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91 (京津画派 齐白石 3 )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1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2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3 人物 (八幅) 镜心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4 山水 手卷 设色布本 1897年作
5 乘云注雨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乘云注雨。祥止仁弟从游借山,已越二载暑寒,明日学成还蜀。予以此数十年不画之作,依依赠行,小兄齐璜制于京华。钤印:木人、白石相赠、门人半知己、一息尚存书要读
此《乘云注雨》图为齐白石鲜有的题材。白石舍弃了传统的形象,以简朴的稚拙感把龙刻画出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尽致。画中的上款‘祥止’为齐白石门生,四川书画篆刻家罗祥止。
6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1922年作
7 临沈周山水 立轴 己未(1919年)作
8 雪溪高士图 立轴 1939年作
9 雪山行旅 设色纸本 1892年作
款识:壬辰,作于沁园精舍,齐璜制。钤印:木居士
1889年齐白石拜胡沁园为师学习绘画,更名“齐璜”,拜陈少蕾学习诗词,从此开启了一代巨匠的艺术人生。此作是齐白石光绪十八年壬辰(即1892年)居住在胡沁园家时所作。从技法上看此作还保留了清初四王的一些影子。如顺着山势的淡墨短平披麻皴、远景的小树排列整齐犹如布阵没有变化。树冠上的留白以示树上的积雪,一下子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自然。山坳中的骑行者,一人低头前行,一人回望来者,似在呼喊催促着黑披风的骑行者加快前进的步伐,童子担琴挑书紧随其后。人物服饰、树上秋叶、寺庙红墙点染着少许朱砂,使冷隽的雪景中又增加了一些暖意。这样的画面在齐白石跟胡沁园学画这一时期都是常有的事。
10 龙山七子图 设色纸本 1874年作
款识:龙山七子图。七子者,真吾罗斌,醒吾罗羲,言川王训,子诠谭道,西木湖栗,茯根陈节暨馀也。甲午季春,过访时园,醒吾老兄出纸一幅,属余绘图以纪其事。余亦局中人,不得置之度外。遂于酒後驱使出山灵以为点缀焉。滨生弟璜并识。钤印:齐伯子、名璜别号濒生、求真
《龙山七子图》是研究白石早期山水及诗友交游的重要画作。1894年,齐白石与同乡借湘潭五龙山大杰寺为址成立龙山诗社,被推为首任社长,龙山七子为:齐白石、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齐白石学诗的老师较多,有诗人胡沁园(27岁拜师)、王湘绮(37岁时拜师)、诗人文学家樊曾祥(40岁时认识),受他们的影响较多。也曾向陈少蕃学《孟子》、《唐诗三百首》与唐宋八家古文。1924年出版有《白石诗草八卷》、《老萍诗草》,逝后又出版《白石诗集》等。他的诗都是白话诗,抒发感想。《龙山七子图》是齐白石诗、画结合最为典范的代表作品。齐白石21岁时得《芥子园画传》,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初悟画理画法,齐白石的山水画集中他的早期创作中,传世作品极为罕见。最初他是根据勾摹的《芥子园画谱》认识传统山水的,后来,受到“清四王”及八大山人的影响,山水多作简笔,用墨水份不多,山石皴擦少,有深远的意境,但显得比较稚拙。齐白石进入八十岁後,年事愈高,基本上不再作山水画。此件为筹建龙山诗社之际的作品,且为画龙山七友题材仅有的一件作品。
11 松林待饮 设色纸本
此画是齐白石山水画中比较工细的一幅精品,这既体现在铺满全画五分之四面积的赭石既是地面,也是山体;也体现在细笔勾画的松树树干、松针;亦体现在房屋的窗格与屋顶的瓦棱。此画无年款,惟署“齐璜”。齐白石作画署款有一定的规律,早年多署“阿芝”,“齐璜”,1918年55岁之后则以字行,署名为“白石”,由此推测,此画作于1918年前,再结合绘画风格,很可能在齐白石1909年“五出五归”后所作。齐白石的山水多为简笔大写意,这在盛行“四王”画风的清代与民国,自然是被归入粗鄙一类,但是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要求,这幅山水又拥有了特定的美术史意义与价值。齐白石山水之魅力不仅在於其对当时社会盛行的摹古风潮背离,也在於从他的山水中蕴含的民间意味、粗放下的豪情,以及简略中散发出的一股浓厚的文人气质。
12 垂钓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此乡一望青菰蒲,烟漠漠兮云疏疏。先生之宅临水居,有时垂钓千百鱼。不惧不闷鱼自如,高人轻利岂在得。赦尔三十六鳞游。江湖游,江湖翻,踟蹰却畏四面飞鹈鹕。曲江外史本,白石翁。钤印:齐大(朱文)、齐白石(白文)
《临江垂钓图》是齐白石早期追仿金农的重要代表作。《临江垂钓图》仅见二幅,其中一幅原为王方宇旧藏,其上款题:“江涛涛,山巍巍,故乡随好不容归;风斜斜,雨霏霏,此翁又欲之何处?流水桃园今已非。”是他的一种离乡别绪的独白。后又有一跋:“看着筠篮有所思,潮干海涸欲何之;不愁为有明朝酒,窃恐空篮征税时。”对渔翁生活极为同情。齐白石笔下的老翁分为寿翁、渔翁、村夫等,各具特色。他早年在湖南湘潭时,就专门为“龙山七子”的长辈们和自己的师长们画过寿翁,诸如为恩师胡沁园所绘《沁园夫子小像》、为其父所画《齐以德像》等。到八十岁以后多喜画《矍烁翁》、《老当益壮》等。
13 竹霞洞口借山图之四 镜心 1913年作
题识:1.竹霞洞口去古潭一百里,乃借山图之四。此图为朝日未出,月犹未落时也。白石老人画。 2.此幅乃予五十岁后不画山水时所为,虽世人不许可亦有我法,未为惭愧。八十三岁题记。白石老人。 3.余在此图内借居七年,初入其室时,日记云予由星塘老屋移家来此,光绪春二月始,借莲花山下百梅词居焉。庚子至今壬辰五十三年,予年九十二矣。白石记。钤印:白石翁(白)、齐大(朱)、白石老人(白)、白石题跋(白)、恐青山笑我今非昨(白)
图中所画竹霞洞口是白石借山馆附近一景。据白石自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8岁时,为一位江西盐商画南岳全图,作为游山纪念,六尺中堂12幅。盐商特别满意,送润笔320两银子,白石就典住了梅花祠,这比他星斗塘的老屋宽敞多了。白石将梅花祠改名百梅书屋,又在祠内的空地盖了一间书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借山吟馆”。所谓借山意思是“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后来去掉“吟”字而只署“借山馆”。至1906年典住期满,白石在此住了7年。此画中83岁时题记言“此幅乃予五十岁以后不画山水时所为”,据其另幅《雪山策杖》题款“余数岁学画人物,三十岁后学画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卉虫鸟,今冷厂先生一日携纸要画雪景,余与山水断续二十余(年),何能成画?然先生之意不可却,虽丑绝,不得已也。戊辰冬十月,齐璜记”不画山水云云,两个题款正同,互相印证,则此画自当作于1913年之后的数年间。画中题款有“借山图之四”字样,借山图作为白石的一个保留性节目,当是一个固定的山水组合。此之借山取义借山娱目,非必旧家附近山水,诸如祝融峰、洞庭君山都在所借之内。对借山图白石颇自得意,前后有数本。如今存其1927年《洞庭君山》题款云:“洞庭君山。借山图之七。余自以大写意笔画借山图册。”白石老人自30岁后学画山水,其初山水近于四王一路,当是染于时风。旋即改辙,取法八大、石涛,尤于八大会心颇多。此幅构图亦颇新颖,用笔圆润真朴,既有八大的影子,又见自家风格的端倪。白石早期于金农书法极力模拟,此幅原款即用金体写成。樊樊山在给白石《借山吟馆诗草》作序时即指出“濒生书画,皆力追冬心,今读其诗,远在花之寺僧之上,真寿门嫡派也。”则言白石诗书画皆与金农有渊源。83岁时补题则挥洒自如,无所顾忌,乃熟见之白石面目。92岁补题则不免力有不逮,略见颓唐之态。这三段题款不仅在内容上相互补充,见白石对此幅作品的眷顾,其书法所反映出的年龄特征,尤使人览之而生沧桑之感。
14 一白天下高 设色纸本
题识:三百石印富翁白石,画于京华。予数岁学画人物,三十岁后学画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卉虫鸟。今石坡先生一日携纸委画雪景,余与山水断缘已二十余,何能成画?然先生之来意不可却,虽丑绝,不得已也。三百石印富翁白石,画于京华。钤印:齐大、木居士、白石、木居士
15 小孤山借山图之十六 镜心
16 陶然亭图借山图之十五 镜心
17 洞庭君山图 借山图册 (二十二开之一)
1910年,齐白石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编成《借山图卷》,共计52幅(现存22幅),后又画成《石门二十四景图》。1927年,齐白石自临《借山图册》,记有“有柳图”、“滕王阁”、“小姑山”、“雁塔坡”、“华岳三峰”、“竹霞洞”、“独秀山”、“洞庭君山”、“祝融峰”等众多图画,再次为《借山图册》在绘画手段上更上层楼做出了最后的完美努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齐白石画出了这一套《借山图册》。全册图画书法共计二十三帧,全款全印。图册布局曼妙而起伏跌宕,笔墨润泽,书法老到,脱出古人窠臼,具有完整而轻盈柔美的自我风格。是他在“五进五出”数十年后在心灵深处吟颂的“山水诗歌”。齐白石把山水、人物、房舍、鸬鹚、楼宇芦苇、小船动物,柳树和山峦、红日与清风,都夸张而随性地表现出了一种共同而有趣的癖好,把神灵的世界、也把绘画的艺术手法变成了一种浪漫的组合游戏。把真实山水世界的具体形状,描绘成了一目了然的“谎言”,却又始终让人们相信那才是山际水边的确凿故事和佯装羞怯的绘画真理。这些被具象掩盖的虚构情节的魅力并不来自于齐白石“五进五出”的实践本身,也不来自画中对地理特征的描绘和具体称谓的指认,更不来自于齐白石日后辉煌声誉在历史过往中的巨大影响,魅力仅仅来自于齐白石朴素的绘画手段。
18 借山图 设色纸本
《借山图册》这个系列作品是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之一,是中国新文人画的开端。齐白石45岁后,游历中国大江南北,沿途饱游卧看,在1910年系统地把勾写的手稿重画了一遍,一共52幅,与传统的山水画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具有极强的现代视觉意义。《借山图》的现代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皴法的解放,大众的口味,写生的注重,数量的累积,色彩的突破,个性的强化。齐白石的山水画有非常强烈的人文生机,充分融入了自身的感情,从他的诗书画印的结合中能领会到他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一点是中国山水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重要的方面。《借山图》是齐白石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它标志着齐白石山水画的转折,也预示了他晚年山水画的基本取向:重视直观经验,注入生活气息,多勾少皴,敢于用色,构图简约,善于造境。在风格、技法上更加成熟泼辣。这件作品考究其印章、称谓,属齐白石二、三十年代作品。
19 夏山图 立轴 纸本 1922年作
款识:△致坡将军喜余画山水,以此赠之。壬戌冬十月,弟齐璜白石。△辅臣先生于厂肆见此幅,乃友人罗君之物,以价得之,甚喜。嘱予题记。癸未夏,八十三岁白石。钤印:白石翁、白石老人
齐白石的山水画较之花鸟画数量少,但每一件作品却都是弥足珍贵。当时齐白石最为大众接受的是他的花鸟画,唯有徐悲鸿对其山水画欣赏有加。1931年,他在一本山水册上题字“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他的山水画多作于20年代,后难得一见,40年代后几乎绝笔。此幅作品创作于1922年,为齐白石五十九岁时所作,可谓山水画创作高峰时期的难得之作。
20 烟雨人家 水墨纸本 1922年作
款识:不教磨墨苦人难,一日挥十日闲。幸毫有杨枝慰寒寂,一春家在雨中山。壬戌四月,白石山翁制并题。钤印:白石翁
白石老人对于祖国河山有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常言:“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也突出了他独立的创造性。此帧雨景山水,水墨淋漓,一气呵成。远处画云山,近景画丛树村舍,再配以小桥,层次分明。山外烟雨蒙蒙,格外增添了生气。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从花鸟写意入手,再加以转化成文人画风的山水意境是19世纪之后山水画的画龙点睛之笔,齐白石便是悟出此类画法,并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山水意境画家。毫无疑问,民国的山水画家之中,齐白石应该是最具有特殊地位的艺术家之一。
21 雨后烟云 立轴
22 门对寒江水自流 水墨纸本 1922年作
款识:借山门外清溪曲,世外桃源却不如。今日举家归不得,此间容否我移居。壬戌秋七月,中华齐白石并题。门对寒江水自流,门前犹插打鱼舟。再生莫望图中日,白日无人网不收。白石山翁又题。钤印:白石翁、木居士、阿芝
齐白石持续了大半生的有家不能归的思念、无奈、憾恨,都体现在这两首题诗中了。1921年11月,齐白石由保定南返湘潭,春节后,因京汉铁路有战事,直到1922年5月才返回北京,其间一直住长沙。这幅作于1922年7月的作品,是他回到北京、休整好长期的奔波劳顿后所作,离别不久的家乡再一次远在千山万水之外,使得他的思念更加强烈,并一题再题。
23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24 云山深涧 水墨纸本
25 秋山论道
26 杨柳山居 立轴 水墨纸本
27 柳岸鸬鹚 设色纸本 癸亥(1923年)作
释文:密网栏江有漏鱼,鸬鹚过去钓潭枯,持竿我欲垂何处,两岸萧萧柳几株。癸亥秋八月,为后青仁兄作并题,齐璜。
池塘鹭鸶皆乡间惯见之景,在出身农家的白石眼中自是平常。但如画中鹭鸶数量之多,恐在白石同类作品中仅有。此等水禽乃鱼类天敌,空群出动,池塘中水族难脱厄运矣!塘畔柳树枝疏叶寡,具颓唐之态,虽有水鸟活动,毕竟属觅食猎狩之举,未免带肃杀之气。画家写此,配合其诗句内容,正是胸有郁结难抒者。以当时其家乡兵乱纷扰,居京尚无长久寓所,难怪有“持竿我欲垂何处”之叹,盖因“鹭鸶过去钓潭枯”矣!据此诗意衍生成画,难免画面隐然清疏冷落,正是诗画相融,境随心生之谓也!
28 霞归图 立轴 纸本
29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30 秋 林 设色纸本
《秋林》与传统山水最大的不同是,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前景岸边三四树,墨有浓淡,笔分干湿。红叶盈目,野藤萦绕,小桥蜿蜒。远处对岸,秋林一抹,随意站立,再远则水天一色,浩淼无边。整幅画作,笔墨精简,构图新奇,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却饶有趣味,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简简单单中见真情。尤其是两处用色的处理,前景秋树之红叶,远景水天的夕阳红,使画作苍老而新颖,端庄而妩媚。白石的山水画,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秋林》系白石山水中的精品,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
31 江邨远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32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33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34 入江松影看千帆 纸本水墨
论数量,齐白石的山水画远逊于花鸟画,但论成就仍然为中国画坛增辉甚巨。中年以后,齐白石的山水多出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其山水画典型风格为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深,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此幅《入江松影看千帆》即合此法。齐白石山水画,向来为世所重。传世山水画作品基本集中在五十到七十之间,七十岁后,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索画,他基本不作山水。他的山水画是他创造性绘画艺术的结晶。齐白石颂扬石涛:“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他游遍大江南北,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变为胸中“丘壑”。过黄河柳园口,见枯柳而思早春生机。过湖渡海,望远帆穿梭烟波,觉生活的飘泊,更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情。他的山水画,不能说是描绘江山社稷,却是白石老人目之所见,心之所想,情感真挚而富生活气息。是幅《入江松影看千帆》,是他七十岁前典型精品,在欣赏绘画艺术同时,体会到的是他的艰辛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35 千帆竞渡 镜心水墨纸本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齐白石对“水”偏爱有加。他笔下的江河湖海,大都是远游时曾经飘历过的水面。而水的表现方法,也颇有特色。时而以大段空白以示江湖无涯,时而以精细稠密的平行波纹表现浩淼的浮光动感,尤为深远壮观。此幅《千帆竞渡》为日本藏家所藏。画中沧海茫茫,帆影片片,全以水墨写就,不着半点颜色。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岸边树、海中山皆压得很低,使观者更觉江水的浩瀚无边,数十片帆影星罗棋布,在构图上凭添了奇特的效果,展现了“豪情满胸臆,千帆竞航时”的大气与胸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画高不足尺,宽约四尺,以极长的横幅突破常格,于形式和画面皆有树立。
36 雨后云山 立轴
37 雨后云山
38 雨后云山图 手卷 设色纸本
此幅《雨后云山图》画面墨气十足,寥寥几笔便描绘出雨后云山朦胧荒寒的意境,笔虽简而意不简,墨色俱致,气足味浓,给人以言己尽而意无穷之感。齐白石运用大面积泼墨,并趁湿焦墨点树干,形象生动。烟雨山林之间,又信笔勾勒几个小房子,使得画面增添了些许生气,创造出动人的意境,而又不失亲近之感。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39 滕王阁山水 设色纸本
白石对山水画下过功夫,创作也多,其格调是平朴浅显的,不讲究寓意和象征,充满着生活气息;他的用笔不讲究含畜,不着重笔墨层次,偏于刻露硬挺,雄健率直,独创自己的笔墨和造型,更接近他心中的自然,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时人的面貌。
该幅作品,在方寸画面中容山川、湖水、林木,古阁,行笔较慢,画笔绵软,着色清利,以“意足不求颜色似”,能似而不似,精放有力,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老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山头加起来也不过数笔。但就是这数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明白地理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没有丝毫的“过简”之感。
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是按照画面物体的移动来设定不同的视点,这样就容易把具体的与抽象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白石老人正是具备这超凡结合能力的顶极高手。巍然不动的山峰,因低矮的树林而映衬得无比高大;而汤汤水波被白石老人安排成动势,他处理“平远”实在是用的“平淡天真之法”。他挥去了透视中的景物排列,在笔墨之中似又不在笔墨之中,似在山水之间,又超乎山水之间,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观者的巧妙共鸣之间激发。白石的山水是对自然山水的本能体现,又是画家心中的“超以像外”,而这种超然,却极大地能被读者品尝到其个中滋味。
40 借山馆图 水墨纸本
款识:借山馆图。人生有味是清闲,难得当年粥饱餐,经过宦游阳羡者,羡侬屋后两层山。白石山翁画并题。钤印:阿芝、木居士
齐白石山水画以构图独特新颖,笔墨简练疏放,气质清新朴素著称,此图便是集白石山水画诸特点之佳作。作品描绘齐白石老宅借山馆之景色,从林掩映中,借山馆宁静而富生活气息。画作采用中景构图,近处以于笔画四棵松树,形似牙刷,墨色浓淡相间,并于树下以简笔作低矮房屋;近处青山则仅以逸笔淡墨画出大致形状,简单的皴出肌理;山后又以浓墨染出三座山峰,状似馒头,此类画山之法也是齐白石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墨色的运用是该画的亮点所在,全画利用浓淡墨色的反差表现色彩,在极浓、极透、极丰富的墨色变化中将画面的视觉效果提升至极致。虽未着一笔重色,但却能做到“不着一色,尽得风流”。在简括近似于儿童画的状物、构图中,表达了齐白石对于自然、家乡的回想与记忆,温和明朗而深沉至诚,充满了亲切的人情味和质朴的欢乐感。
41 秋山茅屋图 立轴纸本
42 万竹山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43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44 隔溪松山图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款识:徐徐入室有清风,谁谓诗人到老穷。尤可夸张对朋友,开门长见隔溪松。壬戌四月,齐璜白石翁。讷盦仁先生见之喜,请正之,五月初六日弟璜,时居湘潭。钤印:白石翁
这幅山水是白石早期山水,画面题诗采用金农笔意,设色用笔上有金农的淡逸之气,而又不过于追求清远自为的清高之境,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常言“不紧不慢”是中国为人为艺的极高智慧,为人不迫促是种智慧。绘事下笔从容自适何尝不是超越常人所说的激情放纵,激情固然让人热烈,而过之则显浮华不实。唐人孙过庭评右军书:“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观白石此画,应作如是观,胸中自有天地,当水到渠成。构图极为疏阔、简练、干净而空灵,仅得壁立两山、数木及掩映在树影里的几间瓦房。两山危岩矗立,似无着落,暗喻漂泊在外、故园千里。中景树干的处理采用中锋干笔,线条流畅,俯仰生姿,富有生机,显现出树的生命与活力。整幅画面极为静谧,画中所有似都笼罩于满月清冷的月辉下,万籁俱寂中又似乎能听到故乡秋虫微弱的嘶鸣。
45 莲花池游观 立轴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46 荷乡清暑 纸本
47 荷亭清暑图 立轴
48 树头初日图 设色纸本
款识:东坡诗“树头初日挂铜钲”用以作画,白石山翁。钤印:阿芝、木居士
齐白石经常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和较熟悉的一切事物统统都搬进他的画面。他的选材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之间的森严界限,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画家具有他这种罕见的表现现实世界的热情,他把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画材从而使自己的画达到了空前的丰富。《树头初日图》即是齐白石依照北宋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树头初日挂铜钲”而创作的,画面左右山川并置,中间墨色勾点三两房屋,两棵枯树并置屋前,一轮圆日冉冉升起,充斥着活力和希望。画面中内容不多,寥寥几笔,却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两棵枯树稍显萧寒,但一轮红日冲破了萧寒,而略带生气和活力,与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9 缘柳白沙图
50 两岸青山千帆过 立轴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