。冬十月,南田恽格又题。

  金城临王石谷《仿黄鹤山樵山水》。此件原件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根据年谱推测,是金城中年时所临,年富力强,极得元人谨严气象,尺幅虽小,然精气神却丝毫无损,非有深厚功力而难为之。而且殊为难得的是,金城不但精临了王石谷仿王蒙的山水,更是将王时敏在上面的题跋和恽格在诗塘的跋文忠于原作地表现出来,在跋文中,王时敏称在王石谷家见到此作,欲索夺人爱而不忍,但是在把玩数日之后,竟然治愈了自己的头风咳嗽,说是画作之功,实是友情之效,王石谷和王时敏的交情可见一斑。而金城在临摹题跋时,竟完全是王时敏和恽格的笔迹,实是金城仿古临古的精品。

35 云山古寺 设色纸本 癸亥(1923年)作

36 江乡初夏图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款识:江乡初夏图。昁龙先生属仿赵文敏水村图。此卷已入石渠宝笈,无从悬拟。昔年曾临文待诏江南春小卷,因取其意成比,聊以塞责而已,弗见呵为幸。癸亥冬日,吴兴金城。钤印:金城、巩伯

 37 水邨图

38 松涛伴绿荫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款识:桥下淙淙碎玉鸣,午凉修竹绿阴生;邻翁未听松风曲,知是琴声是水声。赓起先生雅鉴。癸亥二月,金城。钤印:拱北、金城

39 茅屋竹荫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款识:茅屋无尘到,观书晚正凉。竹荫移日去,不觉世间忙。癸亥九月,吴兴金城画并题。钤印:金城私印、北楼

40 秋山文会卷 设色绢本

41 金城国画作品欣赏

42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金城山水画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如花鸟,但用功极深。他的善于临摹的名声,主要也是在山水画方面。在他眼中,明清文人画正统不足以代表“中国画学”,以工笔画作为画学“常轨”,力追宋元方为正道。从古物陈列所的藏画目录可知,金城临摹的历代名作多为宋、元和明代大家,这在当时“四王”盛行的画坛,不啻是一声惊雷。根据画面题识,《山水四屏》分别仿北宋赵大年(令穰)、元代黄子久(公望)、北宋李营丘(成),另外一幅从风格上看有南宋马、夏遗意,可以说全是宋元作风。无论是赵大年青绿设色的湖山小景,马、夏一角半边的简洁布局,黄子久设色浅绛的平远山水,还是李成气象萧疏的雪景寒林,无不曲尽其妙,且能自出手眼。与古人一样,金城走的也是一条由临仿到综合再到创作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担任古物陈列所职务之便,他对临摹更加看重。20年代特别是1923至1926年间,他的山水画多以“摹”“仿”为题,这些实际上属于半摹仿的作品,体现出他不仅对宋元山水风格流派了然于心,而且能广采博收,融会贯通。这件春夏秋冬四屏布局平中见奇,境界引人入胜,画法工整,墨色沉静,显示了金城在山水画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43 仿李营丘群峰雪霁图 1923年作

44 仿李营丘关山雪霁图 1924年作

45 仿李宗成雪后山居图 立轴

46 仿李营丘雪图 设色纸本 1924年作

  款识:仿李营丘雪图。甲子上巳,吴兴金城。钤印:金城、一字拱北

  金城主张临摹古人作品,无论是他自己的创作,还是他的学生都遵循了这一途径,并在二十世纪初以对宋元的临习改变了晚清画坛“四王”横行的局面。此幅《仿李营丘雪图》即为一例。该画作于甲子(1924年)上巳日—即阴历三月初三,据金城当年的活动情况推测,此画的底本应为古物陈列所所藏款为李成的宋画雪景。金城所摹,极得宋人谨严气象,尺幅巨大,然精气神却丝毫无损,非有深厚功力而难为之。应该说,此画堪称金城临古之杰出代表,实为少见。

47 山 水 立轴 1924年作

48 山水 立轴 1923年作

49 山居秋瞑 设色纸本 1924年作

  款识:南林黄赭北林殷,一日西风一改颜。忘却九秋霜气肃,千红万紫当春山。甲子深秋,拟杨昇法。吴兴金城。钤印:金城、北楼

50 小姑山 设色纸本 甲子(1924年)作

  款识:上方楼阁拟蓬莱,螺髻凌波一镜开。记得江行多韵事,推窗偷看小姑来。甲子冬日,吴兴拱北金城。钤印:金城之印、藕庐

  金城以摹古蜚声画坛,但亦重写生,后期作品中常有写生创作,呈现出融古今、师造化的新境。此幅《小姑山图》绘于1924年,为金城艺术生涯的最后阶段,此际学古早有所成,遂将过往总结之画学理念付诸创作实践中,自立面目。此画为写生纪游之作,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城边的长江中,一峰独立于茫茫江水,故又名小孤山,以形势取胜,自古为江干必争之地。画中水天一色,江心碧峰巉然突起,亭台寺宇错落其间。为“诗画一贯,皆从真景领略得来,非漫然落笔以为创作也”,是幅将小姑山之峭拔秀丽生动呈现观者眼前,尽脱传统藩篱,饶富新意。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