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24 (京津画派 李苦禅 8 )

2017-11-03 19:36:1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笔墨当随时代。苦禅先生从年轻时就对笔墨技法作了精深的研究。及至老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功力摄人魂魄。

用笔是中国画的骨。书画同源,用笔相通。为了增强笔力,苦禅先生精研书法用了毕生的精力。他画与书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功力与岁月俱增,达到人书俱老、人画俱老。他从汉隶、魏碑乃至金石悟出古朴、浑厚的力,把这种力运用到作画中来。我们可以从他勾的荷花、白鹰看到如钢之柔的折钗股的弹性笔力和锥画沙的内在力量。从兰叶笔法的提按波折中可以看到屋漏痕的凝重中透出行云流水般的飘逸。苦禅先生说,线的用笔“要有横劲”。这是指画线行笔不要平滑无阴,行笔中要有收缩和扩张,产生顿挫意趣,方显力度。他写苍松老梅树干枝芽,用笔苍老,力透纸背,又有张迁碑、好大王碑的浑厚、凝重之气。他的苔点有高山坠石之力。大笔横扫的荷叶、芭蕉也有挥洒之力。他的用墨是通过用笔体现的。

用墨是水墨画神采所在。墨彩层次的多寡有如音域的宽窄,直接影响表现力的丰富与否。苦禅先生早年潜心研究八大山人的墨法院,以灯光照纸研求墨色变化的韵味。他十分强调墨分五色,而又提出要有公分和自分。公分即整体的浓淡分布,自分指局部的浓淡变化。自分的变化程度一般不超过公分,保持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公分自分的理论是对传统墨法院的发展,是针对复杂画面处理而提出的。其道理与素描上的局部服从整体相通。

金石般的用笔加上层次丰富的用墨不仅增强了对不同物象的表现力,而且笔墨本身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墨色的层次加上多门类的泼墨、积墨等技法的运用,更有导之泉注,顿之山安的用笔变化,使得苦禅先生的画形式美感内涵十分丰富多彩,其表现力为以往画家所不多见。在当前不秒画者忽视笔墨的情况下,苦禅先生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是最好的教材。

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其艺术语言首先是造型。出现在苦禅先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十分丰富的。每种花卉和禽鸟形象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画面上的物象来自自然,但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象,而是注入作者主观思想感情重新塑造的物象,此即意象。

苦禅先生教育学生非常强调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先能如实地、准确地描写客观对象,进而创造自已的艺术形象。苦禅先生有扎实的素描和速写基础,捕捉对象的能力高于前辈。但这只是基础,是创造对象,突出神态,创造出自已的艺术典型。以画苍鹭为例。早年他对鹭作过认真的写生研究。这从他现存的准确的标本写生可见一斑。他早期创作的鹭也是酷似对象,用笔不苟。但他逐渐提炼、概括,去掉多余的碎羽和斑纹,把下咀的一条线缩为极短,突出尖喙,加大眼睛,强调神态--逐渐固定为今天的苍鹭形象。又以鹰形象。又以鹰为例。苦禅先生早期的鹰比较写实。从五十年代初期所作的一幅立幅双鹰看,造型相当写实,这是最初对鹰作为客观对象仔细观察的结果。以后他的鹰的造型有过多次嬗变。躯干渐趋肥大,咀、眼棱角突出,脚爪舒展,最后形象,实际上是更加神似的形象。这与某此些随意变形的作品不能同日而语。有人随便把人或物画得歪七扭八,自已也说不清是什么道理,却标榜是“似与不似之间”,实是歪曲了传统的造型理论,忘记了自已作的正是齐白石所批判的欺世之作。

似之似在于神似,苦禅先生的鹌鹑也足以说明。鹌鹑原是通体一色,苦禅先生所画则是前半身用墨点染,后半身用线色勒,以赫、赭染之。鹌鹑的斑纹本是竖向排列,画家却改用横点。这种很大的变化不但没有改高精尖人们对此鸟的总体感觉,反而更加突出了鹌鹑略带笨拙的活泼形象。花卉树木的造型、变形同样如此,不多赘述。

有深入的生活基础与准确的造型能力,又有独到的审美观点与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创造形神兼备、千姿百态的花鸟形象,苦禅先生是超越前人的。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