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90 (京津画派 齐白石 2 )
齐白石,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1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齐白石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齐白石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齐白石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1 采菊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丁卯(1927年)作
款识:采菊图。丁卯正月廿又四日,为街邻作画,造稿甚工雅,随手取包书之纸钩存。白石并记。钤印:齐大、木人
《采菊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比较常见的题材。陈洪绶、石涛、黄慎等大家都有作品传世,这一题材的源本是来自陶渊明的名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作画一白发老翁面向左,右手拿竹杖,左手提一篮菊花。由题跋可知此作为画家63岁时作。人物线条粗放有力,用色沈稳,画风古拙,用笔减而富有意趣,形象简而藴内涵,特别是一些自写性质的人物画更是稚拙而纯朴、凝练而平和。白石翁的每一个人物造形无一不反映自已的生活感受,将八大、石涛和金农的画风融为一体,用笔减省、意趣横生,更不乏善良、朴素、睿智、幽默。齐白石一生坚持“写意”与“传心”,而非“写象”与“传物”。白石老人体会生活,观察生活,于是他的笔下也萦绕着生活。神仙变得并非神仙、高士也并非一味的洒脱冷峻,这实在是白石老人的高妙之处。
2 却饮图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3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4 却饮图 立轴 辛未(1931)年作
款识:白石山翁却饮图第一图。伊藤仁弟清属,辛未,齐璜白石山翁。钤印:白石翁
齐白石珍惜时光,寡于言辞,喜欢独处而不喜广泛交游。此画落款中显示创作年为1931年,并题“却饮图第一图”。“第一图”就是齐白石最满意的《却饮图》。纵观齐白石人物画创作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六十岁以前的人物画受黄慎、改琦、费丹旭以及钱慧安等人画风的影响,且多为工细一路,偶有兼工带写作品。其六十岁后所作人物的线条明显渐粗,大胆运用了书法笔法,在黄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减笔人物。其七十岁后所作人物已纯熟自然、特征鲜明,粗笔挥抹、线条极简。此期间创作可说是“用笔飘逸天然;章法奇异崛险”,从用笔,到章法均已游离于中国画法度之边缘。此《却饮图》为齐白石七十岁后作品,从用笔和章法上赏析均符合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细品其画,构图简洁工整,人物稚拙古雅,身着肥大长衫,笔墨苍中见秀。敬酒者酒兴正浓,似已神情恍惚,手执酒壶不停劝饮。拒饮者即是齐白石,左手双指执杯,右手示意却饮,紧皱眉头,侧目对方。此时,二人面色均显酒意,神态诙谐,生动有趣。从上述对齐白石人物画创作历程的剖析以及对该《却饮图》看,他的人物题材是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背景下,有意去兼具“民间味”意涵的呈现。齐白石是从田园、乡间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运用最贴近生活的水墨手法去表现朴实的民间生活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说服力。总之,齐白石刻画的人物都是在亲身经历的背景下“写意”与“传心”的,在他的笔下,神仙并非那么超凡脱俗;高士也不是一味的洒脱冷峻;如此一般的醉酒之客也变得天真可爱起来了。
5 拈花微笑 设色纸本
6 拈花微笑 设色纸本
7 拈花图 设色纸本
此白石翁所绘拈花微笑图,虽无年款,依画风推断当是七十左右作品,勾勒墨法浑劲,苍拙朴厚,似金冬心法。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慈相作会心处,大家高手几笔简括得神于形外,皆具无限禅机。
8 送子从师图 镜框 设色纸本
9 送学图 立轴
10 送学图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款识:处处有孩儿,朝朝正耍时。此翁真不是,独送汝从师。识字未为非,娘边去复归。莫教两行泪,滴破汝红衣。伊藤仁弟属余重画送学图并题旧句。辛未春,齐璜。钤印:白石翁
白石老人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善用简笔勾勒空间,从而赋予画面深层含义,激发观者的智慧与想象力。老人的画笔从不追求纪实般的精准,但求捉住物体精髓。此画描绘了一个不愿上学的小男孩,带些撒娇又委曲的模样,确是惹人疼惜怜爱。白石老人所绘的以上学路上为主题的有几个版本。画面大多不设背景,由一个身着蓝色长袍的老人,与一个怀揣图书的红衣小孩组成。画上题诗与画面主题相辅相成,互相印证。
11 挖耳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12 钓鱼翁 立轴 1928年作
13 鱼钓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4 斜风细雨不须归 立轴
15 夏裘钓游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款识:叔勉先生清正。壬申春。齐璜。钤印:老白、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
姚叔勉署签:齐璜白石仿金冬心写高士严光《夏裘钓游》幅神品,尚乐斋藏,值壹百贰拾元。山翁此书虽寥寥数笔,自具神理而气魄恣肆,不可端倪,真杰作也。收藏章:姚叔勉鉴藏金石书画记、云海阁珍藏印
本幅画中主角严光。严氏,字子陵,东汉余姚人,生平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他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秀即位为光武帝后,严氏隐名换姓,避居他地。帝念旧思故,令绘形寻访,齐地有人报称“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为严氏,遣使备车,三聘方至洛阳,但拒仕不从,后隐居富春山。后世遂以“五月披裘”之故实喻高士归隐不仕之志节。
本幅写于1932年,画中高枝细柳,自上伸垂飘飏,巧妙地点出了身处夏暑的时序背景。老人须眉俱白,戴笠,眼目瞇成细线,凝视手中所持自长竿下垂之幼线与钓钩,欲把两者系上,因年高目力欠佳,手或颤抖不灵活,操此精细之务,格外小心吃力。画中刻画这个细微动作,已传神地将主角的年龄与喻意隐逸之垂钓意象交待清晰。用笔凝炼,厚重而不板滞,以渴笔擦出衣服外沿轮廓,状绘了毛茸茸蓬松的质感,身上所披非夏裳而是厚实绵密的皮裘,营造了严子陵“五月披裘”的形象。白石笔下另有一幅题曰“太公裔”,人物造型、动作,与本幅相近,但为半身正面造象,无背景,差异最显着在于身上所披乃夏衣而非皮裘,可见他从相同造型衍生不同的题材,一为子陵,另一应泛指西周姜尚之后裔。白石极少引此入画,极可能乃姚叔勉出题请之,故得之甚喜,题曰“自具神理而气魄恣肆,不可端倪”,自非过誉之饰辞耳!画家写此虽非工致,但写意中见描绘精细准确,特别见诸渔夫身傍竹篓的淡墨擦染,枝条编织纵横交错所带出盛器体积及镂空的空间感;以至幼竿细线两者间轻柔含韧劲的微细分别,俱在其笔下一一陈现,层次分明,丝毫不沦紊乱,在在都显示了他不经意间功力积累之深厚!
16 寿酒神仙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款识:寿酒神仙。乙亥冬月,白石画并篆。钤印:老木
钟馗专吃鬼,其妹与他做生日,写礼贴云:“酒一尊,鬼两个,送给哥哥做点剁;哥哥若嫌礼物少,连挑担的是三个。”钟馗是民间所熟知的捉鬼人物,正史中虽未见此人,但早在南北朝时期,既有人用“钟馗”二字取名。自唐朝以来,钟馗一直是文人及民间画家所爱的题材。亦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齐于创作初期,经常取用道教,佛教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为材,借此训练他工笔和写意的画风。别于一般画家刻板的描写,齐白石表现了神仙带有醉意的情景,构图巧妙特别,高下立见。他用夸张的手法,画出神仙鬼怪及其他人物的喜怒哀乐。钟馗背着的竹竿刚劲有力,表现了画家深厚的书法根基。齐白石早年时候,既临摹又写生,他用大笔水墨描写神仙,既不是顺手乱涂,也不是全凭想象,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用意用笔都是从工致细密,一丝不苟。同时,在用墨用色方面,也是从全局设想,浅深浓澹,变化多端。《寿酒神仙》充份表现出白石对事物深刻仔细的观察,精炼而有力的笔墨。
17 拈花佛像 水墨纸本 戊寅(1938年)作
款识:戊寅二月二日,为拈花寺僧画。予以旧时所造之稿更正也。钤印:老白
中国画强调用笔,早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此可谓关于书画表现形式同源的最早论述了。而书画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更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人画中被得以充分发掘。齐白石在他的绘画中非常强调书意性的表述,而这幅线描给我们有了一个认识老人纯用墨笔来描述对象的一个机会和实例,从中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画中纯以线条是可以如此表现和刻画对象的,此乃线条的魅力也,这也是书法能够单以线条展现而流传千古的魅力所在。此作中,更能表现老人绘画中所擅长用笔和造型的随意性,这种无拘无束的用线已没有了任何拘谨,这种将讲究笔墨趣味和造型的实感密切结合起来的中和性,加强了艺术的形式美,它的形体被生动的线条来诠释,线条没有成为抽象的符号,而是实在的塑造出表现对象,这才是老人绘画中最迷人的地方。
18 面壁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壬午(1942年)作
款识:一、齐璜恭画。二、面壁图。壬午冬,齐璜又篆三字。钤印:阿芝、白石
齐白石人物画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古代人物为主要题材的作品,这类中规中矩的传统人物画形式最能代表齐白石受前人影响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他正处于临摹摸索阶段的代表作品。第二种则是以佛教人物为题材的作品,这类题材最为熟练和熟悉,经过他在寺庙的神像绘画磨练和细作木工雕刻经常接触的仙佛人物这些历程,齐白石在绘画形式和匠、艺之间转换上可说是颇为成功的。《面壁图》属于第二种题材,为齐白石78岁时所作,画的是禅宗之祖达摩面壁,画家将人物放在画面下方,静坐的达摩面向左侧,人物上方的空白如同一面墙壁,真可谓“无处胜似有”。人物面部以朱磦设色,衣纹线条用笔有力,粗而不笨,拙而不巧,整幅画充满了天趣童真。该画造型落笔,看似随意,实不随意。齐白石佛道人物题材的作品比较多,同样题材甚至同样构图的作品不断出现。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传统文人画系统中的图像习惯,以及受前人在造型上影响的程度。这个阶段对齐白石而言,是一种企图突破现实的反映,他背负着木工出身的包袱又一心向往文人画家领域的企图,在这些仙佛人物作品中得以体现。
19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20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21 醉翁图 镜框 设色纸本
款识:回乡宰相,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白石自更旧造稿。钤印:齐大
齐白石的人物画,乃是画种之创格,逸笔草草而神情必现,又往往辅之以题款及诗句。谐谑相杂,讽世之余,一唱三叹,其文字与写意之人物互相辉映。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白石之人物画创作乃为草虫山水之外存世最少者,素为藏家所珍重。《醉翁图》白石曾画有数稿,此幅自题为“白石自更旧造稿”,当是在旧作上又加以提炼概括,用笔更加恣肆,形象更为简括。白石将毕卓好酒的典故改造成此图的故事新编。魏晋之际,文人清谈与好饮之风盛极一时,成为传诵后世魏晋名流之典型,如刘伶之好饮,阮籍之贪杯,均为后世文人所传唱不绝。毕卓为晋人,任职吏部,亦以贪杯荒废职守。白石将在职之纵酒改造为致仕之贪杯。
22 盗瓮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盗瓮图。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乙酉,予每画此图,必题此十六字。白石老人。钤印:齐大(朱文)、悔乌堂(朱文)
此画以晋代毕卓为原形。毕卓好饮,得官后,不肯贪赃卖法,无钱买酒,然酒瘾难耐,狂偷邻家酒喝,竞至醉,被主人捉,天明一看,竟是毕吏部,因传千人载佳话。此画篆书与行书并题,画家抓住毕卓偷酒吃醉的样子,更在于面部表情的神态,面部微红,眼欲开还闭。所题诗句今日读来意味深长。白石老人的绘画具有漫画的成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这种浪漫只有在人物画中才有最直接、最丰富、最夸张的体现。白石的画固然好,但是他的人物画才是最具民族性、群众性的杰作。
23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24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25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26 东坡先生玩砚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题识:东坡先生玩砚图。平生君最轻余子,余子何尝不薄君。若以才华作公论,此翁随处合孤行。旧题东坡图句。白石老人。本幅黄梅题:元亮嗜黄菊,羲之爱白鹅。独奇居士癖,捧出砚婆娑。敬观云樵兄所藏《东坡玩砚图》,题此志念。丙戌(1946年)五月,益阳黄梅。钤印:木人、白石翁、悔乌堂、梦想芙蓉路八千
东坡玩砚,历来是画家们喜欢的画题。齐白石画东坡玩砚图,其意不在东坡的“玩”,而在“平生君最轻余子”的骨气和性格。“余子”这里指那些多嫉而无能的小人。《后汉书·弥衡传》:“常称曰:大儿孔文举(融),小儿杨德祖(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说名士弥衡除了看得起孔融和杨修,别的碌碌之士都看不上。苏东坡性情真率,刚直不阿,屡屡受贬。但他始终保持直言敢谏、喜笑怒骂,“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蔑视那些得势一时的“余子”,也始终热爱生活,能在逆境中自我解脱,在创作大量诗词的同时,也勤农、作画、写字、纵游、谈禅、访古、玩砚等。白石诗“平生君最轻余子,余子何尝不薄君,若以才华作公论,此翁随处合孤行。”在称赞东坡的同时,也内含与东坡“轻余子”共鸣之调。此图大部分画面留给了题跋,题字多且大,以突出画家的寄寓。东坡黑髯,无冠,著长袍,席地而坐,头微侧,双手抚措一小砚,专心玩赏砚石之意,尽在这神态中。画家对东坡手姿、眼神及砚石形色的刻画,简洁而真实,大写意要寓精于粗,诚如苏东坡所言“始知真放本精微”。
27 识马图 设色纸本
款识:将军行处金铺地,老夫漳河跨马来。画得龙驹千里足,寄萍堂上纸墨香。技绝盲人能识马,相轻骚客亦呼牛。誉诽由之何须虑,公论应自有千秋。(公论二字本作是非)尝见某军马夫目瞎,能摸马骨而知其良劣,世人多弗如也。吾之借山门下门客众矣。知余者惟李苦禅、罗祥止三数人耳。白石草衣齐璜,四百五十甲子时意造并题记。钤印:白石翁(白)、甑屋(朱)
28 福寿图 册页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福寿。丁丑,齐璜。△八砚搂头久别,画于旧京。△钳锺道义也。寄萍老人于旧京城西之铁栅屋。△清平福来。白石老人造像。△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齐璜绘。△得财。丁丑,制于燕,白石。△杏子坞老民忆旧时。△贤妻宝珠重庆丰都人,年十八归余。丁丑秋一日,有挚友携家室,数千里之外看望,余甚感之,成此册即赠。白石。△余略改画门人,释瑞光于旧,瓷器芷之画稿存之。白石。△移骸终未脱尘缘,饿殍还魂岂妄传;抛却葫芦与金麦拐,人间谁信是神仙。齐璜。△老萍。钤印:木人
此册作于齐白石77岁,艺术早已成熟。其人物画已摆脱晚清改琦,费丹旭和钱慧安的影响,转而取法石涛,八大山人和金农,寥寥数笔,神态生动,取材立意,别出心裁。全册共十二开,或者画传统题材,描绘民间信仰神佛,而出之以现实人物形神。平易近人的“锺馗”;形如饿殍的“李铁拐”;端庄美丽的“观音菩萨”;慈眉善目的“寿星”、“福星”,莫不如此。或者画生活风情,抒发难忘的乡情,讴歌平凡的劳动。“持锄”的农夫,“拾柴”的村童,“挖菜”的老叟,一一如是。另一幅“钳锤道义”,则把肩扛铁钳的工匠,画成气宇轩昂的志士,取材新颖,寄意尤深。至于“五蝠(福)”和篆书“福寿”,更画龙点睛地道出了画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9 石涛作画图 纸本立轴
30 石涛作画图
31 罗 汉 立轴
32 十八罗汉图 手卷 纸本
33 钟馗搔背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34 刘海戏蟾 1942年作
35 刘海戏金蟾 设色纸本
齐白石笔下的刘海为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怀抱一只三足大蟾。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金蟾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图中蟾蜍造型准确,生动有神,人物线条苍劲浑厚,时见飞白,设色清淡柔和。构图简洁严谨,虚实结合。粗与细,浓与淡,色与墨处理得恰到好处,寥寥数笔,将刘海天真浪漫、朴实无华之神态毕现于纸上。白石老人的绘画具有漫画的成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这种浪漫只有在人物画中才有最直接、最丰富、最夸张的体现。
36 教子图 立轴
37 儿戏图 立轴
38 抱儿拜寿图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39 百 寿 立轴
40 百 寿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百寿。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书于京华,用少年时本。钤印:白石翁、悔乌堂
本品为齐白石成熟时期创作作品,并以两大篆字“百寿”入画,更可知为齐白石精心绘制作品。本幅作于白石中晚期的作品是以其早年稿本为底稿。“百寿”题材白石有多幅,大抵为古装母子图。本幅选取的角度为母亲的背影和怀抱的幼童。母亲大襟以极富篆隶笔意的墨线大笔勾勒,未设色,裙裤薄施淡红,幼童正面观众,衣服施以朱红,淡染赭色与花青,突出了幼童的圆润肌肤和青春稚嫩,幼童眉眼清澈,而运笔粗重,以粗衬细的手法颇具新意。幼童手握的松枝与母亲的环佩则暗示了长寿的含义。
41 柏寿图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柏寿。我乖乖拜寿去吧。白石老人八十六岁。
这幅《柏寿图》是将“民间气息”和“真实情感”巧妙融合的精品之作,既以民间常见的拜寿为题材,又借此展现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亲情。此画面布局使观画者与画面本身的距离拉得很近,仿佛我们就站在母子身后,孩子正好一转身冲着观者微笑。此画的精妙之处也就在于此。整幅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场感,生活气息浓烈,情真意切,画面与观者之间是坦诚相见的,没有任何的隔阂。
42 柏寿图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43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44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45 偷桃图 纸本立轴
46 东方朔献寿图
47 呼雷 设色纸本
款识:△呼雷。不见故事。萍翁。 △余曾为上宝山画八大幅,后又为画王母等仙佛,今又为画此八幅,不可谓不多矣。请看老萍曾为几人作此等画耶?一笑,萍又记。钤印:频生(朱文)、齐璜(朱文)
《呼雷》这幅作品在齐白石的所有人物画中是极为特殊的,是白石老人一生中此题材的惟一作品。极有想象力,具有“漫画”般的意趣,又有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怀。首先是他的“拟人化”,天上的雷公是只公鹞的形象,手拿利斧,试想天下有何等画家有此想象。故白石老人也自题云:“不见故事”也。二是他的对比呼应,白石老人通过画面人物与景象的上下呼应,使“我自岿然不动”的人物形象极有感染力。三是题跋。此画的跋尤其是末跋分明是一篇小散文,将此画创作过程与内心感受一一写入跋中,风神意趣,不在“画下”。四是题字书法,白石老人的书法在近现代众多画家中是最出名的。他学二王、入李北海,而能在遵古中出新。他的楷书学金农,题跋字法极自然贴切,深知中国画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被书法点化的“窍门”。
48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49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50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