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25 (京津画派 李苦禅 9 )
首先,大开大合,画外求画,使有限画面具有无限含量。从画外画入,古已有之,八大山人尤善于此。但构图局面之宏大,今天唯有苦禅先生和潘天寿先生超越古人。苦禅先生说:“构图总在纸面上打主意,那顶小气不过了。要大胆地画出去,再画进来,从画外找画,气魄就显得大了。”先生的作品多用此法。1977年他画一横幅梅花,题《晴雪》(见《李苦禅画集》)具有代表性。三株老梅从下方、左方伸入画面,一股清泉从右方流入画内,复由下方流出画外。景物在画面中部纵横交错,但树有多大,水有多长,引导你向画外遐想。此画尺幅不算很大,但给人感受的境界却非常宏大。又如1981年所作《盛夏图》巨嶂。繁茂的荷花和水禽的起伏疏密皆在画面中部展开,无边无际的荷花从近岸及右上远岸露出少许,一方面收住“气”(如此大的画面不使失之松散),又给人以两岸景物的联想。左上方不画岸,只见无尽荷叶淡淡逸出画外,余意无穷。
这是横向的扩大局面。扩大局面还要靠纵向。纵向的扩大局面是增加层次,加大画面的纵深容光焕发量。方法是把用不同笔法、色彩\浓淡构成的物象作错落的重叠,层层相隔推向远方。如他画荷花常用此法,给人的感觉非常深厚。仍以《盛夏图》为例。第一层为近岸,勾皴为主,浅赭色。第二层是茨菇、水草,浓黑色,以线为主。第三层是荷,淡墨荷叶红色花。第四层是巨石、水鸟,此是画眼,经前后衬托,特别突出。第五层是石后的荷花。。。。。如此逐渐远去乃至消失,造成了丰富深远的意境。 横向扩张、纵向深远的复杂画面必须构成一个整体性,否则成不了统一的大气势,成为琐碎物象的拼凑。那么如何组织整体的构图呢?如果说潘天寿先生善于“造险”各破险,那么苦禅先生则是设转置予盾一予盾。他的画是多种予盾的统一体。画面的横面的横向关系是靠线的交叉来统一。如果把画面的物象按其狭长方向都看成“线”的话,那么,这些线既是相交(矛盾)的,又是互相依存(统一)的。要在互相矛盾的物象形体上找出(造出)一致性来。例如,一群方向基本一致的鱼鹰,形成错落的横线排列,本无矛盾,亦无联系。作者用竖的水草破之,造成线的方向矛盾,而又把画面统一起来。又如一群互不关联的鹌鹑,用散落地面的蕉叶贯穿起来,造成大线的曲折,画面形成“之”字形有节奏的完整构图。《盛夏图》中的荷叶、岸边及题字多呈横向排列,竖向的巨石则打破了横向的单调,对交织画面起了重要作用。
纵深的物象重叠也要靠矛盾。不仅要有前后物体线的相撞、相交,还要靠不同的笔法、墨法的错落重叠,分出层次。其间反差大则层次分明,距离感强,反差小则朦胧含蓄。有一幅题为《绿雨之间》的作品(见《李苦禅画集》),前景是泼墨芭蕉,水墨淋漓,后面纯用勾皴的白石和点染而成的黑鸟,对比强烈,十分醒目。再往后横扫而成的赭色地面,与竖立的白石又成对比,而野草又破掉平地的单调。它们之间的对比(矛盾)关系也是互相依存(统一)的关系。有的画面虽有层次,但并不分明,如荷墉往往如此。但正因如此,荷叶不可数,荷花若隐若现,层次似有似无,氤氲迷茫,浑然一体,不知始终,这是另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
苦禅先生的章法处处皆合法度。但法不显露于外,而是隐藏于中。他的作品看似不思不勉,求其自然,实则法度严谨,不爽分毫。他的法能左右逢源,随机应变,举重若轻,无所不成,如老子所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已臻无法之法的至法境界,达到了超越前人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