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21 (京津画派 李苦禅 5 )

2017-10-31 12:36:45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李苦禅(1898-1983),原名英,号励公。山东省高唐人。1919年生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并在中文系旁听。1922年转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25年毕业,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和保定第二师范。1933-1934年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6年任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国画系教授。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李苦禅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秋节风味》等。

 艺术家的学识和功力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其艺术气质。中国文人写意画处处体现的是“气”,是俗气是小气,是媚气是稚气?不是的,因为气有高与低、圣洁与卑劣之别,那民族的元气、那人性的阳刚之气乃是极其可贵的因素!气的具体表现常在“大、重、拙”中蕴藏着,毕加索、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等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逃脱不了对这3个字涵义的选择。

 李苦禅先生具备西方写实造型的功底,但他要走上中国写意造型的路子,就必须从西方造型规律中蜕变出来,否则就是一种累赘,有的人一辈子无法摆脱它,因而难以驾驭中国文人写意画的本领,反而形成了一种劣势。西方与东方两种造型体系的要求,从根本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某一点本质上又是相通的。因为西方绘画所表现的是具体的“一束花”,而中国文人所表现的是抽象的心中的“花”。苦老能从西方绘画的要素下蜕变出来走进中国传统大写意的观念和实践中来,当年所掌握的西方绘画功底就变成了他的优势,有与没有这个优势大不相同,他有这个优势,所以可以比别人高出一筹。他利用西方写实造像的理念去观察对象,又能潜心到中国大写意艺术中去探索追求,他从梁楷、徐渭到八大山人、石涛,从赵之谦、吴昌硕到齐白石等大手笔的艺术里,一一跳过了而又另辟蹊径。大写意花鸟,作为一面里程碑的齐白石,似路已走到头了,后人难以超越。然而苦老以其自身的努力实践,应验了齐白石的预言:“……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李苦禅原名李英)

 多少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传统花鸟画艺术的片面理解而产生的压制,使苦禅老人一度被迫搁笔,但难以泯灭他对中国大写意艺术美学范畴的深入思考。因而一旦社会条件具备了,便“涛涛汩汩,虽一日千里而无难”(东坡句)地爆发出大写意笔墨的雄劲力作。大写意艺术不需要像变魔术似地去炫耀,也不需要在工艺上去取巧,更不需要在技法上去搞什么“绝招儿”。它如同中国的书法艺术,意到了,气足了,就圆圆融融地一气呵成。其艺术的特殊美感内涵就在此了。苦禅先生不作画则已,只要提笔向纸,必心态平静,仿佛神经松弛,进入一种太极气功状态,坦坦荡荡,胸有成竹。因为高超的艺术是不可能在那种紧张的精神状况下产生的。而真正大写意笔墨的呈现却必须如此,这又是画坛中难以达到的境界。“文革”后,苦老备加勤奋,是社会迫使他必然如此。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他借居于东城的礼士胡同期间,常拿着刚画完的画,走到院子里,将画对着阳光反复琢磨墨色的变化。有一次他对我说:“如果能多给我一些年月,我在笔墨上还能有进步。”我这个后辈人听了,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