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润祥鉴赏:中国历代画马欣赏 6(宋代篇)

2014-02-08 13:19:1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宋代水墨画走向全面成熟,特别是山水画名家辈出。北宋前期以李成、关全、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北宋中期,郭熙全面总结前人传统,从意境到技巧都有划时代的提高。北宋后期,全面开花,青绿山水有赵令穰、赵伯驹、王希孟,水墨画则有米氏父子创“米点山水”,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南宋,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山水画构图以边角式代替全景式,以秀美代替壮美,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马画也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纸本,白描,纵:26.9cm,横:204.5cm。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本幅无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佑五年(1090年)。幅上两处有乾隆帝的题文,钤有清“乐寿堂鉴藏宝”等印20方。该卷系职贡类题材,作一人一马状。据黄氏题跋,5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前3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如《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意在生动的表现人、马的性情。画家在艺术上的独创首先体现在纯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本幅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属于安徽桐城)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中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

  《临韦偃牧放图》 是可信的一幅李公麟的传世之作。这是李公麟手临唐代画家韦偃的作品。系绢本着色长卷,右上角有画家自题“臣李公麟奉敕韦偃牧放图”十二字篆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国宝级文物珍品。整个长卷描绘的是原野牧马的情景。全图共画马一千二百多匹,画奚宫、围人一百四十余人。马群或聚或散,或跃或立,或吃草喝水,或地上翻滚,千姿百态,浩浩荡荡,如汹涌澎湃的波涛。我们从画面中,可以体味到李公麟的笔墨情趣及其境界格调,他用湿笔浓墨勾描近处山坡树木,用干笔淡墨勾皴溪岸岗阜,而对人物和马匹均用浓墨重笔的铁勾斫,不论远近,均清晰突出。画中的每匹马大致不超过二寸,可它们的动态、方位、毛色千变万化,形象精确。百多名的奚宫、圉人,或骑在马背上或步行于地 ,有年老也有青壮年。更难能可贵的是画出不同的脸型和精神状态。这正符合了《宣和画谱》对他的评价:李公麟不仅长于表现人物的“颦伸俯仰”或“大小美丑”,更能刻划出人物的“尊卑贵贱”等阶级属性。整个画面回转流荡,雄伟壮观,使观者深感形神兼备,气息流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协调统一的上乘之作,被称之为“天下绝艺”。
 
龚开,南宋末诗人、画家。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景定年间,曾在两淮制置司李庭芝幕府任职,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龚开长于绘画,擅画人物山水,也善画马,用笔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画钟馗著名。传世作品主要有: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诗文亦能自成一家。其题画诗写道:“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瘦马图》)表现了宋亡后的落寞心情。
          龚开《骏骨图》:所绘之马,瘦骨嶙峋,对马的勾勒细腻,描绘生动,用墨精细,足见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此马伸颈低首,似伏枥之状。鬃毛飘动,有秋风萧瑟、不胜寒冷之感,而其眼神凛冽,仍寓不屈之态。用笔精到,勾线写骨,鬃尾更是根根写出迎风飘摆之态,造型生动准确。此图右上角书《骏骨图》三字,左下角署款“龚开画”。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淮阴龚开水木孤清书。”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李唐是一个全能的画家,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精。而他的人物画尤其出色。现在存世的尚有《晋文公复国图》和《采薇图》等。
     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绘于北宋末年,描绘晋文公(重耳)被他父亲放逐在外十九年,最后回国即位的故事,代表了李唐前期的绘画风格。全图分为六段,采用连环绘图的形式,晋文公的形象多次出现,每段都有树石、车马、房屋作配景和宋高宗赵构手书的《左傅》中的有关章节。所绘人物形象各具种态,文公的雍容壮重,待臣的恭敬、武士的威严、仕女的秀雅、与夫仆役的畏怯,都刻画得准确生动、细致入微。横图处理疏密有致,线条的粗细、曲直、虚实、轻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图中画家描绘的人物服装并不带有明显的宋代风格,而可尽力去复原春秋时候的人物。此图的箴规作用,一看便可明白,乃激发南宋君臣,不怕艰苦,不计荣辱,为复国而努力。
 
      宋代《人马图》现藏美国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绢本。设色。纵33.1厘米,横36.0厘米。
  册页左上赵佶题“郝澄笔”,下署“丁亥御札”和花押“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方印。丁亥年即1107年,当时赵佶26岁
   在传世三件题有赵佶“丁亥御札”真迹的作品中,根据专家研究,另外两件,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滉《文苑图》和藏于台北的韩幹《牧马图》,都不是韩滉、韩幹真迹。但是这件题为郝澄的《人马图》,是否为郝澄真迹还很难判断。唐代韩滉与韩幹两位大师,距离赵佶活动年代已经隔有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但是郝澄为北宋初名家,距离赵佶要近得多,赵佶似乎没有必要对近世画家的复制品题为“郝澄笔”。因为这个“笔”字,有“真迹”的含义。赵佶在五代王齐翰《勘书图》(南京大学藏)中,题字也是类似于这件郝澄《人马图》的风格,题作“王齐翰笔”。而王齐翰《勘书图》,专家普遍认为是五代真迹。吴其贞的《书画记》卷四之“周昉《杨妃出浴图》绢画一幅”中说:“宋徽宗题曰:宣州长史周昉笔。”也是使用了这个“笔”字。而当时赵佶题作“真迹”的韩幹《牧马图》,反而不是真迹。他题的“真迹”,反而可能是“式样”的意思
   《宣和画谱》卷七载:“郝澄,字长源,金陵句容人也。得人伦风鉴之艺,故于画尤长传写……澄于形外,独得精神气骨之妙,故落笔过人。澄力学逮二十年,而笔墨乃工,声誉益进。作道释人马,世多传其本。清劲,善设色。今御府所藏一十有四:……人马图二……”此中提到“人马图”是否指此画则无法肯定。

相关图集